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月25日新華日報館再版的毛澤東著作《論持久戰》。這是毛澤東的一部抗戰名著,也是抗戰時期中國最著名、印行次數最多、影響最大的抗戰著作。這是《論持久戰》一個較早的版本。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作了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戰略方針的長篇演講。7月1日,演講稿在《解放》第43、44期合刊上,以《論持久戰》為題首次發表,之後又出過各種油印本和單行本,1952年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論持久戰》寫了21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前9個問題為第一部分,說明了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為什麼最後勝利是中國的;後12個問題為第二部分,說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後勝利。
毛澤東首先分析了中日雙方相互矛盾著的四個基本特點,即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通過對這些基本特點客觀全面而又辯證的分析,毛澤東認定,「中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戰略的持久戰才是爭取最後勝利的唯一途徑」。
毛澤東預見抗日戰爭將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其中,第二階段也可以叫戰略相持階段。他把這三個階段,比作中國抗戰的「三幕戲」。
後來的事實證明,毛澤東的這些預見是完全準確的。1938年10月以後,日軍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被迫調整侵華政策,全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堅持全民族抗戰,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抗日軍民在敵後戰場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加上正面戰場對日寇的正面消耗,和中國同盟國家對日本的打擊,敵後軍民在進行了一年多的局部反攻後,又於1945年8月進行了全面的戰略反攻,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這篇著作中,毛澤東有很多預見,後來都被一一證實。
比如,他說:「第一階段,現在還未完結。敵之企圖是攻佔廣州、武漢、蘭州三點,並把三點聯繫起來。」
後來日軍在1938年10月相繼攻佔廣州和武漢。然後便調整戰略,開始用重兵去鞏固佔領區。抗戰第一階段於日軍攻佔廣州、武漢後而告結束。
又比如,他說,在第二階段中,「整個佔領地將分為三種地區,第一種是敵人的根據地,第二種是遊擊戰爭的根據地,第三種是雙方爭奪的遊擊區。」
後來的事實確實如此,在華北、華中的很多敵人佔領區,基本分為完全的敵佔區、我方的抗日根據地,還有敵我雙方拉鋸的遊擊區。
又例如,他預測:在第二階段,「一切敵之佔領地的漢奸組織將合流組成所謂統一政府」。
在這個預測作出半年後,汪精衛集團就同日本進行另組偽政府的談判,1940年3月,汪偽政府正式成立。毛澤東的預言得到完全證實。
像這樣被後來事實證明的預見還有不少。這使毛澤東的這篇著作特別具有說服人的力量。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還提出了很多正確的軍事原則、軍事方針,比如遊擊戰、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等。特別重要的是,他還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重要思想。他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軍隊須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於天下」。
這就是人民戰爭的思想。這是《論持久戰》的一個閃光點和創新點,是敵後戰場上抗日軍民克敵制勝的一個法寶。
《論持久戰》論證了抗戰的發展規律,闡明了爭取抗戰勝利的道路,批判了對抗戰的各種錯誤認識,堅定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是指導全國抗戰的理論綱領。它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燈塔和漫漫長夜中的北鬥星,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指明了勝利的方向。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持久戰思想的集中論述,而不是首次論述。實際上,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半年後,毛澤東就萌發過持久戰的想法,後來又多次地在各種場合對持久戰戰略進行過闡述。《論持久戰》只不過是一次集大成而已。這個戰略實際上也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指導戰略。另外,這部著作中的其他戰爭指導方針,也成為敵後戰場的指導方針。因此,它對中國抗戰起到了指導作用。這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抗戰的一大貢獻,也是中國共產黨作為抗戰中流砥柱的重要表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