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魯寺鬥拱魅影。攝影:陳新宇
《華夏地理》攜手2015「雪花純生匠心營造——中國古建築攝影大賽」,探訪中國古建築「聖地鬥拱攝影之路」繼續前行。在日喀則這片連空氣都瀰漫著宗教氣息的聖土之地,一座座氣度恢弘、設計精巧的古剎名寺使我們充分領略了中國古建築的非凡美學,每一處蘊含於建築之中的細節之美,都令隊員們流連忘返。而代表著中華古典建築精神和氣質的鬥拱藝術,更成為此次旅程中的焦點,其在美學和結構方面的別具匠心,讓我們在感悟中國古建築魅力的同時,有了更多的思考與啟發。
作為本次「聖地鬥拱攝影之路」的重點考察對象,在親歷夏魯寺的前一晚,本次隨行的著名古建築專家張之平老師就以自己在1985年對夏魯寺的親身測繪經歷,向我們展示了這座漢藏合璧千年古剎的獨特魅力,令隊員們不禁對這座漢藏建築結合的典範心馳神往。
鳥瞰夏魯寺。攝影:梁世晨
而當夏魯寺真正出現在我們眼前時,它的特殊風格還是令我們眼前一亮。首先,夏魯寺一反西藏寺院依山而建的傳統,靜臥良田萬頃的河谷之上。既沒有薩迦寺那樣堅固的城堡碉樓,也沒有哲蚌寺那種廣廈三千的宏偉氣勢,而以幽雅的環境和特有的建築藝術引人注目。
夏魯寺前庭院及東殿。攝影:陳新宇
同時,它通體透著濃濃的中原建築氣息,鐫刻著藏漢文化交融的記憶。抬頭遠望寺廟輪廓,仿佛看到了古代西藏與內地文化交流的繁榮場面,親身體驗了一次歷史脈絡鏗鏘的跳動。
佛光普照。攝影:陳新宇
夏魯寺這一身藏漢合璧的獨特氣質,與當年元朝政府對西藏的直接管轄密不可分。史料記載,當年元朝在西藏設立了13個萬戶府分管政教大權,其中夏魯萬戶府就設在夏魯寺。14世紀中葉,當時喇嘛教著名僧人布頓·仁欽珠開始主持寺務。1329年,夏魯寺在地震中損毀嚴重,元朝皇帝賜大量財物命重整寺廟,有許多從內地來的漢族工匠參加了這一工程,於是在西藏高原上聳立起這樣一座兼具漢藏建築文化特色,與西藏其他寺廟迥然不同的寺院。
夏魯寺東殿殿頂。攝影:陳新宇
在元代遺存的夏魯寺大殿建築群中,收放式的高大紅牆、眾多立柱支撐起來的殿堂是道地的藏式韻味。琉璃筒瓦覆蓋的抬梁歇山式屋頂,翹角飛簷與鬥拱,又表現出濃厚的中原建築風格。
夏魯寺北殿東側鬥拱及拱眼壁。攝影:陳新宇
夏魯寺北殿東側鬥拱。攝影:陳新宇
張之平老師向隊員們介紹,夏魯寺的四個殿堂都採用綠琉璃瓦歇山屋頂,鴟尾壯碩、瓦當圖案豐富,屋面出簷深遠、舉折平緩,具有早期建築特點。鬥拱用材偏大、琴面昂與昂下刻出假華頭子及耍頭形式又有典型的元代特徵。夏魯寺鬥拱是藏地建築中與漢地鬥拱最為接近的,其彩繪以漢式的藍綠色為主色調,又融入了比較鮮明的藏式黃紅色元素。藏漢風格在夏魯寺大殿上有效融合。
夏魯寺南殿鬥拱,四鋪作單昂。攝影:陳新宇
夏魯寺西殿東北角轉角鋪作。攝影:陳新宇
夏魯寺建築藝術是那個時期西藏獨一無二的。在形成較晚的格魯派寺院建築中,很多漢式屋頂與集會大殿都借鑑了夏魯寺藏漢建築的藝術風格。夏魯寺也是目前西藏唯一的一座保留了元代漢族風格的漢藏結構寺廟。
夏魯寺壁畫。攝影:陳新宇
大殿經堂後側的左轉迴廊內,牆壁上繪滿了壁畫,裡壁牆面畫的是千佛,外壁牆面則多為佛傳故事、聽經圖等等。壁畫形態生動活潑,筆法精美有力,畫中人物的服裝、飾物、家具以及建築等,都具有內地風格。
為夏魯寺佛像塑像上色。攝影:陳新宇
誦經堂裡間的神殿供奉著釋迦牟尼及其八大弟子的塑像,左右兩個配殿分別供奉著無量光佛和慈悲觀音的塑像。兩側的殿堂則醒目地存放著布頓大師編修的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的古老木刻版本,是夏魯寺的鎮寺之寶。二樓的神殿除了釋迦牟尼及其十六羅漢、宗喀巴及其弟子的塑像外,還有布頓大師的塑像及其銅質靈塔。
夏魯寺古樸神聖,記載著一段輝煌而又坎坷的歷史。它似乎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講述著漢族和藏族工匠通力合作的和諧故事,見證著漢藏文化的融合之美。
告別夏魯寺之後,我們的古建築之旅繼續前行。在寧靜的下午時分,我們終於來到了「英雄城」江孜。而等待著我們的,正是「一寺容三派」的白居寺。雖然烈陽焦躁,但走進寺裡,莊重肅穆的佛塔仿佛有一股攝人的威力,使我們頓生虔誠之意,心也變得安靜下來。
英雄之城江孜。攝影:陳新宇
白居寺被稱為西藏塔王,寺廟以擁有宏偉別致的「十萬佛塔」和對西藏佛教各教派兼容並蓄的氣度為人仰慕。據傳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禮,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建立的,因此它能聚薩迦、格魯、噶當等各派和平共存於一寺,這種包容力在西藏寺院中是絕無僅有的,因而白居寺在西藏佛教史上一直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也更增加了我們對這座古寺的神往。
三派共存白居寺。攝影:陳新宇
白居寺是一座典型的塔寺結合的藏傳佛教建築,寺中有塔、塔中有寺。馳名中外的白居塔,即吉祥多門塔共有九層,高達32米多,有77間佛殿、108個門、神龕和經堂等。殿堂內繪有十餘萬佛像,因而得名十萬佛塔,堪稱佛像博物館。可以說,白居塔代表了西藏境內佛塔式寺院建築的最高水平,其設計者和建築藝人們,不僅綜合了藏漢、印度、尼泊爾的建築藝術特點,而且將佛教中八種佛塔之美學特徵融合於一身,使白居塔的宗教美學理念得到充分的展現。
十萬佛塔白居塔。攝影:陳新宇
白居塔的建築藝術,不但具有獨特的創造性和想像力,繪畫雕塑作品也有與眾不同的美學風格,其內容之豐富、題材之廣泛、技巧之嫻熟、規模之宏大,堪稱明代藏傳佛教藝術的瑰寶。
造型多變的佛像雕塑。攝影:陳新宇
白居寺的佛像與壁畫非常注重人物神態與情態的優美渲染,畫面比例協調細膩,在嚴謹莊嚴中流露出清新與靈動的美感。使得千佛一面、凝重威嚴的畫面,在瞬間變得靈活而具生氣。從比較的眼光看,白居寺的雕塑壁畫可謂吸收了古格藝術、夏魯寺、薩迦寺等壁畫與造像藝術的精華,藝術技巧自成風格,對後來的西藏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值得後人敬拜與研究。
傳神的白居寺雕塑藝術。攝影:陳新宇
在遊覽的過程中,我們的注意力突然被一陣有節奏的的歌聲所吸引,這就是藏族人的勞動歌「打阿嘎」。來幫助寺廟修葺措欽大殿的村民手持木棒「帛多」,帛多一端嵌著一塊石餅,一邊唱歌一邊有節奏地敲打地面。地面使用的材料叫做阿嘎土,這種土越敲打越結實耐用。
勞動歌「打阿嘎」。攝影:呂鋒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歌舞已經融入他們的生活,在藍天白雲下,即使是辛苦勞作,也會隨時隨地歡快歌舞,讓人覺得勞動是件無比歡樂的事。
勤勞樂觀的藏族人民。攝影:呂鋒
當然,樂觀的藏族人民也有勇敢血性的一面,從白居寺的大院直接可以看到宗山古堡遺址的圍牆。當年,西藏軍民曾以這裡為中心,與英軍展開了三個月的殊死搏鬥,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悲壯的詩篇。與白居寺遙相呼應的宗山古堡訴說著往事悲歌的同時,也讓我們不禁對於這片飽經滄桑的聖土之地生出幾多敬仰。
盪氣迴腸的宗山古堡。攝影:陳新宇
從夏魯寺到白居寺,我們每時每刻都被震撼和驚喜所包圍,那些匠心獨具的鬥拱、飛簷、壁畫、雕塑等多彩的建築藝術精粹,傳遞著藏式古建無與倫比的細節之美。從中我們不但領略到了漢藏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更體悟到了藏族人民對於「匠心營造」的態度和情懷。每個參與者都在這次旅途中對於古建築的保護、傳承、發展與創新有了更深的體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