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在欣賞極盡華美的石雕作品的時候,是否想過,有一天,這些作品我們會再也看不到。確實,在中國工業快速發展的時候,表面上,石雕藝術開始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在小區,在公園,在景區,在廣場,石雕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看似繁花似錦,石雕藝術會一直的傳承下去,但是,並非如此。
石雕藝術是中華最古老的雕刻藝術,從石器時期開始,就已經出現了簡單的石雕作品,把石頭工具化的過程,其實就是石雕的一種。在先秦時期,玉石雕開始出現,人們通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加工理念,用更加硬質的石頭加工比較軟的石頭。秦漢時期,青銅的出現,提高了人們加工石雕的效率。到了唐朝以後,鐵器和鋼的出現,更是加快了石雕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傳統手工藝石雕作品達到巔峰。縱觀歷史,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促使石雕快速的發展。
但是近些年來,全手工加工出來的石雕作品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種加工方式的弊端過於明顯,在現代社會幾乎無法立足。所以很多傳統的手工加石雕作坊迫於生產力低下、競爭的壓力紛紛關閉,取而代之的是有著大型的石料機械,用於雕刻的機械手,雷射車床等先進設備的工廠,機械大大的加快了石雕作品製作效率。並且在節省材料,環保方面,比傳統的手加工工藝有優勢。如此一來,傳統手工藝雕刻藝術陷入發展的瓶頸,漸漸被機械化取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科技的進步讓石雕加工效率更快,但進步到一定階段,科技又是傳統藝術最大的敵人。
當然,就算外界條件如何複雜,傳統藝術在這個時代,還是有很多人喜歡,石雕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逐漸變老的石雕匠人,他們用一生去守護傳統石雕藝術最後的尊嚴,託起手工石雕最後的希望。
在機器逐漸取代人力的年代,福建惠安打石師傅劉洪凱鬼斧神工的石雕技術更顯不凡,在七十歲的高齡,對石雕藝術的至今不放棄的精神彌足珍貴。他是泉州市惠安縣東橋村碩果僅存的石雕師傅,最近他被評為為惠安石雕優秀匠人,並且曾在2013年就獲得了2015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榮耀加身,雖然欣喜,但眼看石雕師傅逐漸凋零,擔心將後繼無人,石雕技術將沒落而斷根。
劉洪凱從打石師傅退休至今已二十多年,但拿起木槌和鑿子,過去打石記憶和感覺又被喚醒,欲罷不能,一敲一打,細膩雕刻出石獅子的線條。輕撫著自己加工的寺廟龍柱,和浮雕牆,總是有說不完的故事。這些出自他巧手的石雕柱、窗欞和門楣等,對他來說,都是最寶貴的東西,「它們會被一千多年的後代看到」,說這句話時,他面帶微笑,充滿嚮往和得意。
從小在三峽長大的劉洪凱,天天在三峽清水祖師廟玩耍,從小時候就看著石雕師傅們工作,也跟著在旁敲敲打打,小學畢業後便四處到各地學打石頭,去過四川,山東,河北,河南,最終來到福建惠安,在這裡生兒育女,現在孫女都已經讀完大學。他最得意的就是參與諸多廟宇工程的修建,包括三峽祖師廟、臺北行天宮、內湖碧山巖等,難以數計。
說到現在石雕行業的手工雕刻和機械雕刻差異,他是這麼說的,手工石雕呈現的線條細膩而柔美,水袖看來輕柔飄逸、動感飄然,是機器難以表現取代的;但手工石雕費工又昂貴,以一般龍柱來看,完工需要一、兩年的工夫,若以機器雕刻,僅需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時間就能完成。石獅子嘴裡的石球,以前一個工人,雕刻一個月才會出來一顆可以活動的石球,現代人追求簡單,直接切割成兩半,再粘結成一個球,這種做法已經脫離了傳統,讓石獅子的石球毫無意義,也沒人任何設計感可言,藝術畢竟不是魔術,手工雕刻的彌足珍貴也就凸顯出來了。
石雕工藝的發展過於快速,導致很多東西我們只看到了形,卻失去了神,神態,律動,專注這就是現代機械雕刻失去的東西。如果把石雕比作人,機械雕刻相當於有形無神,而手工雕刻的作品,是有靈魂的,一顰一笑之間,讓人怦然心動。
劉洪凱說,手工石雕太辛苦,長期吸入石粉非常傷身體,加上機器雕刻快又便宜,手工石雕逐漸式微,根本沒人想學。他還說到:」以前我還教過人雕刻,費用還很高,但現在免費要我教都願意,只要有場地、有人、有心學我就教,無奈卻沒有人想學。」這種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心情是非常可悲的。
據統計,惠安手工雕刻師傅的數量逐年減少,年輕化的雕刻師,都不願拿起雕刻刀,被電腦化的藝術未來將走向何處?或許有一天,我們終將會失去石雕,看不到各處古建築的石牌坊,看不到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也看不到各式各樣的動物神獸雕刻,那個時候,想要撿起現在的手工雕刻傳統文化,會不會為時已晚。
最後說到如何保留這些藝術的時候,他說,在雕刻的時候,小孫子用錄像機把雕刻的過程全部記錄下來了,準備上傳到網絡上,至於以後有沒有人學,他已經管不到了。他還說,一年一度的惠安雕藝展,看似熱鬧,則冷清,甚至有人逗趣說道,參展的人比看展的人還要多。一句笑語,道出了石雕藝術的尷尬處境。傳統藝術漸漸衰落,而中國的美術和西方有所差別,西方美感來源於設計,中國的美感來自於傳統文化,拋棄這些傳統文化,轉而雕刻一些抽象,更符合西方人的視覺審美的作品,是不是有些緣木求魚,或者說抓住救命稻草,自己騙自己。所以傳統藝術沒落已成必然,只能且看且珍惜。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