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古建,信仰與美的結合

2021-02-26 古建築學


夏魯寺鬥拱魅影。攝影:陳新宇

  《華夏地理》攜手2015「雪花純生匠心營造——中國古建築攝影大賽」,探訪中國古建築「聖地鬥拱攝影之路」繼續前行。在日喀則這片連空氣都瀰漫著宗教氣息的聖土之地,一座座氣度恢弘、設計精巧的古剎名寺使我們充分領略了中國古建築的非凡美學,每一處蘊含於建築之中的細節之美,都令隊員們流連忘返。而代表著中華古典建築精神和氣質的鬥拱藝術,更成為此次旅程中的焦點,其在美學和結構方面的別具匠心,讓我們在感悟中國古建築魅力的同時,有了更多的思考與啟發。

  作為本次「聖地鬥拱攝影之路」的重點考察對象,在親歷夏魯寺的前一晚,本次隨行的著名古建築專家張之平老師就以自己在1985年對夏魯寺的親身測繪經歷,向我們展示了這座漢藏合璧千年古剎的獨特魅力,令隊員們不禁對這座漢藏建築結合的典範心馳神往。


鳥瞰夏魯寺。攝影:梁世晨

  而當夏魯寺真正出現在我們眼前時,它的特殊風格還是令我們眼前一亮。首先,夏魯寺一反西藏寺院依山而建的傳統,靜臥良田萬頃的河谷之上。既沒有薩迦寺那樣堅固的城堡碉樓,也沒有哲蚌寺那種廣廈三千的宏偉氣勢,而以幽雅的環境和特有的建築藝術引人注目。


夏魯寺前庭院及東殿。攝影:陳新宇

  同時,它通體透著濃濃的中原建築氣息,鐫刻著藏漢文化交融的記憶。抬頭遠望寺廟輪廓,仿佛看到了古代西藏與內地文化交流的繁榮場面,親身體驗了一次歷史脈絡鏗鏘的跳動。


佛光普照。攝影:陳新宇

  夏魯寺這一身藏漢合璧的獨特氣質,與當年元朝政府對西藏的直接管轄密不可分。史料記載,當年元朝在西藏設立了13個萬戶府分管政教大權,其中夏魯萬戶府就設在夏魯寺。14世紀中葉,當時喇嘛教著名僧人布頓·仁欽珠開始主持寺務。1329年,夏魯寺在地震中損毀嚴重,元朝皇帝賜大量財物命重整寺廟,有許多從內地來的漢族工匠參加了這一工程,於是在西藏高原上聳立起這樣一座兼具漢藏建築文化特色,與西藏其他寺廟迥然不同的寺院。


夏魯寺東殿殿頂。攝影:陳新宇

  在元代遺存的夏魯寺大殿建築群中,收放式的高大紅牆、眾多立柱支撐起來的殿堂是道地的藏式韻味。琉璃筒瓦覆蓋的抬梁歇山式屋頂,翹角飛簷與鬥拱,又表現出濃厚的中原建築風格。


夏魯寺北殿東側鬥拱及拱眼壁。攝影:陳新宇


夏魯寺北殿東側鬥拱。攝影:陳新宇

  張之平老師向隊員們介紹,夏魯寺的四個殿堂都採用綠琉璃瓦歇山屋頂,鴟尾壯碩、瓦當圖案豐富,屋面出簷深遠、舉折平緩,具有早期建築特點。鬥拱用材偏大、琴面昂與昂下刻出假華頭子及耍頭形式又有典型的元代特徵。夏魯寺鬥拱是藏地建築中與漢地鬥拱最為接近的,其彩繪以漢式的藍綠色為主色調,又融入了比較鮮明的藏式黃紅色元素。藏漢風格在夏魯寺大殿上有效融合。

夏魯寺南殿鬥拱,四鋪作單昂。攝影:陳新宇
夏魯寺西殿東北角轉角鋪作。攝影:陳新宇

  夏魯寺建築藝術是那個時期西藏獨一無二的。在形成較晚的格魯派寺院建築中,很多漢式屋頂與集會大殿都借鑑了夏魯寺藏漢建築的藝術風格。夏魯寺也是目前西藏唯一的一座保留了元代漢族風格的漢藏結構寺廟。


夏魯寺壁畫。攝影:陳新宇

  大殿經堂後側的左轉迴廊內,牆壁上繪滿了壁畫,裡壁牆面畫的是千佛,外壁牆面則多為佛傳故事、聽經圖等等。壁畫形態生動活潑,筆法精美有力,畫中人物的服裝、飾物、家具以及建築等,都具有內地風格。


為夏魯寺佛像塑像上色。攝影:陳新宇

  誦經堂裡間的神殿供奉著釋迦牟尼及其八大弟子的塑像,左右兩個配殿分別供奉著無量光佛和慈悲觀音的塑像。兩側的殿堂則醒目地存放著布頓大師編修的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的古老木刻版本,是夏魯寺的鎮寺之寶。二樓的神殿除了釋迦牟尼及其十六羅漢、宗喀巴及其弟子的塑像外,還有布頓大師的塑像及其銅質靈塔。

  夏魯寺古樸神聖,記載著一段輝煌而又坎坷的歷史。它似乎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講述著漢族和藏族工匠通力合作的和諧故事,見證著漢藏文化的融合之美。

  告別夏魯寺之後,我們的古建築之旅繼續前行。在寧靜的下午時分,我們終於來到了「英雄城」江孜。而等待著我們的,正是「一寺容三派」的白居寺。雖然烈陽焦躁,但走進寺裡,莊重肅穆的佛塔仿佛有一股攝人的威力,使我們頓生虔誠之意,心也變得安靜下來。


英雄之城江孜。攝影:陳新宇

  白居寺被稱為西藏塔王,寺廟以擁有宏偉別致的「十萬佛塔」和對西藏佛教各教派兼容並蓄的氣度為人仰慕。據傳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禮,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建立的,因此它能聚薩迦、格魯、噶當等各派和平共存於一寺,這種包容力在西藏寺院中是絕無僅有的,因而白居寺在西藏佛教史上一直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也更增加了我們對這座古寺的神往。


三派共存白居寺。攝影:陳新宇

  白居寺是一座典型的塔寺結合的藏傳佛教建築,寺中有塔、塔中有寺。馳名中外的白居塔,即吉祥多門塔共有九層,高達32米多,有77間佛殿、108個門、神龕和經堂等。殿堂內繪有十餘萬佛像,因而得名十萬佛塔,堪稱佛像博物館。可以說,白居塔代表了西藏境內佛塔式寺院建築的最高水平,其設計者和建築藝人們,不僅綜合了藏漢、印度、尼泊爾的建築藝術特點,而且將佛教中八種佛塔之美學特徵融合於一身,使白居塔的宗教美學理念得到充分的展現。


十萬佛塔白居塔。攝影:陳新宇

  白居塔的建築藝術,不但具有獨特的創造性和想像力,繪畫雕塑作品也有與眾不同的美學風格,其內容之豐富、題材之廣泛、技巧之嫻熟、規模之宏大,堪稱明代藏傳佛教藝術的瑰寶。


造型多變的佛像雕塑。攝影:陳新宇

  白居寺的佛像與壁畫非常注重人物神態與情態的優美渲染,畫面比例協調細膩,在嚴謹莊嚴中流露出清新與靈動的美感。使得千佛一面、凝重威嚴的畫面,在瞬間變得靈活而具生氣。從比較的眼光看,白居寺的雕塑壁畫可謂吸收了古格藝術、夏魯寺、薩迦寺等壁畫與造像藝術的精華,藝術技巧自成風格,對後來的西藏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值得後人敬拜與研究。




傳神的白居寺雕塑藝術。攝影:陳新宇

  在遊覽的過程中,我們的注意力突然被一陣有節奏的的歌聲所吸引,這就是藏族人的勞動歌「打阿嘎」。來幫助寺廟修葺措欽大殿的村民手持木棒「帛多」,帛多一端嵌著一塊石餅,一邊唱歌一邊有節奏地敲打地面。地面使用的材料叫做阿嘎土,這種土越敲打越結實耐用。


勞動歌「打阿嘎」。攝影:呂鋒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歌舞已經融入他們的生活,在藍天白雲下,即使是辛苦勞作,也會隨時隨地歡快歌舞,讓人覺得勞動是件無比歡樂的事。


勤勞樂觀的藏族人民。攝影:呂

  當然,樂觀的藏族人民也有勇敢血性的一面,從白居寺的大院直接可以看到宗山古堡遺址的圍牆。當年,西藏軍民曾以這裡為中心,與英軍展開了三個月的殊死搏鬥,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悲壯的詩篇。與白居寺遙相呼應的宗山古堡訴說著往事悲歌的同時,也讓我們不禁對於這片飽經滄桑的聖土之地生出幾多敬仰。


盪氣迴腸的宗山古堡。攝影:陳新宇

  從夏魯寺到白居寺,我們每時每刻都被震撼和驚喜所包圍,那些匠心獨具的鬥拱、飛簷、壁畫、雕塑等多彩的建築藝術精粹,傳遞著藏式古建無與倫比的細節之美。從中我們不但領略到了漢藏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更體悟到了藏族人民對於「匠心營造」的態度和情懷。每個參與者都在這次旅途中對於古建築的保護、傳承、發展與創新有了更深的體會和理解。

相關焦點

  • 連達作客長圖講用筆「搶救」山西古建並與柳肅劉叔華論道古建保護
    10月25日上午,古建築畫家、作家連達做客長沙圖書館橘洲講壇,作了題為《文旅千裡,畫筆閱天下》的講座,講述了他踏遍三晉大地,用畫筆「搶救」山西大量瀕危古建築的艱辛而又感人的故事,再與長沙圖書館特邀現場主持、湖南著名古建築保護專家劉叔華,對談嘉賓、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柳肅,一起暢聊古建之美、古建保護之路。
  • 寺廟古建常見的石雕有哪些?
    ,在上古時代,幾乎每個城市都會有一座寺廟來供奉他們的守護神而多數的城市都會有多座寺廟古建來供奉其他申明,而到了現代,寺廟古建變成一個禮拜的地方。寺廟既是人們宗教信仰的皈依之地,又是歷史文化的匯聚之所。寺廟古建的建造常常用到石材石雕作為裝飾,現在就來看下寺廟古建中常用到的石雕產品。石材研習社(微信號stone5A)
  • 春節,太行山 | 巔峰古建列陣與滿堂彩塑驚天 !
    業餘尋訪晉城及市縣古建,村落古蹟等,進行碑刻、匾額、民俗現象的收集、研究、整理。參與編輯《澤州碑刻大全》《三晉石刻大全 澤州卷》《晉城史話》《可愛晉城》等書籍。民俗類文章和攝影作品散見《山西廣電報》《太行日報》《太行晚報》《澤州新聞》等。
  • 大美西寨.三晉名觀北極宮 十二(恢弘古建真武大殿天一真慶宮)
    大美西寨.三晉名觀北極宮十二(恢弘古建真武大殿天一真慶宮)真武大殿天一真慶宮  北極宮核心建築真武大殿,又名「天一真慶宮」,是座落在「古禹王廟」遺址基礎上的最古老的建築,也是最具有文物價值研究最豐富的地方
  • 寺廟古建常見的石雕作品有哪些?
    在現代,幾乎每個城市都會有一座寺廟用來供奉他們的守護神,而大部分的城市都會有多座寺廟來供奉他們信仰的神明。而今,寺廟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建築、地理、繪畫、雕刻、文物、廟會等等。一座寺廟古建中,通常大部分都是用石材石雕和木材木雕來作為裝飾。其中,要數石材石雕最為突出,巧奪天工的傳統石雕工藝,精美絕倫的產品展示,都為寺廟古建增添了古色古韻的歷史文化氣息。
  • 古建仿古瓦塑造新型屋面—為仿古建築的屋面錦上添花
    古建仿古瓦塑造新型屋面—為仿古建築的在屋面裝飾材料與日俱進的當下,古建仿古瓦因些應運而生,因其獨特的設計、給屋頂裝飾出一種獨異的風格,引導時代的潮流,在仿古建屋面系統改造方面做出了嶄新的創新古建仿古瓦,便是近年來新興的建築裝飾材料,具有我國的傳統風格,是傳統瓦變革的產物,它是採用高品樹脂材料,結合專業工藝,實現古代建築的韻味,與此同時,古建仿古瓦與傳統彩鋼瓦、水泥瓦相比,具有突出的抗風防雷、耐寒抗裂、使用年限長、色彩豐富等優勢,即使出現地表震動和颱風的惡劣天氣,也不易掉落。
  • 大冶殷祖一片紅色的熱土,古建之鄉,素有「果城裡」之稱!
    時光帶走風塵沒有帶走你那純淨善美的品格在大冶,有一個小鎮叫殷祖在殷祖,有群善良拼搏的人叫殷祖人三、民俗文化土主會土主會,又名菩薩會、接土主老爺。該廟會歷時千餘年是當地重要的傳統節日。有一種美食叫做,家鄉的美食有一種味道叫做,家鄉的味道有一種印子耙叫做,殷祖的味道無論我們身處何地那代表性的味道都是我們無法輕易忘懷的五、風景名勝1、治癒聖地——董家口風景區殷祖鎮董家口風景區位於大冶市東南部,有「小廬山」之美譽。
  • 國際博物館日|在上海,走近「藝匠古今」,抵達「中國古建」
    同時,上海博物館為「博物致知」首屆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帶來了兩場主題展:「藝匠古今」與 「可達之境,中國古建」校園流動展。除了上牆的故事和呈現的工藝品外,展覽還有帶有引導性和教育性的「藝匠之問」,對應30個關於藝匠的核心概念,內容涵蓋世界工藝史、設計史及當下圍繞工藝展開的各種人物、事件與手工藝未來的話題,例如「包浩斯為何捨棄手工藝「、「手工藝與「時尚」無關嗎、民藝的美與經濟如何平衡」等問題。
  • 它被稱為世界的中心,是三大宗教公認的世界聖地——信仰之山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聖地。橫亙在西藏中部的岡底斯山被稱為"天下之脊,眾山之脈", "岡"是藏語雪或者雪山的意思,"底斯"則是梵語清涼之義,合起來的名字就是"清涼的雪山"。它幾乎就是一道手掌,與念青唐古拉山攜手穿越過西藏高原的腹地,綿延一千四百多公裡,是構成青藏高原地貌的骨架。
  • 佛教聖地,壁畫博物館,一個神奇的古城美岱召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個非常不錯的旅遊景點,大家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但這裡卻有著豐富的佛教文化和美輪美奐的壁畫,那麼接下來就讓小編帶您走進佛教聖地,壁畫博物館,美岱召古城吧,一起來您領略您所不知道的美麗場景。
  • 「土專家」黃大樹:我為古建續春秋
    從半路出家的泥瓦匠,到古建大咖的「入門弟子」「土專家」黃大樹:我為古建續春秋▲1997年,王世仁(左一)、傅清遠(左二)、羅哲文(右二)和黃大樹(右一)等專家在台州府城牆研討保護方案。他還主持修復了馬來西亞檳城張弼士府邸、尼泊爾中華寺等,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農民出身,泥瓦匠起步,誤打誤撞入行古建領域,邊學邊幹40餘春秋——眼前的黃大樹,皮膚黝黑,雙手織滿老繭,沙啞且夾雜方言的普通話晦澀難懂。但聊起宋塔、古剎、城牆、故居,他時常眯起的雙眼,不斷閃現光芒。
  • 尼泊爾博卡拉,世界三大滑翔傘聖地之一,超級美
    博卡拉,為了體驗飛翔而去的地方,世界三大滑翔傘聖地之一,的確很美。尼泊爾是我去過最窮的國家,但旅行記憶總是好壞參半, 任何地方自己不親自踏足,誰也不能給你答案。尼泊爾人大多是佛教徒,白天是沒有問題的,尼泊爾的國內飛機不安全,最好不要坐,遊客在那邊出事基本都是山難或者飛機失事,如果你要徒步EBC或者ABC之類,應該多注意一下安全方面,治安方面不用太過擔心。
  • 古建保護中,經濟效益究竟排在什麼位置
    一篇是經濟參考報的《倒賣古宅「改頭換面」 跨省遷建「拆真造假」——古建築倒賣灰色產業鏈調查》,說的是很多散在各地的古建或是古建部件被四處倒賣,有些當地的村幹部甚至成為「賣家」,有造古城訴求的地方政府成為「買家」。於是不少古建被在異地重塑,文化傳承斷了,基本的面貌也沒了。
  • 城建亞泰聘用50名古建高級技工
    12月20日,一場以「管理發展 工匠傳承」為主題的古建產業發展論壇在北京城建亞泰集團舉行。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委員會會長羅楊,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曲雲華,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張克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委員會副會長李永革,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委員會副會長、古建專家劉大可,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所長黎冬青及主辦方北京城建亞泰集團黨委書記潘壽林、總經理秦樹東等知名古建專家和領導齊聚一堂
  • 七鯉古鎮古建修繕 匠心技藝傳承中華文脈
    中交贛州七鯉古鎮項目的建設人員正在對景區內的古建築進行全面修繕,用精湛技藝還原古建之美。古建的修繕與保護,是對城市文脈的傳承和復興,古建修繕保護即是對歷史的尊重。中交贛州七鯉古鎮項目作為贛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傾力建設者,憑藉著責任擔當與匠心技藝,正在不斷重新喚醒承載著城市空間記憶的古建築之美,打通城市空間建設、改造、保護、修繕與運營服務的全生命周期,實現城市有機更新。
  • 從建築之美觸摸莆田文脈,探訪莆田佛教廟塔古建現狀
    莆田佛教寺廟數量多,據不完全統計,莆田共有民間信仰活動場所4771座,其中佛教寺庵堂1128座。莆田名寺多,大都為千年古剎,始建於唐代及唐以前。莆田佛教建築呈現出建寺早、文物建築保存完整、知名度高等特點,其形成背後是何原因?
  •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實質是解決對信仰的真信問題。信仰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名黨員通過不斷的黨性鍛鍊來錘鍊和強化,從而深扎信仰之根。有信仰的人正是因為信念如磐、意志如山,才能以身服眾、一呼百應。
  • 傳統古建碰撞當代水墨 「2020中國當代水墨年鑑五周年特展平行展...
    展覽現場百年古建+當代水墨,一場東方人文精神的回溯臨平書院依託於清代名臣吳光悅之宅邸——吳氏中丞第,在雁蕩河畔,打造涵蓋圖書、茶飲、展覽、沙龍、時尚、美育於一體的多元藝文活動空間。傳統古建碰撞當代水墨,形成了古與今的碰撞與結合,古建既是展覽的空間,也被轉換為一種精美的視覺語言鑲嵌到展覽之中。觀者從展覽中領略到,從東方文化中延伸出的古今文人的思想碰撞,是對極致的追求、對追求的表達、對表達的創造。
  • 火影忍者日本史 | 聖地:忍者修仙的洞天福地
    如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為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天主教聖地梵蒂岡為聖徒彼得的埋葬之處,耶路撒冷作為耶穌的受難地更是三大天啟宗教共同的聖地——在南亞、東亞、東南亞影響廣泛的佛教更以聖地眾多而聞名:從印度傳統四大聖地到中國佛教四大道場,從日本的禪院到泰國的金佛,不同的地域因為與佛法僧三寶不同的交集而具有了或深或淺的神聖光環,於是香火也延續了上千年,依然不可斷絕。
  • 痛惜元代古橋破壞性修復的古建畫家連達
    連達,生於黑龍江,現定居大連,知名古建畫家;連寺溝村,忻州市西南方一小山村,因村莊地處連著古寺的山溝而得名。連達這位北方漢子,近日與忻州的連寺溝村連在了一起,這都緣於小村外的那座元代古橋。忻州市元代建築鐵梁橋痴迷於古建畫作的連達,常年遊走於國內各地進行採風,約兩年都要來山西臨摹古建創作。2019年5月,連達在山西當地朋友陪同下來到連寺溝,第一次見到鐵梁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