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有兩部動畫電影令我印象深刻,一部是《白蛇緣起》,另一部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白素貞與哪吒都是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屬於老IP了,沒想到,國漫崛起的突破竟然是通過這些老IP改編,挺令人意外的。
白素貞與許仙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至明末的《警世通言》,講述的本是一段蛇妖為報恩,而與許仙結合的愛情故事。
經過後人的改編,如今在《白蛇緣起》中,許仙不再是那個優柔寡斷,固守禮節的羞澀書生;而化身為摒棄偏見,勇敢追逐愛情的少年,為了追求小白,他甘願變成一隻小妖怪。
許仙說:「人間多的是長了兩隻腳的惡人,長了條尾巴又怎麼樣。」
這是創作者對「許仙」形象設定的大膽突破。讓許仙從一個逆來順受的小牧童,轉變為放蕩不羈愛自由,勇敢追逐愛情的少年郎。
「如果不能在一起,我現在就會後悔。」
我雖然是個最弱最小的妖,但我會拼盡全力去保護你。——許宣
看看這些情話,哪個女生聽了不感動。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導演在讓許仙這個人物形象鮮活的同時,淡化了白素貞的善良、勇敢、知恩圖報等等人性特質,成為一個「傻白甜」式的臉譜人物。
另一個故事哪吒,他在民間流傳最廣的故事片段,是「削肉還母,削骨還父,而後化身蓮花童子復活」,這是一種極其慘烈的叛逆方式。
在強調孝文化的中國古代,這樣的悲劇故事可以說是獨一無二了。
事實上,哪吒的故事也不是完全誕生於中國,哪吒的形象是源自於印度佛教的一位少年神俱毗羅,它曾經殺過一條毒龍,佛教典籍中,有他骨肉還父母的記錄。
故而,經過時間、空間的轉移,加之民間演繹傳播,漸漸有了我們小哪吒的故事。
在今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電影刻意淡化了《哪吒》的悲劇行為,抹去了削肉還母,削骨還父的片段,重點強調哪吒與父母之間的愛。
而哪吒叛逆的對象,則是上天給自己的命運設定——魔丸。
「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是小哪吒的戰鬥口號,也是貫穿整部影片的價值觀。這股「自我」意識,感動了無數的觀眾,也徹底的更新了人們心中的「哪吒」形象;
他不再是一個叛逆的小孩兒,而是一個個性、自我、拒絕被定義的酷小孩。
總的來說,兩部動畫電影改編的很成功,既繼承了傳統文化IP,又成功的為其注入新的時代精神。真正做到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這種改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因為,近些年來,隨著90後、00後新一代年輕人成為文化消費的主力軍,針對年輕的一代,講述老故事肯定是不行的,重新創造IP,則短期內無法形成知名度。所以只能改編。
年輕一代中,流行「彰顯個人特色」「重新定義自己」「撕掉身份標籤」,這些話題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年輕一代的自我意識覺醒。
恰巧,今年大火的《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這類崇尚追求自我情感表達,敢愛敢恨的文藝作品。
·那麼,《白蛇緣起》與《哪吒》是如何喚起年輕年輕一代觀眾的共鳴,助力影片獲得商業成功的呢?
·首先,選題,借力傳統IP。
改編不是亂編,創作者做的事情往往都是順勢而為,將哪吒塑造為一個「命運反抗者」,是基於哪吒的種種叛逆特質,這種改編是合乎情理的。
就像《大話西遊》將唐僧塑造為一個囉裡囉嗦的話癆一樣,只不過將角色的本來的某一方面性格特點放大誇大。讓觀眾在老IP中,找到新的亮點,又不至於與原有的刻板印象產生劇烈衝突。
其次,在形象設計上下功夫,讓人驚訝意外之餘,又能讓觀眾認可。
《白蛇緣起》中許宣、白蛇、青蛇的形象擺脫了以往的妖怪形象,重點突出「清純美」「酷帥美」,另外還有蠢萌配角搭戲。
使得電影看起來既有新鮮感,又容易被接納,在我國,動畫電影的主要受眾是年輕一代,相比於中老年,他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的價值觀。
注入時代元素,臺詞引入網絡用語,加入喜劇元素。
娘娘腔大漢、太乙真人的方言,結巴的申公豹,創作者們將這些喜劇橋段運用的爐火純青。
申公豹:不... 東海龍王:不行? 申公豹:不...錯
申公豹:不成... 東海龍王:不成? 申公豹:不...成功便成仁。
東海龍王:你以後還是直接點頭吧。
打造自己的調性。
來看動畫電影的人,基本上就是衝著電影本身來的,沒有流量明星或者名人大腕的號召,觀眾討論熱議的都是電影本身。
想要獲得高票房,就得通過觀眾的口碑形成二次傳播。
因此,電影必須有足夠的特色,留出足夠的話題空間給觀眾,諸如: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許宣的跨越種族的愛戀,這些東西都能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的,並能引發觀眾深思,在社交媒體上進一步討論擴大影響的。
如果大家足夠關注迪士尼電影的話,可以發現,迪士尼的每一部動畫電影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一面。迪士尼公主越獨特,越有自己的調性,往往她能引發的關注也就越多,票房也就越火爆。
所以,動畫電影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調性來吸引觀眾,獲得商業成功。
今年的國漫大都拋棄了傳統的善惡二元論。
以往的國漫中,好人與壞人有著明顯的界限,例如《天書奇譚》《大鬧天宮》等,善與惡的界限直接從人物的臉上能看出。
今年的《白蛇緣起》中,有很多善惡難以界定的角色,諸如村民,小青,他們時而善,時而惡;
變身小妖怪的許宣則與哪吒的境遇相同:身負妖魔之力,而被村子裡的人遠離,都是一個渴望愛卻被周圍人妖魔化,哪吒只能靠調皮搗蛋來掩蓋內心悲傷的孩子,許宣最終反而為拯救這些村民犧牲。
《哪吒》中,敖丙雖然在中期黑化,但是後期為了友情,也已經洗白,展現了善良的內心,《哪吒》裡沒有真正的壞人,有的只有反抗命運,不讓命運決定好壞的抗爭者。
第六,消解「嚴肅」
「生活你全是淚,越是折騰越倒黴,垂死掙扎你累不累,不如癱在床上睡」——哪吒的打油詩
兩部國漫極大的克制了自己教化社會的衝動,電影沒有告訴觀眾應該如何做,而是告訴觀眾,什麼是自己想要的。
無論是許宣還是哪吒,這些角色都是在滿足自己的喜怒哀樂,滿足自己的欲望;為了和喜歡的人在一起,許宣可以變成妖怪;為了滿足自己惡趣味,哪吒可以把陳塘關攪鬧一個底兒朝天。
至於這樣做值不值得,好不好,這些問題都不重要,太嚴肅了。觀眾不需要背著包袱去娛樂,觀眾的思考、憤怒只需要在畫面閃過的那一瞬間完成即可。
即使面對嚴肅的生死,哪吒一句「去他個鳥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決定!」便順利的化解了生離死別的傷感。實在是化腐朽為神奇啊!
人生苦多樂少,多記些美好的事,痛痛快快活一回。——許宣
以上,是今年國漫能在年輕一代群體中大獲成功的部分原因。
結語:
在年輕一代的眼中,電影是娛樂,是社交話題;對他們來說,一部電影的優秀與否,評價的標準只有一個:我喜歡。即使你拿了再多的獎項,有大牌站臺,也擋不住他們一句不喜歡。這就是他們的評判法則。
電影的優劣標準不再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掌握在他們手裡。這是他們的時代,他們也正在覺醒,用他們的喜好,來定義什麼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