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出身,能否決定他們未來的人生?老師:讀書和格局同樣重要

2020-12-16 微雨潤苗

我教過的一名學生的姐姐,她參加城區名牌私立中學的搖號,搖中了卻沒去,其家長說:他們家是低保戶,根本就提供不起每年一萬二的學費,生活費就更不用說了。後來,這孩子去我們鄉鎮一所普通的初中學校就讀。之所以選擇這所學校,並非這所鄉鎮初中學校有多麼出色,而是各種費用明顯比私立名牌中學更低一些。

有人對這位學生家長說,別人家的孩子想要用8萬塊買進入這所初中學校就讀的名額都買不到,為什麼要放棄呢?那家長除了一聲嘆息,並無其他回復……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說,孩子的出身,很可能會直接決定他們今後的人生。孩子出生在寒門家庭,連好的學校都上不起;孩子如果生在富貴人家,還用有這個的顧慮嗎?

學生的出身,能否決定他們未來的人生?作為老師,我覺得決定學生未來人生的,除了學生的出身之外,能否潛心讀書和學生家長的眼界格局也同樣重要。

01家長的格局,會影響學生成長的「天花板」。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上大學之後的收入都不如一個農民工的收入,於是讓孩子初中畢業後就輟學去工地當農民工。這種家長,拿大學生事業的起點和農民工人生的最高點進行比較,如此眼界,如果每一代人都是這樣的格局,那麼每一代都成為寒門家庭基本上沒有多大懸念的事情。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他的父親在外養小三,他的母親含辛茹苦把他們兄弟倆拉扯大。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母親及兩兄弟過得極其辛苦。但這位朋友的母親格局和眼界極高:她認為知識完全可以改變命運,所以她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供兩個孩子讀書,實在沒錢就借向親戚朋友借錢,最終她的兩個孩子都成長成才——老大月薪三五萬,是醫療行業的牛人;老二碩士研究生畢業,如今的月薪也在兩萬左右。而這兩個孩子當年讀書時欠下的債,早就還清,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位女性家長在兩個孩子都有出息之後就早早撒手人寰,但這位家長的眼界格局是值得每一位家長學習的。

02孩子潛心讀書,未來的人生會有更多選擇。

受教育是相對而言比較公平的事情,中小學階段,每一個孩子學的都是同樣的教材,如果你在學習中有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決心和毅力,在學習中能時刻反思並如同「庖丁解牛」一般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何愁學習成績上不去?孩子只要潛心讀書,那麼他們未來的人生之旅就會少一些「絆腳石」和「中梗阻」。

雖然讀書並非唯一的出路,但讀書卻是很多寒門學子最好的出路。寒門學子在學生年代如果能努力拼搏,此生的命運還可能會改寫,但如果一直渾渾噩噩走出校園直接步入社會,那麼他們和其他學子的差距就變得尤為明顯。

有眼界和格局的家長+潛心讀書的孩子=風光霽月的人生,這個說法你贊同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考比高考還重要?因為中考直接決定了人生,這3大格局!
    中考跟高考相比顯然並沒有那麼高的關注度,但是對於經歷過中考和高考的學生來說,很多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都認為,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中考甚至比高考還要重要。就是因為中考直接決定了學生以後人生中的3大格局。中考決定了學生3大格局第一格局:朋友圈的格局很多優秀的人都說,人脈圈子決定了社會地位,身邊都是優秀的朋友,自己必定也不會平庸而最靠得住的朋友,往往是那些從上學開始就認識的朋友。
  • 《極限挑戰》6問人生起跑線,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
    綜藝節目《極限挑戰》曾有一期關於「人生起跑線」的遊戲。「極限兄弟」去到上海市崇明中學「高考衝刺100天誓師大會」的現場。操場上有數百名即將踏入高考考場的學生,呈一字排開。孩子一出生父母就開始為孩子規劃人生。從小各種補品,花重金購買學區房,孩子上學後也被安排上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好像一不小心孩子就會被別人落下,父母充滿了緊張焦慮,孩子也疲憊不堪。然而,決定孩子人生的「起跑線」,真的是父母完美的規劃、重金購買的學區房嗎?不是,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人生起跑線。
  • 農村家庭出身的大學生,畢業後也會混得比較差?對不起這是真的
    都說讀書改變命運,特別是對那些出身農村或者家境不好的學生來講,上了大學,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城裡定居,是改變人生命運的最佳機會。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即便同在大學裡不同家庭出身的人,在畢業後命運卻有著不同的境遇。那些貧困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即便受到高等教育,畢業後的生活卻依然歷經坎坷。想要改變人生的命運,恐怕並沒有那麼容易。
  • 詹青雲拒絕保送北大,貸款百萬也要留洋,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未來
    這兩座學府也深深的吸引著無數人,「讀書改變命運」這句話從小我們一直聽到大,除了在這種頂尖學院能學習到寶貴知識外,還能開闊我們的視野。人生就像一場永不止境的修行,在這場修行中,總會出現許多的彎路,而知識則是照亮我們前方道路的明燈。高考對於很多寒門子弟來說,是至關重要,多年的努力都全靠這杯水一戰。
  •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你人生的成敗得失
    我們人生所有的經歷,所有的結果均源於他有著不同的格局和觀念,而觀念不同又決定了格局的不同。每個人都會以他特定的觀念和理念去進入他的生存狀態,去展開他的人生旅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成功,失敗或者命運。而決定和影響我們命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是我們的內心思想和三觀。什麼是三觀?就是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 婁昭君:眼光和格局決定一個女人的未來
    作者:蝶夢依依南北朝的歷史歲月裡,有這樣一位奇女子,她慧眼識金,眼光獨到,格局遠大,最終成為令人矚目的贏家。她不但懂生活,也懂得規劃自己的人生,更是大膽的去追求自己的愛情。美麗能讓男人停下,但是賢惠和智慧能把男人留下。在婚後幾十年的歲月裡,他們驗證了這句話。
  • 張桂梅說讀書對山區女生100%重要,讀書真的是一個人唯一的出路嗎?
    在華坪女高,老師、學生早已對這樣的高強度學習習以為常:每天5點30分起床晨讀,到晚上12點20分自習結束睡覺,除了中午有40分鐘午休時間外,其他時間都要用來上課、自習,連吃飯時間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定在15分鐘以內。 談起「女高奇蹟」,張桂梅說:「這是老師學生拼搏出來的。
  • ...未來人生」的辦學理念,從本校教師結構、特長和學生愛好出發...
    近日,記者走進小渡鎮青雲小學,校門口「青雲之志未來人生」兩條標語引人注目。走在操場上,一場激烈的排球比賽正在進行,孩子們相互交替補位,不時展示出精彩的扣殺,引得場下拉拉隊員連聲叫好。「他們是在全校171名學生中挑選出來,組建起男女排球隊。」
  • 小事見格局,細節看人品:你的言行決定了你的格局
    「小事見格局,細節看人品。」這句話出自於司馬遷,指的是小事以及細節,在於你的言行,決定你的人生格局。 就像朱自清說的那般,細節是言行的細微之處,如同砂礫、碎石那樣細不可察,你的言行對你的人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老師晚自習帶學生看工地:我寧願你現在吃苦,也不願你未來無路
    借著這個機會,學校一名老師在晚自習的時候,帶著學生們到教室走廊上,觀看工地師們加班工作的場景。 據那名老師回憶,當時室外溫度達到零下3度左右,可以說是十分寒冷,而自己之所以帶著學生們去看工人勞作,就是希望他們能好好學習,體諒父母的不易。
  • 格局決定人生發展,一個人的格局大小,決定人生發展走向
    俗話說「格局決定人生發展」,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格局大小,能夠決定TA的人生發展走向。格局大的人通常人生發展就會比較好,比較容易開創出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格局小的人通常人生發展就不會太好,很多時候事業發展頂多算是小打小鬧。
  • 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決定你的人生視野,也構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含著金鑰匙出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進步,提升自己的格局,改變自己的命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而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到的人,這些不僅決定了你的人生視野,也構成了你的人生格局。讀書,是向內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讀書,探索天地蒼穹。
  • 這位老師假扮黑幫老大,改變了許多混混,讓他們考上名牌大學
    不過今天我要跟大家是說的這件事,卻跟我說的完全相反,同樣是老師,他卻能夠用屬於自己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學生,讓一所大家都覺很爛、很差勁的高中瞬間變成一所名校,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我就跟大家來說說這位老師是怎麼做到的吧。
  • 溫儒敏: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
    或者只能在通勤時間和課間閒暇翻翻手機,刷刷屏幕,常年累月下來,自覺專業水平下降,心也不如上學的時候安靜了。其實,這些都是不讀書帶來的問題!今天,我們與您分享溫儒敏老師的一篇關於教師閱讀的文章,他不僅指出了閱讀之於教師的重要價值,也推薦了一些讀書的好方法,一起來看。
  • 7歲女孩案板下網課照爆火:孩子,讀書苦,不讀書的人生更苦
    冬天的寒風凜冽,滿地的落葉,配上孩子埋頭讀書的姿勢,讓人看了為之震撼。不是不怕苦,不是不怕累,只是更怕錯過讀書的時間,錯過改變命運的機會。出身貧寒的孩子心裡最明白:讀書,是人生最好走的一條路。但是,破爛的教室擋不住孩子朗朗的讀書聲,泥土和野草是他們走向更好人生的起點。有些人可能永遠不知道。
  • 同樣讀書12年,為啥有的人能考上985,有的人卻只能上專科大學?
    那不禁讓人想問一個問題,那就是同樣都是讀書12年,為啥有的人就能考上985大學,而有的學生就只能上專科呢?除了成績以外,還有什麼重要原因嗎?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不同,往往就決定了他們以後的人生軌跡不同,而且從多方面來看,他們之間的這幾點差距也很明顯。
  • 「三觀」是由什麼決定的?主要由這3點,甚至影響人生格局和高度
    其實,一個人的「三觀」,主要受這3方面的影響,而且「三觀」正好對應著一個人的人生格局和發生高度,很準!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親戚朋友等身邊的人;《戰國策》中記載了一個有名的寓言故事——「三人成虎」,大臣對魏王說:「若有一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回答:「我不相信。」
  • 俞敏洪:中小學老師讀書少,教不好學生。是直言不諱or信口開河?
    前幾天,俞敏洪在梨視頻的直播回應,"中國中小學教師讀書不夠"是調研結果。他全年大約會給兩三萬的在職教師進行培訓,每次培訓,他都會提問:全年除了教科書和參考書,每年起碼讀過三五本有價值的書的老師請舉手,大概每次只有10%的老師舉手。
  • 他們怎麼會「辜負」了書香 閱讀這門「功課」 學生老師家長都要補
    (宗曉東 攝)從放寒假到返校,無錫的中小學生宅家3個多月,他們讀了多少書?疫情是否對他們閱讀造成影響?近日,記者隨機對317名錫城中小學生宅家期間閱讀情況展開調查,期間近百人讀書不超過3本,但也有部分孩子直言不喜歡閱讀。
  • 楊東平:培養普通人無關階層和出身
    其實,站在21世紀20年代的時點,決定我們未來的,是我們對未來的認知;決定我們分野的,是視野和格局,是價值觀! 調查非常清楚地顯示,越是大城市、越是優勢家庭、越是重點學校的學生,其教育焦慮越深,對課外培訓花費的時間和資金也越多。課外培訓已經成為加大階層差距的重要因素,這是一個基本現實。其實,劉瑜的話主要是說給精英家長聽的,希望擁有更多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本的他們可以更加淡定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