吃過馬拉松的補給站,才知道什麼是流水席

2020-12-10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不相及研究所 ,作者發財金剛

不相及研究所

挖掘國內外所有和商業相關的另一面,激起你對於商業生活與消費主義的思考。

在一場馬拉松的比賽裡,你永遠無法預料自己跑到多少公裡的時候會吃飽。

沿途補給站的每一道硬菜都在提醒參賽者,跑馬拉松分明是一條成為美食家的速成之路。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成都商報

這項運動曾一度是最受城市中產人群青睞的業餘愛好,可以磨練人的意志,教人學會堅持。

參賽者都明白,克服畏難情緒,跨過終點線的瞬間感受多巴胺分泌,這將給你帶來實質性升華。

但成功路上總是充滿誘惑,抓住了這種精髓的人,跑完之後連中午飯都吃不下了。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成都商報

馬拉松作為一種極限運動,賽道旁都會設置補給站來滿足選手的需要,提供必要的補給品。

幾天前剛結束的成都馬拉松,在賽道40公裡處的補給站為選手準備了甜水麵、缽缽雞、火鍋粉和豆腐腦等特色食品,以實際行動向遠道而來的客人展示天府之國的富庶。

根據菜品的豐富程度來看,跑完可以順利實現增重五公斤。

體貼的成都人民怕選手在寒風裡吃飯容易拉稀,還專門準備了兩萬份薑湯

與其說是馬拉松比賽,不如說是馬拉松主題的自助餐,也有人稱它為比賽成績的剎車片。

據說有成馬選手賽後反饋,此次成績不理想,主要是在補給站花了太多時間。

是繼續跑還是繼續吃,這是個問題。

〓「志願者太熱情了,一場跑下來我吃撐了」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成都商報

沒人知道有多少人是專門為了吃東西來參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國民環保意識確實提高了,現場有人直接就掏出了自帶的筷子。

「當時有選手問有沒有毛肚和鴨腸,志願者說去前面那個攤位。」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成都商報

成都馬拉松對參賽者的技術要求很高,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被串串扎破嘴。

同樣你也能看出主辦方的良苦用心,在跑不動的時候選手可以激勵自己,前面就有缽缽雞了。

但這種做法顯然已經引起了部分樂山人的質疑:

這位朋友應該並不知道,樂山這座以美食聞名的城市,早已掌握了這種營銷智慧。

參加樂山馬拉松,不管比賽進程有多緊張,你都有機會抽空啃個蒜蓉鳳爪。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大口吐血貳

有網友表示自己第一次認識到樂山的美味,就是在馬拉松比賽上。

「我依然記得去年跑樂山馬拉松的途中吃到了一小塊甜皮鴨,就像甘霖拯救了精疲力竭的我,一輩子忘不了的美味。」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倩妞不愛吃rou

眾所周知,川渝地區是美食重鎮,即便在體育比賽中也保持著一貫水準。

外地來的參賽選手並不用特意做個美食攻略,它們都被放在補給站裡了。

「第一次看到這些補給站裡的食物,我才明白這似乎是一桌流水席。」

參加馬拉松比賽的人,都有機會變成美食家,這是馬拉松愛好者之間流傳的公開秘密。

你要是有機會跑一場武漢馬拉松的話,就會理解為什麼沒有一隻小龍蝦可以遊過長江。

〓2017年武漢馬拉松為參賽者們提供了熱乾麵,豆皮,鴨脖和小龍蝦,但跑得慢的人只能吃上幾口辣椒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糖加泡泡

在這種場面之下,不管當地選手的比賽成績如何,你都能確定他們吃小龍蝦的技術水平將常年保持在全國第一梯隊。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武漢路邊社

想要快速了解一座城市,就去跑當地的馬拉松。

比如你很容易就能在南京馬拉松比賽上完成了「嚼著蘿蔔皮,喝著鴨血湯,穿過中華門,眺望中山像」的特別成就。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zega

有位朋友曾對我說,他自己去其他城市跑馬拉松的時候,從來不買當地特產。

尤其是在感受過蓬萊馬拉松全程葡萄酒補給之後,足以讓他堅信在補給站裡獲得的體驗遠超打卡式的拍照。

「不來跑一次你就不知道山東人有多實在,一路上都在跟你喝酒,剛給你倒上一杯,馬上又端來一盆海鮮。」

〓圖片來源:大眾日報

跑蓬萊的馬拉松門檻主要在酒量和飯量,實在吃不了可以裝起來帶走,這讓來自衣索比亞的尼克也感受到了家長式關懷。

他從來沒想過,自己跑這麼遠其實是來進貨的。

但運動時飲酒有害健康,還是不值得提倡。

對此潮汕人更有發言權,要知道真正的體育精神永遠是比賽第二,一杯工夫茶即可消解競技的緊張感,肯定比喝酒養生。

〓三人成品,從他們身上可以更好理解什麼是休閒

在這裡經常能見到運動員在潮汕牛肉丸的補給站前排隊,邊跑邊吃也不耽誤讚嘆口感夠勁道。

「我第一次吃到正宗的潮汕牛肉丸,是在汕頭馬拉松上,就是排隊時間有點長。」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環形玻璃腳棒棒

可以說各地補給站的特色都不同,你甚至有理由懷疑這些城市之間正在比拼自家補給站的豐盛程度。

2019年哈爾濱馬拉松曾在補給站裡擺了8口大鍋,每鍋能煮500個餃子,共計20個檔口開放,基本達到了流水線速度。

除此之外還提供哈爾濱紅腸、馬迭爾冰棍一類的爆款單品,同時附帶窩窩頭供參賽選手憶苦思甜。

〓現場曾有人腿抽筋了拿馬迭爾冰棍冷敷

我朋友跑哈爾濱馬拉松的時候,看到有紅腸格瓦斯馬迭爾都不管什麼成績不成績了,他說上次有這種感覺還是在瀋陽的興順夜市。

不同的是,他這次臨走時從補給站給他爸拿回去了一盒新蓋中蓋。

有史以來最豪華的補給站可能在麗江,提供的食物包括但不限於米灌腸、雞豆涼粉、酥油茶、臘排骨。

在這裡參加一次比賽,你就會深切明白為什麼到了麗江的人都會慢下來,他們連馬拉松賽道上都有三個烤乳豬攤位。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他年君

難免也就有人開始懷疑這些可能都是主辦方戰術性誘惑外地選手的手段。

畢竟像西藏馬拉松補給站這樣除了必要的規定補給,還提供剛需的地方不太多。

〓圖片來源:新浪跑步

現在一些馬拉松比賽官方發放的參賽包裡都自帶牙籤了。

甚至有的地方由於補給站提供的東西過於誘人,還發生過偷補給事件。

〓著名的西昌馬拉松偷能量膠事件,這位選手成功將馬拉松進階為負重跑

有人說馬拉松已經成為一種用體育營銷城市的方式,順便加入特色美食順理成章。

誰都知道跑在最前面的專業選手是不會停下來吃的,但對於重在參與的人來說,這更像一個體育派對,主要是為了增加體驗感。

就像一位微博網友說的:「畢竟只有少數人能拿到成績,大多數人只是參與者。」

當然也不是所有地方都選擇這種靠美食增加曝光量的方法,清遠馬拉松的主辦方只用一塊外國香皂就解決了問題。

他們成功讓選手以為自己領到了一塊葡萄味麵包,當時賽道邊的草地上到處都能看到咬了一口的香皂。

這種鬼才操作也讓比賽收穫了足夠的知名度。

全程馬拉松有42.195公裡長,上萬人來到這條賽道上一起穿越城市。

觀眾們也是熱情高漲,選手一路上跟路邊的朋友擊掌,跑完基本手都拍腫了。

可以說馬拉松比賽除了競技性,也像是個城市風貌的展銷會。

〓廣東的馬拉松是能吃到牛雜的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拉麵大司機

每到馬拉松比賽的旺季,補給站裡的美食都會以各種方式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經常比冠軍的熱度還高。

換個角度想,也許有人參賽的目的,就是為了吃遍全國的特色補給站。

一旦進入了這種語境,任何一個補給站都可以變成終點。

鳳凰WEEKLY在視頻號裡上線啦,

文字承載不了的,我們用視頻為你呈現 ↓↓↓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吃過馬拉松的補給站,才知道什麼是流水席》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沒吃過農村流水席的,算什麼南昌人!
    農村的紅白喜事、婚喪嫁娶、滿月、壽宴、蓋新房都離不開流水席。流水席一般不是很挑地方,只要地方夠大擺得下。田坎邊邊、自家門口、街沿上,都可以擺。主要就是圖個熱鬧,鄉裡鄉親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吃飽喝足。村裡的流水席,沒有城市裡做酒那麼多花哨。味道好、吃得飽就是標準,所以大廚們也是卯足了勁在口味上下功夫。
  • 成都馬拉松跑補給站成了「美食街」,選手:下次還來吃
    甜水麵、缽缽雞、火鍋粉、豆腐腦、紅茶……這些美食居然出現在了馬拉松的補給站!你敢想像嗎?2020成都馬拉松上周末鳴槍開賽,賽事以「高標準籌備大運會,高質量建設賽事名城——大運之城,大美成馬」為主題,吸引了1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跑友參賽。本次比賽,除了經典的賽道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最引人矚目就是本次組委會所設置的補給站!
  • 馬拉松賽道上,你見過什麼奇葩的補給?
    >如今賽事回歸跑馬也再次融入我們的生活看看這些五花八門的馬拉松補給你都吃過哪些?這份獨具川味的美食,同樣能在鄉村振興半程馬拉松嘗到。▎黃桃罐頭@黑糖的背心在奪得#大連100#冠軍時說過:「108km,6500m,是我跑過最遠的距離。白天烈日灼心,寒夜大風凜凜,黃桃罐頭和腐乳白粥給了莫大的慰藉。」可見,這黃油罐頭有多麼給力。
  • 羨慕成都馬拉松補給站?我們也有!
    火上熱搜的成馬補給站 給參賽者準備了甜水麵、缽缽雞、火鍋粉 豆腐腦、紅茶…… 特色美食補給站 咱們梅州也有 就在梅馬終點站-客都人家 為了美食,大家一定要堅持到最後哦
  • 在馬拉松的比賽裡,你永遠無法預料自己跑到多少公裡的時候會吃飽
    「第一次看到這些補給站裡的食物,我才明白這似乎是一桌流水席。」參加馬拉松比賽的人,都有機會變成美食家,這是馬拉松愛好者之間流傳的公開秘密。你要是有機會跑一場武漢馬拉松的話,就會理解為什麼沒有一隻小龍蝦可以遊過長江。
  • 馬拉松比賽補給站裡的這些補給,非常實用,你必須了解
    大家都知道,跑馬拉松是一項極其消耗體力的運動。我們在跑馬過程中身體會消耗許多的能量,同時也會隨汗液排出很多的水和電解質。如果聽之任之不做任何補充,那麼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心率升高、呼吸不暢、跑不動、冒虛汗、頭暈、抽筋等。
  • 今年成都馬拉松將繼續設置特色美食補給站
    去年成都馬拉松的特色補給站實在是太吊胃口了,全國各地的跑友看到這些特色補給站紛紛叫好……「這樣的補給再來一份!」網上的讚譽之聲不絕於耳。#成都馬拉松#關鍵詞,也登上了新浪微博話題榜單,包含《人民日報》等眾多官方媒體與網友驚呼:「這是什麼神仙馬拉松?」
  • 2019哈爾濱馬拉松三大吐槽點
    第二,關鍵補給缺失對於馬拉松賽事來說,不管比賽規模大小,補給站缺水都是致命的錯誤,缺水充分說明主辦方對於比賽整體的統籌安排存在重大失誤。尤其在夏天,溫度又比較高,在暴曬的情況下,跑友艱苦地跑到補給站,發現沒有水,那是不是要死的心都有了呢?主辦方你們多屯一點水不行嗎?你們明明知道前面有數以萬計的全馬選手跑過,為什麼不多做準備呢?
  • @秀山人,你媽媽叫你回家吃流水席了
    小時候,心心念念的就是流水席小時候,最期待的莫過於家裡的親戚或街坊鄰居辦酒席,只有在這個時候,孩子可以「躲過」父母犀利的眼神任性玩,要是知道第二天要去吃流水席的時候,經常激動得睡不著覺!因為都知道,平時家裡吃不到的好菜,只有在這個時候可以放肆吃!鴨腿,紅燒肉,雞腿,八寶飯...一想到就留口水,最重要的是,終於可以趁媽媽不注意,多喝一點飲料啦!
  • 馬拉松城市觀察:蘭州從中國「補給站」奔到「起跑線」
    2019蘭州馬拉松起跑瞬間。主辦方供圖新華網體育蘭州6月2日電(王夢)「補給站」是馬拉松的關鍵節點,默默地為跑者的奔跑提供能量和水分;「起跑線」則是鎂光燈的匯聚點,是充滿競爭性、按成績分區、享受歡呼的舞臺。這兩天蘭州很忙碌,以國際化的姿態迎來送往,展示中國西北的熱情。
  • 山地馬拉松與城市馬拉松的區別,跑過了才明白。
    但山地馬拉松會有很多山坡路,有的坡還很陡,遇到下雨天跑起來很艱難的。我參加過兩次山地馬拉松,都遇到下雨,道路泥濘不堪,每走一步都困難,莫說跑了。特別是幾公裡的距離的連續爬山很艱辛,三個小時後我才到達23公裡處。16公裡下山處我摔了一跤,在我前面的一位跑友非要把他的登山杖給我,我拒絕並謝謝了,沒想到他也摔了一跤,登山杖也折斷了。比賽中摔傷的人不少。在馬拉松比賽中,我爬坡能力較強的,但這次比賽我望著陡峭的山坡只能快走。所以,路跑與越野區別太大了。
  • 火鍋粉、豆腐腦……成馬特色補給站挑戰你的味蕾
    去年成都馬拉松的特色補給站實在是太吊胃口了,全國各地的跑友看到這些特色補給站紛紛叫好……「這樣的補給再來一份!」網上的讚譽之聲不絕於耳。#成都馬拉松#關鍵詞,也登上了新浪微博話題榜單,包含《人民日報》等眾多官方媒體與網友驚呼:「這是什麼神仙馬拉松?」
  • 農村吃兩天的流水席,花了五萬多,來吃的人都不給彩禮錢合理嗎?
    現在農村有些地方開始流行,不給彩禮錢也可以去吃村裡面的流水席,辦理一次兩天左右的流水席,少的都要花個三四萬多的花個五六萬。升學求籤,祝壽,滿月,百天,紅白喜事,等等都會在農村都辦流水席,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還有村上的村民來家裡面吃流水席, 主人家好吃好喝的招待來到自己家裡面做客的親戚,朋友,村民這是普遍的現象。如果主家,經濟條件好,在邀請你來吃酒席的時候來已經提前說明給不給彩禮錢都可以,這就是合理的。
  • 成都馬拉松火了,補給站居然有缽缽雞,網友:想吃一次成都馬拉松
    成都馬拉松火了,補給站居然有缽缽雞,網友:想吃一次成都馬拉松最近這四川是真的火啊,前有帥氣的小夥丁真瘋狂上熱搜,後面這成都馬拉松火了,也上了熱搜了,是不是很神奇,一場馬拉松居然火了,原因就是太好吃了?事情是這樣的,成都馬拉鬆開跑, 成馬特色補給站給選手們提供了缽缽雞,火鍋粉,甜水麵,豆腐腦,紅茶……是不是感覺口水都要留下來了,這夥食也太好了吧,比賽途中有少不的選擇選擇停下品嘗美食,還有的選手是抓了一把缽缽雞就開跑,甚至還有選手在接受採訪時說:「終於跑到了, 跑了40公裡就是來這個補給站啊!一定要吃!」
  • 告訴你「每公裡一個補給站」是什麼體驗
    本周日,「楚天都市·鑫園」2019鄂州國際半程馬拉松將於早上8時在鄂州鳳凰廣場起跑。進入鳴槍最後倒計時,賽事組委會的各項準備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已整裝待發。
  • 這是馬拉松還是吃貨大賽?看完補給我可能無法完賽了...
    有這麼一場馬拉松,懟過臺北馬,號稱臺灣本土排名第一的賽事,多年來無差評!並且穩噹噹坐在臺灣第一吃貨寶座很多年!這麼說吧,看了那些賽道上的補給,你可能會在心裡大呼,還讓不讓人完賽啊!這就是臺灣赫赫有名的田中馬,被網絡媒體譽為「臺灣十大值得參加的馬拉松」之一。來,先看補給!
  • 你們最愛的田中馬拉松來啦
    這是一場號稱自己才是臺灣本土第一賽事!既然敢跟臺北馬爭第一,臺灣米倉田中馬拉松當然有它狂的理由:比賽自舉辦以來幾乎從無差評,並且穩坐檯灣吃貨賽事第一的寶座!每當報名開啟,幾小時內名額必被一搶而空!全程一共16個補給站,吃到根本停不下來!要是這麼多補給還吃不夠,完賽包裡還有零食,外加一份盒飯,米倉田中馬拉松可絕不會讓你餓著離開!
  • 農村流水席,吃出的不僅是「八冷十六熱」的味道,還有暖暖的情懷
    伴隨著喜慶的音樂,我心情也高漲起來,看一位大爺熟練的刀工,掌勺潑油時嫻熟的技藝,於是就走到張羅飯菜的廚師身邊聊了起來,不聊不要緊,原來這個大爺做婚宴流水席已經40多年了,是附近村裡的「名廚」,他說:想做一場好的流水席,沒有啥難度,重在準備,像食材調料備齊、過油炸、上籠蒸,之後就是一鍋出了,大爺說:「雖然咱們的擺盤工藝沒有大飯店的精緻,但是味道並不比他們差到哪去
  • 【北京傳說】從黃門流水席到黃門小炒
    最近流水席的場地換到了一個更加幽僻,更加高大上的地方——大湖山莊。雖說黃爺對賓客來者不拒,但多數還都是熟人介紹帶來。我以前各種錯過沒去成,所以這次回國一個最大心願就是去吃一次黃門流水席。這次託非魚老師的福氣,一個工作日的晚上,終於帶我去吃上了。因為北京五點左右就進入了超級擁堵階段,所以我們五點半出發的時候,三元橋附近真心已經堵成狗。
  • 有哪些事是你跑了馬拉松之後才知道的
    跑馬方知路遙,醉過方知酒濃。馬拉松是很多跑者的成人禮,裡面有些事兒,只有跑過之後才能弄懂。前兩天看到一個問題,有哪些事是你跑了馬拉松之後才知道的?覺得挺有意思,試著回答一下,你是否也遇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