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傳(7)

2021-01-14 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


錄音、演播:江暉

總監製:李罕


奘師向西南行,攀山涉水,走了七百裡,到了半笯嗟國(今旁赤)。從這裡向東行四百多裡,到了遏邏闍補羅國(今拉瓦爾品第以東附近),在那裡觀光了一二日。從這裡再往東南,跋山涉水,走了七百多裡,到了磔迦國(今旁遮普平原)。這裡屬印度的邊荒地區,言語、風俗、服飾多不相同,民風輕薄粗俗。


又走兩天,到闍耶補羅城,借宿外道寺過了一夜。這座外道寺在城西門外,有信徒二十多人,都信奉婆羅門教。第二天到奢羯羅城,城裡有一座寺院,僧徒一百多人,從前世親菩薩曾經在這裡撰寫《勝義諦論》。旁邊有一座塔,高二百尺,是過去四佛說法的地方,留有佛陀經行的遺蹟。



奘師等一行人從此出了那羅僧訶城,向東行至波羅奢大森林,忽然遇到一群盜賊,有五十幾人,把奘師及隨行人的衣服財物全部奪走,並揮刀押到路旁一個乾枯的池中,想要加以殺害。幸好池中多荊棘雜草,跟隨奘師的一位沙彌,發現南岸有一條水道,勉強可以容納一個人走,於是機警地暗示奘師一起從那裡逃走。師徒兩人飛也似地跑了二、三裡路,遇到一個耕田的婆羅門,便把遇盜賊的經過告訴他。婆羅門聽後大驚,立刻放下耕牛,取下貝鼓猛吹,召集了八十多人。大家拿著兵器,一窩蜂往林中跑去。盜賊看到來的人多,一下就四散逃掉了。奘師親自到池中,解開被捆綁的人員,又把剩下的衣服分給眾人,大家便向村中投宿。經過此次盜賊的驚嚇,同行的人無不悲泣,只有奘師含笑無憂。同行的人覺得奇怪,便問道:「出門行路,全靠盤纏,現在衣服被搶光,盤纏俱盡,只剩下性命一條,途茫茫,如何是好?法師為何不生憂愁還笑得出來?」奘師答道:「人生之所貴者,只此性命,性命既在,其他還有什麼可憂的呢?所以我的家鄉有句俗話說『天地之大寶曰生』,生命在,說明大寶不失;那些小小衣資,又何必憂愁哉?」 


第二天,奘師一行來到磔迦國東境,至一大城,城西有一大片庵摩羅林(芒果林),林中有一位據說已七百歲的老婆羅門,可是看起來卻好像三十多歲,身材魁梧,學問淵博,精通《中論》、《百論》諸論以及吠陀等書。兩名侍者,也都是一百多歲的老人,他們很歡迎奘師,知道他被洗劫後,就派遣一位侍者到城中請護法居士為他們準備齋供。


城中雖有數千戶人家,但信佛的極少,事外道的很多。可是奘師在迦溼彌羅國說法一事,已傳遍遠近,印度各地都已經知道這事。這位侍者進城,到處傳告說:「大唐高僧西來求法,不幸在附近遭盜賊洗劫,衣物盡失,此是種福田的大好機會,大家應該量力布施。」由於奘師功德招感,有三百多人聽說後,各持氈布飲食,恭敬地前來供養。奘師為他們解說因果報應的道理,很多人因此棄邪歸正,歡喜而回。奘師把眾人供養的氈布分施同伴,各置了衣服數套還用不完,又拿出五端布奉施年長者。奘師在磔迦國停留了一月,向龍猛(又譯龍樹)菩薩的弟子請教學習《百論》、《廣百論》,得到了龍猛菩薩的清淨傳承。


奘師離開磔迦國後向東走了五百多裡,到了至那僕底國(今北印度阿姆利沙爾附近),住在突舍薩那寺。寺裡有位大德毗膩多缽臘婆(此雲調伏光),他本是北印度一位王子,生得體格魁梧,相貌非凡,好學佛法,著有《五蘊論釋》、《唯識三十論釋》。奘師於是就在這裡住了十四個月,向毗膩多缽臘婆大德細細學習《對法論》、《顯宗論》、《因明正理門論》等。


出了至那僕底王城,往東南行五十多裡至答秣蘇伐那寺。寺裡有僧徒三百多人,修學有部思想。釋迦世尊涅槃後第三百年中,有迦多衍那論師,在這裡完成《發智論》。


從這裡再向東北行一百四五十裡,就到了闍爛達那國(今加蘭德)。住在那伽羅馱那寺,寺裡有大德旃達羅伐摩法師(此雲月胄),善究三藏,於是在此停留了四個月,向旃達羅伐摩法師學習《眾事分毗婆沙》。


再向東北行,登履危險,行七百多裡,至屈露多國(今庫魯)。然後往南行七百多裡,越山渡河,至設多圖廬國(今沙爾亨德)。從此西南行八百多裡,到達中印度境的波理夜呾羅國(今拜拉特)。再從此東行五百多裡,到達秣兔羅國(今馬朱拉)。 


恆河


中印度,是釋迦世尊誕生和成道的地方,幾乎到處都有聖跡。奘師一路禮拜,心中十分虔誠。在秣兔羅國,禮拜了釋迦世尊諸弟子的舍利塔,這裡有舍利子(又譯舍利弗)、沒特伽羅子(又譯目犍連)、咀麗衍尼弗呾羅(滿慈子,即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優波離、阿難陀、羅怙羅(又譯羅睺羅)以及曼殊室利菩薩的舍利塔等,這些佛教聖地,當時都還保存完好。每年舉辦修福法會之日,四眾弟子隨著自己所修學的宗派而各修供養。學論者供養舍利子,修習禪定者供養沒特伽羅子,誦持經者供養滿慈子;學律者供養優波離,諸比丘尼供養阿難陀,未受具戒者供養羅怙羅,學大乘者供養諸菩薩。


距離城東五六裡山上有一座寺院,是當年尊者烏波鞠多(唐言近護)之所建。其中供奉著釋迦世尊的指甲和頭髮舍利。在寺院的北巖有一間石室,高二十餘尺,廣三十尺四寸。其中堆滿著細小的籌(古時數數用的小木棍)。烏波鞠多尊者說法,聽法悟道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中,如果是夫妻的,才可以放下一籌;如果不是夫妻的,雖然也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不放籌。可想當年證果聖者之多。


奘師又向東北行五百多裡,到薩他泥溼伐羅國(今塔內瑟爾)。又東行四百多裡,到了祿勒那國(今卡爾西附近)。此國東臨恆河,北靠大山,閻牟那河,流經此國中部,沿著閻牟那河東行八百多裡,到了恆河的源頭,源頭廣三四裡,東南入海處,廣十餘裡。恆河水味甘美,沙細如粉,印度稱之為福水。印度風俗傳說在恆河中沐浴,可以滌除罪障;喝了河水可以消滅災殃,死在河裡還可以升天,因此許多愚夫愚婦常集合在河邊飲水沐浴。這些傳說都是外道邪說,不符事實。後來經過提婆菩薩開示正法,這些愚見愚行才慢慢停止。奘師一行至此,亦紛紛取水飲來解渴。果然名不虛傳,水味甘美異常。祿勒那國也有一位高僧,名叫闍耶毱多,精通三藏,奘師便在這裡住了一冬半春,聽他講完經部的毗婆沙。


從祿勒那國渡河向東,到了秣底補羅國(今馬達瓦爾)。國王是戍陀羅種(即首陀羅種),不信佛法,敬事天神。國中共有佛寺十多所,僧徒八百多人,都學小乘一切有部。王城南四五裡有一座小寺,寺裡僧徒五十多人。過去瞿拏缽刺婆(德光)論師在這裡作《辯真》等論,一共一百多部。德光論師是缽伐多國人,本來學習大乘,未窮玄奧,後來退而修學小乘。德光論師希望見到彌勒菩薩請益佛法疑難,當時提婆犀那(天軍)阿羅漢往來睹史多天(兜率天宮),天軍尊者利用神通把他接上天宮,可是德光論師見到彌勒菩薩後只是長揖卻不肯頂禮。天軍尊者對他說:「彌勒菩薩是補處菩薩,你既求法於人卻又不肯頂禮,何以如此傲慢無禮?」德光論師回答:「多謝尊者教誨,我是比丘,已受具足戒,彌勒菩薩住兜率天,享受天福,乃在家眾,要我頂禮他,這不適合。」(佛法中出家人不禮在家人)。像這樣往返三次都不致禮,因為貢高我慢,所以疑難最終未能得到解決。


恆河


德光寺南三四裡,又有一寺,僧徒二百多人,並學小乘法教,是眾賢論師壽終之處。論師是迦溼彌羅國人,博學高才,精通一切有部毗婆沙。當時,世親菩薩睿智多聞,先作《阿毗達磨俱舍論》,破毗婆沙師所執。辭義善巧,理致精高,西域學徒,莫不贊仰。眾賢論師看後卻不以為然,於是他苦心鑽研,歷經十二年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二萬五千頌、八十萬言的《俱舍雹論》。寫完,他想親自與世親菩薩見面論定是非,世親菩薩不想與之作無謂的爭辯,就離開了佛寺。世親菩薩離開後一天,眾賢論師一行就來到佛寺,他們剛一進門,眾賢論師忽然全身癱瘓,不支倒地。於是眾賢論師心有所悟,便寫了一封信向世親菩薩懺悔道:「如來涅槃以後,佛弟子分成許多宗派,各有門戶之見,排斥其他部派,我在此深表懺悔。」世親菩薩看過他們寫的《俱舍雹論》之後,覺得其思力不減毗婆沙之眾,於是為它改名為《順正理論》。


眾賢論師死後,焚屍收骨,於寺院西北二百餘步庵摩羅林(即芒果林)中,建一寶塔紀念,至今猶在。林側又有一塔,是毗末羅蜜多羅(無垢友)論師遺身處。論師是迦溼彌羅國人,於說一切有部出家,他博覽群經,研究各部理論,遊歷印度各國。他在回本國的途中經過眾賢之塔,悲嘆眾賢論師著述未及顯揚就死歿,於是發誓更造諸論,破大乘義,滅世親名,使眾賢論師之旨永傳後代。無垢友論師剛發完誓,突然心智狂亂,五舌重出,遍體血流。他知道這是因為邪見,誹謗大乘而招此苦果,於是趕緊懺悔並留下書信,告誡眾僧,切勿毀謗大乘,說罷便氣絕身亡。在他死歿之處,地上凹陷成一個大坑洞。


秣底補羅國還有一位大德,叫蜜多斯那,已九十高齡,是德光論師的弟子,精通三藏。奘師在此停留了半春一夏,向他學習薩婆多部《怛埵三弟鑠論》(即《辯真論》,德光所造也)、《發智論》等。


從這裡向北行三百多裡,至婆羅吸摩補羅國(今加瓦爾)。再向東南行四百多裡,至醯掣怛羅國(今藍納加)。又向南行二百多裡,渡過恆河,向西南行至毗羅那拏國(今亞格拉東方處)。又東行二百多裡至劫比他國(今僧伽耶)。此國的城東二十多裡處有一大寺,院內有三寶階,南北列,面東西下。是佛陀昔日上升忉利天為母摩耶夫人說法後,回降地面時所降落的地方。當時先從天上降下一條扶梯,中階是黃金,左階是水晶,右階為白銀。佛陀從善法堂起身,帶著諸天眾躡黃金階而下;大梵天王執著白拂,從白銀階而下;天帝釋持著寶蓋,從水晶階而下。這時,百千天人及諸大菩薩陪隨著佛陀,亦從天而降。在奘師抵達此前數百年,還留有三寶階,後來逐漸淪沒。現在雖有三排階級,這是後來有國王憶念世尊,仿照從前樣式疊石重砌的,階上飾以各色寶石,高有七十多尺。上面蓋著一所精舍,正中供石佛像,左供帝釋之像,右供梵王之像;三像後面,各有佛光,雕塑得極為生動。旁邊有一根大石柱,高達七丈,是無憂王所建。石柱旁邊有一石基,長五十多步,高有七尺左右,是釋迦世尊從前經行的地方。



僧伽施——佛從忉利天下降人間處


從這裡起身,往西北行二百裡,到了羯若鞠闍國(今卡瑙季)。這是中印度的一個大國,周圍四千裡。都城西面臨著恆河,長二十多裡,廣五六裡。寺院一百多所,僧徒一萬多人,大小乘都學。國王是吠舍階級人,名曷利沙伐彈那(喜增),父名波羅羯邏伐彈那(作增),兄名遏邏闍伐彈那(王增)。喜增在位時,仁慈愛民,國人稱頌。


這時東印度有一個羯羅拿蘇伐剌那國(今孟加拉國恆河西岸附近),國王叫做賞伽(同上王),忌妒喜增王英明果斷,又怕他國勢強盛,設下一計,誘請他到國內,把他殺害。消息傳來,舉國悲悼,大臣等互相商議,共立其弟尸羅阿迭多(戒日)繼承王位。這時戒日王(《大唐西域記》中作尸羅阿迭多王)還很年輕,可是英明有為,他首先勉勵國人,厲兵秣馬,親自操練,舉兵東徵,報了國讎家恨;接著躬親國政,勵精圖治,把國內治理得井井有條,並統一了五印度。戒日王信奉佛法,通令境內,不許殺生,並且大興土木,廣建佛寺,每年三七日遍供眾僧,每五年開一次無遮大會,廣事布施,凡是府庫所積財寶,都拿來施給眾生。


城西北有座寶塔,高二百多尺。東南六七裡,恆河南面也有座寶塔,高二百多尺。都是無憂王所建,是佛陀昔日說法的地方。奘師在金耳國的跋達羅毗訶羅寺住了三個月,跟隨毗離耶犀那三藏,讀完《佛使毗婆沙》、《日冑毗婆沙》。




為方便讀者閱讀,《玄奘法師傳》一書中隨文連結與傳記相關的知識,此處轉載二則:


經行


於一定之地旋繞往來也。即坐禪而欲睡眠時,為此防之,又為養身療病。


《南海寄歸傳》卷三曰: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經行。直去直來,唯遵一路。隨時適性,勿居鬧處。一則痊痾,一能銷食。(中略)若其右繞佛殿,旋遊制底,別為生福,本欲虔恭。經行乃是銷散之儀,意在養身療病。舊雲行道,或曰經行。二事總包,無分涇渭。遂使調適之事久闕東川。


《法華玄贊》卷二曰:西域地溼,疊磚為道。於中往來,消食誦經。如經布綃之來去,故言經行。


《釋氏要覽》下卷曰:十誦律云:經行有五利:一剿健,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堅固。


《大比丘三千威儀經》中說有五處可經行:一閒處,二戶前,三講堂前,四塔下,五閣下。


《摩得勒伽》卷六曰:比丘經行時,不得搖身行,不得大駛駛,不得大低頭,縮攝諸根,心不外緣,當正直行。行不能直者安繩。




▽點擊進入往期


高僧玄奘 | 那段真實的歷史




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官網

www.ghsfjltc.org



相關焦點

  • 紀念玄奘法師
    按:今天農曆二月初五,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玄奘法師圓寂紀念日。玄奘法師(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以下文字根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選編。年十三歲時出家。人問:「出家意何所為?」答:「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 高僧行跡|玄奘法師傳(60)——迦畢試王
    玄奘法師又往西北行走了一個多月,經過幾個國家,到達闍蘭達國,就在北印度王的都城,在這裡又停留了一個月。烏地多王派人護送玄奘法師,往西行走了二十多天,到達僧訶補羅國。當時這裡有一百多名僧人都是北方人,帶關經、佛像跟隨玄奘法師一起返回。
  • 玄奘法師傳(3)
    高昌王並不氣餒,繼續勸說:「弟子曾與先王同遊貴國,從隋帝經歷東西兩京(東京即洛陽,西京即長安),見過多少高僧,心未欣慕;但一聞法師之名,即身心歡喜,乃至手舞足蹈,故留法師止於此,盼能受弟子供養終身,令全國百姓皆皈依法師,並望法師在此講授。僧徒雖少,也有數千,都使他們作為法師的聽眾。還請法師察納微意,勿再以西遊為念。」奘師聽完謝道:「大王的盛情厚意,貧僧愧不敢當。
  • 高僧行跡|玄奘法師傳(54)——鳩摩羅王
    「玄奘法師回答:」無垢稱說:『太陽為什麼運行於贍部洲呢?』舍利弗回答:『欲以光明除去贍部洲的黑暗。』如今我之所以想回去,正是此意啊!「各位高僧看到玄奘法師不肯聽從,就叫上玄奘法師一起到戒賢法師的居所,詳細陳述他們的心意。戒賢法師對玄奘法師說道:」你的心意究竟是什麼呢?「玄奘法師回答道:」這個國家是佛降生的地方,我不是不愛戀。
  • 高僧行跡|玄奘法師傳(29)——身在祭壇
    盜賊們看到玄奘法師容貌俊美,形體相稱,就相視而笑道:「我們祭祀天神的日期將要過去,還沒能找到合適的人選 ,眼前這個和尚形貌端美,殺了用來祭祀天神,豈非大吉啊!」玄奘法師對他們說道:「以玄奘汙穢醜陋的身體,用來祭祀天神,委實不敢吝惜。只是我遠道而來,目的是想要禮敬菩提樹像和耆闍崛山,並問經求法。這個心願尚未達成,你們卻要把我殺掉,恐怕不吉利吧。」
  • 玄奘法師——「絲綢之路」的偉大拓荒者
    在西域各國,1300多年前,玄奘法師同樣以他精深的佛學造詣和高尚的品德贏得了當地人民的愛戴:高昌王鞠文泰因仰慕玄奘法師而和他結拜為兄弟,並舉全國之力協助法師繼續西行;撒馬爾罕國王因玄奘法師而放棄拜火教,改信早前被視為異端的佛教;印度戒日王召開以玄奘法師為論主的全印度宗教學術辯論會,並於同年向大唐派出了友誼的使者。
  • 法門領袖—玄奘法師與南京的千年因緣
    他,就是唐代高僧,佛教法相宗的創立者,漢傳佛教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玄奘法師。長安玉華宮遺址三藏舍利緣住金陵唐麟德元年,農曆二月初五,玄奘法師圓寂於長安玉華宮,初葬白鹿原,後唐高宗將塔遷於敕建之興教寺內。黃巢之亂時,寺僧怕危及三藏靈骨舍利,故攜至終南山紫閣寺安葬。
  • 玄奘法師傳 卷四 白話本 三藏法師傳
    【8.2憍薩羅巖鑿寺院(憍薩羅國,龍樹菩薩=龍猛菩薩)】=>《慈恩》=>《西域記》 奘師接著到訪的佛教中心是南憍薩羅。南憍薩羅以龍樹菩薩故居聞名。龍樹約莫生在第一、二世紀間,是中觀宗的創始人。【8.6.4外道論難】=>《慈恩》=>《行狀》 這時有一位順世外道婆羅門專程來向那爛陀寺挑戰,寫了四十條大義,懸在寺門,並誇口說:「如果有人能駁倒其中一條,我就以頭謝罪。」果然經過好多天,都沒有人出來應戰。 奘師知道了這件事,指示侍者將論義撕下來踩踏撕毀,婆羅門看了很生氣問他是誰,侍者告訴他是大唐玄奘法師的侍者。
  • 玄奘法師信仰的最後歸宿
    玄奘幼年出家,二十八歲時赴印度求法,四十六歲時回到長安。玄奘一生的最後一段時光,在陝西銅川的玉華宮度過。玄奘的傳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對此有很生動很詳盡的記載: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玄奘翻譯完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其後身體漸覺不適。    第二年是麟德元年(664年),正月朔一日,「翻經大德及玉華寺眾,殷勤啟請翻《大寶積經》。
  • 朱文杰:「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師
    玄奘因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遊記》而天下聞名,婦孺皆知。但真實的唐僧——玄奘法師,絕不同於小說中虛構的唐僧。    玄奘法師於貞觀元年從長安出發,開始了赴天竺 「西天取經」的偉大徵程。    他歷經遠超過九九八十一難的遭遇,實際沒有徒弟護送,完成了這一空前絕後的壯舉,靠他單人獨騎,乘危遠邁,杖策孤徵。
  • 玄奘法師傳(5)
    國王很高興,用金寶飲食供養法師,法師不受而回。奘師從縛喝國南行,和慧性法師結伴到揭職國(今阿富汗之達拉哈斯附近)。再向東南行,入大雪山,行六百多裡,到了梵衍那國(今巴米揚)。這個國家東西綿延兩千多裡,都在雪山之中。路途之艱險,遠遠超過凌山和沙磧。積雲飛雪,沒有片刻晴朗,碰到更嚴重的地方,則平地雪深數丈。故宋玉(戰國時楚詩人)稱:「西方之艱,層冰峨峨,飛雪千裡」,即此也。嗟乎!
  • 揭秘玄奘法師最後往生何處?
    玄奘大師晚年臨終時,發願往生兜率內院彌勒菩薩處,而且也成功了,這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有記載。 「玄奘此毒身深可厭患,所做事畢,無宜久住。願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 上面是玄奘大師的最後遺言,表明他發願往生彌勒菩薩身邊。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這以姓氏的稱呼是有史可考的,在《舊唐書》中,對玄奘本人的介紹為「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而《舊唐書》的這一說法也得到後世的認可。在之後諸多介紹玄奘的書籍之中皆採用上述說法,如《大唐新語》中「沙門玄奘俗姓陳,偃師縣人也」,《唐高僧傳》中「釋玄奘,本名瑋,姓陳氏,漢太丘仲弓之後也」。
  • 【伍燈偈】——《經風法雨》頂禮玄奘法師
    走出莫賀延磧,路經高昌國,高昌王麴文泰對玄奘法師崇高的僧格和高深的佛學造詣非常敬仰,給予厚供,拜為國師,並結為兄弟之盟,苦慰勸留,希望法師留在高昌國。玄奘法師求法志願堅定,絕食四天。高昌王被法師矢志不渝的精神所感動,只好為法師備好糧草盤纏,並挑選國內僧人及侍從數人,護送法師西行。玄奘法師帶隊翻越雪山蔥嶺,途中染上了冷病,一直到晚年,這種病仍不時發作。
  • 玄奘心路【一】玄奘之路的內涵
    2017年9月,法師再次為戈友們開講相關內容。在戈壁親歷「玄奘之路」後,法師對這條路有了更為深入的解讀。現根據錄音整理為《玄奘心路》。其中,「玄奘的理想及其意義」和「玄奘的行動和堅持」兩部分所涉及的四大意義和五種精神,和前文基本相同,故將二文作了合併,相似處沒有另行整理。在此基礎上,法師特別開顯了玄奘之路的內涵,以及這條路和人生的關係,是本文的重點所在。
  • 高僧行跡|玄奘法師傳(28)——三寶臺階
    玄奘法師從秣底補羅國向北行走三百多裡,到達婆羅吸摩補羅國(在中印度境內)。又向東南行走四百多裡,到達醯掣怛羅國。
  • 玄奘法師當年翻譯過一部經綸,可惜很少人知道,學佛人最好看看吧
    陳朝三藏真諦法師,有於嶺南,譯成二十二卷。陳朝,我們中國朝代名詞。三藏,就是精通經律論的法師,叫三藏,這個三藏法師叫真諦法師,是印度僧人,來到我們中國以後在嶺南,把《俱舍論》譯成二十二卷的《俱舍釋論》,這是最早的翻譯。
  • 玄奘大師圓寂紀念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大師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盡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前後十七年,遍學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大師歸來,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於長安嘔心瀝血地翻譯佛經十九年。大師及其弟子翻譯《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75部譯典著作共1335卷。
  • 歷史不可胡編亂造,唐僧玄奘法師的拜把子兄弟到底是誰?
    貞觀元年,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現在哈密略作停頓,直至高昌國。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現在的新疆吐魯番縣境內,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
  • 【新浪微博陳禕玄奘個傳文化交流博物館】2021.1.25發稿籤
    #陳禕玄奘[超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陳記# 讀《玄奘傳》,敬評〈卷第三: 起阿逾陀國   終伊爛拏國〉048~0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