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四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落幕。期間舉辦的第十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大賽、第十一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第六屆中國傳統宗教造像技藝大賽等工藝美術賽事,惠安雕藝碩果纍纍、名聲再噪。更可喜的是,獲獎作品有不少出自年輕的80後雕刻家。這批後起之秀,以精湛的雕刻技藝、強大的創新創造能力,讓大家看到惠安雕藝傳承的希望。
5年來,在兩個廢舊的貨櫃裡,80後雕藝新秀王志庭、黃培昆,和其它「無名匠」工作室成員,把傳承和發揚南派石雕技藝作為己任,一如既往的堅持、專注、投入,用錘子和鋼鏨在堅硬的青石上精雕細琢,創新創作。如今,「無名匠」獨樹一幟的青石創作風格,在業界廣受好評,成為大家競相學習的對象。
創作中的王志庭
王志庭是本屆「爭豔杯」和「傳統宗教造像技藝現場賽」雙金獎獲得者。他擅長創作和加工惠安傳統縷空雕、浮雕、圓雕,是在生產一線工作的惠安石雕技藝傳承人。5年前加入「無名匠」,是他雕刻人生的轉折點。
「加入『無名匠』之前,我都是在做大件石雕,灰塵多。二十斤的大切割機,一舉就是一整天,體力消耗很大。一個訂單就是數十尊一模一樣的大型石雕,基本上都是在複製粘貼,根本談不上創作。」
如何變廢為寶,是王志庭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沒有一塊石頭是廢品。作為一個匠人,首先你要會設計。只要你會發揮,任何一塊石頭都可以雕琢成藝術品。」與以往取材方式不同的是,他們不再使用方方正正的石頭作為雕刻材料,而是取材於一些大件切割的廢料,然後充分發揮想像力,隨型而做。「這樣的東西才不可複製。既能發揮自己的長處,表現出自己的技術語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功底,且不能抄襲,才是自己的成就。」王志庭如是說。
愛好人物題材創作的王志庭,喜歡細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這次在「爭豔杯」上獲得金獎的作品《念》,就是他偶然在市場看到的一幕——身著惠安女服飾的母女二人正在親暱耳語。這樣的溫馨畫面讓王志庭的心頭暖意濃濃。從作品構思到完成,他只用了3天時間。
化繁為簡,貼近時代。王志庭細膩的手工技藝和獨特的表現形式,使他的作品在國家級、省級大賽中屢獲獎項。他的塑造能力也得到了專家學者的充分肯定。「專家們一度以為我是美院畢業的科班生。」
與他一起成長起來的還有同為「無名匠」工作室首創人員——黃培昆。
正在專心鑿刻的黃培昆
酷愛山水畫的黃培昆,成功地通過雕刻手法表現出水墨過渡的意境。「整體寫意、細部寫實」,形成他自己獨特雕刻語言,不是畫作卻勝似畫作。「傳統的雕刻手法都是把青石磨得很光滑。我卻獨愛它自然的裂面。」在他的手上,花草鳥獸活靈活現,人物塑造意境超然。
「石頭是死的。把它打活,賦予它靈氣,是我們石頭匠人該做的事。」每接觸到一塊石頭,他總能迅速地迸發出一連串的想法和創意,並將它完整地展現出來。
「每次遇到瓶頸,只要坐下來和培昆聊聊,總能找到新的突破口。每天閒暇時,也經常和培昆一起畫圖、探討,總能受益良多。」在其它「無名匠」人的眼裡,黃培昆為人十分低調,但是他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強大的創新能力令人折服。
23年磨礪,雛鳥已經長成雄鷹。黃培昆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我還是喜歡青石雕,還會一直做下去。」黃培昆表示,將繼承前輩師傅的南派雕刻手藝,不斷推陳出新,打造自己的雕藝品牌。
求知:市場化到藝術美的升求知:市到藝術
市場需要什麼,我就做什麼。」曾經,木雕之於陳寶明,就是一項營生。
在比賽現場專注創作的陳寶明
1988年,初中畢業的陳寶明拜入原惠安工藝廠的賀玉法師傅門下,開始學藝,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國明系同門師兄弟。之後,便在國明雕藝園學習、做工,經常向鄭國明討教木雕技藝。2009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個人帶著一個徒弟,沒有藝術品高大上的光環,做的基本都是市場需要的佛教題材、紅色題材一類的工藝品,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苦幹。
苦練、重複,練就了他一手好技法。
在這次「藝博會」上,陳寶明的木雕作品《五祖雄風》奪得第十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金獎。在第十一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中,陳寶明憑藉紮實的基本功、優秀的設計、良好的現場發揮,一舉奪得狀元。
「藝鼎杯」系全國木雕最高賽事,能夠入圍參賽對於從業者來講,已是不易。高手如雲,想要獲獎更是難上加難。
面對院校出身、比賽經驗豐富的對手,要如何凸顯?陳寶明絞盡腦汁。
「一直以來,我都很希望能夠在這種權威賽事中取得好成績。所以,我很重視這次比賽。作品構思了很久,光草稿我就畫了無數張,改了又改。」陳寶明的《五祖雄風》系功夫人物雕刻作品,人物的動作張力、細節表現、神情動態至關重要。而現場創作的《領悟成金》,對藝人的技術水平、創作能力和臨場發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容不得一絲一毫的失誤。
「一刀錯就沒有補救的可能。」與平時做工不同,陳寶明在比賽時更為專注。每一個動作都要深思熟慮、小心翼翼,連吃飯睡覺時,腦子裡也都是這一件作品。
遇到瓶頸的時候,陳寶明喜歡到處走走,看看其他參賽選手做什麼、怎麼做,聽聽專家老師怎麼說。
「是對手,也是老師。」可以說,參加比賽是陳寶明提升自己、汲取養分的方法,也是他從市場化走向藝術道路的啟蒙。他深知院校出身的雕藝人接受過系統的訓練,寫實功夫、創作能力、塑造能力很強。眼花繚亂的雕刻手法和出其不意的表現形式,讓求知若渴的陳寶明茅塞頓開,他如海綿汲水,悉心學習。
下一步,陳寶明打算在家繼續「修煉」,備戰明年「藝鼎杯」。「我想在題材方面有所突破,跳出傳統宗教題材的局限,去參加現代組的比拼,和那些院校出身的能人一較高下。」
美
求知:市場化到藝
走進工作室內,木頭的芳香味瀰漫其中,滿身木屑的賀耀輝正和兒子賀少偉在工作檯上,斟酌一件現代人物木雕的創作細節。賀耀輝健碩而質樸、靈動而炯炯有神的眼神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賀耀輝父子探討現代木雕創作
工作檯上,一件木雕小樣格外引人注意,重現的是提線木偶表演的詼諧場景:專注的提線木偶演員扎著馬步,與腳下興高採烈的木偶小沙彌動作、表情渾然一體,相映成趣。巧妙的是,演員手中的絲線並沒有被雕刻出來。「幾天前,我參加了第十一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的傳統組比賽,組委會為每位選手提供一段1/2對開的黃心楠木,我根據約1米高、80釐米寬、40釐米厚的木頭式樣,即興創作了一座《指尖乾坤》雕刻。這個,是我根據現場創作作品雕刻的小樣。」賀耀輝介紹,該作品有別於傳統的佛像題材,注重對生活中人物的動作和情緒的表達,通過無線的木雕,表達有線的傳統提線木偶,對他個人來講是一個突破和創新。
該作品獲得了比賽銅獎,賀耀輝也憑此作品獲得了2019年度中國木雕探花的榮譽稱號。而這已是賀耀輝第三次獲得此項殊榮。2015年和2018年,賀耀輝參加「藝鼎杯」,均獲全國木雕探花。
虎父無犬子。省工藝美術大師賀耀輝的兒子、90後的賀少偉也參加了該項賽事的當代組比賽,當代組要求以「獻禮」為主題,致敬祖國70周年華誕,初出茅廬的他以作品《烈火雄心》獲得了優秀獎。
「我大學學的是泥塑專業,畢業後一度從事其他行業。但是當我接觸越多,我就越明白傳統木雕技藝的彌足珍貴。我遵從內心的召喚,選擇回到家裡當父親的學徒。」賀少偉介紹,從小在父親的木雕工作室內長大,潛移默化間,木雕已經成了他的文化基因,選擇木雕是一種回歸。「目前,我正在深入地學習應用木雕技法,適應從泥塑到木頭的材質轉換。藝術是相通的,我計劃在紮實掌握傳統木雕技術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學習漆藝、金屬和樹脂等多種材料的綜合應用創作。」
「近段時間,少偉進步很大。」賀耀輝毫不吝惜對兒子的表揚,他說,通過參加各種比賽,少偉不僅在比賽中開拓了視野、增進了與同行的交流,最關鍵的是以賽代練提升了創作水平。「教授他傳統技藝的同時,我也向他學習現代的藝術理念和雕塑手法,不斷自我提升。」賀耀輝謙虛地說。
據悉,賀耀輝父子還同時參加了第十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大賽,分別獲得金獎和銅獎。
來源惠安鄉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