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國遭受攻擊,明朝迅速出兵,粉碎了對方建立「亞洲帝國」的野望

2020-12-22 劉紀堯說史

16世紀末期,混戰一個世紀之久的日本列島,在豐臣秀吉的統領下實現了暫時性的統一。豐臣秀吉在初步奠定霸業後,很快就將擴張的矛頭指向了日本列島以外的地區。鄰近日本的朝鮮半島,自然成為了日本大名們所覬覦的目標。16世紀80~90年代,日、朝關係持續惡化。1592年,在下達了「最後通牒」之後,豐臣秀吉集結十多萬大軍,對朝鮮李氏王朝發起了侵略戰爭。

日軍壓境,朝鮮武備廢弛,難以應戰。身為朝鮮宗主國的明朝,自然出兵援朝,戰爭的規模急劇擴大。1592~1598年,明朝為了拯救於危難之中的朝鮮王國,前後用兵十餘萬,耗費錢財八百萬兩。此時,明朝雖然由盛轉衰,但其戰爭潛能仍然是相當巨大的。最終,明朝大軍在朝鮮義兵的協助下,將日軍驅逐出了朝鮮半島,贏得了戰爭的勝利。萬曆援朝戰爭勝利了,但對於這場戰爭性質與意義的評價,卻眾說紛紜。

許多人認為,這場戰爭消耗了明朝的大量錢財,間接上激化了明朝的內部矛盾,也導致後來明軍在應對後金政權崛起時戰力不足。但也有人認為,這場戰爭利大於弊。持後一種觀點的人,顯然是以宏觀視角來評價這場戰爭的。畢竟,當豐臣秀吉在日本建立霸權後,他的目光不僅限於朝鮮一隅之地,明朝、琉球國、印度、菲律賓、馬來群島都是他的「潛在目標」。筆者姑且以這種觀點為基準,談談個人看法。

戰爭爆發前,豐臣秀吉的軍隊和兵力

16世紀80年代,豐臣秀吉在降服島津氏、北條氏之後,奠定了全島統一的大局。日本戰國時代,日本武士在戰場上的地位有所降低,而足輕在戰場上的地位大大提高。與此同時,武田氏、織田氏、豐臣氏都不同程度地推出過「兵農分離」政策。由此衍生出大批專業化的足輕武裝,戰鬥力大大增強。侵朝戰爭前,日本國內有大量久經沙場的士兵可以徵用。豐臣秀吉完全可以此為資本,來進行擴張戰爭。

自16世紀葡萄牙人到來後,西方的一些先進軍事技術,也傳播到了日本。葡萄牙人帶來的新式火器,被日本人稱為「鐵炮」。不假時日,這種武器便被大規模製造、使用,幾乎成了戰國日本的「標配」。日本戰國後期,各個大名擁有鐵炮,累計加起來估計能達到成千上萬杆,數量相當可觀。於是在朝鮮戰場上,日軍的重武器不及明軍,但輕型火器具備一定程度的優勢。

日本軍隊的披甲率並不高,除了部分有盔甲的上級武士外,《兩朝平壤錄》記載日軍「戰士身無甲,冬夏一花布衫」。歐洲傳教士也認為日軍「武裝很輕,其甲冑是把皮革或角的薄皮縫合起來」。總體來看,16世紀末期的日軍,是一支規模不小、盔甲輕型化、且裝備不少火器的軍隊。這樣的軍隊,對付小國沒有問題,但是遇到明朝大軍,還是得掂量掂量自己。

豐臣秀吉的終極野望:建立「亞洲大帝國」

或許是因為自身出身卑微所造成的「權力欲」,又或許是因為要壓制國內的大名,以轉嫁矛盾,豐臣秀吉始終對日本以外的土地有著極強的野心。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意圖,早在其進行國內統一時就暴露了出來。早在日本天正五年(1577年),豐臣秀吉就曾向織田信長提出過「進軍朝鮮,席捲明國四百餘州」的建議。

而豐臣秀吉的野心不僅限於朝鮮,他的最終計劃是:出兵朝鮮,進而侵明,同時吞併琉球國、高山國,接著徵伐印度、呂宋、暹羅、緬甸等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從而建立了一個以日本列島為核心的龐大「亞洲帝國」。在《豐太閤三國處置大早計》中,豐臣秀吉還設想將權力中心西遷至中國沿海,以構建新的「霸權」。

因此,豐臣秀吉在實現了暫時性的統一後,就分別向朝鮮、琉球、高山國遞交了國書,要求這些小國臣服。同時,豐臣秀吉還向呂宋的西班牙殖民地、印度果阿的葡萄牙殖民地發送了信件,要求這些地方也服從於日本的統治。誠然,多數國家並沒有真心向豐臣秀吉屈服。身為明朝屬國的朝鮮,還及時向萬曆皇帝報告了情況。但這並不妨礙豐臣秀吉的野心。1592年,他發起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

萬曆援朝戰爭的意義:將「豐臣氏帝國」扼殺於萌芽狀態

1592年,15萬日軍兵分多路,在朝鮮半島登陸。朝鮮王國日久承平,武備廢弛,所以日軍勢如破竹。不到二十天時間,朝鮮大片國土丟失,漢城也宣告淪陷。在李氏王朝面臨危機之時,明朝軍隊及時開進朝鮮,日軍的攻勢逐漸得到遏制。實踐證明,豐臣秀吉的軍隊,對付業已腐化的朝鮮軍遊刃有餘,但是面對裝備先進(明軍的火炮不是日軍能比的)、戰術精湛的明軍時,就難以取勝了。

明朝派往朝鮮的兵力,往往少於侵朝日軍,但明朝擁有綜合國力優勢、強大的補充能力、以及眾多久經沙場的將帥。因此,明軍在朝鮮戰場上經常以少勝多,繼而挫敗日軍的軍事行動。與此同時,朝鮮的義兵組織也紛紛揭竿而起,他們在各地發動遊擊戰、阻擊小股日軍、切斷日軍補給線。而朝鮮將領李舜臣等人的抵抗,也極大削弱了日軍的實力。在中朝的共同打擊下,豐臣秀吉心憂病死,侵朝日軍只得撤退。

1598年,戰爭以中、朝勝利而告終。明朝通過這場戰爭,將豐臣秀吉構想中的「亞洲帝國」扼死於襁褓之中,粉碎了這場由日本官方主導的對外擴張計劃。豐臣秀吉病亡後,豐臣氏迅速衰落,德川家康則迅速崛起。1615年,德川家康通過大阪之陣消滅了豐臣氏,繼而建立了江戶幕府政權。17世紀起,江戶幕府奉行「鎖國」政策,不再進行對外戰爭。東亞的政治格局,由此維持了三百年穩定。

參考資料:《兩朝平壤錄》、《壬辰戰爭》

相關焦點

  • 積極對外擴張,並創立帝國的帖木兒,為何會在東徵明朝時失敗?
    於是明朝統一西北早已成了定局,但部分地區依舊是藉助地理優勢企圖能夠徹底獨立,於是開始與蒙古帝國的其他分部開始聯繫,最終實現相互呼應,方便貿易的同時,也建立一個軍事上的同盟。而在這些來自西北的蒙古貴族的求援信中回應的比較多也是帖木兒及其諸部,因此討伐明朝其實早已是目標,可是目前帖木兒還不能直接出兵明朝。
  • 高麗作為明朝屬國,卻總是蠅營狗苟,也難怪大明對它脾氣不好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當年的十二月就派使節前往高麗告知明朝建國之事,由此明朝和高麗就建立了聯繫。但這種聯繫並不是以後的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的聯繫。明朝方面對高麗的外交政策也因為國內鞏固統治和高麗親元派勢力等因素而多次變動,反覆無常。尤其在恭愍王時期、時期和李成桂時期,這從側面表現出明朝對高麗的政策存在不確定性和時局所迫的無奈性。
  • 豐臣秀吉自認為可以打敗明朝
    ③次年,織田信長出兵稻葉山城,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齋藤龍興兵敗被俘。此後信長遷居岐阜城(即稻葉山城),並開始在「天下布武」的名義下開始了統一日本的戰爭。④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他見日本已經安定,遂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他決心到比日本更廣大的空間施展一番。首先要徵服朝鮮,再來徵服中國,後再徵服印度。
  • 中華帝國最後一個藩屬國:欲出兵助平叛 袁世凱邀其加入五族共和
    漢避漢高祖劉邦諱而改稱屬國。據《漢書》卷6《武帝本紀》記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漢書》卷6《武帝本紀》顏師古注曰:「凡言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後漢書》卷118《職官志・百官五》又雲:「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
  • 「美利堅反中聯盟」之英國篇:帝國輝煌過後,大不列顛的野望
    但美利堅的戰略目標不會改變,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顯著提升,以及軍事實力尤其是海軍實力的迅速增長,美利堅調整其戰術,開啟了新一輪更加狂猛的「攻擊」。上一篇我寫的是印度,這是目前陸地上對我國潛在威脅最大的國家,不過它是一桿握在別人手裡的槍,可能會走火,但是並不用過於擔心。
  • 八旗軍隊萬不可敵,入主中原建立帝國,享盡榮華富貴卻淪為兵痞
    我國封建歷史上,戰鬥力強悍的著名軍隊有很多,衛青、霍去病率領的大漢鐵軍,發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氣;攻打突厥,臣服四海,奠定大唐版圖的唐軍;橫掃歐洲,滅國四十,建立橫跨歐亞大陸大帝國的蒙古騎兵;然而,蒙古騎兵在後來的歲月中,卻敗給了八旗軍隊。
  • 探析明朝琉球建立宗藩關係的原因
    即便是長期遭受少數民族政權威脅的宋代,中央政府仍然通過發展海外貿易鼓勵海外諸國遣使朝貢,以此宣揚自身的正統地位。而元代作為疆域空前遼闊的世界性帝國,不僅以強大的武力為後盾招徠海外各國朝貢,還遣使海外搜羅奇珍異寶,將「懷柔遠人」的傳統觀念變為向外武力擴張的行動。
  • 【蒙古帝國君王譜】帖木兒帝國(一):建立
    帖木兒帝國(一):建立 帖木兒帝國(1370年—1507年)是中亞河中地區的西察合臺貴族帖木兒於1370年開創的帝國。首都為撒馬爾罕,後遷都赫拉特(Herat,又譯哈烈、黑拉特)。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大韓帝國1
    ;英語:Korean Empire,1897年—1910年)是一個位於亞洲東部朝鮮半島上的以朝鮮族為主體民族的君主制國家。(1)脫離清朝藩屬朝鮮王朝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以前是我國清朝的屬國。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控制朝鮮政權,強迫其廢止與中國的宗藩關係。朝鮮開國五百四年(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4月,戰敗的清朝政府在與日本籤訂的《馬關條約》中被迫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承認朝鮮獨立。
  • 它被譽為最後的蒙古帝國,先祖曾經擊敗20萬明軍,卻被清軍消滅
    他們建立的瓦剌政權也逐漸向新疆西北一帶遷移,取而代之的是韃靼,韃靼隨後和明朝保持了近一個世紀的和平發展狀態。在現在蒙古的科布多市中心,樹立著杜爾伯特人為紀念一位衛拉特人將領而建的雕塑,他就是締造最後一個蒙古帝國-準噶爾的建立者-噶爾丹!
  • 明朝時汶萊曾要求加入中國,卻被直接拒絕,如今已成亞洲富裕國家
    歷史上,與我國建交的國家不在少數,更是有不少亞洲國家曾是我國的屬國。還有國家曾經要求加入我國,這個國家就是浡泥國,也就是現在的汶萊。汶萊與我國往來已久,早在宋朝趙汝適所著的《諸蕃志》中就有記載:「渤泥國,在泉之東南;去闍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齊四十日程、去佔城與麻逸各三十日程,皆以順風為則。其國以板為城。城中居萬餘人,所統十四州。」
  • 四戰之地四:土耳其共和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冷知識
    ——蕭伯納(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帝國也是如此,沒有一個帝國甘心自己的滅亡,總希望在灰燼中重生,再度強盛。總有人企圖恢復祖先的榮光,充滿著野望;但人類無法預知未來,因此也很難預知這種野望將給充滿野望的人和周圍的鄰國帶來什麼?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帖木兒帝國1
    帖木爾原來希望恢復蒙古帝國的光榮,把分裂的蒙古帝國再度統一起來,因此本來皆以各汗國為攻擊目標。為此還北上攻打金帳汗國。不料撒馬爾罕爆發了外族的叛亂,把他的計劃打破了。這時候帖木兒意識到蒙古各汗國對他的威脅不如其他外族大,因此他掉轉矛頭往其他國家去,首先是把叛亂鎮壓下去,撒馬爾罕又遭受了一遍徹底屠殺,以後在進攻印度的時候他也保持了屠殺的政策,打下德裡,他的軍隊所過之處和以前的蒙古軍隊並無二致。(2)與明朝關係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滅亡,蒙古人被漢人驅逐出中原,明朝對中亞的帖木兒汗國要求按元例進貢。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西班牙帝國1
    卡斯蒂利亞在新大陸、菲律賓和非洲迅速擴張殖民地,故此創造帝國,分別在1497年和1509年佔領梅利利亞和奧蘭。1491年開始,兩位天主教君主決定支持那不勒斯的阿拉貢王室,在義大利戰爭對抗入侵的法蘭西王國的查理八世。身為阿拉貢國王的斐迪南與法國和威尼斯競爭,以爭奪義大利,使這些衝突稱為其外交政策的重點。
  • 詳解法國歷史:拿破崙波拿巴時代,帝國的建立
    至此,法國迎來了另一個時代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帝國建立。他被稱為是歐洲的戰爭之神。也被視為法國大革命的捍衛者,還有人視他為革命成果的踐踏者,更有人將它視為歐洲人民的解放者和侵略者,他就是被後人爭議不斷崇拜不止的名人拿破崙波拿巴。他是法蘭西帝國的締造者,同時也是帝國的葬送者,因此,法蘭西第一帝國又有拿破崙第一帝國之稱。1769年出生,父親取名拿破崙。
  • 殺父逆子:幫助大清消滅明朝的李氏朝鮮
    貌似英明神武實則知識有限的永樂皇帝,竟信了這番鬼話,大筆一揮就將土地批給了對方!時人根本不會料到,這些人在日後會變成大清帝國。除了騙取疆土,李朝還通過朝貢貿易獲利不菲。奉行厚往薄來原則的大明君臣,雖喜好萬國來朝的盛景,卻深知自己是賠本賺吆喝。遂明令朝鮮三年一貢、切莫勤來。但李朝卻恨不得一年三貢,有時上個使團還未回國復命,下支隊伍就已出發。毫無疑問,同千裡河山、大批賞賜相比,明朝從朝鮮獲取的好處根本不值一提。
  • 帝國遺民:葡萄牙遠海帝國的東方後裔
    他所建立的溫和主義權威政府,在四年後倒臺。葡萄牙各海外省的軍隊從1975年起撤回,西非的安哥拉與東非的莫三比克等國獨立。最後一個西方殖民主義帝國,壽終正寢。然而,早在葡萄牙士兵在安哥拉的叢林裡與遊擊隊開戰前很久,帝國就已經從更為遠方的東方撤退。僅這個過程本身,就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 明朝人認為無法攻克的堅城為何被洋人迅速攻陷?
    而印度人和中國人的商船則不在攻擊範圍內。馬六甲蘇丹匆忙派使節來道歉,一方面釋放了兩年前俘虜的葡萄牙人,另一方面同意葡萄牙人在馬六甲建立商站和防禦要塞。戰事因此暫告停歇。但幾天後,阿爾布克爾克突然發現對面的守軍營地內旗幟飄揚。於是他果斷命令艦隊向那個方向開火,試探已經準備充分的守軍到底聚集了多少兵力和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