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10日)是我國的第一個「中國人民警察節」,警察節的設立,是對人民警察工作的高度肯定。而1月10日這個日子對應的110這三個數字,對普通百姓來說可是再熟悉不過得了。但是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是,110作為報警服務電話,35年前起源於廣東省廣州市。
上世紀80年代初,地處祖國南大門的廣州,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滾滾春潮,人、財、物加速流動,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治安情況日益複雜,犯罪的流動性、突發性、暴力性明顯增強,對廣州社會治安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對警務改革的呼喚尤其迫切。
廣州市公安局1986年發布的一號紅頭文件,宣告了廣州110報警服務臺誕生。當年的1月10日,110作為報警服務電話正式啟用,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內地建立的第一個報警服務臺。
1986年110臺接到的第一個電話是1月10日凌晨3:15左右,海珠廣場的一個酒店發生了一宗盜竊案,嫌疑人正在盜竊物品,報警受害者通過酒店工作人員打電話給廣州110。
廣州公安局的第一批接警員只有6名,楊蘊華就是其中之一。她回憶說,由於電腦在20世紀80年代還沒有普及,她們在接警的時候,只能一手接電話,一手用紙筆進行記錄。廣州市公安局至今還保留著一個35年前記錄警情的筆記本。
除了警情需要紙筆記錄,接警員要面對的困難還有很多。為了快速處理警情,接警員需要對警情涉及的相關單位的電話非常熟悉,沒有電腦就只能全靠人腦記住。沒有導航系統,如何快速抵達出警位置,也是很大的挑戰。在熟悉的過程中,接警員就是騎著自行車,或者是在坐公交的時候去注意觀察走過的道路,加深道路在腦海的印象。
正是有了第一批110報警服務人員的不斷努力和探索,110報警臺慢慢成為了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平臺。1987年3月,公安部派工作組赴廣州調研後,向全國發出建立110報警服務臺的要求,各地的110報警服務臺陸續設立。第一個警察節的設立,也是讓人民警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受到了國家和人民的認可。
從1986年1月10日開通110報警服務以來,廣州110服務臺已經走過了35個年頭。據統計,從1986年到2020年,廣州「110」共受理報警求助10469.58萬宗。從1986年開通第一天接聽24起報警電話,到2020年日均1.5萬個報警電話。而隨著時代的發展,110接警的警情也在不斷變化。
2020年,廣州「110」接警摘機量共505.17萬宗,平均每小時有575個電話進入「110」臺,平均每分鐘有將近10個電話打進110臺。這個數字在1986年110剛開通的時候是不敢想像的。
建臺之初接警員每人每年接警量不到2000宗,2000年上升至1.7萬宗,如今是3.1萬宗。1998年,廣州率先建立以110為龍頭的社會服務聯動機制,繼續陸續整合各行政區域的110報警服務臺,到2012年,已經實現對全市各行政區域110報警求助電話的統一受理。接警數量在不斷增加的同時,處警的時間卻是在不斷下降。平均每宗警情110臺的接處警時間從原來的6分鐘下降至目前的2分鐘左右。
不僅警情數量在不斷增加,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警情內容的變化也十分明顯。由於廣東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經濟發展迅速,各類犯罪的花樣繁多。因此警情從最初比較多的盜竊、尋人尋物,發展到21世紀,電信詐騙等新型犯罪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從數據來看,2010年開始出現電信詐騙並逐年增多。
為了防範打擊新型犯罪,守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2015年4月1日,廣州警方設立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廣州110開通反電信詐騙專線,突破性地將追截群眾被騙資金放在接處警首要環節。僅一年後,廣州反詐中心就全面升級,銀行、電信等部門進駐合署辦公、聯合行動,進一步提升了合成作戰、快速反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