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丨張果見明皇圖

2020-12-16 人美renmei

張果見明皇圖

任仁發(元)

絹本設色

41.5cm×107.3cm

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是一幅道教題材的作品,描繪的是盛唐時期,唐明皇請得道高人張果(老)出中條山,兩人見面的場景。畫面上,明皇高坐於畫面中央,手扶團椅,龍體前傾,正一臉驚奇地看著眼前的玩意兒;張果端坐右側,長鬚飄飄,氣定神閒。

不過兩位主要人物都不是畫面的點睛之處。畫面中間,一位童子將巾箱中摺疊的毛驢放出,這紙糊的毛驢滿地跑才是吸引滿場,包括皇帝視線的關鍵。畫馬聖手任仁發信手拈來,不僅將小毛驢塑造得活潑生動,人物表情也相當到位。

人物造型用綿密細膩的線條,設色並不濃豔,符合元畫設色清雅的時尚。人物形象除了將張果塑造得瘦骨清像,有道家仙風道骨之韻外,其他人都還原了盛唐的豐潤飽滿。

唐明皇身後的官員有議論紛紛、眾說紛紜的,也有對現場把戲並不關心、自得其樂的。張果身側的紫衣官員顯然非常投入,雙手相握,一臉驚喜的表情。作者抓住了關鍵性的瞬間,以舞臺布景的展現方式,塑造了生動的群像,製造出戲劇衝突感的瞬間。這在此前人物畫中尚未出現,或許與元代雜戲盛行有關。

在元代畫家中,任仁發最擅畫馬,以瘦馬自嘆自憐,但畫風繪製工細,構思精巧,又不同於「逸筆草草」的文人墨戲。該畫的創作動機,有著遺民心結的因素。選擇盛唐的宮廷活動為畫面背景,本就有追思前朝盛世,懷舊尋夢的寄託所在,也能不斷引起南宋遺民的內心共鳴。

內容節選自《最美人物畫100幅》

林木主編 李穎著

相關焦點

  • 張果事跡新考(《世界宗教研究》2019.4)
    應明皇詔入朝,道號通玄先生。其人見於正史,在「八仙」中時代最早且為比較真實的人。蒲江清《八仙考》[1]、黨芳莉《八仙研究綜述》[2]皆言張果事跡最早見錄於唐鄭處誨《明皇雜錄》。此說顯然有誤,《明皇雜錄》[3]約成書於唐大和九年(835)鄭處誨任校書郎時,[4]而劉肅自序於唐「元和丁亥」(807)《大唐新語》卷十《隱逸》[5]已有張果傳記。
  • 農曆十月初十,恭祝張果老仙師聖誕,見者得福,轉發功德無量!
    作為八仙之一,張果老是中國婦孺皆知的神話人物。張果老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明皇雜錄》,其生平又見於《大唐新語》卷10,《新唐書·張果傳》基本取材於此。根據史料記載,其大約生活在七世紀至八世紀中期,生平不詳。他著有《神仙得道靈藥經》、《丹砂訣》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等。
  • 農曆十月初十恭祝張果老仙師聖誕
    農曆十月初十,恭祝張果老仙師聖誕! 張果老,本名張果,號通玄先生,乃是道教「八仙」之一,其神異事情多多,為八仙中最年長者。相傳,張果老於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 據《唐書》記載,張果老確有其人,儘管他自己隱去出身、年歲和籍貫,而其得長壽胎息之法,時人有目共睹,史不絕書。張果內外丹兼修,但以內丹修煉為主。他分內丹為三品,以九轉大還丹為上品。並且總結出九轉大還丹有九要,依此而行,可以得道。此說與司馬承禎的坐忘相通。
  • 明皇幸蜀圖
    黑風夜話212 明皇幸蜀圖(書畫中國系列)(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55.9*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
  • 八仙之一的張果老遺墓在正寧?
    視頻來源:隴東報微信公眾號張果老  原名張果,因年歲大,人稱張果老,傳為正寧縣羅川人。張果曾隱居徽州煉丹,有洞。百歲時貌如童子。據了解,關於張果老的籍貫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就是該碑文記載的邢州廣宗人,即今天河北省廣宗縣張固寨村人;其二,河東晉陽人,即今天的山西交城人,其依據是當地的地方志;其三,甘肅兩當人,依據是《全唐詩》中的個人小傳;其四,甘肅正寧人,根據的也是當地的地方志。       張果老的故事最早見於《明皇雜錄》。新舊《唐書》均在方技類載有《張果傳》。
  • 齊白石書畫院-湯發周揭秘:宋人《關山行旅圖》與《明皇幸蜀圖》
    承馳函相告:適閱古今圖畫集成博物編藝術典第七六八頁名流列傳二之八頁李思訓傳內載:按東坡集唐李將軍思訓作明皇摘瓜圖,嘉陵山川中,帝乘赤驃,起三鬃,與諸王及嬪御十數騎出飛仙嶺下,初見平陸,馬皆若驚,而帝馬見小橋作徘徊不進狀——於此圖若合符節……· 與《明皇幸蜀圖》相似的山景(攝影:颻)
  • 張果老九轉大還丹功理和功法
    張果著作甚豐,《黃帝陰符經注》、《太上九要心妙經》、《大還丹契秘圖》,《真圓妙道修仙歷驗抄》等十來種。    又據《續仙傳》載:明皇留果之內殿,踢之酒。辭以小臣飲不過二升,有一弟子可飲一鬥。明皇聞之,喜,令召之,俄頃一小道士自殿簷飛下,年可十六、七,美姿容,旨趣雅談。謁見上,言辭清爽,禮貌至備。明皇命坐,果曰:弟子常侍立於側,不可賜坐。明皇愈喜,踢酒,飲及一鬥不醉。果辭曰:不可更踢,過度必有所失,致龍顏一笑爾。明皇又通踢之。酒忽從(頭)頂湧出,冠(帽)子撲落地,化為榼《盛酒的容器)。
  • 談晟廣:從「明皇幸蜀圖」談李思訓的生平(上)
    從「明皇幸蜀圖」談李思訓的生平談晟廣(Tan Shengguang)圖1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圖」(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今被定名為(傳)唐代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圖1),在清《石渠寶笈·三編》中的著錄畫名曾是《宋人關山行旅》。
  • 對任仁發(傳)《五王醉歸圖》的幾點質疑
    本圖既然稱為《五王醉歸圖》,那畫的自然是唐玄宗未做皇帝甚至是未被立為太子之前,仍是「臨淄王」的時候。因為做了皇帝,出行必然有非常隆重的滷簿儀仗,且穿戴和鞍馬必然比諸兄的等級高貴,這才能彰顯天子的威儀。然而本圖中五位主人公並沒有明顯的衣飾上的區分,顯然都是王爵。
  • 靈官峽中的張果老登真洞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靈官峽裡因有張果老在登真洞裡修煉成仙的神話典故使此地而名揚天下。張果老倒騎毛驢的傳說在這裡得以應證,仙人洞窟南邊有「飲驢池」,北面的「樵夫廟」和鷹嘴崖之巔的「棋盤石」等景觀為張果老洞增添了獨具一格的遊覽勝地和文化大寫意。
  • 範美俊讀名畫(三):李昭道《明皇幸蜀圖》(附高清圖)
    幸蜀北狩俱相似 青山綠水好詩意——李昭道《明皇幸蜀圖》釋讀03.明皇幸蜀圖唐·李昭道絹本設色,55.9×81cm畫面用青綠的石色,增強了春天的氣息,因此該圖也曾被稱為《春山行旅圖》。這幅畫,可謂是早期蜀地旅遊攻略的唐明皇版,類似宣傳機構製作的天府之國導覽圖。只可惜當時還沒有電視臺,也沒有國家地理雜誌的記者跟拍記錄。否則,豈只是單單的一幅畫,至少有幸蜀考察的電視散文6集、100小時以上的影視作品,以及「明皇幸蜀」重大歷史題材下的軍事、文學、繪畫、堪輿、地質學、植物學等子課題研究項目、工程若干。
  • 張果老 神仙的不傳之秘
    這不難看出兩當人對張果老有虔誠的崇拜。張果老的仙跡地在中國還有很多處,各地都懂得「有仙則名」的道理,都會謀求名人效應,為發展旅遊業叫勁加溫,張果老的籍貫必然成為各旅遊地激烈搶奪的「仙牌」。其實,從可考的方志角度研究,張果老的籍貫是確切而清晰的,張果老是山西交城小南巷人。
  • 張果老千年預言:「鬼勢滔天,人將學鬼」,發人深省!
    在清代無垢道人著《八仙得道》第八十回,張果老預言到一千多年後現今時代的狀況。只求有利於己,不問廉恥禮義, 鬼謀鬼智傳於生人;人鬼無別, 偌大宇宙成為鬼世界。張果老先對二靈官笑道:「才在空中已聞妙論。二公所言鬼勢滔天,人將學鬼,這話講來駭人,其實將來終當有這一天,不過還在千年之後罷了。」「大抵善惡二途,即陰陽所由分判。
  • 《明皇幸蜀圖》:史上第一張P過的圖片
    關於《明皇幸蜀圖》的作者,宋人葉夢得在他的《避暑錄話》中認為是父親李思訓畫的。雖然葉夢得在時間上比我們距離唐朝更近,但他這樣的記錄仍然是錯誤的。 因為,史料中的李思訓,至遲已於公元716年去世,沒有活到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自然也就無法見到公元756年六月的唐明皇逃往蜀地,從而畫下《明皇幸蜀圖》。
  • 張果老、鸑鷟山、靈官峽和兩當縣
    當年,著名作家杜鵬程先生《夜走靈官峽》一文聞名全國,使人們了解了「寶成」鐵路建設者的豪情和艱苦,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靈官峽」在哪裡,這個聞名全國的峽谷到底和張果老有什麼關係,知道的人就更少了。靈官峽就在甘肅兩當縣境內,張果老就是甘肅兩當縣人,更為傳奇的是,張果老當年修行得道的地方「登真洞」就在靈官峽之中,這裡不僅存活著亞洲最大的白皮松天然林,與之關聯的古老傳說至今仍在訴說著這裡的變遷。
  • 每日一畫:明皇幸蜀圖
    19《明皇幸蜀圖》唐代李昭道此圖描繪的是唐玄宗避難入蜀這一歷史題材,畫家在表現這一主題時迴避了唐玄宗逃難時的狼狽一面而將其粉飾為一派帝王遊春行樂景象,所以此圖又名《春山行旅圖》。畫家畫出了春天的景色,表現了蜀道之艱險,但沒有直接描寫帝王一行在蜀道上艱難跋涉的情景,只是把一群類似侍從的人物置於畫幅較顯眼的地方,而把明皇、殯妃和侍臣們畫在畫幅的右角。雖然,此圖的金碧青綠山水的風格是對前代山水畫風的繼承,但是,它在前人的基礎上將金碧青綠山水向前發展了一大步,它將金碧青綠山水畫的技法進一步完善、充實了。
  • 張果老為什麼倒騎驢?
    張果老,又稱張果,號「通玄先生」,是中國神話中的八仙之一。據新舊《唐書》《全唐詩》等典籍記載,張果老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唐朝時,張果老隱居在恆州中條山,當時人們都說他有長生不老之法。唐玄宗曾派人訪求到張果老,並將他安置在集賢院,與他乘車入宮,倍加禮敬,並賜封「銀青光祿大夫」。其間,張果老顯現神跡,震驚了皇宮上下。大家都知道,張果老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倒騎驢。他為什麼「倒騎驢」呢?聽完張果老對張天師的一番高論,謎底自然就揭開了。據清代無垢道人所著的《八仙得道傳》記載:唐朝末年,張果老巧遇張天師。高人相見,所言多是天地之間的大學問。
  • 張果老為啥倒騎驢?
    張果老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道家八仙之一。史書記載,張果老確有其人。唐代的時候,常居住在恆州中條山,當時就自稱已經好幾百歲了——道家多有長生不老之術。神仙本不同於凡人。唐太宗、唐高宗多次召見張果老,他都謝絕不肯相見。武則天也招他出山,張果老就在妒女廟前「裝死」。武則天聽說了,以為他真的死了,只好作罷。可是後來又有人在恆州的山中見到了他。
  •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唐)-中國名畫鑑賞語音講解(三)
    明皇幸蜀圖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唐朝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 局部圖 他能「變父之勢,妙又過之」。 此畫體現的有可能是明皇為避「安史之亂」而入蜀的歷史。
  • 張果老為什麼倒騎驢?原來如此
    其實不然,張果老作為道家修行得道之人,他的這個倒騎驢,自有一番道理在。聽完張果老對張天師的一番高論,謎底自然就揭開了。張果老其人、逸事張果老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道家八仙之一。史書記載,張果老確有其人。唐代的時候,常居住在恆州中條山,當時就自稱已經好幾百歲了——道家多有長生不老之術。神仙本不同於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