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無論怎樣豪橫的帝國最終都難逃由盛轉衰的魔咒。那麼,大英帝國的衰落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是從德國統一、德皇威廉二世與其叫板開始了。
1871年,被稱為「鐵血宰相」的俾斯麥統一了德國。之後德國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實力大增,迅速成為了僅次於英帝國的歐洲第二強國。伴隨這一過程其稱霸歐洲的野心也隨之產生,而且其野心是隨著它的發展而增長,更因德皇的變更得以快速膨脹。1888年6月,德皇威廉二世傳奇般地當上了皇帝,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德皇因不滿俾斯麥的保守,而在1890年把他超下臺了,從而加快了他對外爭霸步伐,並宣稱要爭得「陽光下的地盤」。
英帝國從19世紀中葉開始,一直就玩它的「光榮孤立」政策,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自己在歐洲大陸之外作壁上觀,任由你們在歐洲大陸折騰,等折騰差不多了,再扶持弱者打強者,以保自己老大位置無虞。可是,到了19世紀末,越來越強猶如脫韁野馬的德國,似乎歐洲大陸已經難以容下它,它想要大英帝國的霸主位置。
威廉二世非常明白,英帝國的強大,就在於它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強大的海軍和活躍全球的貿易,所以威廉二世就在這三個地方下了手。當然,這也是英帝國由盛轉衰的開始。
在殖民地問題上,新興的德國極為悲催,在1876年之前,一塊殖民地也沒有,而英帝國卻高達225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地球陸地總面積的25%。這讓德皇威廉二世眼饞不已。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1914年,德國終於弄到了290萬平方公裡的殖民地,但這僅是英帝國的10%。這怎麼能讓一心相當世界霸主的威廉二世滿足呢?所以,按奈不住的威廉二世就拋出了按國家實力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主張,這就等於要從英法手中搶殖民地,以實現建立比英帝國還強還大的「大德意志帝國」的目標。
由此,兩國就開始了爭奪。在非洲,德國想從東到西把非洲大陸一切兩半,而英國則想把北非和南非連成一塊。因此非洲大陸成為英德的競技場,為了搶奪非洲鑽石和黃金的盛產區,威廉二世不惜扶持當地土著和殖民者發動「布爾戰爭」,其野心昭然若揭。
在中東,德國計劃修一條鐵路,貫穿柏林、拜佔庭和巴格達,而這不僅威脅了英國在中東的利益,而且還威脅到英屬印度。在中國的租界爭奪也愈加激烈,連續在膠州灣、威海衛等地爆發外交爭端。
儘管這個時期雙方競爭激烈,但實力和矛盾還沒有達到要打仗的程度,所以並沒有戰爭發生。這也給了德國機會。不過,到了20世紀初,兩者的矛盾到了白熱化程度了。戰爭一觸即發。
威廉二世明白要搶佔英帝國的位置,必須打破其海洋的壟斷地位。為此,20世紀初前後,在海軍方面德國對英國發起挑戰,接連出臺多部海軍法案,大力發展海軍,成為了僅次於英帝國的世界第二海軍強國。面對德國的威脅,英國提議談判,然而正處於發育高峰期的德國,對英國的提議根本置之不理,一心趕追英國。英國在前所未有的壓力中,開始了外交行動。
按照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先後在1904年和1907年,英國與法國締結《英法協約》,又和《英俄協約》,三國結盟對抗德國!1905年和1911年摩洛哥發生危機,德國聲稱要派軍隊越過法國邊境或派軍艦去摩洛哥,企圖奪取法屬剛果。英國則警告德國,如果德國向法國開戰,英國絕不會坐視不管。
可以說英帝國的貿易遍及全球,所以德國就想盡辦法整治英國。德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從1870年到1914年整整翻了5倍,佔全世界的12.6%,僅次於英國的17.3%,而且令英國恐慌的是,當時英國本土充斥著德國造的商品,甚至出現了全面壓制英國商品的勢頭。這在英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海外市場的情況更讓英國感受到了壓力,1880年德國在海外的投資額只有30.9億馬克,而到了1913年就達到了157億馬克,翻了5倍。而在中東、近東、東亞的鐵路裡程增長速度更快,德國全面趕超英國的鐵路裡程。
威廉二世這種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咄咄逼人,一直持續到一戰爆發。曾一度令這個大英帝國相當的不舒服,甚至產生了恐慌,到最後不得不放棄長期堅持的「光榮孤立」政策,轉而積極和歐洲大陸國家結盟,來對抗德國的崛起。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何況英國也剛剛開始消瘦,綜合實力特別是鬥爭策略、國際影響等軟實力,依然比德國這個等著毛頭小子強得多,不過,威廉二世這個愣頭青還真把英帝國折騰得不輕,著實讓這個世界霸主開始走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