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劉佔江)
說起汝州城西北庇山(古稱脾山)頂上的塔和廟,都是為紀念劉仙姑而建。可很多人都不知道,她是俺劉圪壋人。俺村世代都有「劉仙姑,爹姓劉,娘姓郭,仙姑修行脾山坡」的家傳。劉仙姑的父親叫劉禹錫,是唐朝詩人,先後為脾山縣令和汝州知州。劉禹錫的妻子姓郭,黎良村人,生有三個女兒,老大叫秀芳,嫁小屯街,老二叫秀蘭,嫁黎良村,老三叫秀英,閨名聰慧,即劉仙姑,也稱劉三姑。老大、老二死後,均被奉為「火神仙姑奶奶」,老三死後,葬於庇山山頂,人稱「劉仙姑」,我們稱「仙姑奶奶」。這事俺1998年新修的《劉氏家譜》中都作了記載。
▲劉仙姑故裡——劉圪壋村村旁的崇勝寺遺址,如今小廟裡敬著劉禹錫的次女,被奉為「火神仙姑奶奶」的劉秀蘭塑像
我先祖暨劉仙姑之父劉禹錫,唐朝詩人,生而正直,死而神明,終年72歲。其妻郭氏(黎良村人),長女劉秀芳,次女劉秀蘭,三女劉秀英。公幼年得志中進士,在朝官拜檢察御史,後升為檢校禮部尚書等職,為政清廉。當時朝中權貴大臣腐敗成風,公對此極為不滿。為此,一生曾三次進朝,三次被貶。其中一次因變法被貶,一品朝臣競被降為庇山縣令(古縣城舊址,在今陵頭鎮孟莊村一帶),公最不幸的是中年喪偶,和愛女們相依為命,被貶後,毫無怨言,父女們領憑上任。(「領憑上任」一句,《劉氏家譜》原文如此。)
▲劉仙姑舅家黎良村關爺廟,裡面敬有劉仙姑
但該縣久遭災荒,黎民們餓死大半,到任後,災情更重,赤地千裡五穀絕收,河水發臭,草木枯死,旱情十分嚴重,劉縣令意欲開倉放糧,奈前任發放已空,本身居官清廉,兩袖清風,請旨皇上恩準撥糧賑災,又被朝中奸臣卡住不放,故久等不到。即有發放,實屬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更加當時科學不振,治水無術,只靠天求神待雨而已。於是就令縣吏們在山頭築壇(孟莊村西),父女們率從親往祈禱甘雨,至期未遂,如此數遍,均滴雨未降。803年清明節,劉縣令命役吏們堆起乾柴,並令點燃,誓志殉身,以死報國。年僅七歲的三女秀英,見此情景不佳,孝心猛增,以謊言騙父下壇,並令役吏們攔擋之,自身投入火海。據神話傳說:秀英孝感天地,瞬間雷聲大作,旗雲密布,霖雨傾盆,火勢俱被熄滅,既保全了父命,又拯救了全縣的百姓。為感秀英救命之恩,劉縣令及在場人等在濃煙中均看到秀英手持佛塵,足登祥雲冉冉而起。她的孝舉,也感動了王母娘娘,後被認作「乾女兒」。
後人為紀念秀英的動人事跡,被當地人稱之為「劉仙姑奶奶」,並自動捐款,在庇山頂峰修建「興隆寺」一座,並塑有劉縣令及三女秀英塑像,建有樓臺塔殿,非常壯麗。一九四四年日寇侵入汝州後,焚火燒盡。解放後,當地信民們又自動捐款修寺,用柏木塑像。
千餘年來,前往朝拜的人絡繹不絕。劉仙姑的老家劉圪壋村人,每年農曆六月初一,將劉仙姑請回,住上一個月,方園數十裡的信士們,前往焚香祈禱不止。七月初一再送回庇山興隆寺,歷年如此。
劉禹錫在庇山令任上三年後,又出任汝州知州,從不忘家鄉,把長女秀芳嫁到小屯街,次女秀蘭嫁到黎良村,死後,均被奉為「火神仙姑奶奶」,建有廟堂,塑有像,每年信士們朝拜不止。清明節這天,還要舉行儀式,為「火神仙姑奶奶戴花」。
劉禹錫幼年中進士,一生為官,三次進朝,三次被貶,深知伴君如伴虎,隨時都有殺頭、抄家、誅滅九族之風險,為保家族不被誅滅,故意製造劉圪壋村東頭劉與西頭劉是一姓不一家之說。不但族內知道,更讓方圓人等均知,可見其用心良苦。然,千餘年來,傳來傳去,以假成真,實乃之大不幸也。時至今日,應還歷史真面目,劉姓本是一家人。劉氏家族出此孝女,乃一族之榮耀。故記入家譜,以志不忘,永傳萬代。
(講述者:劉俊寶,男,61歲,初中文化,農民,河南省汝州市楊樓鎮劉圪壋村人。採錄者:劉佔江,男,56歲(1963年出生),中專文化,河南省汝州市小屯鎮宗莊村人。平煤集團朝川礦退休幹部。熱衷地方文史發掘整理,卓有成績。採錄時間:2019年6月15日。採錄地點:汝州楊樓鎮劉圪壋、黎良二村。)
附記:
青山祖師劉仙姑,作為一位見諸於佛經載籍的神祇,傳說神奇,影響深遠。雖書缺有間,有關其裡籍有所失詳,但保有民間訊息,當引起研究者注意。此《劉仙姑是汝州劉圪壋村人》一則,涉及歷史部分之文詞明顯有附會,然縱觀汝州眾村落,堅執劉仙姑裡籍說者,惟此一例 ,豈沽名哉,不敢輕然否之。(楊佔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