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公眾號「SME科技故事」(ID:SMELab)授權轉載。
本 文 約 3088 字
閱 讀 需 要
8 min
據考古記載,早在約6000年前,人類就已經把馬馴化為坐騎。中國人騎馬,歐洲人騎馬,而在非洲豈不是可以騎斑馬?
印度人與歐洲人的共同祖先印歐人很早就掌握了騎術。
他們把當地的馬馴化成坐騎,食用馬奶,擴大了活動範圍,認知水平也得到提升。這讓印歐人形成了一支曾經稱霸天下的遊牧民族。
而非洲文明中,地域廣袤,卻沒能利用動物馴化來實現通行需要。
在蒼茫的非洲草原上,飛速移動的陸地猛獸中,斑馬的條紋引人矚目。黑白相間的條紋在陽光照射下,反射光線各異,於是有模糊體型輪廓的效果。這其實是適應環境的保護色,也只有非洲才特有斑馬。
在威脅叢生中,它們隨時上演一番速度與激情的角逐和爭鬥。集迅猛、龐大、美觀等眾多優點於一身,要是當做人類的坐騎也必定十分出色。
可為什麼人類沒有把它給馴化了?
其實人類並不是沒有動過馴化斑馬的心思。非洲文明沒能把野生動物馴化,歐洲人也嘗試了,不過他們發現,即使騎術精湛,斑馬依然是個難題。
早在15世紀,歐洲殖民者陸續來到非洲大陸,就對豐富的野生動物產生了興趣。當時他們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於是也把坐騎一同運送到了非洲。
原本打算沿襲故土的傳統,用馬當坐騎代步,但在異國他鄉卻遇到了新的阻礙。非洲氣候炎熱乾燥,歐洲馬去了之後紛紛出現了不適應的症狀。
而且,非洲本土不僅猛禽野獸多,稀奇古怪的蚊蟲也不少。一種名叫採採蠅的昆蟲就困擾著初入非洲的人們,而直到現在也沒有徹底解決。
採採蠅以脊椎動物的血液為食,藉此也悄然傳播著可怕的錐蟲病。人或牲畜要是慘遭採採蠅的「毒手」,就容易引發昏睡病,甚至直接致死。
當時被送到氣候惡劣的非洲,歐洲馬可謂受盡折磨。沒多久,昔日威猛的戰馬難逃採採蠅的襲擊,都病怏怏地倒下了。
採採蠅
這時殖民者注意到,當地的斑馬非常適應非洲的生活。就連採採蠅的致命叮咬導致的疾病都能免疫。
如此強悍的身體素質與卓越的奔跑性能正是當時人們迫切需要的。在非洲草原經歷磨練的斑馬顯然比原本家馬更具優勢。
於是他們自信滿滿地打算馴化非洲斑馬成為新一代的坐騎。
雖然馴化行動一直有在進行,但人們馴化斑馬的熱情達到頂峰,還因一位英國探險家的野蠻行徑而起。
弗裡德裡希·賽盧斯是一位來自英國的探險家和獵人。1871年,他隨殖民者的熱潮,來到好望角,並在非洲生活了下來。
而他的主要目的,其實是要獵殺非洲大象。
他和其他歐洲人一樣,也帶來了自己的馬。但還沒接近象群,馬就已經在採採蠅傳播的疾病中死去。
於是塞盧斯徒步前行開展狩獵行動。賽盧斯被認為是當地的「野人」,把獵殺行為強加影響當地土著。
他把自己在非洲生活9年的生活事跡寫成書,出版了《獵人的徘徊》。其中也包括了他自認為勇敢的狩獵經歷。
這本書在英國非常暢銷,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賽盧斯的生活擊中許多人躍躍欲試的好奇靶心,也改變了殖民者對非洲的態度。
人們一改「入鄉隨俗」的友好態度,放棄適應土著人民的習俗,轉而以自己的方式改造這片大陸。
在這以後,白人殖民者更多地來到非洲南部,並對當地生物進行展開大規模的試驗。
他們養殖兇猛的非洲水牛,甚至把桀驁的花豹當作看門狗。他們嘗試以養殖歐洲家畜的方式對待野生動物。
固有的生活經驗告訴他們,這些野生動物也是可以接受人的支配與操控的。
人們不僅在非洲當地訓練斑馬,還特意運送回歐洲使用。一時間,在非洲與歐洲兩地,興起了一股訓練斑馬的熱潮。
歐洲一些馬戲團,開始把斑馬拉上舞臺,展示人為指定的表演。打著非洲猛獸、黑白條紋的噱頭,斑馬表演吸引了許多觀眾。
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一位銀行家的壯舉。
沃爾特·羅斯柴爾德是英國的一位政治家和銀行家,同時,他也是一位古怪的動物學家。羅斯柴爾德成為當時為馴化斑馬而努力的重要一員。
一天,在公眾的注目下,他駕駛著一輛由4匹斑馬牽引的馬車,來到白金漢宮門前。
白金漢宮是英國君主的主要寢宮和辦公處,自然聚焦無數。羅斯柴爾德與他的斑馬馬車可謂吸睛十足,在全國引起了極大關注。
駕駛著斑馬車的羅斯柴爾德
羅斯柴爾德此舉的炫耀意圖十分明顯。微笑的神情像是在訴說:「看,我這可是把來自非洲的猛獸——斑馬訓練成了我的坐騎!」
霎時間,桀驁不馴的斑馬在人們眼中成了乖巧的坐騎與演員。似乎成功馴化斑馬的成果就近在眼前了。
然而,一派喜悅的希冀中,人類卻落入自娛自樂的盲目歡愉中。
畢竟馴服與馴化是不同的。人們可以暫時馴服斑馬把人運輸至某地,馴服它們在馬戲團表演馬戲。
但在囚禁、懲戒之外,斑馬群體原本的野性並沒有改變。人們對於斑馬本身的馴化是徹底失敗的。
羅斯柴爾德駕駛的四匹斑馬其實還是處於發育期的幼小斑馬。本身力量不足,自然無法抵抗人類鞭打、施虐的壓迫,於是只能順應人意。
但力量不足的缺點也使馬車的行駛效率大大降低。
羅斯柴爾德的展示中,炫耀成分顯著大於實用成分,根本不能稱之為馴化成功。這也相當於蒙蔽了公眾知悉完整真相的雙眼。
斑馬本身的脾性與性格,也不太適合馴化。
在非洲草原上馳騁拼搏,斑馬自然有其特別的生存優勢。日常隨時以命相拼,自然把斑馬選擇成兇殘的本性和強悍的力量。
斑馬一雙後蹄的踢力巨大,就連草原之王獅子也聞風喪膽。
曾經就有許多斑馬殺死獅子的案例。如果遭遇體型具有劣勢的獅子從背後偷襲,斑馬立即使出一記後蹄猛踢還擊。不知好歹的獅子往往被踢到頭部,直接死亡,或者踢到下顎骨折,最後活活餓死。
而發情期的雄性斑馬更是難以控制的猛獸。這時的雄性斑馬遇見了雌性斑馬,就會不顧一切以頑強的衝力衝過去。
根據統計,斑馬攻擊人類的次數比老虎等貓科動物還多。
經過漫長的演化,桀驁不馴的野性成了它們在其中頑強生存的支撐點。而人類的幹涉試驗只有區區幾十年,把斑馬帶到了它們並不適應的溫帶地區,這就想改變它們賴以生存的強勢?未免痴心妄想。
被馴養的斑馬被韁繩套牢後,頸脖通常難以被拉動轉向。它們執拗的用非洲猛獸的倔強力氣與之對抗。
這時甚至會發出喧囂的吵鬧聲轟鳴人們的雙耳。
但在那以後,人們仍然對馴化斑馬不死心。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辛巴威國家公園還曾嘗試訓練斑馬作為畜力使用。同時他們也想親自試驗,人類馴化斑馬是否真的不可行。
最終,實際結果還是不留情面地打了他們的臉。於是馴化項目也因違背人道而被擱置了。
辛巴威國家公園
人類祖先千辛萬苦才攀登上這麼一個高級的生態位,則萌生掌控其他生物的控制欲。於是馴化行動隨之而來。
但即使像貓、狗之類的動物也經過了數千上萬年才成功馴化。
對於一些本性難移的動物而言,長時間的辛苦馴化或許並不值得。
於是有了這樣一個笑話:人們發現斑馬不能馴化之後,為了洩憤,就把它的紋理畫在地上踩。
參考資料:
Rory Young. Can Zebras be domesticated and trained tobe ridden or draw carriages like horsed[J]? Quora, 2013.08.15.
三豐探索. 斑馬也是馬,為什麼卻沒有被人類馴化?大風號, 2018.08.03.
Ent在「斑馬可以騎嗎?」問題下的回答. 果殼問答,2012.0602.
Manolo. 非洲的「詛咒」:採採蠅之難[J]. 知乎, 201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