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論持久戰》的毛主席,為什麼卻說:解放戰爭拖不得?

2021-01-07 燎原視角

在抗日戰爭中,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論持久戰》,為抗日戰爭指明了方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主席也說: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為止。可見毛主席非常提倡長期作戰,用時間拖垮敵人的戰略方針,但是在解放戰爭中,毛主席卻說:解放戰爭拖不得。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三大戰役更是在一年之內集中打完,這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呢?

在1930年5月,毛主席寫了一篇關於紅軍的調查報告,這也是他的第一篇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反對本本主義》,「本本主義」就是現在常說的「教條主義」。這篇報告的核心點之一就是要求紅軍部隊要結合實際,不要照本宣科、墨守成規。就像《論持久戰》,在抗日戰爭中它確實是正確的抗爭手段,但是在解放戰爭中,實際情況不一樣,那麼做法自然也不一樣,所以主席沒有前後矛盾,都是實事求是,結合實際做出的正確判斷。

抗日戰爭之所以快不得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並不能在正面直接擊敗日本,像國民黨那樣不顧實力差距,非要硬碰硬地打,結果自己前期把精銳打光了,導致日軍長驅直入,僅用一年就讓華北淪陷,華中也危在旦夕。好在日本本身實力有限,打到武漢就打不動了,如果把日軍換成美軍,重慶估計都守不住,所以說國民黨是消極抗戰是一點都沒說錯。

因此抗戰是快不得的,一個是避其鋒芒保存自身的精銳力量,等到決勝時刻給予敵人致命一擊,就像不列顛空戰,英國犧牲倫敦來保存空軍力量,直到最後才一鼓作氣擊敗德軍一樣。一個是要拖,要拖到日本自己精疲力盡,日本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最想快速結束戰爭的不是中國,反而是日本,因為日本和中國相比,他拖不起,所以就要拖,拖到他自己扛不住了主動回撤,同時也是為了拖到國際局勢變化,比如珍珠港事件。可見主席從一開始就看出日本必敗的結局。同理抗美援朝也是如此,美國的戰爭投入遠大於收入,且戰略重心一直在歐洲,在亞洲打這麼一仗實在得不償失,所以更想快速結束戰爭的也是美國。

而解放戰爭之所以拖不得,是在於敵我雙方實力的轉變,以及極為難遇的「窗口期」。雙方的力量轉變是在於,當解放軍抗住了國民黨的進攻時,解放軍的作戰實力也在空前提升,軍隊越來越專業,裝備越來越先進,人數也越來越多。而國民黨方面,人數越來越少,士氣越來越低,連美國的援助都申請不到了。敵我雙方實力已經轉變成我強敵弱,那我軍自然就應該乘勝追擊,不給敵人翻盤的機會。

至於「窗口期」則是因為,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大陣營已經開始意識形態對抗,中國的解放戰爭也是兩種意識形態的戰爭,自然也會備受美蘇關注,這樣下來中國很有可能會像朝鮮一樣陷入國家分裂的危機,所以解放軍要解放全國就必須要趁美蘇沒有精力在亞洲攪局的時候迅速完成統一,而這個「窗口期」就是柏林危機。柏林危機一鬧,歐洲戰雲密布,大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味道。美蘇雙方的精力都聚集在歐洲,無法分神,此時便是我黨一統江山的大好機會。於是立刻發動了三大戰役,而等美蘇回過神來的時候,解放軍都已經拿下了南京,大勢已定。

其實蘇聯曾希望阻止中國共產黨渡江,希望國共劃江而治,並告訴我黨,一旦我軍渡江,美軍就會介入,但誰聽他的,美國人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介入亞洲把歐洲拱手相讓,所以解放軍一路南下,並在渡江戰役成功後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其中包括了國民黨和蘇聯籤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但如果沒有柏林危機,那麼就很難說了,在分裂他國問題上,美蘇之間是有共識的,而且還很會合作,這樣我黨解放全國阻力和難度就要成倍提升,所以解放戰爭拖不得。

相關焦點

  • 毛澤東為什麼能寫出《論持久戰》
    這說明持久戰是全面抗戰爆發後全民族的抗戰方針,但由於存在著對「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認識不清、貫徹不力的問題,未能堅定有效地執行。毛澤東寫《論持久戰》,就是意在分析和解答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毛澤東為什麼能分析和解答這個問題,即毛澤東為什麼能寫出《論持久戰》?為什麼是毛澤東而不是別的什麼人?搞清楚這個問題無疑有重要意義。
  • 日軍看了《論持久戰》是什麼感覺?天皇親弟弟看了想投降
    1943年,日本裕仁天皇的最小的親弟弟三笠宮崇仁親王來到中國戰場視察,期間看了大量關於中國各界人士對抗日戰爭的理論著作,這裡面就包括了毛主席的《論持久戰》。陸軍航空兵中將遠藤三郎在日本戰敗後一直不認為是中國打敗了日本,直到看了《論持久戰》,他便立刻恍然大悟,並成為了毛主席的鐵桿粉絲,1956年訪華時,他還將祖傳佩刀送給了主席,並直言絕不讓中日再戰,日後更是成為了著名的反戰人士,還積極揭露日軍在中國的罪行,包括731部隊。
  • 《論持久戰》究竟厲害在什麼地方?
    下面,我們就一起重頭讀一讀這一篇《論持久戰》,看看它為什麼沒提美國的作用,它的魅力究竟在什麼地方? 首先,我們要搞明白一件事,就是毛澤東為什麼要寫《論持久戰》呢?在文章開篇,毛澤東是這樣說的: 「身受戰爭災難、為著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鬥的每一個中國人,無日不在渴望戰爭的勝利。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麼樣?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
  • 我們為什麼要重溫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論持久戰》發表82周年。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奠基之作。在貫通古今、洞察全局、認清彼己優劣的基礎之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戰爭形態的判斷,即犬牙交錯的戰爭。《論持久戰》對此論述道:「持久戰的抗日戰爭,將在人類戰爭史中表現為光輝的特殊的一頁。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就是頗為特殊的一點,這是由於日本的野蠻和兵力不足,中國的進步和土地廣大這些矛盾因素產生出來的。犬牙交錯的戰爭,在歷史上也有過,俄國十月革命後的三年內戰就有過這種情形。
  • 新中國這樣走來--《論持久戰》
    1939年1月25日新華日報館再版的毛澤東著作《論持久戰》。這是毛澤東的一部抗戰名著,也是抗戰時期中國最著名、印行次數最多、影響最大的抗戰著作。這是《論持久戰》一個較早的版本。7月1日,演講稿在《解放》第43、44期合刊上,以《論持久戰》為題首次發表,之後又出過各種油印本和單行本,1952年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論持久戰》寫了21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前9個問題為第一部分,說明了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為什麼最後勝利是中國的;後12個問題為第二部分,說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後勝利。
  • 他是科班出身的軍事家,毛主席說靠他吃飯
    到了解放戰爭,蕭勁光這才重回前線,指揮了四保臨江、圍困長春之戰。此後參加了平津戰役,進軍武漢、和平解放長沙、參加衡寶戰役……不用說,蕭勁光南徵北戰,戰功累累。但以他的戰績與其他同為大將級別的粟裕、陳賡、徐海東、王樹聲等人相比,未免太過遜色。
  • 《論持久戰》出版後,有沒有流傳到日軍手中?看完又作何評價?
    那麼,《論持久戰》的流傳範圍如此之廣作用如此之大,而《論持久戰》公開出版後,這篇主席嘔心瀝血之作有沒有流傳到日軍手中?敵軍當年有沒有看過?他們看完又作何評價?1938年《論持久戰》開始公開出版,它陸續登上了國內外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聲勢如此之浩繁,日本人不可能聞所未聞。
  • 《論持久戰》通過矛盾的辯證運動關係揭示事物的運動規律
    毫無疑問,《論持久戰》屬於陽謀。 與此同時,各種「亡國論」喧囂塵上,頗有市場。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時年45歲的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 文章採用矛盾分析法,抓住中日雙方的主要矛盾、同時兼顧次要矛盾,一步步論證自己觀點,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
  • 80年後,讓我們再次打開他的《論持久戰》
    關注經略【微信ID:jingluewangkan】和我們一起:想像下一個五百年轉載請註明:經略80年後,讓我們再次打開他的《論持久戰
  • 讓世界了解中國抗戰:是誰冒險翻譯並出版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封面《論持久戰》交給誰翻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講演了自己寫好的著名的《論持久戰》。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作《論持久戰》報告可是,鑑於延安當時的條件,油印的《論持久戰》數量有限,許多幹部仍然看不到,特別是在前線的幹部。
  • 抗日戰爭的持久戰理論
    持久戰是中國抗戰唯一正確的戰略方針。早在1936年7月,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談話中,就已經一般地估計抗日戰爭的形勢,提出了通過持久抗戰爭取勝利的方針。1937年7月,朱德在《實行對日抗戰》一文中,指出中國的抗日戰爭「將是一個持久的艱苦的抗戰」。
  • 卡斯楚訪問中國:穿標誌性綠軍裝登長城,深情瞻仰毛主席的遺容
    在北京參觀期間,卡斯楚主動提出希望當長城看看參觀毛主席紀念堂,為此他穿著標誌性綠軍裝。12月1日,卡斯楚終於登上八達嶺長城,他被長城的壯觀所感染。到了中午時間,我方安排他在全聚德吃烤鴨,卡斯楚吃得很開心,對中國飲食讚不絕口。吃烤鴨的時候,陳錦華詢問卡斯楚在領導革命時有沒有看到毛主席的著作。
  • 八國聯軍入侵時,我們如果跟他們打遊擊戰,持久戰會是什麼結果?
    滿清分裂,分崩離析 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如果和他們打遊擊戰,打持久戰,那麼會是什麼結果呢?如果真這麼打,會造成的結果就是滿清分裂,整個國家分崩離析。 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八國聯軍入侵的歷史吧。
  • 55年授銜結束,毛主席對粟裕說:你擔的大將銜,幹得卻是元帥活
    前言毛主席曾言:論功、論才、論德、論歷,粟裕都是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知華東粟裕呀!毛主席都曾這樣評價粟裕,在解放戰爭中,何人不知華野粟裕的大名。因此按照元帥授銜標準來看,粟裕是有著過硬的條件。黃炎培所說「粟裕可以當元帥」還是有幾分道理的。只爭工作,不爭榮譽不管外界怎麼評價,粟裕將軍很淡泊,對名利不是太看重。1945年10月,粟裕被任命為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承為副司令。
  • 二戰時期,日本提出「三個月滅亡中國」,其實源於內心的「自卑」
    尤其是蘇聯,明確提出了3個條件才出兵的。更何況,當時的日本不僅是中國的敵人,也是世界的公敵,美國人投放原子彈也是為了報當年珍珠港之仇。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為什麼沒有美國的原子彈,我們也能把日本趕出中國。
  • 梁興初因感冒住院,突然去世,戰友含淚提出質疑,妻子卻說算了吧
    等會毛主席,會交個你一項重大的任務!」毛主席在得知梁興初已經來了後,便對他說:「梁興初啊,我現在是又渴又餓,你進城後給我搞點精神食糧,哪怕一點點也行。」梁興初聽後有些不解,什麼是精神食糧。隨後毛主席便說道:「你們進了哈達鋪後,記得前往郵局將近期的報紙給我帶回來點,有多少算多少。」
  • 從打贏解放戰爭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四鐵」精神
    蔣介石曾在南京豪言5個月內打垮共產黨軍隊,毛主席曾認為5年時間可以消滅國民黨軍隊……而現實卻是:數量、裝備完全處於劣勢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僅僅用了3年多的時間,就殲滅國民黨軍800多萬。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什麼能夠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國民黨軍隊?
  • paper-tiger 毛主席發明的英語單詞
    (原標題:毛主席發明英語單詞)毛主席學英語時用過的單詞卡片,由其秘書林克、翻譯唐聞生製作。資料圖片 毛澤東從青年時代就開始接觸英語。長徵勝利後,在延安的窯洞裡,他又跟著來訪的美國記者學英語、學唱外國民歌,甚至學跳西方的交誼舞。
  • 白崇禧一意孤行,拒絕我軍提出的優待政策,最終晚景悽涼
    1949年1月下旬,因與桂系軍閥交惡日深,蔣介石深感矛盾不可調和,被迫下野退居幕後,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權力,但他上位後卻利慾薰心的提出,同意以我軍提出八項條件為基礎和談。
  • 抗日,紅軍將領最關心作戰問題,毛主席:老母雞下蛋,吃飽飯再說
    張聞天主持了會議,毛主席在會議上作了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係問題的報告。當時,紅軍將領最為關心的是作戰問題,也是會議上討論最多,討論時間最長的議題。在討論中,曾出現過多種意見和爭論。毛主席提出,"爭取抗戰勝利,最基本的方針是持久戰。"紅軍的基本任務應當是: 1.創造根據地;2.牽制與消滅敵人;3.配合友軍作戰;4.保存與擴大紅軍;5.爭取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