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滄桑的汝州黨屯古寨(劉佔江/圖文)

2020-12-27 汝水隱者
▲近年在遺址上修復的北寨門

黨屯古寨,舊稱「党家屯」寨,位於河南省汝州市城東十裡許,今汝州市紫雲辦事處境內,屬城市規劃範圍內的城東區一帶,創建時間失考。

清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集市》記載:「党家屯,屬在一裡,城東北十裡。逢單日集」。依此證明黨屯為清代汝州二十七個主要集市(包括在民國時期划走地區中的五個集市)之一,黨屯古寨不但是清代汝州著名的村寨,也是一個比較繁榮的商賈聚集之地。

▲北寨門匾額上書「黨屯古寨」四個大字

據調查,當時寨內住戶並不密集,多處預留有空閒之地。東西大街為寨內的主要街道,是郟縣通往汝州、洛陽的必經之路。大街西頭路南有一座關爺廟(亦稱菩薩廟),因位置偏西慣稱「西廟」,大街東頭路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嶽廟,因位置偏南慣稱:「南廟」。最繁華的東西大街比較彎曲,看似扁擔形狀,故舊時稱之為「扁擔街」。街中間路北有一處大宅院為明代鄉賢張從易的倉房院,張從易之子明代進士張維新就出生在這裡。街西頭路北還有一處大宅院,為清代進士張兩銘的故居。

▲僅存的北寨牆遺址

一般古寨大多創建於局勢動蕩年代,尤其是汝州地區由於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特殊的歷史階段,修建於清朝以前的古寨並不多,大多均集中在清末及民國時期修建,而被拆除或坍塌的時間也都集中在1958年以後這段時間。目前在汝州一帶還能見到較多的只有山寨,而平原村寨存量極少。現黨屯古寨即是汝州地區僅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村寨之一。

據《汝州市志》記載,大清鹹豐、同治年間,捻軍橫行豫西地區,所到之處,攻城掠寨,危害一方。捻軍在汝州的活動始於鹹豐七年(1857年),前後共在汝州活動達十年之久,期間即有張洛行、張宗禹等外來捻軍流動騷擾,又有如陳發貴、張第三、王四老虎、李汰春等地方捻軍作亂,鬧的汝州一帶百姓不得安寧 。據此推測,黨屯古寨很有可能也是修建於這一時期,但不排除在此之前。

▲南寨門及寨壕遺址

黨屯古寨因所處地理位置為(北)汝河流域小平原上,可就地取土,所以所夯築的寨牆比汝州地區其它地方的寨牆也較為容易些。該寨輪廓很不規則:東寨門至北寨門段向內凹,南寨門至西寨門、北寨門段均向外凸出,西寨牆從關爺廟(亦稱菩薩廟)往南斜,只有東寨門段寨牆較直,南寨牆寨門正好應對著中嶽廟大門,整個寨子大體輪廓像似一個巨型元寶。據說黨屯寨之所以會建成這個樣子,都是因為當時寨主蒙住眼撒灰(白灰)線所致。

該寨共建有四個寨門,東寨門兩側用大青磚壘有磚腿,寨門頂部皆用大木板及圓木實棚架,寨門處建有一座小石橋可通往郟縣方向。西寨門是唯一座用大青磚砌券的寨門,寨門外建有一座小石橋可通往汝州方向。南寨門兩側無用磚腿而是用黃土夯築而成,頂部臨時採用大木板及園木棚架,寨門外邊的寨壕還沒有挖透。北寨門基礎用黃土夯起,不知何因最終寨門也沒有券成,屬半拉子工程。北寨門同南寨門一樣寨壕還沒挖透,可以直接通往寨外道路。

▲黨屯古寨南門口的中嶽廟

據調查:黨屯寨整座寨牆底座基礎寬度為一丈五尺左右,寨高為一丈五、六,寨壕邊與寨牆根部約為六、七尺寬,寨壕溝深度在五尺左右,有兩丈多寬,寨壕溝內側全部用鋼絲網阻隔。在寨牆上每相隔五、六尺遠便建一個城垛,每相隔百十米遠築一個小木庵,專門方便寨上巡邏時休息避風(雨)之用。總的來講,黨屯寨是建建停停,停停建建,到最後也還是沒有完全修成,不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防禦功能。

保長董克亮帶領群眾修築了黨屯寨,守寨護寨任務由當地民團隊長胡大剛全面負責。寨裡制定有具體規定,如遇到局勢動蕩之時,全寨所有勞力全部值班巡寨,每十天為一輪,每一輪為一天,每一輪至少有五至六人。民團隊長等人不定時會進行查崗,發現脫崗、睡覺者罰去修寨。

▲黨屯古寨西寨門口的關爺廟(又稱菩薩廟)遺址

自寨子基本建成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的生活還算比較安生的,不過有一天確實讓大家驚惶了一場。

大約是在1944年的一天上午,從寨東北來了一批地方武裝,後來得知是日偽軍團長馬安良帶的一隊人馬過來打寨的。其實寨內百姓早已得到了消息,提前安排把東、西寨門關閉,把南、北寨門用土石堵死。下邊的隊伍一開始就大喊大叫要求打開寨門,放人馬進去,說是隊伍需要在寨裡休整。見此情景寨內百姓誰也不敢開門,沒人會相信這些人的話,也不知開門後會是什麼結果。不多時寨下就響起了一陣槍聲,寨內百姓不甘示弱,拿起槍桿進行英勇還擊,就這樣相互打了一陣子,不但寨門沒被打開,反而寨下的人被打死了幾個。日偽軍無奈之下,撇下打死的幾具屍體便狼狽而逃。

▲如今的黨屯古寨東西大街

馬安良的日偽軍撤走之後,立馬就派了幾個膽大的人出寨偵探情況,後得知在東寨門外打死了兩個敵人,在北寨門外地裡也打死一個,還有一個因受重傷走不動被當場活捉,而後被暴打一頓之後得以放行。到第二天一早,寨上巡邏的人發現那三具屍體不見了,原來馬安良深夜派人,偷偷地把被打死的那三個屍體背跑進行了埯埋。自此,汝州各路土匪、趟將們聽說後,知道黨屯寨裡有打槍的高手,都嚇得再也不敢輕易來打黨屯寨的主意了。

▲清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集市》對党家屯的記載

1958年後,大隊幹部嫌寨牆種地礙事、影響農業生產,遂將東、西、南三段寨牆扒毀並夷為平地。不過目前幸好有一棵大桐樹長在北寨門旁的土寨牆上,這樣才保住了高約一米,長約六、七米,面積約一間房子大小的一小段古寨牆,這也算是留給後人的一個紀念吧。

如今,黨屯村幹部特別重視當地文化的挖掘與利用,遂在北寨牆原址上用青磚壘砌了一段寨牆和寨門,目的是希望把這段歷史文化遺存——古寨遺址保存下來。北寨門青石匾額上書有「黨屯古寨」四個大字,過往的行人從廣成路上向南望去,不由會勾起對黨屯寨悠久歷史的回憶,以及曾經的繁華,從而激勵人們更加奮發圖強,建設美好的家園。

相關焦點

  • 汝州大峪鎮摩天嶺——郭溝、郭姓及郭釗其人(劉佔江)
    2020年11月7日,陽光明媚,在該村郭氏族人郭玉變女士並其丈夫張泉源先生的引領下,汝州文化愛好者楊佔營、劉佔江、張建莊老師相偕對郭溝村進行文化探訪,雖時間倉促,但收穫頗多。據此,說明汝州大峪郭溝郭姓一族當時實為避難逃荒至此,否則不會無故從平原地區的雙郭樓村,遷往深山老林之今郭溝定居生活。
  • 「歷史傳說」——劉仙姑是汝州劉圪壋村人
    (整理:劉佔江)劉仙姑的父親叫劉禹錫,是唐朝詩人,先後為脾山縣令和汝州知州。劉禹錫的妻子姓郭,黎良村人,生有三個女兒,老大叫秀芳,嫁小屯街,老二叫秀蘭,嫁黎良村,老三叫秀英,閨名聰慧,即劉仙姑,也稱劉三姑。老大、老二死後,均被奉為「火神仙姑奶奶」,老三死後,葬於庇山山頂,人稱「劉仙姑」,我們稱「仙姑奶奶」。這事俺1998年新修的《劉氏家譜》中都作了記載。
  • 娘娘山下,發現傳說中的神秘寺院——黃花寺(劉佔江/圖文)
    ▲遠望娘娘山2020年12月13日,汝州文化愛好者楊佔營、閆永申、劉佔江、趙笑恆一行,前往汝州與汝陽、伊川交界處的娘娘山(史書稱霸陵山,又名連珠山,俗稱五縱山,今稱四不管山)進行文化探訪活動▲石佛廟廟門兩側牆上的八角形窗戶慶幸的是,石佛廟內於大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一月所立的《重金妝石佛祠觀音堂郎廟□昌閣土地廟神像碑記》和大清嘉慶二年(1797年)四月所立的《修石佛祠碑記》兩通石碑還基本保存完好,對研究石佛廟,包括黃花寺歷史文化意義重大
  • 『厚重黨屯』—— 古寨裡的中嶽廟及碑碣
    解放後,破四舊,廟宇成為黨屯小學校園,房舍全部成為教室,因學生眾多,將廟東戲坊也併入,增建教室。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最盛時,內有小學一至五年級,初中一二年級十多個班級。      2017年11月14日,黨屯中嶽廟被公布為「汝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附錄:中嶽行宮碑銘(共七通)一、《創建中嶽行宮碑記》
  • 「汝州傳說」——楊其營下馬碑
    村南嶺下有條寶豐通往汝州的官道,道路南邊地垓子上有塊大石碑,人們都叫它下馬碑。       傳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幾家姓魏的住在這個村的西頭。魏家有個小閨女叫鳳,不大點兒就沒爹沒娘,家裡只剩她和一個哥,日子過得很艱難。
  • 汝州小屯——安坡寺及安坡寺水庫
    朝川河源於汝州市蟒川鄉羅圈村東茅冰坡東麓的蟒窩,是北汝河汝州段僅次於蟒川河的一條支流。 河源處山丘連綿,樹木稀疏。雨水豐沛的季節,滾坡水下來,河水就大些。枯水季節,山根泉水出露,非遇特大旱災,四季不斷流。水庫南岸是東西走向的象鼻坡,有龍門山嶙峋而北數十米,與北面的白龍山相向聳峙,形成天然石門口。
  • 『歷史古蹟』——老汝州「迎風樓」
    ▲舊時的汝州城中大街       汝州是享譽中原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大街連接東、西城門,橫貫全城,是城內最重要、最繁華的街道,而東關和西關則是中大街兩頭的延伸部分,世稱十裡長街。▲依史料記載結合現場走訪後繪製的《東關古建築群圖》劉佔江/繪製 ,現收藏於汝州市檔案館      綜上所述,在古代汝州城東關一帶確實存在著一座歷史久遠的建築群,如官廳、先農壇、迎風樓、祖師廟(戲樓)等。
  • 【城事】舟行汝水,汝州自古風流
    這裡被歷代帝王視為重鎮:三代時為京畿之地,而後常分封諸侯於此,明清朝為直隸之州;這裡,自古是商旅不絕的通衢,一條貫穿東西的古道自洛陽經汝州直通荊襄;這裡是軍事要地,自古兵家必爭,其山河滄桑、人煙更迭,正可謂一把田土、一塊碎石都帶有數千年文化的印跡;這裡,人傑地靈,名人薈萃:廣成子、巢父、許由、嚴光、孟詵、劉希夷、馬丹陽、韓安國群星閃爍;這裡,物華天寶,歷史文化積澱厚重,「鶴魚石斧圖」彩陶缸
  • 汝州歷史名人韓安國(一)
    —公元前127年),西漢大臣,字長孺,梁縣成安(今河南汝州小屯樊莊)人。 後適居睢陽。西漢時期的名臣、將領。自幼博覽群書,成為遠近聞名的辯士與學問家,後到梁孝王幕下任中大夫,成為梁孝王身邊的得力謀士。他幫助梁孝王和漢政權化解了幾次危機,深得漢景帝的信任。漢武帝時,進入漢王朝中央政權的核心圈子。韓安國根據國家現狀,提倡與匈奴和親,使漢王朝北方多年無戰事。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韓安國病死。
  • 【汝州古剎】汝州佛山寺
    它就像一條長龍,平臥在汝州城西廣袤的平原上,東北西南走向,逶迤綿延30餘裡。陵頭境內的庇山是龍頭,高高昂起;臥龍崗是龍身中部的隆肌;其尾部緩緩延伸至廟下呂莊南的汝河之中。相傳,汝州一帶還是汝陽江之時,長壽山就是江面的「龍脊」。臥龍崗西南三裡地的灣子街曾是「灣船灣」或「拴船灣」(即泊船港灣)。當時,汝州一帶常有妖怪出沒,殺人越貨,打家劫舍,致使農不能耕,漁不能網。
  • 宛洛古道遇「半扎」,古寨已經今非昔比
    古代的「宛洛古道」,是指從洛陽龍門山和香山之間的伊闕,經伊川、汝州、寶豐、魯山到達南陽的道路,這條路如在古代著名的交通要道。先秦叫「夏 路」,後來叫「宛洛古道」。在古洛陽作為重量級大都市的時候,這條交通線承載了難以想像的運輸任務。
  • 陂鼐:青山綠水古寨美
    自興義出發,沿晴興高速開行約一個半小時,便來到來了陂鼐古寨,陂鼐位於冊亨縣西北部,地處冊亨、安龍兩縣交界處,所在地威旁鄉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獨特的喀斯特地貌使得這裡氣候獨特,風光迤邐,年平均氣溫14-17℃,氣候宜人。  古寨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主要居住著明代遷入的王、李兩姓人。
  • 汝州紫雲山肉身不腐高僧仁貴老和尚略傳
    紫雲山風景區位於汝州市區東北25公裡處,清道光《直隸汝州志》記載:「紫雲山,形如圍屏, 壁立千仞,松竹 蓊鬱,有水環抱,其前如玉帶,山麓有 觀音堂,內有八景
  • 汝州焦村鎮水溝火帝廟碑銘(四則)
    其具體座落在蛇山南麓、水溝(又稱狀元溝)河南岸的一處臺地上,創建年代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以前,最少也有260年以上歷史。該廟現僅存拜殿三楹、後殿(火神爺殿)一間,還基本保持原貌,以及廟前偏西的一處戲樓(當地人稱:戲樓臺)、西戲房窯(唱戲化裝窯)等遺址。
  • 苦竹古寨即將提質升級
    苦竹古寨位於我縣西南部,距縣城19.5公裡,曾是澧水上遊千帆林立的老碼頭、商人云集的古集市,保留著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築群,風火牆、低矮吊腳樓等民族建築特色十分突出。古寨作為湘西北保存最為原始、完整的古鎮之一,是我縣旅遊發展的重要名片,也是張家界西線旅遊不可或缺的一環。但近年來,古寨的歷史建築正在逐漸消逝,現代建築不斷增多,基礎設施亟待完善。為此,張家界茅巖河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擬對古寨進行提質改造,並委託張家界規劃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編制了《苦竹古寨提質升級項目概念性規劃方案》。
  • 天津市津南區長青辦事處原黨委委員、副主任劉佔江被雙開
    中新網天津3月4日電 (記者 張道正)據天津市津南區紀委監委消息:日前,經中共津南區委批准,區紀委監委對津南區長青辦事處原黨委委員、副主任劉佔江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調查。通報稱,劉佔江身為黨員領導幹部,理想信念喪失,背棄初心使命,不信馬列信鬼神,私慾極度膨脹,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變為謀取私利的工具,且在黨的十八大後仍不收斂、不收手,情節嚴重、性質惡劣,應予嚴肅處理。
  • 汝州歷史人物韓安國(二)
    —公元前127年),梁國成安縣(今河南汝州小屯樊莊)人。西漢時期的名臣、將領。韓安國自幼博覽群書,成為遠近聞名的辯士與學問家,後到梁孝王幕下任中大夫,成為梁孝王身邊的得力謀士。他幫助梁孝王和漢政權化解了幾次危機,深得漢景帝的信任。漢武帝時,進入漢朝中央政權的核心圈子。韓安國根據國家現狀,提倡與匈奴和親,使漢王朝北方多年無戰事。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因病去世。
  • 丁浩,一位鮮為人知的汝州歷史文化名人
    丁浩,一位鮮為人知的汝州歷史文化名人汝州劉孟博丁浩晚清河南汝州直隸州寶豐縣人,為寶豐縣清代僅有的八名進士之一,工詩詞、善書法,曾任監察御史、廣州知府等職,著有《清華齋詩集》一書傳世。丁浩所居英裡村毗鄰汝境,自少時便與汝州的雅人韻士有這密切的往來,發跡後除在寶豐西大街購置房產外,在才墨之藪的州城中大街旁南門裡亦置有房產,並終老於此,對汝州的政壇、文壇均有重大影響,時至今日「丁字不挑勾」的故事仍被人津津樂道。
  • 《汝州賦》
    辭曰:地靈鍾靈兮汝州之境,粟蔬稷菽兮豐兼馥,山水木石兮嬋且媛;人傑毓秀兮汝州之士,工農商學兮奮更勉,黨政軍企兮勤亦廉。歷史悠悠兮倏而過,先烈壯志已酬,苦難永逝不再;前途煜煜兮漫又遠,後昆雄心愈烈,康莊繼代續年。
  • 瑤山古寨——禾倉下別樣的「世外桃源」
    瑤山古寨一角瑤山古寨位於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皮片村、菇類村境內距離大小七孔景區5公裡左右禾倉群禾倉是瑤山古寨標誌性的歷史古建築外觀為圓錐形的禾倉有的已存在上百年倉頂蓋草,倉體以竹篾笆合圍在瑤山古寨景區,由搬遷村民組成的文藝表演隊為來賓跳《猴鼓舞》一進古寨,只見瑤族姑娘把歌唱瑤族小夥把槍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