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末期,混戰一個世紀之久的日本列島,在豐臣秀吉的統領下實現了暫時性的統一。豐臣秀吉在初步奠定霸業後,很快就將擴張的矛頭指向了日本列島以外的地區。鄰近日本的朝鮮半島,自然成為了日本大名們所覬覦的目標。16世紀80~90年代,日、朝關係持續惡化。1592年,在下達了「最後通牒」之後,豐臣秀吉集結十多萬大軍,對朝鮮李氏王朝發起了侵略戰爭。
日軍壓境,朝鮮武備廢弛,難以應戰。身為朝鮮宗主國的明朝,自然出兵援朝,戰爭的規模急劇擴大。1592~1598年,明朝為了拯救於危難之中的朝鮮王國,前後用兵十餘萬,耗費錢財八百萬兩。此時,明朝雖然由盛轉衰,但其戰爭潛能仍然是相當巨大的。最終,明朝大軍在朝鮮義兵的協助下,將日軍驅逐出了朝鮮半島,贏得了戰爭的勝利。萬曆援朝戰爭勝利了,但對於這場戰爭性質與意義的評價,卻眾說紛紜。
許多人認為,這場戰爭消耗了明朝的大量錢財,間接上激化了明朝的內部矛盾,也導致後來明軍在應對後金政權崛起時戰力不足。但也有人認為,這場戰爭利大於弊。持後一種觀點的人,顯然是以宏觀視角來評價這場戰爭的。畢竟,當豐臣秀吉在日本建立霸權後,他的目光不僅限於朝鮮一隅之地,明朝、琉球國、印度、菲律賓、馬來群島都是他的「潛在目標」。筆者姑且以這種觀點為基準,談談個人看法。
戰爭爆發前,豐臣秀吉的軍隊和兵力
16世紀80年代,豐臣秀吉在降服島津氏、北條氏之後,奠定了全島統一的大局。日本戰國時代,日本武士在戰場上的地位有所降低,而足輕在戰場上的地位大大提高。與此同時,武田氏、織田氏、豐臣氏都不同程度地推出過「兵農分離」政策。由此衍生出大批專業化的足輕武裝,戰鬥力大大增強。侵朝戰爭前,日本國內有大量久經沙場的士兵可以徵用。豐臣秀吉完全可以此為資本,來進行擴張戰爭。
自16世紀葡萄牙人到來後,西方的一些先進軍事技術,也傳播到了日本。葡萄牙人帶來的新式火器,被日本人稱為「鐵炮」。不假時日,這種武器便被大規模製造、使用,幾乎成了戰國日本的「標配」。日本戰國後期,各個大名擁有鐵炮,累計加起來估計能達到成千上萬杆,數量相當可觀。於是在朝鮮戰場上,日軍的重武器不及明軍,但輕型火器具備一定程度的優勢。
日本軍隊的披甲率並不高,除了部分有盔甲的上級武士外,《兩朝平壤錄》記載日軍「戰士身無甲,冬夏一花布衫」。歐洲傳教士也認為日軍「武裝很輕,其甲冑是把皮革或角的薄皮縫合起來」。總體來看,16世紀末期的日軍,是一支規模不小、盔甲輕型化、且裝備不少火器的軍隊。這樣的軍隊,對付小國沒有問題,但是遇到明朝大軍,還是得掂量掂量自己。
豐臣秀吉的終極野望:建立「亞洲大帝國」
或許是因為自身出身卑微所造成的「權力欲」,又或許是因為要壓制國內的大名,以轉嫁矛盾,豐臣秀吉始終對日本以外的土地有著極強的野心。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意圖,早在其進行國內統一時就暴露了出來。早在日本天正五年(1577年),豐臣秀吉就曾向織田信長提出過「進軍朝鮮,席捲明國四百餘州」的建議。
而豐臣秀吉的野心不僅限於朝鮮,他的最終計劃是:出兵朝鮮,進而侵明,同時吞併琉球國、高山國,接著徵伐印度、呂宋、暹羅、緬甸等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從而建立了一個以日本列島為核心的龐大「亞洲帝國」。在《豐太閤三國處置大早計》中,豐臣秀吉還設想將權力中心西遷至中國沿海,以構建新的「霸權」。
因此,豐臣秀吉在實現了暫時性的統一後,就分別向朝鮮、琉球、高山國遞交了國書,要求這些小國臣服。同時,豐臣秀吉還向呂宋的西班牙殖民地、印度果阿的葡萄牙殖民地發送了信件,要求這些地方也服從於日本的統治。誠然,多數國家並沒有真心向豐臣秀吉屈服。身為明朝屬國的朝鮮,還及時向萬曆皇帝報告了情況。但這並不妨礙豐臣秀吉的野心。1592年,他發起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
萬曆援朝戰爭的意義:將「豐臣氏帝國」扼殺於萌芽狀態
1592年,15萬日軍兵分多路,在朝鮮半島登陸。朝鮮王國日久承平,武備廢弛,所以日軍勢如破竹。不到二十天時間,朝鮮大片國土丟失,漢城也宣告淪陷。在李氏王朝面臨危機之時,明朝軍隊及時開進朝鮮,日軍的攻勢逐漸得到遏制。實踐證明,豐臣秀吉的軍隊,對付業已腐化的朝鮮軍遊刃有餘,但是面對裝備先進(明軍的火炮不是日軍能比的)、戰術精湛的明軍時,就難以取勝了。
明朝派往朝鮮的兵力,往往少於侵朝日軍,但明朝擁有綜合國力優勢、強大的補充能力、以及眾多久經沙場的將帥。因此,明軍在朝鮮戰場上經常以少勝多,繼而挫敗日軍的軍事行動。與此同時,朝鮮的義兵組織也紛紛揭竿而起,他們在各地發動遊擊戰、阻擊小股日軍、切斷日軍補給線。而朝鮮將領李舜臣等人的抵抗,也極大削弱了日軍的實力。在中朝的共同打擊下,豐臣秀吉心憂病死,侵朝日軍只得撤退。
1598年,戰爭以中、朝勝利而告終。明朝通過這場戰爭,將豐臣秀吉構想中的「亞洲帝國」扼死於襁褓之中,粉碎了這場由日本官方主導的對外擴張計劃。豐臣秀吉病亡後,豐臣氏迅速衰落,德川家康則迅速崛起。1615年,德川家康通過大阪之陣消滅了豐臣氏,繼而建立了江戶幕府政權。17世紀起,江戶幕府奉行「鎖國」政策,不再進行對外戰爭。東亞的政治格局,由此維持了三百年穩定。
參考資料:《兩朝平壤錄》、《壬辰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