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屯古寨,舊稱「党家屯」寨,位於河南省汝州市城東十裡許,今汝州市紫雲辦事處境內,屬城市規劃範圍內的城東區一帶,創建時間失考。
清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集市》記載:「党家屯,屬在一裡,城東北十裡。逢單日集」。依此證明黨屯為清代汝州二十七個主要集市(包括在民國時期划走地區中的五個集市)之一,黨屯古寨不但是清代汝州著名的村寨,也是一個比較繁榮的商賈聚集之地。
據調查,當時寨內住戶並不密集,多處預留有空閒之地。東西大街為寨內的主要街道,是郟縣通往汝州、洛陽的必經之路。大街西頭路南有一座關爺廟(亦稱菩薩廟),因位置偏西慣稱「西廟」,大街東頭路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嶽廟,因位置偏南慣稱:「南廟」。最繁華的東西大街比較彎曲,看似扁擔形狀,故舊時稱之為「扁擔街」。街中間路北有一處大宅院為明代鄉賢張從易的倉房院,張從易之子明代進士張維新就出生在這裡。街西頭路北還有一處大宅院,為清代進士張兩銘的故居。
一般古寨大多創建於局勢動蕩年代,尤其是汝州地區由於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特殊的歷史階段,修建於清朝以前的古寨並不多,大多均集中在清末及民國時期修建,而被拆除或坍塌的時間也都集中在1958年以後這段時間。目前在汝州一帶還能見到較多的只有山寨,而平原村寨存量極少。現黨屯古寨即是汝州地區僅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村寨之一。
據《汝州市志》記載,大清鹹豐、同治年間,捻軍橫行豫西地區,所到之處,攻城掠寨,危害一方。捻軍在汝州的活動始於鹹豐七年(1857年),前後共在汝州活動達十年之久,期間即有張洛行、張宗禹等外來捻軍流動騷擾,又有如陳發貴、張第三、王四老虎、李汰春等地方捻軍作亂,鬧的汝州一帶百姓不得安寧 。據此推測,黨屯古寨很有可能也是修建於這一時期,但不排除在此之前。
黨屯古寨因所處地理位置為(北)汝河流域小平原上,可就地取土,所以所夯築的寨牆比汝州地區其它地方的寨牆也較為容易些。該寨輪廓很不規則:東寨門至北寨門段向內凹,南寨門至西寨門、北寨門段均向外凸出,西寨牆從關爺廟(亦稱菩薩廟)往南斜,只有東寨門段寨牆較直,南寨牆寨門正好應對著中嶽廟大門,整個寨子大體輪廓像似一個巨型元寶。據說黨屯寨之所以會建成這個樣子,都是因為當時寨主蒙住眼撒灰(白灰)線所致。
該寨共建有四個寨門,東寨門兩側用大青磚壘有磚腿,寨門頂部皆用大木板及圓木實棚架,寨門處建有一座小石橋可通往郟縣方向。西寨門是唯一座用大青磚砌券的寨門,寨門外建有一座小石橋可通往汝州方向。南寨門兩側無用磚腿而是用黃土夯築而成,頂部臨時採用大木板及園木棚架,寨門外邊的寨壕還沒有挖透。北寨門基礎用黃土夯起,不知何因最終寨門也沒有券成,屬半拉子工程。北寨門同南寨門一樣寨壕還沒挖透,可以直接通往寨外道路。
據調查:黨屯寨整座寨牆底座基礎寬度為一丈五尺左右,寨高為一丈五、六,寨壕邊與寨牆根部約為六、七尺寬,寨壕溝深度在五尺左右,有兩丈多寬,寨壕溝內側全部用鋼絲網阻隔。在寨牆上每相隔五、六尺遠便建一個城垛,每相隔百十米遠築一個小木庵,專門方便寨上巡邏時休息避風(雨)之用。總的來講,黨屯寨是建建停停,停停建建,到最後也還是沒有完全修成,不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防禦功能。
保長董克亮帶領群眾修築了黨屯寨,守寨護寨任務由當地民團隊長胡大剛全面負責。寨裡制定有具體規定,如遇到局勢動蕩之時,全寨所有勞力全部值班巡寨,每十天為一輪,每一輪為一天,每一輪至少有五至六人。民團隊長等人不定時會進行查崗,發現脫崗、睡覺者罰去修寨。
▲黨屯古寨西寨門口的關爺廟(又稱菩薩廟)遺址
自寨子基本建成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的生活還算比較安生的,不過有一天確實讓大家驚惶了一場。
大約是在1944年的一天上午,從寨東北來了一批地方武裝,後來得知是日偽軍團長馬安良帶的一隊人馬過來打寨的。其實寨內百姓早已得到了消息,提前安排把東、西寨門關閉,把南、北寨門用土石堵死。下邊的隊伍一開始就大喊大叫要求打開寨門,放人馬進去,說是隊伍需要在寨裡休整。見此情景寨內百姓誰也不敢開門,沒人會相信這些人的話,也不知開門後會是什麼結果。不多時寨下就響起了一陣槍聲,寨內百姓不甘示弱,拿起槍桿進行英勇還擊,就這樣相互打了一陣子,不但寨門沒被打開,反而寨下的人被打死了幾個。日偽軍無奈之下,撇下打死的幾具屍體便狼狽而逃。
馬安良的日偽軍撤走之後,立馬就派了幾個膽大的人出寨偵探情況,後得知在東寨門外打死了兩個敵人,在北寨門外地裡也打死一個,還有一個因受重傷走不動被當場活捉,而後被暴打一頓之後得以放行。到第二天一早,寨上巡邏的人發現那三具屍體不見了,原來馬安良深夜派人,偷偷地把被打死的那三個屍體背跑進行了埯埋。自此,汝州各路土匪、趟將們聽說後,知道黨屯寨裡有打槍的高手,都嚇得再也不敢輕易來打黨屯寨的主意了。
▲清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集市》對党家屯的記載
1958年後,大隊幹部嫌寨牆種地礙事、影響農業生產,遂將東、西、南三段寨牆扒毀並夷為平地。不過目前幸好有一棵大桐樹長在北寨門旁的土寨牆上,這樣才保住了高約一米,長約六、七米,面積約一間房子大小的一小段古寨牆,這也算是留給後人的一個紀念吧。
如今,黨屯村幹部特別重視當地文化的挖掘與利用,遂在北寨牆原址上用青磚壘砌了一段寨牆和寨門,目的是希望把這段歷史文化遺存——古寨遺址保存下來。北寨門青石匾額上書有「黨屯古寨」四個大字,過往的行人從廣成路上向南望去,不由會勾起對黨屯寨悠久歷史的回憶,以及曾經的繁華,從而激勵人們更加奮發圖強,建設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