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崛起 惠安雕藝後繼有人

2021-02-18 惠安百姓網

日前,第十四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落幕。期間舉辦的第十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大賽、第十一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第六屆中國傳統宗教造像技藝大賽等工藝美術賽事,惠安雕藝碩果纍纍、名聲再噪。更可喜的是,獲獎作品有不少出自年輕的80後雕刻家。這批後起之秀,以精湛的雕刻技藝、強大的創新創造能力,讓大家看到惠安雕藝傳承的希望。


5年來,在兩個廢舊的貨櫃裡,80後雕藝新秀王志庭、黃培昆,和其它「無名匠」工作室成員,把傳承和發揚南派石雕技藝作為己任,一如既往的堅持、專注、投入,用錘子和鋼鏨在堅硬的青石上精雕細琢,創新創作。如今,「無名匠」獨樹一幟的青石創作風格,在業界廣受好評,成為大家競相學習的對象。

創作中的王志庭

王志庭是本屆「爭豔杯」和「傳統宗教造像技藝現場賽」雙金獎獲得者。他擅長創作和加工惠安傳統縷空雕、浮雕、圓雕,是在生產一線工作的惠安石雕技藝傳承人。5年前加入「無名匠」,是他雕刻人生的轉折點。

「加入『無名匠』之前,我都是在做大件石雕,灰塵多。二十斤的大切割機,一舉就是一整天,體力消耗很大。一個訂單就是數十尊一模一樣的大型石雕,基本上都是在複製粘貼,根本談不上創作。」

如何變廢為寶,是王志庭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沒有一塊石頭是廢品。作為一個匠人,首先你要會設計。只要你會發揮,任何一塊石頭都可以雕琢成藝術品。」與以往取材方式不同的是,他們不再使用方方正正的石頭作為雕刻材料,而是取材於一些大件切割的廢料,然後充分發揮想像力,隨型而做。「這樣的東西才不可複製。既能發揮自己的長處,表現出自己的技術語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功底,且不能抄襲,才是自己的成就。」王志庭如是說。

愛好人物題材創作的王志庭,喜歡細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這次在「爭豔杯」上獲得金獎的作品《念》,就是他偶然在市場看到的一幕——身著惠安女服飾的母女二人正在親暱耳語。這樣的溫馨畫面讓王志庭的心頭暖意濃濃。從作品構思到完成,他只用了3天時間。

化繁為簡,貼近時代。王志庭細膩的手工技藝和獨特的表現形式,使他的作品在國家級、省級大賽中屢獲獎項。他的塑造能力也得到了專家學者的充分肯定。「專家們一度以為我是美院畢業的科班生。」

與他一起成長起來的還有同為「無名匠」工作室首創人員——黃培昆。

正在專心鑿刻的黃培昆

酷愛山水畫的黃培昆,成功地通過雕刻手法表現出水墨過渡的意境。「整體寫意、細部寫實」,形成他自己獨特雕刻語言,不是畫作卻勝似畫作。「傳統的雕刻手法都是把青石磨得很光滑。我卻獨愛它自然的裂面。」在他的手上,花草鳥獸活靈活現,人物塑造意境超然。

「石頭是死的。把它打活,賦予它靈氣,是我們石頭匠人該做的事。」每接觸到一塊石頭,他總能迅速地迸發出一連串的想法和創意,並將它完整地展現出來。

「每次遇到瓶頸,只要坐下來和培昆聊聊,總能找到新的突破口。每天閒暇時,也經常和培昆一起畫圖、探討,總能受益良多。」在其它「無名匠」人的眼裡,黃培昆為人十分低調,但是他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強大的創新能力令人折服。

23年磨礪,雛鳥已經長成雄鷹。黃培昆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我還是喜歡青石雕,還會一直做下去。」黃培昆表示,將繼承前輩師傅的南派雕刻手藝,不斷推陳出新,打造自己的雕藝品牌。

求知:市場化到藝術美的升

求知:市到藝術

市場需要什麼,我就做什麼。」曾經,木雕之於陳寶明,就是一項營生。

在比賽現場專注創作的陳寶明

1988年,初中畢業的陳寶明拜入原惠安工藝廠的賀玉法師傅門下,開始學藝,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國明系同門師兄弟。之後,便在國明雕藝園學習、做工,經常向鄭國明討教木雕技藝。2009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個人帶著一個徒弟,沒有藝術品高大上的光環,做的基本都是市場需要的佛教題材、紅色題材一類的工藝品,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苦幹。

苦練、重複,練就了他一手好技法。

在這次「藝博會」上,陳寶明的木雕作品《五祖雄風》奪得第十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金獎。在第十一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中,陳寶明憑藉紮實的基本功、優秀的設計、良好的現場發揮,一舉奪得狀元。

「藝鼎杯」系全國木雕最高賽事,能夠入圍參賽對於從業者來講,已是不易。高手如雲,想要獲獎更是難上加難。

面對院校出身、比賽經驗豐富的對手,要如何凸顯?陳寶明絞盡腦汁。

「一直以來,我都很希望能夠在這種權威賽事中取得好成績。所以,我很重視這次比賽。作品構思了很久,光草稿我就畫了無數張,改了又改。」陳寶明的《五祖雄風》系功夫人物雕刻作品,人物的動作張力、細節表現、神情動態至關重要。而現場創作的《領悟成金》,對藝人的技術水平、創作能力和臨場發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容不得一絲一毫的失誤。

「一刀錯就沒有補救的可能。」與平時做工不同,陳寶明在比賽時更為專注。每一個動作都要深思熟慮、小心翼翼,連吃飯睡覺時,腦子裡也都是這一件作品。

遇到瓶頸的時候,陳寶明喜歡到處走走,看看其他參賽選手做什麼、怎麼做,聽聽專家老師怎麼說。

「是對手,也是老師。」可以說,參加比賽是陳寶明提升自己、汲取養分的方法,也是他從市場化走向藝術道路的啟蒙。他深知院校出身的雕藝人接受過系統的訓練,寫實功夫、創作能力、塑造能力很強。眼花繚亂的雕刻手法和出其不意的表現形式,讓求知若渴的陳寶明茅塞頓開,他如海綿汲水,悉心學習。

下一步,陳寶明打算在家繼續「修煉」,備戰明年「藝鼎杯」。「我想在題材方面有所突破,跳出傳統宗教題材的局限,去參加現代組的比拼,和那些院校出身的能人一較高下。」

求知:市場化到藝

 走進工作室內,木頭的芳香味瀰漫其中,滿身木屑的賀耀輝正和兒子賀少偉在工作檯上,斟酌一件現代人物木雕的創作細節。賀耀輝健碩而質樸、靈動而炯炯有神的眼神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賀耀輝父子探討現代木雕創作

工作檯上,一件木雕小樣格外引人注意,重現的是提線木偶表演的詼諧場景:專注的提線木偶演員扎著馬步,與腳下興高採烈的木偶小沙彌動作、表情渾然一體,相映成趣。巧妙的是,演員手中的絲線並沒有被雕刻出來。「幾天前,我參加了第十一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的傳統組比賽,組委會為每位選手提供一段1/2對開的黃心楠木,我根據約1米高、80釐米寬、40釐米厚的木頭式樣,即興創作了一座《指尖乾坤》雕刻。這個,是我根據現場創作作品雕刻的小樣。」賀耀輝介紹,該作品有別於傳統的佛像題材,注重對生活中人物的動作和情緒的表達,通過無線的木雕,表達有線的傳統提線木偶,對他個人來講是一個突破和創新。

該作品獲得了比賽銅獎,賀耀輝也憑此作品獲得了2019年度中國木雕探花的榮譽稱號。而這已是賀耀輝第三次獲得此項殊榮。2015年和2018年,賀耀輝參加「藝鼎杯」,均獲全國木雕探花。

虎父無犬子。省工藝美術大師賀耀輝的兒子、90後的賀少偉也參加了該項賽事的當代組比賽,當代組要求以「獻禮」為主題,致敬祖國70周年華誕,初出茅廬的他以作品《烈火雄心》獲得了優秀獎。

「我大學學的是泥塑專業,畢業後一度從事其他行業。但是當我接觸越多,我就越明白傳統木雕技藝的彌足珍貴。我遵從內心的召喚,選擇回到家裡當父親的學徒。」賀少偉介紹,從小在父親的木雕工作室內長大,潛移默化間,木雕已經成了他的文化基因,選擇木雕是一種回歸。「目前,我正在深入地學習應用木雕技法,適應從泥塑到木頭的材質轉換。藝術是相通的,我計劃在紮實掌握傳統木雕技術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學習漆藝、金屬和樹脂等多種材料的綜合應用創作。」

「近段時間,少偉進步很大。」賀耀輝毫不吝惜對兒子的表揚,他說,通過參加各種比賽,少偉不僅在比賽中開拓了視野、增進了與同行的交流,最關鍵的是以賽代練提升了創作水平。「教授他傳統技藝的同時,我也向他學習現代的藝術理念和雕塑手法,不斷自我提升。」賀耀輝謙虛地說。

據悉,賀耀輝父子還同時參加了第十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大賽,分別獲得金獎和銅獎。

來源惠安鄉訊

相關焦點

  • 行走惠安 | 收官之行,在螺陽、山霞領略惠安雕藝盛宴.
    路線大致如下:大錦水博物館-錦東古民居群-錦豐村古民居群-山霞村-陳木春農民民俗館-惠安雕藝園開幕儀式後參與者來到籤到牆為行走惠安第四站書寫新的名片開幕式結束後參與者進行有序地檢錄、物料領取工作11月9日正是第五屆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開幕日我們來到這個堪稱惠安石雕界奧斯卡的國際盛事一同欣賞石雕作品的精湛與創意為雕藝文化的傳播發聲
  • 「紅色記憶」雕塑創作營在惠安開營
    10月4日上午,「紅色記憶」雕塑創作營在世界石雕之都--中國惠安開營。縣長賴清正,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培坤、副主任黃泉福,縣政府原副縣長黃松友出席。據介紹,202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惠安雕藝將牢牢跟進黨的步伐,講紅色故事,建紅色工程,進一步推介惠安紅色雕藝文化。同時,本次活動還將對接全國黨員幹部、青少年「紅色記憶」專題教育,進一步推動惠安雕藝產業發展。
  • 閩臺一家親 雕藝一脈承——80多位雕刻藝術家、110多件藝術精品亮相「海峽兩岸雕刻藝術交流展」
    早在明清時期,惠安雕藝人,特別是崇武五峰石雕師傅,就將南派雕刻技藝的精髓帶到寶島,「無蔣不成場」的俗諺印證了許多雕藝傳奇,惠安雕藝人精心打造的臺灣龍山寺等一大批古建雕藝奇觀至今仍被譽為曠世名勝。臺灣雕藝從此風生水起。這些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加強,同宗同源的雕藝也相得益彰,創作的火花不斷交織升華。眼下的金秋時節,兩岸雕藝人齊聚惠安,一起演繹新時期的共生共榮。
  • 王志庭——馳騁於南派雕藝的青年才俊
    王志庭,男,1980年生於福建惠安,系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無名匠」工作室石雕藝術生產總監。
  • 惠安石雕因他而驕傲
    他虛心求教,並對自己數十年的雕藝生涯從理論上進行了總結疏理——2010年4月,他的作品集《王經民石雕藝術:品味大師精品》由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惠安石雕人的石雕理論專著登上了雕塑美學研究的大雅之堂;2010年5月,中國楹聯出版社出版《石韻》,王經民在這本專著中對石雕文化研究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行雲流水般的詩情文採,讓業內外的許多專家稱道不已;2011年7月,他的《大捏剔小打巧》論文在《海峽工藝美術》雜誌發表
  • 2017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宣傳大會在崇武召開
    惠安將於2017年11月9日-12日舉辦2017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
  • 度尾南潮宮:「八閩雕龍始祖」郭懷與他的南派雕藝
    零距離探訪品鑑出自「八閩雕龍始祖」郭懷之手的蟠龍石柱、方形石雕柱、石雕扁柱、石楹聯等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的石雕古蹟,眾人無不對這位石雕巨匠100多年前創造的流芳後世的精湛雕刻技法嘆為觀止,由衷慨嘆郭懷的南派雕藝是八閩最美的,堪稱中華石雕藝術之瑰寶,仍然閃耀著燦爛的藝術光輝。
  • 第10屆「十月詩會」在惠安舉行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近日,由北京出版集團、福建省作家協會主辦,十月雜誌社、惠安縣政府承辦的第10屆「十月詩會」在惠安舉行。來自五湖四海的著名詩人、作家齊聚惠安,共同參加這場詩歌的盛會。 在當天的朗誦會現場,精心準備的節目輪番上場,除了主打的詩朗誦之外,還有富有地方特色的南音、木偶戲、惠安女服飾走秀等表演。
  • 總投資156.9億元 惠安對接重大招商項目24個
    投資項目涵蓋產業園區、智能製造、總部經濟、星級酒店、商貿綜合體、現代物流、醫療健康等多種業態,項目的引進將進一步優化惠安產業發展結構。「值得一提的是,結合惠西片區大健康產業示範基地定位,我縣積極探索醫療產業發展思路,策劃生成『惠西健康產業園』,將重點引進醫療器械、生物醫藥、電商銷售等產業鏈配套項目。」
  • 惠安石雕之沒落與發展
    在機器逐漸取代人力的年代,福建惠安打石師傅劉洪凱鬼斧神工的石雕技術更顯不凡,在七十歲的高齡,對石雕藝術的至今不放棄的精神彌足珍貴。他是泉州市惠安縣東橋村碩果僅存的石雕師傅,最近他被評為為惠安石雕優秀匠人,並且曾在2013年就獲得了2015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榮耀加身,雖然欣喜,但眼看石雕師傅逐漸凋零,擔心將後繼無人,石雕技術將沒落而斷根。
  • 惠安石雕代表性傳承人劉國文——在石頭上雕刻夢想的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惠安石雕重煥生機,2003年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惠安「中國石雕之都」稱號;2006年惠安石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惠安縣「中國雕刻藝術傳承基地」牌匾;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授予惠安「世界石雕之都」的稱號。
  • 「中國惠安·第10屆十月詩會」在泉州崇武開幕
    12月5日,2020年度大型文化盛會「中國惠安·第10屆十月詩會」啟動儀式在惠安崇武問海文創園舉行。此次活動由北京出版集團、福建省作家協會主辦,十月雜誌社、惠安縣人民政府共同承辦。賴清正指出,惠安,是一座有著詩和遠方的城市,自然風光如詩如畫,民俗風情多彩多姿,多種文化交相輝映,素有「雕藝之鄉」「建築之鄉」的美譽,是鑲嵌在中國東南沿海的一顆閃亮明珠。惠安獨特的自然和文化稟賦,賦予了詩歌豐富的靈氣和頑強的生命。千百年來,數不盡的文人墨客在這裡駐足,留下許多優美詩篇,造就了惠安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深厚的文藝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