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8月26日,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省國防教育辦公室聯合組織開展的「重走東縱抗戰路」採訪報導活動走進惠州,實地走訪東江縱隊紀念館、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以及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
惠州市惠城區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肖毅介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是華南敵後抗日戰場的主要力量,是「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它在東江地區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堅持「獨立自主」的敵後遊擊戰爭,轉戰東江兩岸,深入港九敵後,協同英美對日作戰,有力地打擊了盤踞在東江流域的日本侵略軍,特別是在1941年12月的香港秘密大營救行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全國奪取抗日戰爭和世界反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翻山越嶺扁擔挑千斤印刷機印報
東江縱隊紀念館以大量的文獻資料、真實的歷史照片,以及珍貴的革命文物,全面反映東江縱隊、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的革命事跡,記載了東江縱隊抗日救國的宏偉歷程。館內展示了500多張真實歷史照片以及200多件革命文物,其中重要文物包括國家二級文物東江縱隊《前進報》的印刷機和東縱、邊縱當年出示的布告等。
關於印刷機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該機原為博羅日報社所有,是該報社長陳潔1941年通過多方募資購回的日本製造八度印刷機,它在後期《前進報》的印刷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1944年6月《博羅日報》停印,為了避免印刷機落入日寇手中,印刷機暫時被埋藏在博羅附城上寮農民陳景青家裡。東縱領導機關遷徙羅浮山後,陳潔將印刷機的埋藏點告訴了東縱部隊。於是,10多名戰士衝破敵人重重封鎖線,翻山越嶺用扁擔將這部千斤重的機器抬到羅浮山朝元洞,交由前進報社使用。
有了印刷機後,《前進報》由原來油墨印刷發展到鉛印,「報紙印刷速度加快,發行量變大,有利於宣傳抗戰工作」,東江縱隊紀念館館長曾慶香說到。1945年9月,東縱北撤,由於機器龐大無法帶走,只好再次將這部機器拆散埋在朝元洞附近。報社工作人員廖榮以僧人身份隱居在朝元洞,負責保護這部印刷機。解放後,廖榮將此機運往惠陽印刷廠繼續使用,後由博羅縣博物館收藏,在東縱成立60周年之際被捐獻給東江縱隊紀念館。
位於東江縱隊紀念館旁的衝虛古觀是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1945年春夏間,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廣東軍政委員會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司令部均設在衝虛古觀。作為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衝虛古觀於197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衝虛古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秘密大營救:200餘天搶救出800餘文化名人
而位於惠州市惠城區橋東上塘街70號的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則見證了東江縱隊的另一偉大創舉。由於東湖旅店特殊的地理位置,它隔街近江,交通便利,曾是秘密營救文化名人的惠州接送站,作為抗日戰爭時期的一處具有豐富革命信息的地點,後來通過保護修繕作為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該館以秘密大營救為歷史背景,通過多角度、多維度的表現形式,再現當時秘密大營救的艱辛歷程、驚險場景和英勇事跡、動人故事。
惠州市惠城區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肖毅介紹,1941 年 12月8日,日本帝國主義在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同時,出兵進攻九龍新界,進而佔領香港。香港淪陷後,日軍立即封鎖了港九交通要道,並在香港進行地毯式的搜查。當時因避難而困在香港的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喬冠華、胡繩、夏衍等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有800多人。
這批中國的「精英」一度深陷虎穴、命是一線,情況萬分危急。因此,中共中央指示廣東地方黨組織和東江遊擊隊要不惜一切代價,迅速營救被困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揮下,廣東地方黨組織和東江遊擊隊經過幾個月的奮戰,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將這批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從日軍虎口中順利營救出來。幾個月後,他們奇蹟般地出現在中國抗日戰爭的大後方和革命根據地。
在營救過程中,中共惠陽地方黨組織及東江遊擊隊與敵人鬥智鬥勇、出奇制勝地一次次完成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留下許多令人難忘的故事。
1942年除夕晚,第一批被營救的文化人士茅盾、胡風、張友漁、廖沫沙等20多人來到惠州。時任中共惠陽縣委組織部長兼武裝部長的盧偉如以香港昌業公司老闆身份,分別安排他們在「東湖旅店」和「東和行」住下。但由於人多人雜,國民黨軍警一聽外地口音便要到「東和行」檢查。盧偉如連忙跑去救場,說是香港公司合伙人的親眷家屬來此避難,等年後一開船就走了。但費了半天口舌,領頭的就是不答應,非要進屋檢查。
正在這一緊張時刻,盧偉如的好友「王大哥」來了。此人是國民黨駐軍營長的弟弟,常來「東和行」喝酒打牌,與盧偉如成了鐵「哥們」。盧偉如把他拉到一邊,往他手裡塞了一把票子,「王大哥」二話沒說,走向前去:「幹什麼?幹什麼?張師長朋友的親戚也要檢查?都是自己人!」經他出面一說,軍警果然就不敢亂來。
東江縱隊在這次香港秘密大營救行動中的出色表現,被譽為是抗戰史上的一項偉大創舉。歷時200餘天,行程2萬餘裡,遍及十幾個省市,搶救出800餘人,無一人落入敵手,得到愛國人士及文化名人的高度稱讚。文學大師茅盾先生稱這次大營救是「抗戰以來,簡真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這真正是一場秘密大營救」。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黨史研究專家魏法譜說,這次大營救讓很多文化界的精英人才得以保存下來,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棟 邱偉榮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鳳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