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出版後,有沒有流傳到日軍手中?看完又作何評價?

2020-12-14 知行路上話歷史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正是有了這種"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心態,主席才帶領著人民贏得了艱苦卓絕的抗戰,戰勝了反動階級,又在1950年代打敗了帝國主義,挺過了那段中蘇交惡的困難時期。

他不僅僅是一個無產階級領導者,還是一位出色的軍事理論家,同時骨子裡又有一種文人的灑脫氣質。

(一)、粉碎流言,堅定信心

主席一生著作無數,就連小學生也能娓娓道來幾句。比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還有"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他的作品或氣宇軒昂,或在悲天憫人中還帶著一絲參悟不透的遼闊,總之讀來時常有種意猶未盡之感,這大抵就是偉人獨有的氣魄。

主席也將他的這份文筆帶入到了軍事寫作當中,既不會太俗套又高雅的言簡意賅,他一生佳作無數,今天要說的是主席在1938年的演講稿《論持久戰》。

誠如邵洵美所言:"《論持久戰》的小冊子,洋洋數萬言,討論的範圍不能說不廣,研究的技術不能說不精,含蓄的意識不能說不高,但是寫得'淺近',人人能了解,人人能欣賞。

萬人傳誦,中外稱頌,決不是偶然事也"。可以說,這番評價十分中肯。那麼下面就來講講《論持久戰》背後的故事。1937年日本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彼時日本軍隊來的實在是太過突然,盤踞在華北的中國軍隊根本來不及反應。以至於趙登禹,佟麟閣將軍拼死抵抗,最終也未能阻止敵軍的鐵蹄踏入京城。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華北大部都已經插上了日本的國旗。再加上他們早些年發動的"九一八事變",致使中原及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都成了日本的佔領地。一時之間,輿論譁然。

那時候說什麼的人都有。比如極度自信者就說:"日本是撮爾小國,他們的國力不足以維持這場戰爭";也有極度悲觀者他們說:"我們是打不過日本的還不如早早的投降或者直接沿著長江與其對峙,等待時機能尋求國際援助是最好不過了"。

當然,其中也不乏理性之人,他們認為:"日本人雖然打不起消耗戰,但我們必須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而偉大領袖主席,就是最後這一觀點的堅定支持者。當時他雖然身在延安,但看著中原大地慘遭屠戮,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員們尸位素餐對這些視而不見,他十分痛心。

在無數個夜裡,主席輾轉反側,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該如何才能扭轉這一被動局面。那時候的主席茶飯不思,想著是時候做些什麼來鼓舞國人的士氣。因此他在盧溝橋事變一年後的延安抗戰研究會上,發表了這篇名為《論持久戰》的演講稿,一時之間,群情激憤無不為之動容。

(二)、歹人看之,自作聰明

早在1936年也就是七七事變以前,主席就看到了抗戰的走向。他當時對前來延安的斯諾就說:"要打倒敵人必須作長久的準備,勝利一定會屬於中國人民"。等到盧溝橋事變爆發以後,主席的這種想法變得愈發堅定。

主席撰稿的過程十分漫長,那時候的他用了大量的時間查閱國內外戰爭典籍,不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只要是好的他都會吸取。有時候看累了,都會抱著書本睡著。等到親自寫的時候,更是忘記了白天黑夜,甚至有人前來探望主席都聽不見已經寫到了"忘我"的境界。

《論持久戰》一經發表,便在全國範圍內廣為流傳,那些奮戰在抗日前線的將士們紛紛抄寫傳看,大家仿佛豁然開朗,不用再在混沌之中摸索著前進,主席告訴世人,抗戰終究會是中國取得勝利,但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他從各個方面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態勢,同時又對那些不正當的言論予以批判。在開篇就提到了社會上廣為流傳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主席認為這都是些假大空的幻想,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應當認清現實,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當時的"國母"宋慶齡女士看到以後感到十分的震驚,她對身邊的人說:"好啊,太好了。我們中國就需要主席這樣的人,就需要《論持久戰》這種文章"。宋慶齡當即找人將它翻譯成英文並在海外各大報紙上投稿,主席還為英文版親自作序。

他寫道:"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孤立戰爭的觀點,歷史已指明其不正確了"。這一言勝過萬語,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打贏戰爭的決心也讓外國人看到了中國的勇氣。

那麼,《論持久戰》的流傳範圍如此之廣作用如此之大,而《論持久戰》公開出版後,這篇主席嘔心瀝血之作有沒有流傳到日軍手中?敵軍當年有沒有看過?他們看完又作何評價?

1938年《論持久戰》開始公開出版,它陸續登上了國內外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聲勢如此之浩繁,日本人不可能聞所未聞

那麼敵軍看完有什麼反應呢?他們看了還認真的研究了並積極的想對策以應之,《論持久戰》中提出日本地域狹小人口也不如中國多,所以只要把戰爭時間拉長,就一定能戰勝日本。

這也非常符合日本的國情,侵華敵軍的高級指揮官崗村寧次,就對《論持久戰》愛不釋手。他多次對手下講:"這本書我們一定得好好研究,它幫我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

此話絕非虛妄之言,因為《論持久戰》發表後的不到一年,日本本土經濟就出現了極速下滑的現象。日本人根據《論持久戰》的觀點,推行"以華制華"和"以戰養戰"的政策。

先說前者,日本的人口不足很少,難以在短時間內徵服中國的全部領土。所以,他們開始大規模的招募"偽軍",許之以高官厚祿放任其胡作非為,但有一個前提就是"聽話"。

有了這些"皇協軍",日本人就可以肆無忌憚的"開疆拓土"。在日本佔領的許多縣城,往往只有一兩個日本軍官,其餘的都是中國的"漢奸"還有穿著日本軍服的中國人。

同時,日本人又以"合作建廠"的方式來控制中國的經濟。再來說後者,日本本土沒什麼礦產資源所以就只能通過作戰瘋狂的劫掠中國資源以供養其繼續作戰。

(三)、制勝法寶,戰敵良方

主席既然敢在公開場合發表《論持久戰》,就證明這並不是什麼"機密文件"。發表出來就是要讓人看的,不僅讓中國人看讓反法西斯者看,也要讓法西斯侵略者看到。即使他們據此調整自己的戰略,但中國人民不可戰勝的事實是任何戰略的調整都改變不了的。

當年的日本帝國主義者以為"以華制華"和"以戰養戰"能夠粉碎《論持久戰》中的觀點,不成想卻是作繭自縛,終究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那麼,《論持久戰》給當時和後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又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首先,這篇演講稿給抗戰指明了道路。當時的人們都非常迷惘,戰爭到來的太過突然日本的軍隊當初看起來又太過強勁,一時之間難以戰勝。

《論持久戰》在那時就如同啟明星一般,絢爛而長久的划過充滿混沌和黑暗的夜空,為當時的中國軍隊也好還是普通百姓也罷,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告訴大家,戰勝日本是個長久之計,不能貪圖一時之快。

同時,中國人必將贏得勝利,趕走外來侵略者。其次,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陽謀。就把戰勝日本的策略告訴了全世界,即使日本知道了也無妨。同時,《論持久戰》還激起了日本皇室的反戰心理。

在1943年日本的三笠宮崇仁親王曾經化名來到中國考察,無意間在內蒙古得到了《論持久戰》,這令其大吃一驚,他從未想過竟然有人對自己的國家研究的如此透徹,而且《論持久戰》提出的問題對日本人而言幾乎無解。

崇仁親王知道所謂的"以戰養戰"和"以華制華"根本不可能應付的了持久消耗戰。所以,他在回國以後於1944年就策劃了一場針對東條英機的謀殺。

儘管刺殺行動失敗,但表面了日本是有反戰勢力存在的,而這股勢力正是在《論持久戰》的影響下興起的。

事實證明《論持久戰》中對局勢的剖析和預測完全正確,實際情況就是按照演講稿中內容發展的。偉大領袖的高瞻遠矚和統籌全局不是一般人能比擬的,單憑一篇《論持久戰》就足以看見他的過人之處。你還知道《論持久戰》背後的哪些故事呢?快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相關焦點

  • 讓世界了解中國抗戰:是誰冒險翻譯並出版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作《論持久戰》報告可是,鑑於延安當時的條件,油印的《論持久戰》數量有限,許多幹部仍然看不到,特別是在前線的幹部。於是,毛澤東決定,印成書公開發行,不光在根據地,而且還可以發到國民黨統治區。程思遠先生曾回憶說:「《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讚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述,蔣也十分贊成。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
  • 日軍看了《論持久戰》是什麼感覺?天皇親弟弟看了想投降
    雖然這個瘋狂的計劃最後沒有成功,但從天皇弟弟想直接投降的舉措來看,《論持久戰》在思想上對帝國主義的殺傷性是非常巨大的。不僅是三笠宮,侵華日軍士兵齋藤邦雄看了《論持久戰》後更是非常想加入中國共產黨,甚至在戰場上還私自放了一位八路軍俘虜。
  • 新中國這樣走來--《論持久戰》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作了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戰略方針的長篇演講。7月1日,演講稿在《解放》第43、44期合刊上,以《論持久戰》為題首次發表,之後又出過各種油印本和單行本,1952年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論持久戰》寫了21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 冒死印《論持久戰》的邵洵美,婉拒赴臺機票,晚年入獄後鬱郁離世
    救助丁玲「一二八事變」後,邵洵美開始著手解決新月書店的事情。新月書店本就是為了徐志摩,邵洵美才接手的。接手後雖拿出大量資金投入,可依然虧本。後來徐志摩已逝,邵洵美也就不再有心思經營這個書店了。這次事變的結局,是在中國軍隊英勇抗擊三個月後,迎來了上海失守的消息,緊接著南京陷落,然後鎮江也變成一片廢墟。日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所過之處皆成廢墟,慘不忍睹。邵洵美在鎮江的宅子,也在這場浩劫中變成了一堆瓦礫。日軍的暴行再次讓邵洵美憤怒了,國土淪喪,家園盡毀,國讎家恨是每個有正義感的中國人都不能容忍的。
  • 毛澤東為什麼能寫出《論持久戰》
    系統研究敵後抗戰的遊擊戰,關係到能不能正確認識持久抗戰的一個關鍵支撐,毛澤東寫作《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解答了這個問題。只有洞察抗日遊擊戰爭戰略地位的高手,才能寫出《論持久戰》。毛澤東能夠寫出《論持久戰》,也與他善於汲取古今中外以弱抗強的軍事智慧,善於集中中國共產黨內關於持久戰、遊擊戰的集體智慧有重要關聯。
  • 《論持久戰》究竟厲害在什麼地方?
    它的大意是這樣的:都說《論持久戰》如何如何料事如神,可是它卻完全沒有提到美國對中國抗日戰爭的作用,沒有預料到美國參戰對日本的決定性打擊,所以它不過是浪得虛名罷了。 既然枉顧《論持久戰》是1938年發表的這個大前提,那麼你何不指責《論持久戰》裡面壓根就沒有預料到美國會造出原子彈呢?畢竟廣島、長崎這兩顆原子彈帶給日本人的影響也是非常致命的呀!何不指責《論持久戰》裡面怎麼就沒預料到日本會在1941年偷襲美國珍珠港呢?
  • 我們為什麼要重溫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論持久戰》發表82周年。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奠基之作。對抗戰開始以來十個月的戰例,日軍所表現的進軍特點,戰場表現,毛澤東同志十分敏銳地指出其大錯有五:逐漸增加兵力、沒有主攻方向、沒有戰略協同、失去戰略時機、包圍多殲滅少;而中國在強敵之前仍可以抓住敵人的主觀錯誤取得如臺兒莊戰役的勝利和平型關大捷,說明日本並非不可戰勝。這種貫通古今的論述雄辯地支撐了「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一《論持久戰》的核心結論。
  • 張展 | 全面侵華時期日軍的對華持久戰戰略
    🔺[1] 關於日本對華持久戰研究,從社會經濟、戰時體制方面入手,對總體戰的研究較多,其代表學者如纐纈厚著有『総力戦體制研究——日本陸軍の國家総動員構想』(三一書房、1981年)、『侵略戦爭と総力戦』(社會評論社、2011年)等。
  • 提出《論持久戰》的毛主席,為什麼卻說:解放戰爭拖不得?
    在抗日戰爭中,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論持久戰》,為抗日戰爭指明了方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主席也說: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為止。可見毛主席非常提倡長期作戰,用時間拖垮敵人的戰略方針,但是在解放戰爭中,毛主席卻說:解放戰爭拖不得。
  • 《論持久戰》通過矛盾的辯證運動關係揭示事物的運動規律
    這種策略大多數時候在於對決雙方都沒有或者都有把握事物的矛盾運動。在低層次的維度上或者高層次對等的維度上決鬥。 陽謀的特點是光明正大的告訴你我要這麼搞,但你就是沒轍。陽謀來自於對事物本質和矛盾運動的深刻認識,超脫現象抓根本,抓住了必勝的鑰匙。這也就是真正的降維打擊。降維打擊的前提是升維思考,升維思考的結果就是陽謀!
  • 80年後,讓我們再次打開他的《論持久戰》
    讓我們再次打開他的《論持久戰》在他離世之後,許多力量聚集起來,詆毀他的思想與成就。2018年,他作於80年前的《論持久戰》,再一次帶來「洛陽紙貴」的盛況。今天,讓我們摘錄《論持久戰》中的名段名句,紀念他的誕辰125周年。抗戰十個月以來,一切經驗都證明下述兩種觀點的不對: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後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的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中國會亡嗎?答覆: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
  • 抗日戰爭的持久戰理論
    8月20日,國民政府以大本營名義頒發的《國軍作戰指導計劃》提出:全國抗戰「以達成『持久戰』為作戰指導之基礎主旨」。蔣介石等人還先後提出「持久消耗戰」、「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等口號。然而,抗日戰爭究竟將如何發展?如何實行持久抗戰?中國能否取得勝利?這些問題,在許多人中還沒有得到明確解決。「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都還有著相當大的市場。
  • 被日軍俘虜,慘遭虐待,25個月後奇蹟生還,活到97歲
    在2010年由蘿拉·希倫布蘭德出版了一本暢銷傳紀《與魔鬼同行》。1936年,19歲的讚佩裡尼在柏林奧運會中雖未拿到獎牌,但在最後1/4英裡卻跑出了56秒的驚人成績,賽後,希特勒專門接見了他。受到希特勒接見的讚佩裡尼決心再接再厲,爭取在1940年的東京奧運會上再創佳績。然而,二戰的爆發迫使這屆奧運會取消,讚佩裡尼也加入了美國陸軍航空隊。
  • 日軍侵佔香港後,為何沒有佔領澳門?日本商人對何鴻燊說出實情
    香港淪陷後,日軍沒有派兵佔領與港近在咫尺的澳門。中國澳門本土基本上沒有發生過戰事。那麼,日軍為什麼不佔領澳門呢?何東原名何啟東,是中國香港開埠後的首富。 何福、何東的父親是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母親是施娣。 施娣為何仕文生下一女四子,長幼排列:何柏顏(女)、何東(何啟東)、何福(何啟福)、何滿(何啟滿)、何啟佳。 後來,施娣改嫁郭興賢,生下了一個兒子名為何甘棠。至於甘棠為何不姓郭?原因不得而知。
  • 西方陰謀論之:《錫安長老議定書》堪稱百年奇書,猶太陰謀論核心
    對此,著名的學者亨利·馬科博士曾這樣評價:「僅次於《聖經》,《錫安長老議定書》(以下簡稱為《議定書》)是世上最被廣泛閱讀的書。」 為什麼這本書有如此的奇觀呢?只因為這本被稱為「百年奇書」的《議定書》構建了「猶太陰謀」論的核心。
  • 日軍侵佔中國臺灣秘檔,首次公開出版
    抗戰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將日本陸軍省、海軍省存藏的關於侵佔中國臺灣前後近70年的軍事秘密檔案編輯整理公開出版,國內外尚無先例。文獻資料對於研究和還原歷史真相的重要價值是舉世公認的。第二部分為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後日本軍事侵佔臺灣時期。第三部分為日軍鎮壓臺灣人民的反抗鬥爭,典型代表是臺灣少數民族同胞發動的霧社起義。翻看資料集,自1872年起的日本軍事秘密檔案重現歷史最真實的一面。
  • 「吃裡扒外」的侵華日軍——齋藤邦雄
    齋藤邦雄1941年入伍,在上原日軍第63師團任機槍射手,他在中國和八路軍打了三四年的仗,非但沒有作孽,反而經常幹好事。日軍俘虜了八路軍傷員,他時常送飯送水,噓寒問暖;乘人不注意就把俘虜放了。為什麼齋藤如此反感自己的同胞——侵華日軍呢?
  • 何香凝大罵蔣介石,蔣介石為何還不敢吭聲?看完你別不信
    1935年7月,國民黨華北軍分區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侵華日軍司令宮津美治郎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拱手讓出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使華北名存實亡。消息傳來,何香凝義憤填膺,隨即派人把自己的一條舊裙子與續範亭的一副對聯裝進一個包裹送給蔣介石,她在裙子上題了一首詩並有落款: 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 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