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大英帝國由盛轉衰是從德皇威廉二世的叫板開始的?

2020-12-16 騰訊網

迄今為止,無論怎樣豪橫的帝國最終都難逃由盛轉衰的魔咒。那麼,大英帝國的衰落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是從德國統一、德皇威廉二世與其叫板開始了。

1871年,被稱為「鐵血宰相」的俾斯麥統一了德國。之後德國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實力大增,迅速成為了僅次於英帝國的歐洲第二強國。伴隨這一過程其稱霸歐洲的野心也隨之產生,而且其野心是隨著它的發展而增長,更因德皇的變更得以快速膨脹。1888年6月,德皇威廉二世傳奇般地當上了皇帝,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德皇因不滿俾斯麥的保守,而在1890年把他超下臺了,從而加快了他對外爭霸步伐,並宣稱要爭得「陽光下的地盤」。

英帝國從19世紀中葉開始,一直就玩它的「光榮孤立」政策,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自己在歐洲大陸之外作壁上觀,任由你們在歐洲大陸折騰,等折騰差不多了,再扶持弱者打強者,以保自己老大位置無虞。可是,到了19世紀末,越來越強猶如脫韁野馬的德國,似乎歐洲大陸已經難以容下它,它想要大英帝國的霸主位置。

威廉二世非常明白,英帝國的強大,就在於它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強大的海軍和活躍全球的貿易,所以威廉二世就在這三個地方下了手。當然,這也是英帝國由盛轉衰的開始。

在殖民地問題上,新興的德國極為悲催,在1876年之前,一塊殖民地也沒有,而英帝國卻高達225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地球陸地總面積的25%。這讓德皇威廉二世眼饞不已。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1914年,德國終於弄到了290萬平方公裡的殖民地,但這僅是英帝國的10%。這怎麼能讓一心相當世界霸主的威廉二世滿足呢?所以,按奈不住的威廉二世就拋出了按國家實力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主張,這就等於要從英法手中搶殖民地,以實現建立比英帝國還強還大的「大德意志帝國」的目標。

由此,兩國就開始了爭奪。在非洲,德國想從東到西把非洲大陸一切兩半,而英國則想把北非和南非連成一塊。因此非洲大陸成為英德的競技場,為了搶奪非洲鑽石和黃金的盛產區,威廉二世不惜扶持當地土著和殖民者發動「布爾戰爭」,其野心昭然若揭。

在中東,德國計劃修一條鐵路,貫穿柏林、拜佔庭和巴格達,而這不僅威脅了英國在中東的利益,而且還威脅到英屬印度。在中國的租界爭奪也愈加激烈,連續在膠州灣、威海衛等地爆發外交爭端。

儘管這個時期雙方競爭激烈,但實力和矛盾還沒有達到要打仗的程度,所以並沒有戰爭發生。這也給了德國機會。不過,到了20世紀初,兩者的矛盾到了白熱化程度了。戰爭一觸即發。

威廉二世明白要搶佔英帝國的位置,必須打破其海洋的壟斷地位。為此,20世紀初前後,在海軍方面德國對英國發起挑戰,接連出臺多部海軍法案,大力發展海軍,成為了僅次於英帝國的世界第二海軍強國。面對德國的威脅,英國提議談判,然而正處於發育高峰期的德國,對英國的提議根本置之不理,一心趕追英國。英國在前所未有的壓力中,開始了外交行動。

按照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先後在1904年和1907年,英國與法國締結《英法協約》,又和《英俄協約》,三國結盟對抗德國!1905年和1911年摩洛哥發生危機,德國聲稱要派軍隊越過法國邊境或派軍艦去摩洛哥,企圖奪取法屬剛果。英國則警告德國,如果德國向法國開戰,英國絕不會坐視不管。

可以說英帝國的貿易遍及全球,所以德國就想盡辦法整治英國。德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從1870年到1914年整整翻了5倍,佔全世界的12.6%,僅次於英國的17.3%,而且令英國恐慌的是,當時英國本土充斥著德國造的商品,甚至出現了全面壓制英國商品的勢頭。這在英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海外市場的情況更讓英國感受到了壓力,1880年德國在海外的投資額只有30.9億馬克,而到了1913年就達到了157億馬克,翻了5倍。而在中東、近東、東亞的鐵路裡程增長速度更快,德國全面趕超英國的鐵路裡程。

威廉二世這種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咄咄逼人,一直持續到一戰爆發。曾一度令這個大英帝國相當的不舒服,甚至產生了恐慌,到最後不得不放棄長期堅持的「光榮孤立」政策,轉而積極和歐洲大陸國家結盟,來對抗德國的崛起。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何況英國也剛剛開始消瘦,綜合實力特別是鬥爭策略、國際影響等軟實力,依然比德國這個等著毛頭小子強得多,不過,威廉二世這個愣頭青還真把英帝國折騰得不輕,著實讓這個世界霸主開始走了下坡路。

相關焦點

  • 一戰時期還有德皇,到了二戰還有沒有德皇?德國戰敗威廉二世的結局...
    威廉二世在1888年即位後,與俾斯麥發生對立。 1890年,俾斯麥被解除首相職務。威廉二世親政後開始積極實行帝國主義政策,開始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美利堅合眾國產生衝突,歐洲開始形成兩大陣營對峙的情勢,局勢對德國開始轉為不利。最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德皇威廉二世何許人也?憑啥發動了一戰還能活到82歲得以善終?
    德皇威廉二世的名氣不大,還沒有他手下的俾斯麥和希特勒有名氣,但他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策劃者和閃電戰計劃的創始人。他是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魯士國王以及霍亨索倫家族首領,1941年6月3日,威廉在荷蘭多倫病逝,被葬於多倫莊園。威廉二世是腓特烈三世和英國維多利亞長公主的長子,1859年1月27日出生於柏林。
  • 為什麼說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把德國拖進了世界大戰的深淵?
    尤其是威廉二世成為德國皇帝後,極力推行擴張的世界政策,從此歐洲的均勢失衡,再不平靜。隨著德國的擴張野心和行動的膨脹,也使英法等老牌帝國開始憂心忡忡。如此德國與英法俄之間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但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並無絲毫收斂之意,矛盾繼續發展,所以一場大戰正洶湧而來。
  • 德皇威廉二世的「海軍夢」!
    1888年6月15日,在德意志帝國首都柏林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加冕典禮,當天,一位躊躇滿志的年輕人戴上了尊貴的皇冠,他就是德意志帝國的第三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霍亨索倫王室的終結者—威廉二世。但可嘆的是威廉二世出生時左臂因病而萎縮,失去了手臂的正常功能,這對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的繼承人來說是一個令人煩惱的缺陷。所以威廉經常用左手拿著一副手套,讓左手看起來長一點。他也喜歡用左手倚在劍或拐杖上,達到比較體面的效果。
  • 英國歷史學家:川普讓我想起德皇威廉二世
    內容摘要:如果國際衝突迫在眉睫,你應該真的不希望一個超級大國由一個自戀者掌控著,如果川普的連任失敗,他的離任可能並不是他上任以來帶來的問題的終結,也可能只是一個開始。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是德國1888年至1918年的統治者,他唯一一點讓歷史銘記的才能,便是引發眾怒。
  • 【海圖新譯】英國歷史學家:川普讓我想起德皇威廉二世
    內容摘要:如果國際衝突迫在眉睫,你應該真的不希望一個超級大國由一個自戀者掌控著,如果川普的連任失敗,他的離任可能並不是他上任以來帶來的問題的終結,也可能只是一個開始。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是德國1888年至1918年的統治者,他唯一一點讓歷史銘記的才能,便是引發眾怒。
  • 一戰後德皇威廉二世流亡海外,後來德國復興時,他為何沒回去
    談到德國近代歷史,就不得不提到德皇威廉二世。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劃者,威廉二世對德國乃至世界的格局,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在希特勒上臺之後,威廉二世受到了怎樣的對待呢?(德皇威廉二世)威廉二世是威廉一世的孫子,是腓特烈三世和維多利亞公主的兒子。他出生不久,威廉一世就在鐵血宰相俾麥斯的幫助下,通過連續幾次發動大戰,最終完成了德國的統一。
  • 華文全球史《德皇威廉二世回憶錄》丨研究德意志第二帝國歷史無法迴避的史源性文獻
    華文全球史《德皇威廉二世回憶錄》[德]威廉二世 著趙娟麗 譯115.00德意志第一帝國的外交鬥爭在他的領導下為什麼如此跌宕起伏、交鋒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會爆發?德意志革命發生的根源是什麼?德意志第二帝國覆亡階段發生了哪些不可思議或令人唏噓的事情?
  • 希特勒掌權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仍然活著,希特勒對他怎麼樣?
    不過德皇威廉二世似乎並不想就這麼倉促的投降,因為若是德國投降,他本人一定會被英法列為戰犯而送上法庭。 (德皇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堅持戰爭的行為引發了國內民眾的不滿,到194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爾港首發生起義,海員們抗拒海軍的出兵命令
  • 威廉二世發動一戰,希特勒發動二戰,兩個人之間卻也有一段恩怨!
    在徹底崩盤的局面下,德皇威廉二世不得不宣布退位,德意志帝國最終被魏瑪共和國所取代。而退位的德皇威廉二世則不得不被迫流亡到荷蘭居住。雖然在隨後的《凡爾賽條約》中,威廉二世被協約國認定為戰犯,但是在荷蘭威廉明娜女王的庇護下,威廉二世逃過了審判,並且在荷蘭多倫定居了下來。
  • 第4090回:驕橫魯莽威廉二世,挑釁兩摩洛哥危機
    當時,英國普遍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皇的戰爭」(正如斷言二戰是希特嘞的戰爭)。 此外,德軍總部首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勒納接任。格勒納通知德皇:在元帥保羅·馮·興登堡的統領之下,德軍會撤回德國並不會鎮壓革掵。因此,德皇只好退位。威廉二世已經失去最後的支持者,就連興登堡這個一生擁護帝制的老將,也只能尷尬地勸說威廉二世接受現實。
  • 前「藍委」: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
    陳學聖在3日再度提及,這是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的開始,因為已經碰到了民眾切膚之痛。陳學聖在3日播出的政論節目《新聞面對面》中表示,自己曾經提及要換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結果遭到大家攻擊,但這次他要大膽預測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捐1000萬片口罩出去時,就是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的開始。
  • 納粹為什麼叫「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都是什麼?
    第一帝國: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一般說的是以東法蘭克王國為核心的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但神聖羅馬帝國的前身,是統治大部分歐洲的查理曼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各邦國紛紛退出,帝國勢力也被趕出義大利,弗朗茨二世被迫放棄神聖羅馬皇帝的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的前身是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王國由布蘭登堡選帝侯與條頓騎士團合併而成,是神聖羅馬帝國內部一個實力非常強大的邦國。1415年,霍亨索倫-法蘭克尼亞系的腓特烈六世被帝國皇帝封為布蘭登堡選帝侯。
  • 俾斯麥的一手好牌被威廉二世打爛
    俾斯麥的一手好牌又是如何被威廉二世打爛的呢?究竟是誰禍害了好端端的德國又坑害了世界?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稱為「鐵血宰相」。普魯士王國能夠使德意志統一,並取代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俾斯麥是第一功臣。1870年7月法蘭西第二帝國為爭奪歐洲大陸霸權,發動「普法戰爭」(1870.7-1871.5),最後普魯士大獲全勝。
  • 英國王室的故事:大英帝國演變大英國協
    她在位時,是英國最強的」日不落帝國「時期,英國歷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代」。此時英國加大殖民擴張,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頂尖、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 亞述人四處擴張建立龐大帝國卻一夜之間由盛轉衰
    亞述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熱衷於擴張的國家。雖然在亞述帝國鼎盛時,在希臘還有一個叫做斯巴達的城邦國家也在執行著類似的制度,但相比於斯巴達人的城邦國家,亞述畢竟建立的國家是帝國,囊括了中東、北非、西亞的大多數文明地區,其首都尼尼微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不過,由於亞述帝國的殘暴,這座城市也被稱作「血腥的獅穴」。
  • 地圖看世界;德意志第二帝國為何無法贏得一戰?
    德意志第二帝國通常指從1871年布蘭登堡-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 但志大才疏的德皇威廉二世在1888年即位後,與俾斯麥的政策發上對立,宣稱德國需"陽光下的地盤」,但當時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經主要被英法瓜分。
  • 說說明朝發生過哪些大事兒,逐漸由盛轉衰……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徵。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
  • 拉美西斯二世:站在埃及帝國盛極而衰之時的偉大法老
    圖片來源: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現展出於大英博物館當拉美西斯二世在公元前1279年登基時,埃及人對自己文化、生活、世界和法老的認知已經大抵維持不變了1500多年。為了宣傳自己的武功 拉美西斯可謂竭儘自己的力量,也竭盡了帝國的財力拉美西斯上位僅僅五年後,埃及北方迅速崛起的西臺帝國就開始威脅埃及的領土。西臺強勢君主穆瓦塔利召集了龐大的重型戰車軍隊,準備與埃及帝國爭搶地中海東岸的主導權。
  • 元朝南坡之變,盛轉衰的重要事件
    一個封建王朝在運行到中期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重要的由盛轉衰的政治事件,這實際就是統治階層為了挽救自身危機的進行的變革,如果成功了,就是王朝中興,如果失敗了,就是走向衰敗。唐朝的安史之亂讓唐朝由盛轉衰,宋朝的王安石變法讓宋朝進入黨爭,而元朝的南坡之變則是讓元朝徹底走向衰敗,元朝唯一一次漢化變革就此喪失。也就此導致元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而失敗,這也給後來的滿清提供了借鑑意義,異族入主中原只有漢化。元朝無疑是中國封建歷史的一個冷門,也是唯一一個不以儒家思想立國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