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述人四處擴張建立龐大帝國卻一夜之間由盛轉衰

2020-12-17 騰訊網

亞述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熱衷於擴張的國家。雖然在亞述帝國鼎盛時,在希臘還有一個叫做斯巴達的城邦國家也在執行著類似的制度,但相比於斯巴達人的城邦國家,亞述畢竟建立的國家是帝國,囊括了中東、北非、西亞的大多數文明地區,其首都尼尼微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不過,由於亞述帝國的殘暴,這座城市也被稱作「血腥的獅穴」。所以,亞述的擴張更具有代表性。

亞述人也不是突然就變得那麼殘暴。在亞述帝國建立之前的1600年的時間裡,亞述人一直謹小慎微地活在兩河流域的最北端。不管南方的哪個政權強大了,亞述人都要趕過去表示效忠。可是,兩河流域的民族就像是走馬燈一樣,蘇美爾人、阿拉德人、巴比倫人、西臺人、米底人等,來了一波又一波。亞述人幾次試圖自立的努力,都被現實打擊得粉碎。

與中國的周武王發動牧野之戰幾乎同時,亞述也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西南方的強權,盛極一時的埃及正值後王朝時代,無力擴張,還常受到外族入侵。西北方的西臺帝國被來自於巴爾幹半島的弗裡吉亞人蹂躪和肢解,無暇對域外國家幹涉。南方的巴比倫因為整個國家荒淫無道,而國勢益弱。那個時候東方還只是一群部落民。伊朗高原的米底及波斯尚未興起。此時,只有北部的烏拉爾圖成為亞述的惟一強敵。亞述人得以並敵一向,千裡殺將。

因此,從前10世紀末葉起,亞述經過兩個多世紀連續不斷的徵戰,最終建立起一個橫跨西亞北非的大帝國,將兩河流域南部及埃及兩大文明均置於統治之下,疆域內人口達到700萬,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國。

亞述人建立帝國的初衷,是不想再被其他民族奴役。所以,亞述人將社會上所有的資源都投入了軍隊建設,不光是武器、士兵、還有整個社會的文化教育、法典等,都圍繞著戰爭進行。隨著亞述人統治區域的擴大,亞述社會的軍國主義程度越來越強。與亞述人徵服地域的民眾相比,亞述人顯得很少,他們必須緊密團結,且時刻保持著戰鬥姿態,才能維持著帝國的高壓統治。

從前9世紀,到前639年,亞述人換了19個國王,每個國王在任期間都保持著旺盛的擴張動力。他們徵服了兩河流域和敘利亞地區的大小國家,又揮師北進,攻佔了小亞細亞。隨後再次向南佔領了迦南之地,並擊敗了大國埃及。後來的亞述國王們開始了東徵,徵服了巴比倫王國和埃蘭。

亞述帝國疆域

這些國家中,沒有一個是好相與的,亞述人就像是處於四戰之地的曹操一樣,把周邊諸侯都打了一個遍,未遇敵手!

亞述統治者的侵略戰爭是以極度兇殘為特色的,他們把發動戰爭看成是神的旨意,刻意把戰爭神化。所以,亞述人在戰爭中的殘暴行徑也被認為是符合神的指示。

亞述軍事所至,廬舍為墟,居民幾乎全被屠戮。男子被殺或淪為奴隸者約佔三分之一, 兒童則幾乎無一孑遺。財富也全被劫走,即使有殘餘居民,亦凍餓而死。亞述的野蠻徵服造成了赤地千裡、慘絕人寰的景象。

後來,屠殺的兇焰稍稍收斂,但被徵服居民仍差不多全被劫走,遷移到距亞述較近的地區,作為財產充做亞述人的奴隸。亞述人崇尚戰爭,所有人幾乎生來就是為了打仗來的,小孩子從小就要被逼迫著看殘忍血腥的表演。這樣,使得黷武精神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不僅影響了亞述人,也深深地烙在了後來的中東人的意識之中。

中東地區普遍信仰宗教,亞述把發動戰爭當作是戰神的旨意,視戰神為最高神——亞述神,把戰爭與宗教緊密結合在一起,人們視戰爭為最神聖的事業、最光榮的職責。 如果淡漠戰事,無異於是對神的褻瀆。這樣,無論是正義還是非正義戰爭,都披上了神的外衣,都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

亞述人遺留下來的藝術、文學作品都是反映戰爭內容的,如歷代國王都在宮牆、碑柱上記載自己統治時期的事跡,構成完整的年代記,其內容多是誇耀殺人略地的「功績」。在王宮、寺廟等大型建築內外都有浮雕裝飾,這些浮雕大都描繪戰爭、俘虜、狩獵等景象,這一切都刺激了亞述人的國王們接力賽一樣的窮兵黷武。

亞述人之所以熱衷於發動戰爭,少不了經濟因素。勝利的戰爭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使得亞述人的貴族和奴隸主熱切的鼓吹戰爭,美化戰爭。亞述人通過戰爭快速發家致富的路子深深地刺激了後來的國家,其徵服行為為後來者效仿。所以,兩河流域經常有征服性質的大帝國產生。

亞述人好戰,也善戰,不然就亞述人那麼點人口,哪兒夠戰損的呢?所以亞述人編練騎兵,製造鐵質兵器(比起中國要早得多),發展馬拉戰車戰術,不斷強化戰爭機器,這也成為了後來的許多國家謀求強大的基本國政。

亞述人的帝國越來越大,亞述人越打越少,他們殘暴異常,因此沒有同盟,周邊都是恨他們入骨的敵對部落。所以,亞述人不得不維持著他們窮兵黷武的國策,可是人力資源仍然不夠用。亞述人不得不把邊遠地區交給相對穩妥的外族僱傭軍來管理。

帝國的崩塌與陷落,往往就是在一念之間。在完成對埃蘭的徵服後,亞述帝國幾乎在一夜之間由盛轉衰。可能最後與中東軍事強國埃蘭的最後的封王一戰,透支亞述人的國力,帝國軍事威力已成強弩之末。

此時,米底人和迦勒底人正結成新的軍事同盟。前614年,米底軍隊乘亞述軍隊在外作戰,內部空虛之機,攻陷了千年古都亞述城。

前612年,迦勒底和米底聯軍又攻陷帝國首都尼尼微 (「獅穴」),亞述王自焚於宮中,亞述帝國遂滅亡。這與亞述帝國的封王一戰僅僅過去了27年,亞述國土被併吞,民眾悉被奴役或消滅,以致後來關於亞述的歷史竟然難尋蹤跡。

君以此始,必以此終啊!

亞述帝國本來希望通過軍事強盛帶來的權力和安全,到頭來卻成了笑料。黷武主義曾經贏得了輝煌,但最終卻是遺恨千古,終至身死而族滅,其不亦可哀者?

是故國雖安,忘戰必危。國雖大,好戰必亡。只是後世的強人們,如希特勒、東條英機之流,怎麼就明白不了呢?

相關焦點

  • 8世紀東西方最強大帝國之間的一次血戰 華夏民族從此由盛轉衰
    唐朝是中國古代綜合實力最強、最有影響力的王朝,一般認為 「安史之亂」是唐由盛轉衰的分界嶺,但實際上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之間曾經有過一場血戰,這一戰不僅使唐朝喪失了在西域的影響力,唐朝的國運也由此急轉直下。
  • 為什麼說大英帝國由盛轉衰是從德皇威廉二世的叫板開始的?
    迄今為止,無論怎樣豪橫的帝國最終都難逃由盛轉衰的魔咒。那麼,大英帝國的衰落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是從德國統一、德皇威廉二世與其叫板開始了。
  • 量變與質變:從財務報表看企業由盛轉衰的蛛絲馬跡
    這些企業從輝煌到衰敗,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兒,企業由盛轉衰都有一個過程,而這個轉變的過程都會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有所體現的,所以,經理人應該對本企業的財務數據的變動明察秋毫,應能敏銳地察覺出企業經營出現的異常信號。
  • 亞述人的來龍去脈
    公元7世紀,亞述東方教會派遣傳教士到印度、中國和日本傳教,並於敘利亞東方教會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在文化方面,亞述人深受阿摩利人的影響,繼承了後者在宗教、信仰、法律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優秀成果,並將中央集權的統治方式及君權神授的理念付諸實踐,建立了君權至上的王國、完備的信仰諸神體系和法律文本崎嶇的山地和封閉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亞述人呈現獨立部落形式,區別於其他宗教共同體。
  • 李家成 周子淙:探析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由盛而衰的歷程
    二、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發展歷程作為帝國之錨,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由盛而衰」的嬗變是大英帝國興衰沉浮的真實寫照,是英國在全球軍事威懾力和戰略影響力消長的「晴雨表」。日不落帝國的日落西山,標誌著一個帝國的終結。
  • 前「藍委」: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
    陳學聖在3日再度提及,這是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的開始,因為已經碰到了民眾切膚之痛。陳學聖在3日播出的政論節目《新聞面對面》中表示,自己曾經提及要換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結果遭到大家攻擊,但這次他要大膽預測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捐1000萬片口罩出去時,就是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的開始。
  • 法國的乾隆:「太陽王帝國」的興與衰
    在其統治期間,法國一度成為歐洲霸主,被法國人尊稱為「太陽王」,可到了其統治後期,法國開始由盛轉衰,也因此被稱為「法國的乾隆」。這篇文章讓我們從政治、經濟、外交角度去了解「太陽王帝國」興與衰的原因。法國東印度公司可就是這樣的一位君主,到了其統治後期法國國力卻開始由盛轉衰,甚至一度失去了法國的霸主地位。頻繁地發動戰爭從1667年開始,一直到1715年路易十四逝世。
  • 造就羅馬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三世紀危機,是如何讓帝國由盛轉衰?
    奧勒留死後的羅馬帝國「由一個金碧輝煌的帝國變成了落滿塵埃的鐵鏽帝國」。羅馬帝國由有序進入混亂、危機,直到284年,戴克里先當政,危機暫時告一段落。這場危機的發生與持續,有非常深刻的社會原因,也是奴隸制發展的必然的結果。帝國無力進行大規模的擴張,奴隸開源相對減少,價格不斷提高,使用奴隸勞動已經越來越無利可圖。
  • 元朝南坡之變,盛轉衰的重要事件
    一個封建王朝在運行到中期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重要的由盛轉衰的政治事件,這實際就是統治階層為了挽救自身危機的進行的變革,如果成功了,就是王朝中興,如果失敗了,就是走向衰敗。唐朝的安史之亂讓唐朝由盛轉衰,宋朝的王安石變法讓宋朝進入黨爭,而元朝的南坡之變則是讓元朝徹底走向衰敗,元朝唯一一次漢化變革就此喪失。也就此導致元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而失敗,這也給後來的滿清提供了借鑑意義,異族入主中原只有漢化。元朝無疑是中國封建歷史的一個冷門,也是唯一一個不以儒家思想立國封建王朝。
  • 巴託梅烏是手腕王者,梅西只是青銅,巴薩從此由盛轉衰
    第二個則還是因為梅西的足壇地位,哈維小白普約爾都是和平分手,到梅西這裡鬧成這樣,是俱樂部始料未及的,而且在俱樂部成績低迷的時候,梅西離開更會帶走大批擁躉,那麼俱樂部戰略失誤的鍋,還是由管理層來背4、結局:巴薩從此由盛轉衰很多專家建議低轉會費送走梅西,雙方和平分手來達到雙贏局面,但是巴託梅烏為了管理層的面子選擇強留。強扭的瓜不甜,儘管梅西宣布留隊,但是在未來的一年裡,雙方肯定還是出現很多矛盾。
  • 《紅樓夢》裡賈府的腐朽和沒落,是清朝由盛轉衰的一面鏡子
    所以剛開始讀紅樓夢的朋友,一定要想著它的社會背景是清朝中期,就是康乾盛世的末期,也是它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樣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書裡的內容。紅樓夢裡的賈家與甄家,一虛一實,一真一假,看似兩家,實則一家。在具體的生活方面寫賈家,而和曹雪芹家族有關的真實遭遇則放在甄家的身上,可以說是虛虛實實,妙不可言。
  • 「蘇聯石油帝國」是如何由盛而衰的?
    亞塞拜然曾經是波斯人和波斯文化的勢力範圍向北以大高加索山脈與南俄草原相隔不過科技和制度領先的沙俄還是跨過了大高加索山波斯人還沒搞起工業化就把寶貴的工業資源丟了(1801年~1828年,沙俄在高加索方向的擴張)(底圖來自:NASA)▼
  • 亞述 |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名副其實的帝國
    另外,亞述人的軍事理念和軍事素質在當時是超前的,他們相信:「政府就是武力的別稱」,或者說,國家就是一架巨型的戰爭機器,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和進行對外擴張是國家的首要任務,軍隊是國家的核心。公元前74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登基,更是進行了專門的軍事改革,推行募兵制,建立了完全由王室供養的常備軍,變半農半軍武裝為純軍事化專業武裝;軍隊由多個兵種構成,有原來由貴族組成的戰車兵,還有騎兵、重裝和輕裝步兵、攻城部隊、輜重部隊,甚至還有工兵;軍隊裝備精良,兵士都身穿鎧甲,有盾牌和頭盔防護,以弓箭、短劍和長槍為武器,還配備了專門攻城用的撞城槌
  • 皇帝的一次傳召,竟然成為帝國由盛而衰的導火索
    唐玄宗志得意滿,年老而昏聵;李林甫獨斷專行,閉塞天子視聽,導致帝國後續人才出現斷層;楊國忠更是無能至極,腐敗成性。在大唐榮耀的極度輝煌之下,帝國根基已經開始從內部慢慢腐朽。唐太宗時,全國分置數百個折衝府(府兵制基層組織軍府的名稱),均由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分領。府分三等:上府兵、中府兵、下府兵。每府最高長官為折衝都尉。府兵除出徵與輪流衛戍外,其餘時間均居家種田;農隙時,由折衝都尉統率教習攻戰之術。遇有戰事,府兵由中央任命將領率領出徵,戰事結束,便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平時每年須輪流宿衛京師,定期鎮戍邊疆。
  • 北魏滅亡時極其慘烈,那麼這個帝國如何以快進的方式由盛轉衰的?
    導讀: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雄踞北方的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享國148年,傳20帝。北魏崛起於混亂的十六國時期,開國也非都是坦途。開國帝王拓跋珪也經歷過滅國被俘(前秦滅代)的坎坷經歷,但在前秦淝水戰敗後趁機復國。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完成了北國一統,並作為北方王朝與南朝形成對峙。
  • 美國霸權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已經出現!
    換言之,各種現象顯示,美國霸權的核心危機已然存在,中美兩強博弈的過程與結果,影響的只是美國霸權由盛轉衰轉折點出現的遲或早而已。觀察美國霸權從1918年一戰結束綜合國力全面超過英國開始,迄今(2020年)為止一個世紀的發展壯大過程,從原本的孤立主義到開始參與國際事務,再到1945年二戰後的對國際社會的貢獻,贏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肯定與尊重,憑恃的是美國體制與美國價值。
  • 屬國遭受攻擊,明朝迅速出兵,粉碎了對方建立「亞洲帝國」的野望
    豐臣秀吉在初步奠定霸業後,很快就將擴張的矛頭指向了日本列島以外的地區。鄰近日本的朝鮮半島,自然成為了日本大名們所覬覦的目標。16世紀80~90年代,日、朝關係持續惡化。1592年,在下達了「最後通牒」之後,豐臣秀吉集結十多萬大軍,對朝鮮李氏王朝發起了侵略戰爭。日軍壓境,朝鮮武備廢弛,難以應戰。
  • 《大宋之變》:在歷史的帷幕後,探尋北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是一個很巧妙的寫作方式,以歷史人物的眼光,探尋從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馬光離世,這24年間所發生的的變化,尋找宋朝由盛轉衰的「大宋之變」。4、「史界兩司馬」:司馬光的另一重身份在《大宋之變》中,是以司馬光的政治經歷作為主線,展現大宋在英宗、神宗、哲宗年間的變革與變化,見證了宋朝由盛向衰之間轉變的一個過程。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憂心忡忡的政治家,一個為了朝廷,為了事件百姓不惜與強權對抗的司馬光。
  • 詩史:由盛轉衰的見證,杜甫筆下「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亂象流離
    不過,「詩聖」杜甫的詩歌也有著美名,世人多以「詩史」贊之,這是因為杜甫的詩歌中多描述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真實,以憂國憂民的態度記錄著自己的家國情懷。事實上,杜甫出身官宦世家,青年時期的杜甫生活在無憂無慮的開元盛世下,「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 波斯帝國的崛起:第一個橫跨三洲的帝國
    波斯帝國的崛起通過政權的力量,把帝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文字等方面進行統一,促進了波斯帝國境內各民族與部族之間的交往。 此外,不斷的擴張也推動了國內外的交流,波斯帝國第一次將區域交往的範圍擴大至亞、非、歐三個大洲。首先,擴張戰爭本身的人員與物資流動加速了波斯帝國與各區域的物質文明交流。例如在希波戰爭中,波斯成為了東方文化向希臘傳播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