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石油帝國」是如何由盛而衰的?

2020-12-22 上遊新聞

俄羅斯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氣輸出國之一。這得益於俄羅斯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從靠近該國歐洲部分的伏爾加河流域到遠東邊疆的外海,都有油氣田產出。這強大的產能為石油出口提供了完美的物質基礎。

俄羅斯遠東-薩哈林島(庫頁島)-液化天然氣廠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Gribov Andrei Aleksandrovich)▼

這樣的能源地位,其實早在蘇聯時代也已經出現了,今天俄羅斯的石油輸出能力也得益於蘇聯時代的大力開發。國家的命運,也似乎在這滾滾黑金中得到了延續。

蘇聯和俄羅斯的遼闊土地

地下是無盡的能源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Vladimir Melnikov)▼

裏海邊的黑城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俄羅斯的現代石油工業並非起源於今天的俄羅斯疆域內,而是出現在了今天的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這是一座裏海西岸的石油城。

早期支撐沙俄以及蘇聯石油產量的

其實是南方邊疆的巴庫油田

當年裡海的大部分「海岸」都掌握在沙俄和蘇聯手中▼

儘管關於裏海究竟是海還是湖,周邊國家爭論多年沒有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裡是世界上油氣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能源儲備密度與中東不相上下。

裏海仿佛是第二個波斯灣

把中亞國家和亞塞拜然都帶上了石油致富的快車道

(伊朗算是沿岸條件最好的,南北兩邊都有他)▼

而巴庫正位於能夠開採到表層油氣的關鍵位置上,從公元8世紀開始就已經發現有石油,巴庫郊區常年不熄的聖火(其實是高密度天然氣洩漏自燃)也讓巴庫周邊成為了歷史上拜火教最重要的基本盤之一。

巴庫郊區的自然神火遺址

其實是天然氣洩漏千年

拜火教歷史上能傳入此地也很合理

(圖片@貓斯圖)▼

19世紀初,巴庫周邊被俄羅斯帝國吞併,新到的俄族人發現,這裡居然有不少已經運轉數百年的手挖油井。只是當年的人們還把石油當成一種普通的原料在使用,絲毫沒有意識到石油會在工業革命之後成為這座城市的命脈。

亞塞拜然曾經是波斯人和波斯文化的勢力範圍

向北以大高加索山脈與南俄草原相隔

不過科技和制度領先的沙俄還是跨過了大高加索山

波斯人還沒搞起工業化就把寶貴的工業資源丟了

(1801年~1828年,沙俄在高加索方向的擴張)

(底圖來自:NASA)▼

半個世紀後,第二次工業革命啟動,石油在內燃機、化工行業中被普遍使用,石油出口瞬間成為了有利可圖的生意。為了刺激巴庫附近的石油產量,帝國政府取消了對巴庫石油開採的壟斷權,引入私人公司參與競爭,在巴庫附近出現了一波原材料經濟熱潮。

美國19世紀有石油創業熱潮,亞塞拜然也有

而且當年技術簡陋,都是古法手挖

很適合巴庫這種平地都能漏出油的地方

(19世紀巴庫油田石油工人)

(圖片來自:wikipedia)▼

令巴庫人一直很津津樂道的歷史,是西方世界發動的石油技術現代化始於1877年,而巴庫卻在1873年就已經有了工業化開採價值的油井。在1880年代初期,巴庫郊區活躍著200多家煉油廠,而這些工廠的上遊,還有數以千計的油井在日夜不停地開發裏海石油。

那時候的巴庫,海面上飄蕩的,空氣中瀰漫的,都是石油和煉化產品,被人們稱為「黑城」。

19世紀巴庫油田的木質井架和抽油機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quatarkus)▼

19世紀巴庫油田的抽油機特寫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quatarkus)▼

由於裏海西岸的石油埋藏很淺,掘地15米左右就能找到油,開採非常方便,到了20世紀初,巴庫已經一躍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產量最高的油田。整座城市都圍繞著石油而生存。

陸上到處是油,海底也是

正經的一個油田成就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和帝國

(巴庫所在的阿布歇隆半島衛星圖)

(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這個產業狀況至今都沒有太多改變,只是如今的巴庫油田已經沒有那麼好找了,經常需要挖掘到5000米以下才能開採。但這並不妨礙現代亞塞拜然作為一個油井上的國家而存在。

亞塞拜然2017年出口結構,真石油國家

(圖片來自:wikipedia@R Haussman, Cesar Hidalgo, et.)▼

然而隨著帝俄晚期腐敗橫行、國勢衰微,私人公司的處境也越發困難。為了持續生存,這些公司喪失了繼續投入研發的動力,帝國先發的石油工業開始衰敗,與西方國家開始拉開了差距。而一戰和十月革命接連爆發,俄國兵荒馬亂,工業凋零,巴庫的石油卻越挖越深,產能大大下降。

對於新生的蘇聯來說,儘快找到石油產能補償絕對是當務之急。

在十月革命後的殘酷內戰中

高加索是白軍的重要勢力範圍

在反覆爭奪中,石油生產方面的投入自然也大受影響▼

從伏爾加到西伯利亞

1929年,蘇聯人在巴庫油區的北方,也就是被稱為「伏爾加-烏拉爾地區」的區域發現了石油。

這是一片烏拉爾山前的盆地,主要由伏爾加河流域的水系衝刷沉積而成。這片平地的地下有著極為複雜的結構,但與巴庫地區相距不遠,且有大量空隙相通。找到了巴庫的油田,向北發現這裡的石油礦藏順理成章。更讓蘇聯人驚喜的是,這裡的石油儲備和早期的巴庫一樣,在地下十米就能輕鬆地開發。

繼裏海沿岸-巴庫油田之後

蘇聯人又在伏爾加-烏拉爾地區建起了第二個石油基地

而且這裡在俄羅斯中部,遠離邊疆

戰略上更加安全,這一點在二戰中顯得尤為重要▼

在40年代戰爭打響的時候,蘇聯人已經能在這裡做到200萬噸的年產量。而這片油田,歷經數十年的開發,至今仍佔到俄羅斯石油總產出的14%。

伏爾加-烏拉爾油區其實還可以細分

每個地區的油品和儲量不同

如何科學先後開發考驗的是中計委

(這是個相當大的範圍,從裏海沿岸(下圖藍色部分)向北一直延伸到彼爾姆(Perm)邊疆區)▼

1966年,巴庫地區的石油產量達到了戰後的頂峰,卻沒能打破在四十年代創造的紀錄;伏爾加-烏拉爾地區的產量雖然一直在節節攀升,但到了70年代也顯出疲態,在1975年達到頂峰,此後快速下滑,遠遠超出了中央計劃委員會的預估。

不止巴庫和伏爾加-烏拉爾地區

曾經歐洲最重要的石油基地:羅馬尼亞-烏克蘭

再也見不到曾經的輝煌景象

剩下的僅是被榨乾資源後的寥落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Roman Mikhailiuk)▼

這時候開發第三個油田開採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但儘管領袖對石油產量上升下了死命令,地質學家卻無法準確定位下一個大型油區,全國上下充滿了緊張的氣氛。

但歷史總是充滿了偶然。一次意外的勘探事故,終於讓領袖和蘇聯人民的心放了下來。

1953年,秋明州首府秋明市政府從下屬的一個小村莊的勘測隊收到了一封電報。內容很簡單:「緊急。取回儀器時爆炸,天然氣壓力為75個大氣壓,需要空中支援。」當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這將會是蘇聯最大的油氣田開發的前奏,並讓之後的俄羅斯也能坐享其成變成一個能源大國。

之前的伏爾加-烏拉爾地區還在烏拉爾山脈以西

秋明則在烏拉爾山脈以東,可以算是西伯利亞了▼

接到消息的中央計劃委員會震驚了,不久就向西西伯利亞地區投放了大量地質勘測隊。這些隊伍在苦寒的西伯利亞進行了5年的艱苦探索,終於在1960年定位了第一座石油自噴井沙伊姆油田(Шаим)。

一年後,他們又在鄂畢河邊的普裡奧拜(Приобье)發現了另一處自噴井。鄂畢河下遊的薩莫特洛爾湖(озеро Самотлор)湖附近也發現了大型油田。

薩莫特洛爾湖(озеро Самотлор)周邊開發程度

感受一下

(圖像來自:google map)▼

鑑於石油產量下降的嚴峻壓力,蘇聯官方對西西伯利亞的石油開採極為重視,投入重兵以求快速建設。事實上從定位第一座油田,到第一座有工業產出的油井投產,他們只用了8年時間。相比於此前伏爾加-烏拉爾地區動輒20年的開發周期,明顯快了很多。

知名度非常高的秋明油田

其實主要部分不在秋明州

而在北邊的漢特-曼西自治區及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隸屬於秋明州)

(圖上所標三個聯邦主體為當前,並非蘇聯時期)▼

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完成的工作。西西伯利亞地區水系稠密,有70%~80%地區都是沼澤密布,無法通行大型機械。只有到了冬天,當沼澤被封凍時,工作才能進行。

在西伯利亞的寒冷沼澤中建起一個能源帝國

(圖像來自:google map)▼

但低溫條件下對機械穩定性和工人的耐力則是另一種考驗,他們必須頂住最低零下50℃的超低溫持續在戶外工作。周邊更是缺乏基本的通訊設施和生活設施,建設工作變成了一場來自冰雪地獄的試煉。

但他們不成功也得成功,因為蘇聯雖大,但能穩定產出巨量石油的土地,只在他們腳下。

漢特-曼西自治區——梅吉翁的冬季

這一帶每一座城市幾乎都離不開石油或天然氣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Vladimir Melnikov)▼

樂觀是個政治任務

然而在特殊的體制下,即使自然稟賦再豐富,也未必讓坐擁它的人類感到幸福。無節制的經濟計劃增長和對技術人員的高壓考核,不僅讓參與石油建設的人員感到精疲力竭,也讓蘇聯的石油產業陷入了極為危險的境地。

在過去幾十年的開發歷程中,蘇聯的石油經歷了伏爾加-烏拉爾油區填補巴庫空白、西西伯利亞填補伏爾加地區空白的循環,而且每一次填上來的石油產區都更大更有力,除了50年代的緊張期以外,蘇聯的石油產量總體是一直在上升的。

從裏海到烏拉爾山到西伯利亞到遠東

蘇聯人確實能持續不斷找到新的油田

但結果就是依賴石油,也依賴石油帶來的增長

一艘停泊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的油輪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Maxim Tupikov)▼

歷史會給人以錯覺,受到記憶誤導,當然也同時在計劃經濟增長壓力下的官員們,對新油田的發現和石油的持續增產自信滿滿,對油田提出了不切實際的增長計劃。

比如在最早發現西西伯利油區的秋明,官員們向中央計劃委員會提出要建立一個年產量100萬~150萬噸的油井。而當計劃委員下基層調查時卻發現,這些地方官員連地質圖都看不懂,只是猜測這裡有這麼大的產能,可行性報告就通過了。

而在這樣的大建設狂潮中,選擇冷靜看待石油產能的技術官僚往往會遭到排擠。當時人們把擁護增長計劃的官員稱為「樂觀主義者」,把反對計劃的官員稱為「悲觀主義者」,而悲觀主義者的處境相當危險,他們在此後的歲月裡逐漸變成了「人民的敵人」,徹底被排擠出了核心決策團隊。

蘇聯中後期歷次五年計劃中

油氣投資在工業投資中的比例

(從1970的28.7%,升到1985的38.6%)

確實是樂觀過頭了▼

而那些騎牆派,眼見「人民的敵人」的下場,也只能盲目參與瘋狂的建設計劃。

而當樂觀變成了一個政治任務,科學家也很難獨善其身。

由於尋找新油田難度很高,背負計劃壓力的官員們只能要求科學家們開發在現有油田中尋找更多石油的技術,並建立了一系列學術獎勵計劃獎勵那些能為樂觀估計提供支持的科學家。這時候最簡單粗暴的方法,當然就是持續加大開採深度,以至於在油氣專家中形成了畸形的學術競賽,誰帶的團隊挖得深,誰的工作表現就算更好。

這嚴重惡化了油田的可持續開採能力,也讓油田區的土壤和地下水嚴重汙染。被石油困擾的「黑城」俯拾皆是,人們卻還是在繼續加大開採力度。

薩莫特洛爾湖(озеро Самотлор)

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Vladimir Melnikov)▼

70年代末80年代,連續幾十年的瘋狂開採終於讓人類的計劃付出了代價。

1975年的五年計劃,要求全國開採5.05億噸石油,而這五年的年度計劃總和卻被迫修正成了4.87億噸,實際開採4.91億噸,變化沒能趕上計劃。十年後,1985年的五年計劃執行情況更令人失望,原計劃的6.3億噸只落實了5.95億噸。

蘇聯中後期石油出口的比例

注意產能在1985年還下跌了▼

石油產能的下降,為蘇聯帶來了巨大的外匯壓力,而過於依賴石油的幾十年,也讓蘇聯沒能完成能源多元化和出口產品多元化的目標。能源危機,在這個龐大聯盟的上空如幽靈般盤旋,最終與眾多內外部壓力一起,把它送進了歷史的故紙堆中。

亞塞拜然巴庫附近

蘇聯時代留下的生鏽的鑽井平臺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ndreas Wolochow)▼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大英帝國由盛轉衰是從德皇威廉二世的叫板開始的?
    迄今為止,無論怎樣豪橫的帝國最終都難逃由盛轉衰的魔咒。那麼,大英帝國的衰落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是從德國統一、德皇威廉二世與其叫板開始了。
  • 皇帝的一次傳召,竟然成為帝國由盛而衰的導火索
    唐玄宗志得意滿,年老而昏聵;李林甫獨斷專行,閉塞天子視聽,導致帝國後續人才出現斷層;楊國忠更是無能至極,腐敗成性。在大唐榮耀的極度輝煌之下,帝國根基已經開始從內部慢慢腐朽。唐太宗時,全國分置數百個折衝府(府兵制基層組織軍府的名稱),均由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分領。府分三等:上府兵、中府兵、下府兵。每府最高長官為折衝都尉。府兵除出徵與輪流衛戍外,其餘時間均居家種田;農隙時,由折衝都尉統率教習攻戰之術。遇有戰事,府兵由中央任命將領率領出徵,戰事結束,便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平時每年須輪流宿衛京師,定期鎮戍邊疆。
  • 亞述人四處擴張建立龐大帝國卻一夜之間由盛轉衰
    亞述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熱衷於擴張的國家。雖然在亞述帝國鼎盛時,在希臘還有一個叫做斯巴達的城邦國家也在執行著類似的制度,但相比於斯巴達人的城邦國家,亞述畢竟建立的國家是帝國,囊括了中東、北非、西亞的大多數文明地區,其首都尼尼微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不過,由於亞述帝國的殘暴,這座城市也被稱作「血腥的獅穴」。
  • 李家成 周子淙:探析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由盛而衰的歷程
    二、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發展歷程作為帝國之錨,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由盛而衰」的嬗變是大英帝國興衰沉浮的真實寫照,是英國在全球軍事威懾力和戰略影響力消長的「晴雨表」。日不落帝國的日落西山,標誌著一個帝國的終結。
  • 前「藍委」: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
    陳學聖在3日再度提及,這是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的開始,因為已經碰到了民眾切膚之痛。陳學聖在3日播出的政論節目《新聞面對面》中表示,自己曾經提及要換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結果遭到大家攻擊,但這次他要大膽預測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捐1000萬片口罩出去時,就是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的開始。
  • 造就羅馬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三世紀危機,是如何讓帝國由盛轉衰?
    而剩下的三分之一為巡防軍,由奧古斯都與凱撒(皆是職務名稱,戴克里先改革帝制,實行「四帝共治」)在領地內直接控制,因為巡防軍接近皇帝本人進而接近權力中心,其發動政變可能性更大,皇帝為了安撫他們會提高薪資,所以巡防軍待遇較邊防軍高,但這也常常引來忌妒。
  • 赤色帝國的隕滅:不可一世的蘇聯,是如何在阿富汗陷入泥沼的?
    「勃列日涅夫不會想到,自己統治下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和歷史上的那些化為塵埃的燦爛帝國沒有任何不同,都會在阿富汗走向衰亡。」 無盡的動蕩 崎嶇兇險的地形和複雜的社會構成讓阿富汗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到惡性循環之中,也就不難明白為什么正值鼎盛時期的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赤色帝國蘇聯會在這裡折戟沉沙,而且這次蘇阿戰爭的潰退也讓蘇聯從次走上了自己的毀滅之路,蘇聯在這裡的潰敗可以說完全複製了之前所有在帝國墳場裡消亡的其它外來者的宿命。
  • 8世紀東西方最強大帝國之間的一次血戰 華夏民族從此由盛轉衰
    唐朝是中國古代綜合實力最強、最有影響力的王朝,一般認為 「安史之亂」是唐由盛轉衰的分界嶺,但實際上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之間曾經有過一場血戰,這一戰不僅使唐朝喪失了在西域的影響力,唐朝的國運也由此急轉直下。
  • 美專家預言2020年美帝國崩潰,和平學之父約翰.加爾通,在成功預言...
    2020年會是美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嗎,美國在川普帶領之下將走向何方?和平學之父約翰.加爾通(美國人),在成功預言柏林圍牆倒塌和蘇聯解體之後,再度驚世預言,美帝國將在2020年崩潰。
  • 元朝南坡之變,盛轉衰的重要事件
    一個封建王朝在運行到中期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重要的由盛轉衰的政治事件,這實際就是統治階層為了挽救自身危機的進行的變革,如果成功了,就是王朝中興,如果失敗了,就是走向衰敗。唐朝的安史之亂讓唐朝由盛轉衰,宋朝的王安石變法讓宋朝進入黨爭,而元朝的南坡之變則是讓元朝徹底走向衰敗,元朝唯一一次漢化變革就此喪失。也就此導致元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而失敗,這也給後來的滿清提供了借鑑意義,異族入主中原只有漢化。元朝無疑是中國封建歷史的一個冷門,也是唯一一個不以儒家思想立國封建王朝。
  • 《大宋之變》:在歷史的帷幕後,探尋北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是一個很巧妙的寫作方式,以歷史人物的眼光,探尋從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馬光離世,這24年間所發生的的變化,尋找宋朝由盛轉衰的「大宋之變」。4、「史界兩司馬」:司馬光的另一重身份在《大宋之變》中,是以司馬光的政治經歷作為主線,展現大宋在英宗、神宗、哲宗年間的變革與變化,見證了宋朝由盛向衰之間轉變的一個過程。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憂心忡忡的政治家,一個為了朝廷,為了事件百姓不惜與強權對抗的司馬光。
  • 法國的乾隆:「太陽王帝國」的興與衰
    在其統治期間,法國一度成為歐洲霸主,被法國人尊稱為「太陽王」,可到了其統治後期,法國開始由盛轉衰,也因此被稱為「法國的乾隆」。這篇文章讓我們從政治、經濟、外交角度去了解「太陽王帝國」興與衰的原因。法國東印度公司可就是這樣的一位君主,到了其統治後期法國國力卻開始由盛轉衰,甚至一度失去了法國的霸主地位。頻繁地發動戰爭從1667年開始,一直到1715年路易十四逝世。
  • 量變與質變:從財務報表看企業由盛轉衰的蛛絲馬跡
    這些企業從輝煌到衰敗,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兒,企業由盛轉衰都有一個過程,而這個轉變的過程都會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有所體現的,所以,經理人應該對本企業的財務數據的變動明察秋毫,應能敏銳地察覺出企業經營出現的異常信號。
  • 以糧換油:美國政府 對 蘇聯 的 石油戰略
    1973 年石油危機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為此福特政府決定利用糧食出口換取蘇聯石油,以維護國家石油安全。一、美國政府制定對蘇聯的石油外交戰略背景戰後初期美國石油生產能力超群,一度成為世界產油國之首。不過,尼克森考慮到美國在美蘇石油貿易中處於買方地位且是蘇聯在冷戰中的最大競爭對手,如果無有效的交換條件,蘇聯未必肯向美國出售石油。因此尼克森責成中情局和駐蘇聯大使館分析蘇聯石油工業發展狀況,希望能夠找到實現美蘇石油貿易的博弈籌碼。
  • 巴託梅烏是手腕王者,梅西只是青銅,巴薩從此由盛轉衰
    第二個則還是因為梅西的足壇地位,哈維小白普約爾都是和平分手,到梅西這裡鬧成這樣,是俱樂部始料未及的,而且在俱樂部成績低迷的時候,梅西離開更會帶走大批擁躉,那麼俱樂部戰略失誤的鍋,還是由管理層來背4、結局:巴薩從此由盛轉衰很多專家建議低轉會費送走梅西,雙方和平分手來達到雙贏局面,但是巴託梅烏為了管理層的面子選擇強留。強扭的瓜不甜,儘管梅西宣布留隊,但是在未來的一年裡,雙方肯定還是出現很多矛盾。
  • 《明朝那些事兒》之土木堡之戰:明朝「由盛變衰」的轉折點
    2、土木堡之戰,由盛變衰的過程就在王振率軍從北京出發的那一天,城外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明軍幾乎全軍覆沒,伏屍如山,血流成河。打仗之前這就必須準備好糧食帳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仗就是打後勤。你的士兵有沒有裝備,裝備好不好,士兵訓練水平如何,敵人指揮官的素質如何,敵人的裝備如何,敵人的戰術是什麼,你的心裡承受能力有多大,打了敗仗怎麼撤退,打了勝仗能否追擊,等等。
  • 北魏滅亡時極其慘烈,那麼這個帝國如何以快進的方式由盛轉衰的?
    此外平城相對版圖來說位置偏北,不利於帝國統治。所以孝文帝才下定決心進行包含遷都在內的徹底的漢化改革。孝文帝的改革作用很明顯,不但緩和了尖銳的階級矛盾並且大大鞏固了帝國在黃河流域的統治。 事物都有兩面性,遷都洛陽在造就一大批新興鮮卑貴族的同時也讓留守故都的鮮卑傳統貴族利益受損。
  • 詩史:由盛轉衰的見證,杜甫筆下「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亂象流離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事實上用如何誇張的詞彙來形容杜甫都不過分。我國古代傑出的詩人如過江之魚數不勝數,人傑地靈底蘊深厚的神州大地孕育了無數人傑,而如屈原、杜甫這般既有才華又有人文關懷的,我尤為敬佩。
  • 70年代的蘇聯,國力有多強盛?難怪敢去入侵帝國墳場阿富汗!
    因中東戰爭爆發產生的石油危機,引發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廣泛的經濟危機,美國、西德、英國、法國在石油危機爆發後工業生產指數普遍下降10%,失業人口分別在上千萬、幾百萬不等。就連資本主義世界二號強國日本也出現了罕見的經濟負增長。因經濟低迷帶來的金融危機,使得西方股市深陷熊市,指數大跌。
  • 說說明朝發生過哪些大事兒,逐漸由盛轉衰……
    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饑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傷亡過半,明英宗被俘,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