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中,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論持久戰》,為抗日戰爭指明了方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主席也說: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為止。可見毛主席非常提倡長期作戰,用時間拖垮敵人的戰略方針,但是在解放戰爭中,毛主席卻說:解放戰爭拖不得。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三大戰役更是在一年之內集中打完,這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呢?
在1930年5月,毛主席寫了一篇關於紅軍的調查報告,這也是他的第一篇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反對本本主義》,「本本主義」就是現在常說的「教條主義」。這篇報告的核心點之一就是要求紅軍部隊要結合實際,不要照本宣科、墨守成規。就像《論持久戰》,在抗日戰爭中它確實是正確的抗爭手段,但是在解放戰爭中,實際情況不一樣,那麼做法自然也不一樣,所以主席沒有前後矛盾,都是實事求是,結合實際做出的正確判斷。
抗日戰爭之所以快不得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並不能在正面直接擊敗日本,像國民黨那樣不顧實力差距,非要硬碰硬地打,結果自己前期把精銳打光了,導致日軍長驅直入,僅用一年就讓華北淪陷,華中也危在旦夕。好在日本本身實力有限,打到武漢就打不動了,如果把日軍換成美軍,重慶估計都守不住,所以說國民黨是消極抗戰是一點都沒說錯。
因此抗戰是快不得的,一個是避其鋒芒保存自身的精銳力量,等到決勝時刻給予敵人致命一擊,就像不列顛空戰,英國犧牲倫敦來保存空軍力量,直到最後才一鼓作氣擊敗德軍一樣。一個是要拖,要拖到日本自己精疲力盡,日本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最想快速結束戰爭的不是中國,反而是日本,因為日本和中國相比,他拖不起,所以就要拖,拖到他自己扛不住了主動回撤,同時也是為了拖到國際局勢變化,比如珍珠港事件。可見主席從一開始就看出日本必敗的結局。同理抗美援朝也是如此,美國的戰爭投入遠大於收入,且戰略重心一直在歐洲,在亞洲打這麼一仗實在得不償失,所以更想快速結束戰爭的也是美國。
而解放戰爭之所以拖不得,是在於敵我雙方實力的轉變,以及極為難遇的「窗口期」。雙方的力量轉變是在於,當解放軍抗住了國民黨的進攻時,解放軍的作戰實力也在空前提升,軍隊越來越專業,裝備越來越先進,人數也越來越多。而國民黨方面,人數越來越少,士氣越來越低,連美國的援助都申請不到了。敵我雙方實力已經轉變成我強敵弱,那我軍自然就應該乘勝追擊,不給敵人翻盤的機會。
至於「窗口期」則是因為,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大陣營已經開始意識形態對抗,中國的解放戰爭也是兩種意識形態的戰爭,自然也會備受美蘇關注,這樣下來中國很有可能會像朝鮮一樣陷入國家分裂的危機,所以解放軍要解放全國就必須要趁美蘇沒有精力在亞洲攪局的時候迅速完成統一,而這個「窗口期」就是柏林危機。柏林危機一鬧,歐洲戰雲密布,大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味道。美蘇雙方的精力都聚集在歐洲,無法分神,此時便是我黨一統江山的大好機會。於是立刻發動了三大戰役,而等美蘇回過神來的時候,解放軍都已經拿下了南京,大勢已定。
其實蘇聯曾希望阻止中國共產黨渡江,希望國共劃江而治,並告訴我黨,一旦我軍渡江,美軍就會介入,但誰聽他的,美國人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介入亞洲把歐洲拱手相讓,所以解放軍一路南下,並在渡江戰役成功後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其中包括了國民黨和蘇聯籤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但如果沒有柏林危機,那麼就很難說了,在分裂他國問題上,美蘇之間是有共識的,而且還很會合作,這樣我黨解放全國阻力和難度就要成倍提升,所以解放戰爭拖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