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中「苦瘠之地」開啟綠色轉型――甘肅省定西市邁向黃土高原草...

2021-01-19 同花順財經

地處甘肅省中部的定西市,位於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地帶,100多年前左宗棠奏摺中「隴中苦瘠甲於天下」就是定西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定西市把培育壯大草牧業作為實施生態立市、擺脫貧困和實現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深挖市場潛力、優化布局結構、出臺支持政策,逐步構建起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立草為業、草畜並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效循環經濟發展新路。

「實現綠水青山的夢想,推進生態文明既是定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定西為國家築牢西部生態屏障的應有擔當。」定西市委書記唐曉明說,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定西緊扣《中國西部草都建設總體規劃(2016-2030年)》,提出了「建設黃河上遊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草牧業生態循環經濟試驗示範區」的戰略構想。

建設黃土高原草牧業生態示範區,加快推進草牧業轉型升級,實現綠水青山的夢想

十年九旱,災害、生態、貧困交織疊加,且互為因果,是定西的基本市情。長期以來,嚴酷的自然環境是定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攔路虎」。進入新時代以來,定西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繪就建設「中國西部草都」藍圖,將發展草牧業作為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和助推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凝心聚力推動全市草牧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不僅為老百姓培育了脫貧致富的「鐵桿莊稼」,更為隴中大地披上了「綠裝」,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建設黃河上遊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草牧業生態循環經濟試驗示範區,就是堅持『產業優先、實體第一』,立足資源稟賦,圍繞十大生態產業發展,打造以優質的生態產業為核心、優良的生態環境為基礎、科學的生態布局為支撐、先進的生態文化為導向、完備的生態機制為保障的『五位一體』生態經濟體系,著力推動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大力推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讓『老樹發新芽』『新枝結碩果』,進而實現追趕超越、綠色崛起。」唐曉明說。

「定西建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草牧業生態循環經濟試驗示範區,既是現實需要,也是發展必然。無論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還是全面振興鄉村產業,都需要充分挖掘草牧業多種功能和價值,強化創新驅動、科技引領,加快構建草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大力推進草牧業生產方式綠色化、經營主體多元化、產品質量優質化、產業業態融合化,全面提升草牧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定西市市長戴超說,定西境內渭河、洮河、漳河是黃河流域的重要支流,這些地區的生態質量直接影響著全省甚至全國生態環境的平衡和安全,上述河流所經之地大都是高海拔山區,種草種樹是改善流域生態環境的最佳選擇,也是從根本上改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土壤結構,維持其生物環境和生態多樣性的必然選擇。

為建設黃河上遊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草牧業生態循環經濟試驗示範區,定西市重點圍繞牧草種植、牧草加工、倉儲物流和天然草原保護等規劃產業區域發展布局,提出牧草種植、牧草加工、草原生態保護、草畜一體化和草產品倉儲物流體系五個方面的主要任務,通過牧草生產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培育壯大、示範園區建設和職業農民培育等工程,加快推進草牧業轉型升級,發揮示範區的引領作用,輻射黃土高原地區。

立草為業、草畜並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立足定西輻射黃土高原地區

定西位於青藏高原下延區域黃土高原抬高延伸區交匯地帶,天然草原面積1082.89萬畝,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73.5%,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獨有的資源稟賦,為不同種類的牧草種植、生產、加工和區域化布局提供了廣闊空間。長期以來,草牧業在定西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肉羊養殖投入少、見效快、周期短、效益高,拉動農民增收潛力巨大,是推動當地脫貧攻堅、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撐產業。

「草畜一體化是黃河上遊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草牧業生態循環經濟試驗示範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定西市副市長陳學儉說,定西按照「立草為業、草畜並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採取「種、養、加、銷」全產業鏈草畜一體化循環發展模式,探索「種養結合、高效循環、優質安全」的生態循環發展路子,全力建設西部乾旱半乾旱區草畜一體化示範區。

「定西的脫貧攻堅離不開草業和草食畜牧業的發展。我們要將過去『種草養畜、養畜增收』一條腿走路變成『種草增收』和『種草養畜增收』兩條腿走路。」定西市畜牧獸醫局局長張福宏說。

地處定西市通渭縣的甘肅天耀草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飼草種植、研發、加工、銷售以及畜牧養殖和有機肥研發於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近年來,公司立足通渭縣苜蓿草、紅豆草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在11個鄉鎮建設了4000多畝牧草基地,建成了10萬噸草產品加工生產線,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先後與2453戶農民籤訂了玉米種植收購合同,構建起了企業與農戶在作物種植、秸稈回收、畜牧養殖等方面互惠互贏的利益共享機制,有效解決了近兩萬農戶的農作物秸稈處理難題。採取「投母還犢」方式引導農民群眾特別是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帶動戶均增收2萬多元。

「自從種上牧草後,家裡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定西市安定區寧遠鎮紅土村村民張兵是2017年的脫貧戶,2018年,他種植牧草收入達到近6萬元。他說:「現在,我們安定區的牧草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加上有專門的牧草公司收購,根本不用擔心銷售問題。我現在就是因為人手不夠,所以只能種植50多畝。」

張兵所指的牧草公司就是位於寧遠鎮的甘肅民祥牧草有限公司。「安定區水土光熱等條件好,沒有工業汙染,生產的優質飼草的市場需求量非常大,目前公司的牧草遠銷寧夏、西藏、四川、重慶、上海、浙江及甘肅省內好多地方。」該公司總經理林益民說,公司除自建3萬畝原料基地外,還通過獎勵、訂單收購等方式鼓勵周邊群眾積極發展牧草種植,目前公司已設立了60多個原料收購與初級加工點,年加工能力達70萬噸。

近年來,定西市全面落實「一企一策」措施,加大對草牧龍頭企業、合作社及種養大戶的扶持力度。全市共建成標準化示範場46家,培育草牧龍頭企業70家、專業合作社1070家。據張福宏介紹,定西市將依託國家草產業科技創新聯盟整合、發展、壯大草產品加工企業,實施「1+28」戰略,組建集加工、銷售、倉儲物流及進口於一體的企業集團,實現集團化經營,加強草產品初加工設施建設,提升牧草加工能力和科研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知名品牌、草產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

為生態脆弱區披綠色「底色」,自覺扛起構築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任

「安定區是定西牧草種植的核心區。目前,全區以裹包青貯飼料為主的草產品加工能力達到了100萬噸以上,其中50%以上的草品用於滿足當地和周邊牛羊養殖的需求,其餘銷往青海、寧夏、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草品年銷售額達5億多元。」安定區委書記趙眾煒說,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土地撂荒和棄耕面積逐年增加,草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使土地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也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全區「千家萬戶種草、種養大戶種草、組建合作社種草、草品生產企業種草」的種植格局已基本形成,這為建設黃河上遊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草牧業生態循環經濟試驗示範區夯實了基礎。

「安定區在『規劃』的指導下,在國家和省上政策的支持下,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牧草種植每年都以10萬畝的速度在遞增。」安定區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馮強說,在推動草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安定區將種植一年生飼用作物種植作為調整農業結構的重要抓手,與馬鈴薯產業進行配套互補,既有效實現了馬鈴薯的輪作倒茬,又擴大了商品草基地。全區每年種植飼用玉米和燕麥為主的一年生飼用作物50萬畝,以苜蓿為主的多年生牧草面積已達110萬畝以上。

基地是牧草產業發展的關鍵和基礎。記者了解到,為推進黃河上遊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草牧業生態循環經濟試驗示範區建設,定西市將加強牧草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對全市隴中苜蓿、甘肅紅豆草、岷山紅三葉草、岷山貓尾草等主要當家草種,依託安定、通渭、岷縣等地的主導產業,建設專業化原種繁育基地。根據全市各區域土壤、氣候、海拔、降雨等條件,引進適宜種植的優質牧草品種,進行培育、擴繁、馴化,形成新的地方優質牧草品種,努力把定西建設成為全國牧草良種種植資源的核心區。結合區域差異,分片帶建設以苜蓿、燕麥、飼用玉米、飼用高粱為主的商品草產業基地和以紅豆草、岷山紅三葉草、岷山貓尾草為主的特色牧草生產基地。目前,定西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達320萬畝,今年新種各類優質牧草188.1萬畝,其中,多年生牧草45.4萬畝,一年生牧草44.5萬畝,青飼玉米98.2萬畝。

如今,每年一到牧草收穫的季節,像甘肅民祥、通渭天耀等牧草企業的門前,前來交售牧草的農用車輛就排起了長龍,企業加工區域的裹包青貯機械更是晝夜運轉加工草品。

做足「草」文章,把「小草」做成「大產業」,把特色資源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原生動力,定西為生態落後地區轉型跨越發展開拓了新途徑。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定西市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934.05平方公裡,累計達到9874.85平方公裡。生態植被的修復,為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掃清了障礙,渭河流域因此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544.5平方公裡,可攔泥沙494.24萬噸;洮河流域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858.8平方公裡,可攔泥沙274.816萬噸,每年可減少清淤投資2.45億元,一個和諧共生、產業共促、綠色共享的生態系統已然形成。

「建好黃河上遊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草牧業生態循環經濟試驗示範區,是定西市參與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先手棋』,這樣做不僅利於自然生態的快速修復,也為老百姓打開了脫貧致富之門,更為全市綠色高質量發展鋪平了道路。」唐曉明說,定西將深刻汲取歷史的教訓,自覺扛起構築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任,加快隴中地區黃土高原生態安全重要屏障和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建設區、黃河上遊水源涵養區、隴中黃土高原水土治理示範區建設步伐,全力建設好「中國西部草都」及黃河上遊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草牧業生態循環經濟試驗示範區,努力再現隴中地區「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畫卷,下決心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來源: 國家農業部網站

相關焦點

  • 它是中國十大美麗梯田之鄉,黃土高原上的生態奇觀!藏在甘肅定西
    這次,夏天的那個,像魔法一樣展示了完全不同的景象,變成了綠色的新衣服! 不親眼看看,怎麼不認為我國西北部有這麼令人欽佩的柔美?隴西以隴山西命名,自古以來就是「四塞之國」,是兵家爭鬥的地方,位於隴中黃土高原中部,地形起伏大,山脈縱橫,形態各異, 想像一下, 這裡的環境都是黃土,應該沒有綠色的意思,隴西很吸引人的想像。
  • 在苦瘠之地感受消費扶貧:用黑苦蕎釀出幸福滋味
    王祖敏 攝中新網北京8月13日電 題:在苦瘠之地感受消費扶貧:用黑苦蕎釀出幸福滋味中新網記者 王祖敏當網絡購物漸成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時,一種人人可參與的「消費扶貧」公益新模式也應運而生——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主辦的全國紅十字系統眾籌扶貧大賽(以下簡稱眾籌扶貧大賽)倡導「消費即慈善,購買即公益」理念,採用產品眾籌模式,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特色農產品,激發貧困、易受損地區農戶的
  • 隴中苦瘠甲天下,中國薯都定西,風景如畫,文化醇厚,舊貌換新顏
    定西市位於甘肅中部,轄1個市轄區、6個縣。全市常住人口280萬人。是甘肅中部的經濟、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定西取「安定西邊」之意而得名,通稱「隴中」。定西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也是蘭州市的東大門,素有"甘肅咽喉、蘭州門戶」之稱.
  • 微專題:黃土高原
    答案 C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廣泛的黃土分布區,也是幾幹年中華農耕文明的誕生地和延續地。黃土高原的不同部位黃土顆粒大小有明顯差異,可以分成粗細不同的顆粒帶,下圖示意從戈壁到黏黃土的不同顆粒分異狀況。結合相關地理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十三五」時期甘肅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汙染防治攻堅戰決勝之年。近年來,我省通過依法、科學、精準、全民治理,汙染防治效果明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我省緊盯重點區域、重點汙染物、重點時段、重點領域,全面開展火電、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改造火電機組43臺共1516.5萬千瓦。
  • 探索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發展路徑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霍學喜從全球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創新驅動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科學和技術進展、演進邏輯與典型類型、發展策略等方面展開分析,提出實現農業綠色發展需要多維思考、研究、認知和治理。構建治理行動共同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能否實現,黃土高原地區是關鍵。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王社教表示,黃土高原地區位於黃河中上遊,是黃河主要水源地和泥沙輸入地。
  • 是誰說,黃土高原寸草不生?萬萬沒想到,居然還隱藏著一片大草原
    黃土高原範圍包括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黃土高原並不是一座平坦的高原,用「千溝萬壑」來形容黃土高原的地形再恰當不過了。甘肅,簡單來說可分為河東和河西。所謂河東河西中的河指的就是黃河,黃河流經省會蘭州,將甘肅省劃分為東西兩塊,由此就產生了河東河西的叫法。就以蘭州為中心,蘭州以上便是河西走廊的戈壁沙灘;蘭州以下便是黃土高原的貧瘠土地。然而,在大多數人眼中,甘肅缺水。其實,也是分地區。比如:定西、白銀的某些地方是比較缺水。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地表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包括哪些省份?
    黃土高原從名稱上來看,我們就知道擁有非常多的「黃土」,黃土高原也因有深厚的黃土層而出名,黃土高原黃土層的平均厚度在50至80米之間,最後的地方可以達到150米以上,對於這些黃土的來源,科學家普遍傾向於「風成說」,也就是由風力作用帶來並沉積在黃土高原地區。
  • 土味情話,什麼是黃土高原?
    年復一年堆積形成了黃土高原。廣      告↓黃土因為質地疏鬆,礦物質豐富,成為中國農業的發祥地。山西南部是炎黃兩帝的創業孵化地,黃帝這個名字就是源於土的顏色,如果在東北創業估計就叫黑帝了。幾千年前,黃土高原就廣泛種植大麥、小麥、黍、稷等糧食作物。其中,黍稷(黃米和小米)的種植面積最大。
  • ​銀西高鐵,穿行在黃土高原的新風景
    銀西高鐵連接陝西省、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南起陝西省西安市,向西北經陝西省鹹陽市、甘肅省慶陽市、寧夏吳忠市後,接入寧夏首府銀川市。建設環境複雜,創新技術保開通。銀西高鐵甘寧段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了「攔路虎」——上閣村隧道,給甘寧段建設和全線聯調聯試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上閣村隧道穿越世界規模最大的黃土塬——甘肅省慶陽市董志塬,黃土厚度深達數百米。
  • 甘肅省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甘肅省草產業協會2018年年會預備會召開
    甘肅省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甘肅省草產業協會2018年年會預備會召開2月20日上午,甘肅省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甘肅省草產業協會2018年年會預備會在甘肅省草原技術推廣總站學術報告廳召開。甘肅省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院長侯扶江侯扶江副理事長就蘭州大學在鼠害防治、機械滅鼠、種子檢驗等方面儲備技術和在瑪曲、民勤、定西等地總結出的草業科技支撐新模式等方面作了介紹,並指出對這些趨於成熟的技術模式,可在局部、階段性和整體推進方面下功夫,努力形成具有甘肅特色的草畜產品。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所以剛開始就在溝道打淤地壩,把泥沙攔蓄在溝道裡,淤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就是肥沃的農田,我們也叫做壩地。因為流失的都是表層的土壤,而表層土壤比較肥沃。如果坡面上不斷地流失,坡面上的泥沙不斷地向溝道輸送怎麼辦?我們還要想辦法不讓坡面的泥沙輸送到溝道,讓坡面的水不下溝,這就只能是種草、種樹。黃土高原那麼大的範圍,那樣惡劣的自然條件,靠人工種怎麼種?
  • 旅遊丨走進黃土高原,探尋《龍嶺迷窟》
    這個五一,因為疫情無法出省那就關心關心省情省貌吧正好走進陝北地區帶著《龍嶺迷窟》的熱乎勁兒一覽黃土地貌的真面目去看原汁原味的陝北風光體驗黃土高原的歷史/習俗及傳說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 黃土高原,尋根中國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中國大地的黃,是黃土高原的黃「蒼天厚土」之厚,是黃土高原之厚這是地球上唯一一座「黃土」高原它遼闊、深厚,雄渾大氣它的誕生可謂是一場造化的奇蹟攝影/馬寶林像冥冥中有一種力量,精心創造了各種條件,又經過千萬年來的悉心打磨,一點點塑造出了一個神奇的
  • 【中國夢·黃河情】一家三代守河畔,黃土沙地披新顏:聽治黃人講述...
    生態屏障給黃土高坡「換新」「隴中苦瘠甲於天下。」清臣左宗棠以一語道破甘肅定西民生疾苦、土地貧瘠的艱難舊景。如何為放眼一片黃的隴中大地換上綠色新貌,是甘肅一直以來面臨的最重要生態治理問題。隨著採訪團探尋這片溝壑縱橫的土地,當地人民用樸素的智慧以及勤勞的雙手揭示了答案。
  • 黃土高原|中原之上的屋脊LessPlateau
    站在浩浩黃土之上體悟來自天地間的雄渾壯美誰還會在意婉轉江南的,絲竹小調與碧水青山呢?大約在八萬年前,黃土高原是一片汪洋的湖泊,其西起青海的日月山,東到河南洛陽,南至陝西,北到陝北長城,湖面遼闊,水如汪洋,面積有如今的六個渤海之大,可稱其為黃土高原湖。
  • 繪在黃土高原上的彩帶
    (來源:莊浪文化旅遊網) 看著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梯田,如同一條條綠絲帶,纏繞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曾到訪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的以色列農業專家道夫·斯通驚呼:「這是繪在黃土高原上的彩帶,一幅迷人的風景畫,真是人間奇蹟!」如果說奇蹟有顏色,那像莊浪一樣,一定是綠色的。
  • 黃土高原萬畝進口紫花苜蓿收割:昔日撂荒地綠草如茵
    黃土高原萬畝進口紫花苜蓿收割:昔日撂荒地綠草如茵 2020-06-13 15:52:25 丁凱 攝  六月中旬,位於黃土高原蘭州新區的萬畝進口紫花苜蓿迎來頭茬收割,昔日光禿禿的置撂荒土地變為綠草如茵的優質牧草基地。轟鳴的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一行行苜蓿齊刷刷倒下,畫出一道道綠色軌跡。  近年來,蘭州新區推進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和高精尖方向發展要求,以發展優質飼草基地為抓手,通過流轉農村閒置撂荒土地,推進萬畝紫花苜蓿優質牧草基地建設,實現產業帶貧持續增收。
  • 甘肅省定西市精準施策全力推進脫貧攻堅
    「繡花式」扶貧,「繡」出群眾好生——甘肅省定西市精準施策全力推進脫貧攻堅  【探尋「中國之治」的「實踐密碼」】  摘要  「苦瘠甲於天下」的甘肅省定西市,所轄7個縣區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在脫貧攻堅中,定西市探索建立「三建四聯三帶」黨建模式,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建立「四方聯合」菜單化培訓機制,提高貧困群眾致富能力;創新精神扶貧模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持續健全產業扶貧體系,拓寬群眾的收入渠道;聚焦深度貧困,做實「一戶一策」,堅持政策向扶貧傾斜、資金向扶貧聚集、項目向扶貧靠攏,舉全市之力紮實開展精細精確精微的「繡花式」扶貧,取得顯著成效。
  • 戎狄 | 古代黃土高原上的另一種居民
    我們常說黃土高原培育了華夏文化,但就在黃土高原培育華夏兒女的時候,它還培育了戎狄的兒女。戎狄,是古代與華夏不同的族群,長期生活在黃土高原的北部地區,華夏文人稱他們為「蠻族」,因為他們不行「禮樂」,不修文字,不念詩書,卻養太多的牲口。華夏的文明人,廟堂列鼎中盛滿了牲口肉做的肉臘、肉糜,但他們從來低視養牲口的戎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