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祥圖書館,王經民設計,顏華新攝影
而鮮為人知的是,這兩座建築的設計都是出自目前惠安石雕界唯一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經民之手,能夠集石雕藝術創作及建築設計之大成於一身且兩者皆擅,在現有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當中無出其右,堪稱福建省雕刻界和建築設計界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萬祥幼兒園,王經民設計,顏華新攝影
近日,我們與王經民大師進行了一場深度的對話。他謙遜而隨和,但談吐間的舉重若輕,能讓人感受到其巨大成就背後的艱辛和求索。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悠遠和延續,能夠理解惠安石雕藝術民間根系的深廣和不朽。在今天看來,無疑是幸事一樁。福建惠安是我國著名的石雕之鄉,其鏤繁剔透、風靈雋雅的石雕藝術風格,乃是由濱海鑿石築屋的閩越先民文化與晉唐中原南遷文化交融所產生,與宮觀寺廟等建築藝術相伴相生,汲取晉唐遺風、宋元神韻、明清風範之精華,歷經千餘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南派石雕藝術代表和閩南文化瑰寶,2006年入選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惠安石雕幾乎承載了中國石雕藝術的半壁江山,我國第一座梁式海港大橋惠安洛陽萬安橋、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形石砌古城惠安崇武古城,以及北京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南京中山陵、中華世紀壇、臺灣龍山寺、臺灣鳳山五百羅漢、廈門南普陀、福州湧泉寺、泉州東西塔、馬六甲海峽鄭和雕像、日本鑑真和尚雕像等,都是惠安石雕的傑作,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工藝美術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廣受讚譽。2015年惠安摘得首個「世界石雕之都」稱號,可謂實至名歸。1967年2月,王經民出生在惠安溪底村,這裡歷來石雕、木雕人才輩出,是惠安石雕藝術的起源地之一,也是閩南房屋建築「皇宮起」營造技藝的重要發祥地,在業界享有「溪底派」的美譽。王經民的祖父王全春是民國時期名揚四方的大木匠,與當時享有「閩南第一木雕大師」之譽的王益順是同宗,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王全春就參與到臺灣龍山寺、孔子廟的建築工作當中,提升了惠安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的知名度。他的父親王清標,則是開創了惠安石雕歷史新風尚的著名「捏剔師」,擅長打坯、放樣、安裝,是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曾代表惠安工匠參與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工作等。王清標也是最先運用「針黑白」手法,在石頭上演繹攝影技法的影雕創始人,影雕的發明標誌著石雕工藝進入純藝術化發展階段,這在石雕藝術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突破,王清標的名字由此被寫進了中國石雕史和相關的教科書。每當說起這些,王經民的眼神都是熠熠生輝,這可是他們家族的榮耀啊!出生在這樣聲名顯赫的雕藝世家,王經民無疑是幸運的。王全春、王清標對後代的言傳身教,從藝術創作方面來說,在當地無疑是最好的。但令人欣慰的是,王經民始終秉承著對祖輩的敬畏之心,並不輕易以此輝煌家族史示人,也沒有在先人顯赫光環籠罩下裹足不前,而是一而貫之地保持專注與低調,徜徉在自己的雕刻世界之中。十九世紀德國音樂家舒曼有兩句名言:「沒有熱情,就不可能創造出任何真正的藝術作品」「藝術的三個死敵:平庸、千篇一律、粗製濫造」。我們在與王經民大師的交談中,能夠深刻感知到他旺盛的創作熱情、博取眾長的好學精神以及奇思妙想的實踐衝動。「石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15歲時王經民便開始了他的雕刻生涯,自從進入到石雕行業中來,他始終堅持一條原則,那就是讓作品說話。可以說,家鄉包羅萬象的文化薰陶、厚重剛強的山海品格,給予他寬廣的胸懷、不屈之血氣和堅韌的性格。王經民以法而無法、行止自如的雕刻技巧,胸襟若谷、豐富有力、因石施藝的藝術創作,賦予了作品強大的底氣和持久彌新的生命力。且不必說他已掌握了雕刻的各種技藝,諸如雕撲、平直、打巧、鏤剔;也不必說他能夠熟練運用沉花、線雕、影雕、針黑白、浮雕、透雕、圓雕等表現手法,並將其恰到好處地運用於各式傳統建築和現代公共建築、庭院、園林及宗教建築的內外裝飾構件中去,這些是一般的高級工藝大師通過努力就可以具備的技能。我們讚賞的是,王經民在石雕技藝上絕對是創新型的人物。是他,首創將「針黑白」表現手法融入浮雕作品中,採用「壓地穩起」的低浮雕手法,把逐層的厚度壓縮到儘可能低,而浮雕的最高點與最低點相距很小,形體薄,起伏弱。層次接近,平凸性強。通過面部的磨光點綴,形成著色的效果,布局上更多強調繪畫的因素。在傳統的基礎上,王經民能夠根據不同的材質與不同的表現形式,融入現代雕刻元素,區別運用不同的工藝手法,在不同的環境空間創作各種個性鮮明、風格迥異的作品。真正的藝術是人通過智慧、心力和情感貫通之後的覺悟,也是其自我的昭示。王經民總說,藝術家要靠作品說話,口說無憑,沒有實打實的作品,如何讓人信服。佛在心中,王經民作
王經民的雕藝之所以出神入化,除了遺傳基因和長年實踐的經驗積澱外,還在於藝術創作上虛心謙遜,善於接納他人良策。在生活中,他為人謙遜平和、低調內斂。他認真學習古典文學、藝術理論等文化藝術知識,努力為惠安石雕藝術創作汲養,務求作品內涵豐富,意蘊無窮。比如為了創作《孔子》,他讀《論語》;創作《熟能生巧》,他重翻初中課本讀歐陽修的《賣油翁》;他通讀《毛澤東選集》、鑑賞毛主席詩詞,力求準確把握《偉人毛澤東》雕塑的詩意與神韻。他自覺進修,通過函授,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拿到了結業證書。他虛心求教,並對自己數十年的雕藝生涯從理論上進行了總結疏理——2010年4月,他的作品集《王經民石雕藝術:品味大師精品》由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惠安石雕人的石雕理論專著登上了雕塑美學研究的大雅之堂;2010年5月,中國楹聯出版社出版《石韻》,王經民在這本專著中對石雕文化研究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行雲流水般的詩情文採,讓業內外的許多專家稱道不已;2011年7月,他的《大捏剔小打巧》論文在《海峽工藝美術》雜誌發表,傳統的石雕工藝被賦予最新穎最前沿的美學理念……熟能生巧,王經民作
著名詩人餘世存先生說:「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這句話在王經民身上,可謂是恰如其分,沉澱多年,終究是厚積薄發——2012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安石雕」代表性傳承人,同年被授予首屆中國石雕藝術大師;2015年,被授予中國石雕十大年度藝術家;2016年,鑑於為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的貢獻,受表彰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7年,被授予2012至2017年度石雕石刻行業特殊貢獻獎;2018年,獲評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成為惠安石雕界首個獲此桂冠者,並且是目前的唯一一個。聲名鵲起的同時,王經民的作品也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追捧,《佛在心中》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望月抒懷》《祈和》入選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如意彌勒佛》被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珍藏、《精衛填海》被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珍藏、《如意彌勒佛》受邀參加臺中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的「海峽兩岸雕刻藝術交流展」……這些成績的取得,無疑是對王經民數十年積累沉澱的最好註腳。祈和,王經民作
面對取得的榮譽和社會各界的稱讚,王經民總說,「藝術品的價值體現不在於它的價格,而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若干年後作品的署名被後人提起時,理當受到應有的尊重。」前面我們說王經民是幸運的,除了家學傳承、自身天分及勤學刻苦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成長和創業經歷,恰逢新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的肇始和推進。壯闊東方潮深刻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像王經民這樣拼搏奮進的弄潮兒,緊緊抓住了歷史機遇,沒有辜負這風起雲湧的數十年。女媧補天,王經民作
1989年,年僅22歲的王經民就自主創業,創辦了「海峽石木雕工藝廠」,毅然把惠安石雕產業市場拓向我國寶島臺灣,以臺灣寺廟古建石刻為主營項目。在談及創業初期為何做這樣的抉擇時,王經民說,早在清代中期,惠安石雕便開始在臺灣廣為傳播,成為閩臺交往的重要內容。他的爺爺當年在臺灣做木工時得到當地人民的關照,父親也在臺灣出生並度過了童年時光,這一份珍貴的情感是兩岸一家親的真實寫照。自己有責任有義務讓惠安石雕這一中華文化的瑰寶成為聯繫兩岸親情的紐帶,為增進海峽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及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做貢獻。聽簫對月圖,王經民作
為此,每一件輸往臺灣的產品他都會嚴格把關、精雕細琢,保證質量,服務到位。因為作品精美絕倫、極富神韻,王經民也因此而被臺灣宗教界譽為「神鵰」,他打造的石雕精品和建造的雕藝工程分布於臺灣地區各縣市,成為臺灣許多宮觀寺廟、園林景觀、名勝古蹟的亮點,這裡面包括臺北松山慈佑宮、關渡宮、奉天宮、北港武德宮、桃園福隆宮、雲林鎮安宮、新竹全天宮、臺南慈濟宮等著名大寺廟。而臺南鄭成功博物館、臺北宗教博物館則慕其藝名,把他的多件作品作為館藏珍品。2003年,王經民為擴大經營相繼成立新海峽石業藝術有限公司、浩然古建園林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經營傳統石刻、宗教石刻、園林景觀雕塑、建築裝飾石材,同時具備園林古建築一級資質、建築幕牆和建築裝飾的二級資質、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二級資質,並通過相關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還入選2007年福建省建築專業承包20強企業,全球石雕刻五星級供應商。除了開頭提到的萬祥圖書館和萬祥幼兒園外,崇武古城遊客中心、泉州田安大橋橋頭堡浮雕、泉州仙公山四方觀音閣、武夷山崇安大橋飾面石雕、廣東北滘鎮標誌性雕塑「北滘人」、武漢天堂文化生態園高20米四面觀音、黑龍江超越森林公園景觀雕塑、江蘇省南京博物館幕牆工程、蘇州高新廣場幕牆工程、臺灣臺北關渡宮寺廟工程、臺灣仁愛皇家內外裝修工程、江西省白圩鄉真牛廣場景觀工程、西安黃帝陵標誌性黃帝雕塑等等,這些都是王經民所屬公司的經典案例。大鬧天宮,王經民作
此外,王經民從「現代流水線作業理念」得到啟發,把石雕生產按技工特長分工序流水線作業的科學管理流程,使工效極大提高,減輕工人勞動強度。在人文關懷的和諧環境中,提高了企業效益,增加了工人收入。「傳道,謂修己治人之道;授業,謂古文六藝之業;解惑,謂解此二者之惑。」王經民家學淵源,深諳技藝傳承的重大責任和使命,「對於雕刻藝術,我有傳遞下去的責任,不能讓自己原地踏步,才能擔得住這樣的責任。」這幾年,不管是參加學術研討,還是同行聚會、朋友交流,王經民的話題始終離不開惠安石雕該怎樣著眼於未來的發展問題。他的身影總是出現在惠安石雕文化推廣的第一線,不計較付出和辛勞,表現出了先鋒旗幟的大師風範。日出東方井岡紅,王經民作
王經民的兒子王少卿也克紹箕裘,謹遵父輩家教,秉承大師教誨,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幫助父親打理公司業務,父子齊心,致力於惠安石雕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深受社會各界好評和讚譽。萬山紅遍,王經民作
雖然已把「溪底派」雕藝薪傳至第六代,隊伍龐大的弟子中也有數人成為省級工藝美術名人或大師,但王經民感覺傳統技藝在師徒間或家族中以口傳心授方式傳承已不合時宜,而現代化工廠內學徒又很難學到傳統石雕工藝的精髓。產業要做大做強,必須走出這個瓶頸。在注重惠安石雕技藝靜態保護的同時,還得解決好整個石雕行業後繼乏人、理論研究滯後的問題。在王經民看來,好的創作永遠離不開雕刻者手中的技和內心的藝,沒有文化的惠安石雕作品,面必然很窄,也沒有深度。要想尋求更好的發展,必須將卓越的雕刻技法修煉與豐厚的文化知識積累疊加在一起,從而才能形成獨特的風格和跨時代的產業進步。而且需要多方式多渠道帶領青年雕刻師多學習、多探討、多交流,才能把惠安石雕技術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百鶴爭鳴,王經民作
為此,王經民經常配合各級相關部門承辦協辦各種雕刻賽事,力促從政府到民間重視藝術傳承、保護石雕這一珍貴文化遺產。依託惠安雕刻藝術研究會,積極組織承辦和協辦國內各項賽事和交流活動,如國際雕刻藝術節、惠安傳統雕刻大賽等。2008年,惠安縣新海峽石業藝術有限公司協辦全國高校畢業生「海峽杯」石雕創作營活動,藉助高校的藝術家,讓新思維新理念春風吹進企業車間。如今,走進「新海峽石藝」「浩然古建園林公司」,在古色古香、寬敞明亮的辦公樓上,你可以看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基地」「王經民大師工作室」「泉州惠安石雕傳習所」和幾家大中專學校「雕藝實踐基地」的牌匾。這些牌匾與「藝術鑄就品質、品質成就品牌、創新引領未來、未來映耀海峽」的標語相映生輝,彰顯王經民對扶掖石雕新人、科學發展惠安石雕文化的深謀遠慮和腳踏實地。《東方收藏》雜誌(半月刊)、《收藏快報》(周報),福建日報報業集團主管,石獅日報社主辦,國內統一刊號:CN35-1301/G0。現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支持刊物、國家圖書館永久入藏刊物、國家文化檢索系統「CNKI」收錄刊物、華東地區優秀期刊,雅昌藝術網等業界門戶網站重點合作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