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雕代表性傳承人劉國文——在石頭上雕刻夢想的人

2021-02-19 塗寨微生活

惠安:在石頭上雕刻夢想的人12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黃虹)惠安石雕歷經1000多年的繁衍發展,仍然保留著非常純粹的民族藝術傳統,保持著很完整的延續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惠安石雕重煥生機,2003年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惠安「中國石雕之都」稱號;2006年惠安石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惠安縣「中國雕刻藝術傳承基地」牌匾;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授予惠安「世界石雕之都」的稱號。

1月29日,記者來到位於惠安山霞工業區的豪翔園林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見識石雕工人們的精湛技藝。

石雕創作只有減法,沒有加法

走進公司創新工作室,47歲的惠安石雕代表性傳承人劉國文正坐在燈下,右手握著銼刀,嫻熟利落地雕鏤著一塊磚頭大小的青石,不時有石粉落下,他輕輕吹去,後又拿起石頭,就著燈光仔細端詳了一會兒,換個角度,繼續雕刻。

劉國文有一雙粗糙的手,手上滿是裂紋、老繭,摸起來像砂紙一樣。

「我每天都要拿刀刻幾筆。」劉國文神閒氣定地說。

刀和石頭在他的手裡來迴轉動,刀起刀落間,精美的石獅顯現出來。劉國文說,獅子象徵著團結、勇猛、強大,很受客商喜愛。他向記者細數石獅的藝術特徵和文化內涵,如數家珍。

人、一石、一刀,這位來自當地農村的藝人,用一塊塊石頭壘砌了一個妙不可言的石上藝術世界。

「吱吱吱」未曾進門,電鑽聲率先入耳。跟隨劉國文走進寬敞的雕刻車間,幾位被口罩遮住大半張臉的工人正各自忙著手頭的工作,車間裡並沒有記者想像的灰塵漫天。劉國文告訴記者,國家越來越重視環境和工人的健康,他們搞起了環保車間,吸塵、降塵等設施有效降低了空氣中的粉塵含量。工人的操作也有了更嚴格的考核要求,防護口罩是標配。

車間的石料多是大傢伙,兩個人抱不過來。看起來石料很一般。

劉國文解釋,石頭的品質重要,卻不是決定石雕作品好壞的絕對因素。一名優秀的石雕師能變廢為寶。石為基,靈感為翅,石雕師賦予作品生命。同泥塑類創作不同,石雕創作只有減法,沒有加法。石雕創作大多先有石頭,後有設計。

「你在院子裡看到的石雕,就是這些毛料雕成的。」說起石雕藝術,劉國文滔滔不絕,「石雕常採用青石和花崗石。雕刻前,石匠要對擺放的石頭進行考察,核對畫像,制定雕刻提綱。製作工序分為選料、設計、鑿粗坯、雕細部和打光等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仔細核對尺寸,不能有半點差錯。

最難的是日復一日對著同一塊石頭

車間一角,幾位女工圍坐在桌球桌大小的操作臺前,每個人面前都放著花鳥魚獸、水果蔬菜等小型石雕。女工們有說有笑,卻一點不耽擱手上的功夫。

女工莊玉梅自豪地告訴記者:「工具有刻刀、剁子、錘子、斧頭、楔、磨頭以及現代電動工具。光看工具我們和建築工地的泥瓦工差不多,實際上我們幹的是技術含量很高、工藝很細緻的活。」

「這塊石頭可以雕什麼?」記者拿起一塊手掌大的青石。

「石頭會告訴你,它是什麼樣子。」劉國文說,曾有人問米開朗琪羅是如何創造出《大衛》的,他是這樣回答的: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衛,我要做的只是鑿去多餘的石頭,大衛就誕生了。「每塊石頭都有故事,一百個石雕師,能讀出一百個版本的獅子。」

仔細盯著手上石頭看了一會兒,記者有了想法,雕朵花吧。莊玉梅按照記者的思路幫忙打了一朵花底,並簡單地畫上走刀的線條,遞給記者一把刻刀。記者順著莊玉梅給的痕跡,依葫蘆畫瓢。忙活了半個多小時,手指和手腕已顯僵硬、酸痛,手上也多了幾道傷口。

記者抬頭看莊玉梅,只見她右手握刻刀,石頭粉末一點點剝落,被一旁的吸氣管道吸走。因常年雕刻,她的右手中指第三關節處鼓出大繭子。

莊玉梅正在創作的是一尊由細細的藤蔓、薄薄的樹葉組成的一串葡萄。「從年初起刀至今尚未完工。」莊玉梅說,有的作品要一個人埋頭連續雕兩三年才能完成。這個過程好比美人蒙面,隨著一層層面紗揭去,面貌越來越清晰。因為每一個雕品並非有了雛形後一成不變。在雕刻過程中,石雕師會根據實際狀況不斷做出調整。「按照師傅教我們的就是要做到:執刀有力,運刀自如,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做不到這些,作品一定會有遺憾的地方。你看這邊本來是有石紋,我用添加藤蔓的方式遮掩了過去。」

莊玉梅說,做雕刻師,最好要懂設計、會畫圖。「這不是花三五年就能學好的,對我們手藝人來說,就是做一輩子,學一輩子!」

「最難的是日復一日對著同一塊石頭忙碌。心靜不下來,做不來我們這一行。但作品真正完成的那一刻,心中的感動是什麼都替代不了的。」莊玉梅說。

基本功在皮破血流、老繭滿手間練就

在精品館的展櫃裡,石雕擺件形態各異,形神兼具。記者被其中一尊漢白玉雕刻的手驚豔到了。纖細、靈巧、優雅,更接近於工藝品的感覺。劉國文告訴記者,這件作品是他近兩年正在琢磨的從大型石雕到小品雕件的創新之作。

把一塊堅硬的石頭演化成繞指柔的形態,劉國文的自我突破方式很特別。

「惠安石雕刀法融精緻與古樸大方為一體,充分顯示了古代惠安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劉國文把自己的技藝歸結為傳承了祖輩們的高超技法,「賦頑石以靈性,寄觀者以情思。千百年來惠安的石雕祖師們不斷通過對大自然的感悟,以及生活、勞作實踐,在刻刀和錘釺或輕或重的鑿擊中,將身邊熟悉的物體形象提取出來。」

惠安農村曾流傳「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人人有一手」的歌謠,這是對惠安石雕工的真實寫照。劉國文介紹,石雕工大多來自農村,他們很小就跟著父輩學會了這門手藝。他們吃苦耐勞,樂於奉獻,沒有豪言壯語,卻實實在在。

但傳統的技藝是在師徒間或家族中以口傳心授方式承傳,處於封閉狀態,現代工廠內的學徒很難真正學到傳統石雕工藝的精髓,故整個石雕行業後繼乏人,傳統技藝日益陷入瀕危狀態,雕藝人才面臨斷層危險,更不用說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石雕創意、研發、設計人才,這正成為惠安石雕產業轉型升級路上的絆腳石。

「石雕工作相當艱苦,工作量大,工作環境差,年輕人不願意幹。而石雕人才的培養周期長,成才需要多年火候。」劉國文感嘆道,他學藝時,工作環境惡劣,但憑藉著對石雕的熱忱,反而不覺得苦。

從「叮叮噹噹」的鑿刻聲中走來,劉國文已在石雕行業精耕細作30多年。15歲學藝,後到石雕廠當工人,皮破血流,老繭滿手,十數年才嫻熟地掌握了圓、浮、透、線、沉、影等傳統雕刻技術,練就受益終生的基本功。

繼承、創新石雕技藝是劉國文的追求。1993年至2000年,他無償擔任母校惠安五中石雕影雕教師,教出近千名學生、徒弟;他率先垂範,引導組織雕刻藝術界人士參加各種雕刻藝術研修班,推廣新型雕刻工具在業界的使用。

「這一輩子我只求把這件事做好,別無他念。」劉國文動情地說。

來源:福建日報 惠安快訊

相關焦點

  • 惠安石雕因他而驕傲
    王經民,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安石雕」代表性傳承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高技能人才、首屆中國石雕藝術大師、國家一級
  • 惠安石雕之沒落與發展
    確實,在中國工業快速發展的時候,表面上,石雕藝術開始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在小區,在公園,在景區,在廣場,石雕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看似繁花似錦,石雕藝術會一直的傳承下去,但是,並非如此。  石雕藝術是中華最古老的雕刻藝術,從石器時期開始,就已經出現了簡單的石雕作品,把石頭工具化的過程,其實就是石雕的一種。
  • 惠安石雕的代表人物
    歷史上石雕名師多出自惠安崇武,又以蔣姓居多,其後人也多繼承祖業。本世紀初在臺灣還流傳著「無蔣不成場」之說。現在各地看到的清代中期自20世紀五十年代初的石雕名作,多數由崇武五峰村峰前村蔣姓雕匠藝人主持創作的。由於惠安雕匠藝人成名後,並不固守本地,常常身懷絕技,遠赴他鄉甚至海外創業,因此,對他們的傳承譜系的研究整理上難盡其詳。
  • 「鑿·視界」第三屆全國影雕創作現場技能大賽在「世界石雕之都...
    惠安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魅力縣城,雕藝文化底蘊深厚,素有"中國建築之鄉"、"中國雕藝之鄉"、"世界石雕之都"美譽。而被譽為"中華一絕"的影雕藝術就是深入了解和感悟惠安悠久雕藝文化底蘊的"一張名片"。惠安影雕以其特有的擬真性和細膩性,被譽為"石頭上的攝影""石頭上的刺繡"。
  • 在惠安科山,有這麼一座石雕門樓牌坊
    惠安科山,雖然只是一個小小山,但卻是惠安人都會去的一個地方,你會發現整座山卻有很多歷史古蹟,各大小寺廟。青山寺。蓮花塔,革命紀念碑。治水亭,入口處的石雕大門,各種各樣的雕塑,都是來自惠安工匠們的雕琢而成的石雕。
  • 2017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宣傳大會在崇武召開
    惠安將於2017年11月9日-12日舉辦2017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
  • 石雕名鎮--河西
    河西 解家營石頭村據了解,解家營和石山嘴石雕石刻的歷史源於七八十年代,以手工雕刻為主,基本能維持生活,當時石雕石刻銷售市場基本限於市縣內,有一定生產規模的是於1985年建廠的解家營大理石雕工藝廠。在如今的生活中,石雕藝人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膽創新,徹底告別了一錘一碾,一人一業的家庭模式,他們大膽創業,投資辦廠,走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道路,打造出了一張響亮的產業品牌。解家頂,從小受民間藝術的薰陶,15歲開始學習石雕工藝,努力奮鬥24年的人,如今的他,不僅創建了雕刻廠,還不斷推陳出新,雕刻的作品別致新穎,栩栩如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
  • 奇人匠心X木偶頭雕刻 非遺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
    非遺項目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人物簡介 季天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戲劇學院特聘木偶教師,從事木偶造型設計製作,戲劇舞臺道具設計製作,泰順車木藝術設計製作。季天淵與木偶頭雕刻 泰順木偶頭雕刻,是傳統美術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木偶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收藏價值和審美價值。以「雕工精細簡練、機巧構思巧妙、開相文靜秀美、臉譜描繪簡潔樸素、粉彩工藝細緻講究、木偶人物性格各異」而著稱。
  • 【神遊】福建泉州惠安崇武古城之石雕
    為抗倭寇而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惠安·崇武古城素以「石雕之鄉」馳名中外,幾百年來,這裡的石雕工藝遠近聞名,石雕藝匠走遍各地。著名的惠安女雕塑立在園區大門口我拍攝的這個崇武石雕工藝博覽園是1998年開園的,依古城傍海灘而建的「石雕工藝博覽園」。
  • 惠安石雕西方三聖雕塑寺廟西方三聖石雕佛像-承接寺廟古建工程
    西方三聖大家應該都有聽說過,雖然聽說過,但相信還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西方三聖是哪三聖,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石雕西方三聖-凱巖石業在造像上,三者皆在蓮花座上,蓮花象徵出淤泥而不染,於一真法界而能應化在十法界。
  • 首屆海峽雕刻藝術品博覽會開展 成海交會亮點
    ;福州市南臺樹根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張其仕大師;師從潘發清大師,現為國家一級/高級技師的福建工藝美術名人餘春洲大師;建甌市根藝協會理事、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黃志誠大師;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木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根藝美術大師金寧魁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白瓷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徐才提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向明大師等。
  • 新秀崛起 惠安雕藝後繼有人
    期間舉辦的第十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大賽、第十一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第六屆中國傳統宗教造像技藝大賽等工藝美術賽事,惠安雕藝碩果纍纍、名聲再噪。更可喜的是,獲獎作品有不少出自年輕的80後雕刻家。這批後起之秀,以精湛的雕刻技藝、強大的創新創造能力,讓大家看到惠安雕藝傳承的希望。
  • 大城工匠 潛心傳藝——訪壽山石雕非遺傳承人吳革生先生
    ​​導語:吳革生先生是中國雕刻藝術大師、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會員,也是福建省民間藝術家、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前不久他又剛剛在於杭州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民間藝人節上被評為「十佳民間藝人」,作為改革開放初期成長起來的民間藝人,吳革生先生個人發展的歷史與整個壽山石文化的發展歷史休戚相關。
  • 石雕 | 中國四大石雕之鄉
    惠安,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中部,與臺灣隔海相望,是福建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隸屬泉州市。惠安面積668平方公裡,名列全國經濟百強縣,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雕刻)之鄉」、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石雕之都」。
  • 石雕方鼎和石頭香爐有哪些區別?
    ,所以很多人誤認為石雕方鼎和石頭香爐是一種東西,把石雕方鼎和石頭香爐混作一團,這樣便大錯特錯了。事實上石雕方鼎和石頭香爐有著本質的區別,無論從外觀還是從用途上都不可以將它們歸為一類。巨型石雕方鼎鼎,香爐首先從外觀造型上講,石雕方鼎和石頭香爐都是由石頭雕刻而成,但是它們的造型和選材卻是大相逕庭。
  • 寺廟石雕供桌青石石雕神桌純手工雕刻石供桌及石雕供桌的擺放禁忌
    石雕供桌,指廳堂上置於天然幾前的一種長方形桌子,高度約與方桌相等。祭祀時,祭祀時常供設香爐、蠟竿和擺放供品的桌子。石雕供桌常見於大型的祭祀活動,廟宇、祠堂、家宅、公司等擺放祖宗牌位,佛道神靈的地方。石雕供桌-凱巖石業
  • 黃金海岸,世界石雕之都,福建惠安最美的六個旅遊景點
    惠安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泉州灣和湄洲灣之間,東臨臺灣海峽,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縣,與晉江、南安,合稱泉州三邑。惠安歷史悠久,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置縣,取「以惠安民」之義稱惠安。惠安是閩南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以惠安女獨特民俗及石雕而聞名,素有「海濱鄒魯」、「雕藝之鄉」、「世界石雕之都」等美譽。
  • 閩臺一家親 雕藝一脈承——80多位雕刻藝術家、110多件藝術精品亮相「海峽兩岸雕刻藝術交流展」
    早在明清時期,惠安雕藝人,特別是崇武五峰石雕師傅,就將南派雕刻技藝的精髓帶到寶島,「無蔣不成場」的俗諺印證了許多雕藝傳奇,惠安雕藝人精心打造的臺灣龍山寺等一大批古建雕藝奇觀至今仍被譽為曠世名勝。臺灣雕藝從此風生水起。這些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加強,同宗同源的雕藝也相得益彰,創作的火花不斷交織升華。眼下的金秋時節,兩岸雕藝人齊聚惠安,一起演繹新時期的共生共榮。
  • 洛陽這個民間收藏家捐贈161尊古代石雕
    鍾愛石雕20載只為圓孩時夢想問起他收藏的初衷,黃樹煌告訴記者,從小生長在閩南大厝的他經常看到一些形態各異的石獅子被棄置,他感到十分惋惜。尤其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小時候鄰居建新房,將大門前一個有上百年歷史的石獅子敲碎,他看了心疼不已,心想以後有能力了,一定要保護這些老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