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以來,每天都有許多遊客前往仙遊縣礪山村南潮宮攬勝,該宮不久前躋身全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零距離探訪品鑑出自「八閩雕龍始祖」郭懷之手的蟠龍石柱、方形石雕柱、石雕扁柱、石楹聯等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的石雕古蹟,眾人無不對這位石雕巨匠100多年前創造的流芳後世的精湛雕刻技法嘆為觀止,由衷慨嘆郭懷的南派雕藝是八閩最美的,堪稱中華石雕藝術之瑰寶,仍然閃耀著燦爛的藝術光輝。
坐北朝南的南潮宮位於回族自治行政村的度尾鎮礪山村洪家埔,原為宋代書院,明代改為宮宇,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到嘉慶九年(1804)完工,由門廳、主殿、兩旁廊廡和廂房組成,佔地800多平方米。
南潮宮依山騎巒,景似巨龍戲水,宮旁植立古榕一棵,蒼翠枝葉隨風響徹時,似飛馬搖鈴勢不可擋,風平浪靜時又如一沉肅處士遙望著對面的礪山。
南潮宮主要奉祀媽祖、陳靖姑、李媽(據傳是李世民的親妹)。宮門旁豎立的石雕楹聯「廟對礪山觀虎變,靈昭潮水慶龍興」,一展南潮宮的恢宏氣勢,是清代嘉慶年間著名書畫家、興化進士、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卿郭尚先撰寫的,內容切題切景,實為南潮宮點睛之作,遒勁有力,享有「龍筋虎骨」之盛譽。
宮中上殿另鐫刻有「神鎮潮川昭日月,龍興洛水會風雲」的楹聯,傳說這對魂寶當時不是雕出的,而是經五年時間用鐵杵磨來的,其寓意激發著世居南潮宮周遭、600多年前河南播遷而來的唐代郭子儀後裔、礪山村郭氏努力奮發,感昭日月,與時代共會變幻風雲。
來到精緻壁畫滿牆的南潮宮,最不可錯過的是眾多散發著歷史氣息與文化底蘊的經典石雕古蹟,其精湛的雕刻藝術和燦爛的文化積澱讓人驚嘆直呼如入石雕藝術迷宮。
你瞧,未進宮門,只見門前一對石獅端坐兩旁,憨態可鞠,笑口張開似在歡迎進宮的賓客,又似恭送離去的善男信女;抬腳邁入,宮內兩對蟠龍石柱、兩對方形雕柱以及邊柱、廊柱等五十餘件石雕構件上的蟠龍、麒麟、駿馬、飛鳳、花鳥、人物、雲屯等圖像,神情俱備、栩栩如生,件件堪稱石雕魂寶。
是呀,「八閩雕龍始祖」的高超雕技果然名不虛傳,可謂構思獨特、布局嚴謹、形象逼真、寓意深刻:郭懷雕刻的蟠龍石柱,讓人震撼的是那一公一母兩蟠龍的頭部設置在離地1.5—1.8米之間,同人的身高一般,他把人們想像中的騰雲駕霧、雷霆萬鈞的神聖使者雕得溫順儒雅,在人來人往中,它同你摩肩擦背,似乎高高在上的神龍就在你我之間,高大但不神密,神聖卻可親;
遠視近觀都給人協調愜意的妙感,蟠龍環繞整個石柱,周圍點綴祥雲和人物,底下配有流水和海浮石,整體看上去錯落有致、和諧流暢,象幅山水畫卷,舒心養眼,百看不倦;石柱上的蟠龍由牛頭、馬嘴、鹿角、蝦眼、雞脖、蛇身、魚鱗、鳳尾、虎掌、雞爪等諸多毫不相干的部件巧妙地集於一身,惟妙惟肖,特別是那緊抓石柱的龍爪孔武有力,掌臂上隱約可見青筋、四爪因用力而鼓起疙瘩、背鰭隨龍身扭動而翻卷,以及弓起的龍尾似在拍打海水而發出陣陣巨響……驚心動魄的畫面中蘊含著那種神力和藝術的大美。
置身於南潮宮,情不自禁撫摸著件件神靈活現的石雕作品,令人仿佛隔絕了塵世的喧囂與浮華,自然而然會想起開創了蟠龍石柱的「八閩雕龍始祖」郭懷的不凡功績。
作為地道的度尾鎮礪山村頂厝門人,他生於1748年,卒於1835年,是一位石匠世家傳人。其父郭力是當地赫赫有名的石匠,在家庭氛圍影響下童年時就對石雕情有獨鍾,少年時進入私塾讀書六年,青年時棄學跟隨父親學藝;18歲起他不滿足於父親的雕技,遊走天下,博採眾長,從各地木雕、玉雕、石雕中領悟到雕刻藝術之真諦,終於開創了「蟠龍石柱」這一獨門絕技,開闢了中國南派石雕技藝之先河。
由於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善融會貫通,對雕刻有極致追求的郭懷29歲時,已然成為一個身懷絕技,徒弟成群的石雕大師,並於公元1804年應家父和宗親的召喚,返鄉參加同村處士郭瑞英捐資二百壹拾兩白金實施的南潮宮重修工程,前後歷經27年如願帶領徒弟為南潮宮雕出石龍柱等石雕精品。他取材生活,表現的大多是人和大自然,如魚鳥、花草、亭臺樓閣、農夫、商人,還有的是民間傳說、歷史故事。
目前,出自他師徒之手且存世成為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度尾鎮的南潮宮、劍山楊泗宮、中嶽錦溪宮和仙遊東門石坊、仙遊縣文廟等。
像南潮宮這樣,郭懷傳遍閩中的石雕作品,每一件都盡善盡美,無可挑剔,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嚴謹的藝術追求,仍然閃耀著歷史的光輝。
如蟠龍石柱上方用月宮表示天堂,用海浮石表示大海,意在表現蟠龍能上天入海的傳說,用祥雲翻滾、閃電陣陣表現龍為雷電的化身。
他淋漓盡致、無以倫比的精湛雕刻技法在八閩無人可及,如那細如火柴梗似的石鋤棒,荷花葉上一棵棵突出的小刺,蟠龍背脊上如毛細血管似的軟骨……還有那令人難以想像的隱藏於蟠龍和祥雲之中的正八面形石柱,八面平整均等,八個邊之菱角線條筆直,柱子與蟠龍結合得天衣無縫,整體造型令人感到蟠龍似乎活著一般,使人心生敬畏,至今不可思議當時他是用什麼方法求證出來的。
在他的雕件中,處處突顯看不盡的世間美景,幅幅表現可貴的人間冷暖,在冰冷堅硬的石頭和石象中,他雕琢了諸般溫馨愜意的生活意境,讓人體驗到詩情畫意,在表現自然和諧之美的同時,還在呼喚世間安康幸福,呈現的是一個富貴平安、幸福吉祥的人間天堂。
「因在他之前,人們建房立柱時為了在柱子上便於粘貼、鑿刻對聯,柱子(不論是石柱或木柱)都保持著外表光滑的模樣。郭懷卻一改雕梁畫柱的傳統,在石柱外圍雕刻蟠龍、鳳凰、花鳥等動植物造型環繞於柱,增添了建築美感,讓人們在享受房屋居住功能的同時,也品味造型藝術的雕刻美,為世人打磨了石雕藝術殿堂,這在八閩建築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據正在籌備郭懷雕藝文化研究會的退休特級教師郭秋維介紹,南潮宮的蟠龍石柱淋漓盡致展現了郭懷典雅精緻老到的雕刻技法,宮內那對四方形的石雕柱上,四面雕有八仙、人物、花鳥、亭臺、船等,人物形神俱備,花鳥栩栩如生,甚為罕見。在這些作品中,他明顯地把木雕、玉雕技法融為一體,完全不同北方石雕那精曠豪放的風格,而別闢出精細、靈巧的表現手法,開闢了中國石雕的「南派」風格,並一直流傳延續至今。
據《郭氏族譜》載,他著手雕龍,先以臥雕(將石平放雕),後創豎雕(將石豎起)雕琢,再以平面粗體改為全身懸飛立體,以粗雕輕琢細至細磨,達到平地雕、圓雕、鏤雕、雙面透雕、錦地浮雕、透空浮雕的立體效果,終於獨創出「飛龍出岫,神仙過海」等多種罕見的石雕樣品,名揚四海。
郭懷一生傳徒萬人,清末時期福建「三安」(惠安、南安、同安)的石匠藝徒無不出於郭懷門下,現時還有各地石匠來仙遊仿樣模技,學習他精雕細琢的石匠精神。許多徒弟學成出師後更是在全省各地雕刻出眾多影響力超凡的蟠龍石柱,如安溪文廟、惠安東嶽廟、福州於山法雨堂等省內許多古建的蟠龍石柱上都可覓到郭懷雕刻技藝的印記。
如出身惠安縣石雕世家的石雕藝人蔣瓦水(1922—1998)是崇武五峰村人,這個村是惠安石雕的發源地,據載他曾參加人民大會堂等國家重要工程的建築;蔣瓦水的祖父蔣國衡(又名國條),系郭懷的得意弟子,因於清道光年間參與郭懷師徒承建的仙遊東門石坊建造而聞名於崇武,聲名鵲起,清末在廈門港開設「蔣泉巷」石材店,盛極一時,可見郭懷技藝對惠安石雕技藝發展的影響極大。
令郭懷生前萬萬想不到的是,不僅他獨創的南派雕藝早已在八閩發揚光大、後繼有人,而今他家鄉礪山村所在的度尾鎮正在巧挖「八閩雕龍始祖」這一文化資源,大手筆開發美麗鄉村遊。村鎮攜手規劃以南潮宮文脈為軸心,以南派雕藝大師郭懷文化園為主體,通過興建鄉村步遊道,將村內8座門前廳堂的石雕比比皆是的明清古民居連成一體,精心打造「南派石藝博物館」,推動以生態園、精準扶貧產業基地作支撐發展鄉村生態文化遊,讓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呼之欲出。
主辦: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
承辦:莆田市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來源:莆田發布綜合僑鄉時報 陳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