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東縱抗戰路」:扁擔挑千斤印刷機印報,秘密營救800文化名人

2020-12-23 大洋網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8月26日,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省國防教育辦公室聯合組織開展的「重走東縱抗戰路」採訪報導活動走進惠州,實地走訪東江縱隊紀念館、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以及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

惠州市惠城區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肖毅介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是華南敵後抗日戰場的主要力量,是「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它在東江地區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堅持「獨立自主」的敵後遊擊戰爭,轉戰東江兩岸,深入港九敵後,協同英美對日作戰,有力地打擊了盤踞在東江流域的日本侵略軍,特別是在1941年12月的香港秘密大營救行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全國奪取抗日戰爭和世界反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翻山越嶺扁擔挑千斤印刷機印報

東江縱隊紀念館以大量的文獻資料、真實的歷史照片,以及珍貴的革命文物,全面反映東江縱隊、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的革命事跡,記載了東江縱隊抗日救國的宏偉歷程。館內展示了500多張真實歷史照片以及200多件革命文物,其中重要文物包括國家二級文物東江縱隊《前進報》的印刷機和東縱、邊縱當年出示的布告等。

關於印刷機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該機原為博羅日報社所有,是該報社長陳潔1941年通過多方募資購回的日本製造八度印刷機,它在後期《前進報》的印刷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1944年6月《博羅日報》停印,為了避免印刷機落入日寇手中,印刷機暫時被埋藏在博羅附城上寮農民陳景青家裡。東縱領導機關遷徙羅浮山後,陳潔將印刷機的埋藏點告訴了東縱部隊。於是,10多名戰士衝破敵人重重封鎖線,翻山越嶺用扁擔將這部千斤重的機器抬到羅浮山朝元洞,交由前進報社使用。

有了印刷機後,《前進報》由原來油墨印刷發展到鉛印,「報紙印刷速度加快,發行量變大,有利於宣傳抗戰工作」,東江縱隊紀念館館長曾慶香說到。1945年9月,東縱北撤,由於機器龐大無法帶走,只好再次將這部機器拆散埋在朝元洞附近。報社工作人員廖榮以僧人身份隱居在朝元洞,負責保護這部印刷機。解放後,廖榮將此機運往惠陽印刷廠繼續使用,後由博羅縣博物館收藏,在東縱成立60周年之際被捐獻給東江縱隊紀念館。  

位於東江縱隊紀念館旁的衝虛古觀是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1945年春夏間,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廣東軍政委員會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司令部均設在衝虛古觀。作為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衝虛古觀於197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衝虛古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秘密大營救:200餘天搶救出800餘文化名人  

而位於惠州市惠城區橋東上塘街70號的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則見證了東江縱隊的另一偉大創舉。由於東湖旅店特殊的地理位置,它隔街近江,交通便利,曾是秘密營救文化名人的惠州接送站,作為抗日戰爭時期的一處具有豐富革命信息的地點,後來通過保護修繕作為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該館以秘密大營救為歷史背景,通過多角度、多維度的表現形式,再現當時秘密大營救的艱辛歷程、驚險場景和英勇事跡、動人故事。

惠州市惠城區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肖毅介紹,1941 年 12月8日,日本帝國主義在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同時,出兵進攻九龍新界,進而佔領香港。香港淪陷後,日軍立即封鎖了港九交通要道,並在香港進行地毯式的搜查。當時因避難而困在香港的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喬冠華、胡繩、夏衍等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有800多人。

這批中國的「精英」一度深陷虎穴、命是一線,情況萬分危急。因此,中共中央指示廣東地方黨組織和東江遊擊隊要不惜一切代價,迅速營救被困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揮下,廣東地方黨組織和東江遊擊隊經過幾個月的奮戰,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將這批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從日軍虎口中順利營救出來。幾個月後,他們奇蹟般地出現在中國抗日戰爭的大後方和革命根據地。

在營救過程中,中共惠陽地方黨組織及東江遊擊隊與敵人鬥智鬥勇、出奇制勝地一次次完成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留下許多令人難忘的故事。

1942年除夕晚,第一批被營救的文化人士茅盾、胡風、張友漁、廖沫沙等20多人來到惠州。時任中共惠陽縣委組織部長兼武裝部長的盧偉如以香港昌業公司老闆身份,分別安排他們在「東湖旅店」和「東和行」住下。但由於人多人雜,國民黨軍警一聽外地口音便要到「東和行」檢查。盧偉如連忙跑去救場,說是香港公司合伙人的親眷家屬來此避難,等年後一開船就走了。但費了半天口舌,領頭的就是不答應,非要進屋檢查。

正在這一緊張時刻,盧偉如的好友「王大哥」來了。此人是國民黨駐軍營長的弟弟,常來「東和行」喝酒打牌,與盧偉如成了鐵「哥們」。盧偉如把他拉到一邊,往他手裡塞了一把票子,「王大哥」二話沒說,走向前去:「幹什麼?幹什麼?張師長朋友的親戚也要檢查?都是自己人!」經他出面一說,軍警果然就不敢亂來。

東江縱隊在這次香港秘密大營救行動中的出色表現,被譽為是抗戰史上的一項偉大創舉。歷時200餘天,行程2萬餘裡,遍及十幾個省市,搶救出800餘人,無一人落入敵手,得到愛國人士及文化名人的高度稱讚。文學大師茅盾先生稱這次大營救是「抗戰以來,簡真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這真正是一場秘密大營救」。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黨史研究專家魏法譜說,這次大營救讓很多文化界的精英人才得以保存下來,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棟 邱偉榮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鳳荷

相關焦點

  • 「重走東縱抗戰路·惠州」追根溯源 走進歷史中的東江縱隊
    媒體團記者合影留念南方網訊(記者/周存)近日,「重走東縱抗戰路」主題採訪活動啟動。8月26日,媒體團來到惠州,繼續探尋東江縱隊的歷史足跡。《前進報》印刷機在這些文物中,有一臺特別的印刷機。曾慶香告訴記者,這臺印刷機現屬於國家二級文物,當年最開始是《博羅日報》購買開始引進,為避免日軍掃蕩,機器被藏在了村民陳敬請家裡,後來東江縱隊領導機關遷到羅浮山,東縱的領導派遣10多名戰士,突破敵人重重封鎖線,硬是用扁擔將這部笨重的印刷機抬上了羅浮山朝元洞,交給東縱《前進報》社使用,這臺印刷機幫助東縱在傳遞革命消息、宣傳鼓舞百姓抗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深圳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上榜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原標題: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公布,廣東兩處入選深圳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上榜東江縱隊第2支隊第1大隊副大隊長賴章被收錄進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9
  • 重走東縱抗戰路③丨東莞:傳承東縱精神 弘揚紅色文化
    讓學員通過參加活動,更加全面地了解東縱歷史、感受革命精神,通過該方式來傳承東縱精神,弘揚紅色文化。」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有關負責人表示。除此以外,該館近年來還推出了7套共13件與東江縱隊相關的文創產品,通過打造東縱文化品牌,推動東縱精神進一步弘揚和傳承。其實,這不過是東莞積極推動東縱精神傳承的寫照之一。近年來,東莞全市上下積極開展「重走東縱路」等系列活動,力爭讓大家在尋找紅色印記過程中,接受紅色薰陶,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東縱精神。
  • 深新早點丨深圳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上榜第三批國家級抗戰...
    感謝關注由深新傳媒和深圳特區報聯合出品的深新早點提供全覽式新聞集錦早餐服務天下事,早知道早上好,小夥伴們!10、2020年第十二屆中國深圳創新創業大賽半決賽定於9月7日-11日在位於深圳南山高新區科技中二路的軟體園舉行。天下事1、國家公布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
  • 傳承紅色基因|中共中央秘密印刷廠舊址:堅守印刷機旁 傳遞黨的光亮
    原標題:傳承紅色基因|中共中央秘密印刷廠舊址:堅守印刷機旁 傳遞黨的光亮錢之光在回憶錄中說,起初只有一臺四開的腳踏印刷機。儘管條件簡陋,大家仍克服困難,為黨印製了不少文件和報刊。  錢之光住在綢布莊,掩護隔壁的印刷廠。印刷所需紙張都偽裝成綢緞布匹運進布莊,再送進印刷廠,印好後經過偽裝,再從布莊運出去。綢布莊和印刷間互通電鈴,緊急時按開關,印刷就能及時停止。  搬到梅白克路後,錢之光搖身一變,成了煙紙雜貨店「老闆」。
  • 【重走東縱長徵路·深圳】聽東縱老戰士講那過去的故事
    &nbsp&nbsp&nbsp&nbsp8月27日,「重走東縱抗戰路」主題採訪媒體團來到位於深圳大鵬半島葵湧的土洋村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探訪東縱在大鵬半島的故事。
  • 粵港秘密大營救 從日軍「虎穴」成功轉移300多人
    1941年1月至5月,在中共中央、周恩來的安排下,眾多文化名人從桂林、重慶、昆明、上海等地轉移到香港。  不料,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25日,香港淪陷。滯留在港的文化人士,一時間危在旦夕。在中共中央的安排下,一場驚心動魄的粵港秘密大營救拉開了序幕。
  • 廣東省第二批歷史文化遊徑出爐!我市3個點被列入「東縱抗戰歷史...
    我市3個點被列入「東縱抗戰歷史文化遊徑」 2020-12-11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扁擔:壓彎了無數父親的腰,當代年輕人,都不知道挑扁擔什麼滋味
    父親用它來擔水,挑糞,挑玉米等,不管風吹日曬,不管酷暑寒冬,那時候每當朝陽升起,父親就會拎著扁擔出門了。家裡的一切都是父親用扁擔挑起來的,可是父親的腰也被扁擔壓彎了。 有時候,等父親閒下來,我會跳進筐子裡,一邊是我,一邊是重物,父親挑在肩上,我悠悠晃晃,像是在坐搖床一樣。後來,才知道,我和那重物加起來足足有一百多斤,父親就那樣挑著一走就是幾裡地,沒有休息一下。
  • 閃耀2020全印展 方正電子炫彩發布方正桀鷹彩色噴墨印刷機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集團公司總經理王志學、副總經理程志鵬,中宣部辦公廳張浩,中宣部印刷發行局複製處長路洲、發行處處長武遠明,上海市委宣傳部印刷發行處處長曾原,以及來自全國各省(區、市)印刷主管部門領導蒞臨方正電子展臺參觀指導。
  • 【秦聲嘹亮】「將來上山幹活就挑著金扁擔吶」
    從「不再要飯,能吃飽肚子」到「能吃上純高粱米、玉米面」,再到「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直至「將來上山幹活就挑著金扁擔吶」,老百姓心中的好日子令人動容,更發人深思。「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這條路。」在一定意義上看,這段「金扁擔」的故事,正是中國夢的微觀寫照。
  • 見過老式凸版印刷機嗎 小時候的新華字典就是它印的
    原標題:見過老式凸版印刷機嗎 小時候的新華字典就是它印的都市消費晨報、亞心網全媒體訊(記者 任春香 )記得小時候咱們用過的新華字典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藏書票還有印象嗎?摸起來凹凸的感覺是不是很熟悉?印刷這些的老式凸版印刷機已經退出舞臺,在第四屆新疆文博會上,你不僅能再看到,還能親自上手體驗一把。
  • 用扁擔挑東西,到底是繩子長輕鬆,還是繩子短輕鬆?
    但在當年,肩扛背挑的,扁擔絕對是少不了的玩意兒,在泰山上,挑夫仍然是一項神聖的職業,在重慶,棒棒仍然是運輸「大隊長」,所以扁擔需要繩子綁住才能挑東西,這繩子到底是長一點還是短一點好?扁擔挑東西的繩子,究竟要怎麼選擇?
  • 揭秘:香港抗戰中的港九大隊
    烽火旌旗:香港抗戰中的港九大隊■朱姝璇香港素有「東方明珠」的美譽,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抗戰時期既是英國在遠東控制的重要金融、經濟與軍事基地之一,又是中國對外聯絡與物資秘密輸入的重要渠道,早已被日軍納為重點進攻目標。為進一步實現南進計劃、徹底破壞援華路線、迫使中國屈服,1941年12月8日,日軍在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的同時,大舉進犯香港。
  • 跟著挑山工爬泰山兩小時近四千級臺階:沉甸甸的扁擔挑起的是生活
    在中天門的挑山工駐地,有三位挑山工身著薄衣,套著一件印有「泰山挑山工」字樣的紅色馬甲,正在給扁擔兩頭木紙箱上的繩子打結。做好最後的檢查,他們即將開始一天的徵程。長長的扁擔被磨得溜光手上老繭一層比一層厚冬天天黑得早,為了保證每天能上山兩趟運送貨物,挑山工們早上六點多就起床了。
  • 抗戰期間中共領導下的省港文化活動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粵北韶關成了戰時省會和廣東新的抗戰文化中心。1939年3月,省委以統一戰線的名義創辦公開機關刊物《新華南》。根據黨中央關於改造國民黨軍隊,其「中心任務是改變軍隊的政治精神和政治工作」的指示,省委繼續在第4戰區開展政治工作,派了800多名愛國青年(內有部分黨員)到第12集團軍做政治工作,部分人參加了其中的政工總隊,爭取屬於地方勢力的餘漢謀部隊抗戰。
  • 一代傳奇印刷機——海德堡Tiegel自動平版印刷機
    1985年,開創海德堡新紀元的最後一臺Heidelberg Tiegel自動平版印刷機,離開了威斯洛赫工廠,至此全球共安裝了165000臺Tiegel印刷機,圓滿完成其作為開啟海德堡裡程碑意義的歷史使命。
  • 泰山挑山工:沉甸甸的扁擔挑起的是生活
    在中天門的挑山工駐地,有三位挑山工身著薄衣,套著一件印有「泰山挑山工」字樣的紅色馬甲,正在給扁擔兩頭木紙箱上的繩子打結。做好最後的檢查工作,他們即將開始一天的徵程。泰山腳下溫度-12℃,山上要比山腳低五六攝氏度,但是他們都只穿了一件秋衣和一件褂子,外面披一件印有「泰山挑山工」字樣的紅色馬甲。王懷玉並沒有將多拿的那件棉襖穿在身上,而是系在了扁擔上,「不冷,你們往上爬就知道了」。
  • 【圍觀】T臺模特爭霸賽,美女挑扁擔泳裝赤腳走過爬蟲路
    在本場比賽中,20位選手經過泳裝展示、光腳土元T臺秀、「挑扁擔」走秀以及狂野森林四個環節的比拼,最終6位選手脫穎而出,贏得了前往義大利的機會。選手挑著10多斤的扁擔擺pose。↑↑↑選手挑扁擔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