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正是有了這種"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心態,主席才帶領著人民贏得了艱苦卓絕的抗戰,戰勝了反動階級,又在1950年代打敗了帝國主義,挺過了那段中蘇交惡的困難時期。
他不僅僅是一個無產階級領導者,還是一位出色的軍事理論家,同時骨子裡又有一種文人的灑脫氣質。
(一)、粉碎流言,堅定信心
主席一生著作無數,就連小學生也能娓娓道來幾句。比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還有"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他的作品或氣宇軒昂,或在悲天憫人中還帶著一絲參悟不透的遼闊,總之讀來時常有種意猶未盡之感,這大抵就是偉人獨有的氣魄。
主席也將他的這份文筆帶入到了軍事寫作當中,既不會太俗套又高雅的言簡意賅,他一生佳作無數,今天要說的是主席在1938年的演講稿《論持久戰》。
誠如邵洵美所言:"《論持久戰》的小冊子,洋洋數萬言,討論的範圍不能說不廣,研究的技術不能說不精,含蓄的意識不能說不高,但是寫得'淺近',人人能了解,人人能欣賞。
萬人傳誦,中外稱頌,決不是偶然事也"。可以說,這番評價十分中肯。那麼下面就來講講《論持久戰》背後的故事。1937年日本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彼時日本軍隊來的實在是太過突然,盤踞在華北的中國軍隊根本來不及反應。以至於趙登禹,佟麟閣將軍拼死抵抗,最終也未能阻止敵軍的鐵蹄踏入京城。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華北大部都已經插上了日本的國旗。再加上他們早些年發動的"九一八事變",致使中原及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都成了日本的佔領地。一時之間,輿論譁然。
那時候說什麼的人都有。比如極度自信者就說:"日本是撮爾小國,他們的國力不足以維持這場戰爭";也有極度悲觀者他們說:"我們是打不過日本的還不如早早的投降或者直接沿著長江與其對峙,等待時機能尋求國際援助是最好不過了"。
當然,其中也不乏理性之人,他們認為:"日本人雖然打不起消耗戰,但我們必須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而偉大領袖主席,就是最後這一觀點的堅定支持者。當時他雖然身在延安,但看著中原大地慘遭屠戮,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員們尸位素餐對這些視而不見,他十分痛心。
在無數個夜裡,主席輾轉反側,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該如何才能扭轉這一被動局面。那時候的主席茶飯不思,想著是時候做些什麼來鼓舞國人的士氣。因此他在盧溝橋事變一年後的延安抗戰研究會上,發表了這篇名為《論持久戰》的演講稿,一時之間,群情激憤無不為之動容。
(二)、歹人看之,自作聰明
早在1936年也就是七七事變以前,主席就看到了抗戰的走向。他當時對前來延安的斯諾就說:"要打倒敵人必須作長久的準備,勝利一定會屬於中國人民"。等到盧溝橋事變爆發以後,主席的這種想法變得愈發堅定。
主席撰稿的過程十分漫長,那時候的他用了大量的時間查閱國內外戰爭典籍,不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只要是好的他都會吸取。有時候看累了,都會抱著書本睡著。等到親自寫的時候,更是忘記了白天黑夜,甚至有人前來探望主席都聽不見已經寫到了"忘我"的境界。
《論持久戰》一經發表,便在全國範圍內廣為流傳,那些奮戰在抗日前線的將士們紛紛抄寫傳看,大家仿佛豁然開朗,不用再在混沌之中摸索著前進,主席告訴世人,抗戰終究會是中國取得勝利,但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他從各個方面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態勢,同時又對那些不正當的言論予以批判。在開篇就提到了社會上廣為流傳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主席認為這都是些假大空的幻想,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應當認清現實,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當時的"國母"宋慶齡女士看到以後感到十分的震驚,她對身邊的人說:"好啊,太好了。我們中國就需要主席這樣的人,就需要《論持久戰》這種文章"。宋慶齡當即找人將它翻譯成英文並在海外各大報紙上投稿,主席還為英文版親自作序。
他寫道:"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孤立戰爭的觀點,歷史已指明其不正確了"。這一言勝過萬語,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打贏戰爭的決心也讓外國人看到了中國的勇氣。
那麼,《論持久戰》的流傳範圍如此之廣作用如此之大,而《論持久戰》公開出版後,這篇主席嘔心瀝血之作有沒有流傳到日軍手中?敵軍當年有沒有看過?他們看完又作何評價?
1938年《論持久戰》開始公開出版,它陸續登上了國內外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聲勢如此之浩繁,日本人不可能聞所未聞。
那麼敵軍看完有什麼反應呢?他們看了還認真的研究了並積極的想對策以應之,《論持久戰》中提出日本地域狹小人口也不如中國多,所以只要把戰爭時間拉長,就一定能戰勝日本。
這也非常符合日本的國情,侵華敵軍的高級指揮官崗村寧次,就對《論持久戰》愛不釋手。他多次對手下講:"這本書我們一定得好好研究,它幫我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
此話絕非虛妄之言,因為《論持久戰》發表後的不到一年,日本本土經濟就出現了極速下滑的現象。日本人根據《論持久戰》的觀點,推行"以華制華"和"以戰養戰"的政策。
先說前者,日本的人口不足很少,難以在短時間內徵服中國的全部領土。所以,他們開始大規模的招募"偽軍",許之以高官厚祿放任其胡作非為,但有一個前提就是"聽話"。
有了這些"皇協軍",日本人就可以肆無忌憚的"開疆拓土"。在日本佔領的許多縣城,往往只有一兩個日本軍官,其餘的都是中國的"漢奸"還有穿著日本軍服的中國人。
同時,日本人又以"合作建廠"的方式來控制中國的經濟。再來說後者,日本本土沒什麼礦產資源所以就只能通過作戰瘋狂的劫掠中國資源以供養其繼續作戰。
(三)、制勝法寶,戰敵良方
主席既然敢在公開場合發表《論持久戰》,就證明這並不是什麼"機密文件"。發表出來就是要讓人看的,不僅讓中國人看讓反法西斯者看,也要讓法西斯侵略者看到。即使他們據此調整自己的戰略,但中國人民不可戰勝的事實是任何戰略的調整都改變不了的。
當年的日本帝國主義者以為"以華制華"和"以戰養戰"能夠粉碎《論持久戰》中的觀點,不成想卻是作繭自縛,終究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那麼,《論持久戰》給當時和後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又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首先,這篇演講稿給抗戰指明了道路。當時的人們都非常迷惘,戰爭到來的太過突然日本的軍隊當初看起來又太過強勁,一時之間難以戰勝。
《論持久戰》在那時就如同啟明星一般,絢爛而長久的划過充滿混沌和黑暗的夜空,為當時的中國軍隊也好還是普通百姓也罷,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告訴大家,戰勝日本是個長久之計,不能貪圖一時之快。
同時,中國人必將贏得勝利,趕走外來侵略者。其次,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陽謀。就把戰勝日本的策略告訴了全世界,即使日本知道了也無妨。同時,《論持久戰》還激起了日本皇室的反戰心理。
在1943年日本的三笠宮崇仁親王曾經化名來到中國考察,無意間在內蒙古得到了《論持久戰》,這令其大吃一驚,他從未想過竟然有人對自己的國家研究的如此透徹,而且《論持久戰》提出的問題對日本人而言幾乎無解。
崇仁親王知道所謂的"以戰養戰"和"以華制華"根本不可能應付的了持久消耗戰。所以,他在回國以後於1944年就策劃了一場針對東條英機的謀殺。
儘管刺殺行動失敗,但表面了日本是有反戰勢力存在的,而這股勢力正是在《論持久戰》的影響下興起的。
事實證明《論持久戰》中對局勢的剖析和預測完全正確,實際情況就是按照演講稿中內容發展的。偉大領袖的高瞻遠矚和統籌全局不是一般人能比擬的,單憑一篇《論持久戰》就足以看見他的過人之處。你還知道《論持久戰》背後的哪些故事呢?快和大家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