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NO IMAGINATION
有道是:「人在長島,食在長島」
長島人愛吃、會吃
絕非是浪得虛名
長島的美食千千萬
其中的小吃更是多如繁星
數不勝數
小編將在本文
為大家精選
長島最具特色
也最受歡迎的頂級小吃
如果你到了長島,千萬不要錯過!
鮁魚水餃
春秋季節,用剛捕獲的鮁魚與韭菜配伍包成的水餃,是傳統的高貴的名吃。遊客曾評價說:「吃遍沿海鮁魚餃,最鮮最美數長島。」漁家傳統的做法是「拌好餃子餡,撐死大肚漢」。可見,新鮮是前提,拌餡是關鍵。風帆時代,漁民在船上包的水餃,個頭大,包皮薄,透皮可見餡。雖然作料少,菜不足,可活鮮無比,且吃了上頓又吃下頓。那時,「多吃魚,少吃糧,家中老小都沾光」成為口頭語。而今,「出門的餃子,進門的面」,意在「好戲壓軸子,美食鮮(仙)客來」。鮁魚水餃領著扇貝丁餃子、牙片魚餃子、蝦仁餃子、海蠣肉餃子,組成了海鮮的「儀仗隊」,禮遇四海賓朋。2018年,長島鮁魚水餃製作技藝入選煙臺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
【原料配料】
麵粉、鮮大鮁魚、嫩韭菜、肥肉(或油滋拉)、花生油、料酒、精鹽、味精、涼水。
【製作方法】
①拌餡之前,先把麵粉加涼水(水中稍加鹽),將面調至軟硬適中,放入盆中,蓋溼布餳,使其滋潤、光滑,具有彈性。
②從鮁魚尾部下刀,片下兩側魚肉,沿鮁魚脊背劐開。
③取出內臟,以備發醬(魚頭、魚骨鹽滷後以備他用)。
④將魚肉扇切成小手指大的塊狀。
⑤順時針攪動,逐次加清水(一般是1斤魚肉加半斤水)。
⑥將攪拌的餡料加入輔料再攪拌,以力養味兒,直到餡兒的狀態成為糊狀(挑一筷子能成堆兒)。
⑦最後加韭菜末,待拌勻後,一聞一舔試出鹹鮮。
⑧將餳好的麵團揉搓成長圓狀,將1斤麵團切成8-10個劑子,擀成直徑約8釐米的薄皮,填飽餡,包製成月牙狀的捏邊餃子。鍋內水要加寬,開後下餃子,順時針輕輕攪旋。待餃子浮起時,點加涼水,蓋上蓋兒,再燒開,直至餃子鼓起肚為止,立即盛出。
駱駝毛包子
包駱駝毛包子大有學問,關鍵是拌餡。對此,漁家大嫂更有經驗。凡是刮來家的海菜,要切去根部,除掉泥沙,要幾遍水洗淨去雜。駱駝毛菜要粗剁,不用剁爛。因菜空心,管內含水,要盡力把菜擠幹。駱駝毛包子最喜大油,更喜大蒜,蒜要切成碎末,根據海菜的總量配加三分之一的白菜,加適量精鹽。近幾年,有的配加少量的蠣肉,使之鮮上加鮮,產生「惡鮮」。
【原料配料】
麵粉、駱駝毛菜、大蒜、大白菜、精鹽、味精、大油、花生油。
【製作方法】
①麵粉加水調製成麵團(水中少許加鹽),餳一會兒(有的包皮是燙麵的)。
②洗淨菜,擠幹水,粗剁菜。
③拌入肥肉丁(或大油)、大蒜末、精鹽、味精、花生油攪拌均勻。
④將麵團搓成圓柱狀,切成劑子,擀成直徑6-8釐米大小的包皮包成柳眉狀小包。
⑤將包子放在玉米皮上(每個皮上以放3個包子為宜),在篦子上擺放要擠而不壓,開火20分鐘鮮氣四溢,俗語說「出來味了」,止火開鍋。這種包子催人食慾,勾人饞蟲,吃起來鮮嫩、油滑。
漁家大面
漁家大面,自風帆時代至今,是漁船上、漁家常食的濃湯麵。這種面,工序簡易,食材單一,熱湯熱面,尤其冬季驅寒取暖,且吃的、就的一鍋出,既省事,又實惠。
所謂大面,即麵條又短又寬,常常是玉米面、地瓜面、高粱面、豆面、白面,根據各家的實情,擀成的夾心面、調和面。一般按2:1、1:1、3:2的比例為宜。麵團要調得勻揉得艮(gen,方言)。待面擀成後,就擀杖劐刀,再將寬長的面片切成粗而短的麵條。麵食,以比例大的命名,如玉米面、高粱面、地瓜面等。
大面的配料很多,鮮魚、鹹魚(需浸泡)、魚米、蝦米海菜……可謂魚、蝦、貝、藻兼宜,鮮、鹹、幹、醃均可。故漁家對這種兩兌合的、寬而短的以粗糧為主的濃湯麵稱大面或寬心面。
大面,需用蔥花、薑末、蒜片、油爆鍋,並翻炒魚塊,加入醬油、醋味精(早期為鹹鹽),用於去腥提味,後加水燒開下麵條。
大碗的麵條上桌後,配有味碟(切碎的蔥末或韭菜末,稍加醬油),以利各取所需調和鹹淡。有的用醃漬的韭花調味,更勝一籌。漁家諺語:「大面大面,外頭下雪,家裡流汗。」又雲:「肚子飽了眼還饞,松松腰帶又一碗。」
漁船上的大面更有特色,據大師傅描述:「大盆濃湯麵,夥計圍著看麵條清可數,滿盆是魚鮮。為了幹力量(即出力幹活),閉眼吞三碗。」漁民在船上,一日三餐都是魚,天天如此,都吃夠了。為了省糧填補家裡老小,以魚當飯成為一種基本功。
有一年,砣磯島的一位高姓船老大,要考一個新招上船的工人,特地叫大師傅做了一碗大面,叫工人自後鋪繞船一周,看看能否吃完。
工人接到一大碗燙手的大面,邊小碎步走,邊噓溜地吞咽,轉了一圈吃下一碗。雖然嘴上燙起了燎焦泡,卻被船老大錄取了。後來這個小夥計才明白,在船上幹,必須學會狼吞虎咽,不然起風拔錨,搖櫓追魚群或是海上救難,細嚼慢咽地品滋味是不合格的。沒想到一碗熱湯大面的題讓這個小夥計考中了。
魚鍋餅子
魚鍋餅子,是漁家最大方、最實惠、最具特色的配伍風味小吃。在鐵鍋裡,用蔥、姜、熱油加面醬爆鍋,加水調味後,將小黃花魚或鯧魚、辮子魚等小型鮮魚放入鍋內,即營造出一個「烀燜結合」「食菜相融」的氛圍。待鮮魚燜至半熟時,進行熱鍋貼餅子。
餅子,用玉米面加蘇打調和、餳發(亦有兌豆面或雞蛋的)。橢圓形的玉米面餅子貼在鍋的周邊,形似「金環銀玉(魚)」的畫作。餅子,一半在鮮魚湯裡煮,一半在鮮氣裡蒸,與鮮魚相得益彰。
【原料配料】
新鮮魚、玉米面、豆面、小蘇打、蔥、姜、料酒、醬油、鹽、味精、花生油。
【製作方法】
鮮魚去鱗、去內臟,洗淨、打斜刀。大鍋內加底油,放入蔥姜起鍋,放入鮮魚,兩面煎一下,烹人料酒加入醬油,放入清水加鹽、味精調味,大火燒開。
玉米面加上豆面,放入小蘇打,加冷水調勻,拍成橢圓形的玉米面餅子,貼在燜魚鍋的鍋邊,蓋上鍋蓋,中小火燜魚蒸餅子直至魚湯濃、餅子熟,即可開鍋取食。
貼鍋面的餅子焦黃,背鍋面的餅子金黃,可謂鍋中有菜,菜中有糧餅子,甜兮兮,暄騰騰;魚湯,鮮溜溜,香噴噴。漁家主人用烀、燜、蒸、煮的傳統手藝,把魚鍋餅子燴出了「漁家樂,樂萬家」的味道。
海蜇湯
島上說「喝」叫「哈」。時到夏秋捕海蜇旺季,把新鮮的海蜇去頭去內臟,洗淨切成片狀,再把片狀切成條狀(如同麵條狀),後用清水洗除腥氣、鹹氣「哈」前,只要調料齊備,比例得當,即可搭配出一碗鮮美的海蜇湯。它「哈」起來,涼滋滋、滑溜溜、辣酥酥;嚼起來,艮悠悠、格嘣嘣、脆生生。它把「五味」納入碗,又用青頭、紅椒點綴增色海蜇雖然生冷,但「哈」下去不傷胃,好消化,俗稱「暖肚」,享有經濟而實惠的「風味小吃」頭銜。
【原料配料】
鮮海蜇、香菜、紅綠辣椒、白醋、白糖、香油、味精、鹽。
【製作方法】
鮮海蜇肉塊洗淨,切成筷子粗細的條狀,用清水反覆衝洗,去掉鹹鹵味,控淨水,放入盆內,加入白糖、白醋、青紅辣椒末、香菜末、香油鹽、味精拌勻即可。不吃辣椒的,也可用大蒜末調製成蒜辣味的。
是不是還沒有看夠
可是小編編輯得有些饞了
哈喇子都流出來了
還有五大名吃下次再跟你們分享哦
快來猜一猜剩下的名吃還有什麼吧
原標題:《長島十大風味小吃,你pick哪一個?—上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