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這樣走來--《論持久戰》

2021-01-07 中國網

1939年1月25日新華日報館再版的毛澤東著作《論持久戰》。這是毛澤東的一部抗戰名著,也是抗戰時期中國最著名、印行次數最多、影響最大的抗戰著作。這是《論持久戰》一個較早的版本。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作了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戰略方針的長篇演講。7月1日,演講稿在《解放》第43、44期合刊上,以《論持久戰》為題首次發表,之後又出過各種油印本和單行本,1952年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論持久戰》寫了21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前9個問題為第一部分,說明了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為什麼最後勝利是中國的;後12個問題為第二部分,說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後勝利。

毛澤東首先分析了中日雙方相互矛盾著的四個基本特點,即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通過對這些基本特點客觀全面而又辯證的分析,毛澤東認定,「中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戰略的持久戰才是爭取最後勝利的唯一途徑」。

毛澤東預見抗日戰爭將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其中,第二階段也可以叫戰略相持階段。他把這三個階段,比作中國抗戰的「三幕戲」。

後來的事實證明,毛澤東的這些預見是完全準確的。1938年10月以後,日軍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被迫調整侵華政策,全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堅持全民族抗戰,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抗日軍民在敵後戰場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加上正面戰場對日寇的正面消耗,和中國同盟國家對日本的打擊,敵後軍民在進行了一年多的局部反攻後,又於1945年8月進行了全面的戰略反攻,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這篇著作中,毛澤東有很多預見,後來都被一一證實。

比如,他說:「第一階段,現在還未完結。敵之企圖是攻佔廣州、武漢、蘭州三點,並把三點聯繫起來。」

後來日軍在1938年10月相繼攻佔廣州和武漢。然後便調整戰略,開始用重兵去鞏固佔領區。抗戰第一階段於日軍攻佔廣州、武漢後而告結束。

又比如,他說,在第二階段中,「整個佔領地將分為三種地區,第一種是敵人的根據地,第二種是遊擊戰爭的根據地,第三種是雙方爭奪的遊擊區。」

後來的事實確實如此,在華北、華中的很多敵人佔領區,基本分為完全的敵佔區、我方的抗日根據地,還有敵我雙方拉鋸的遊擊區。

又例如,他預測:在第二階段,「一切敵之佔領地的漢奸組織將合流組成所謂統一政府」。

在這個預測作出半年後,汪精衛集團就同日本進行另組偽政府的談判,1940年3月,汪偽政府正式成立。毛澤東的預言得到完全證實。

像這樣被後來事實證明的預見還有不少。這使毛澤東的這篇著作特別具有說服人的力量。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還提出了很多正確的軍事原則、軍事方針,比如遊擊戰、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等。特別重要的是,他還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重要思想。他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軍隊須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於天下」。

這就是人民戰爭的思想。這是《論持久戰》的一個閃光點和創新點,是敵後戰場上抗日軍民克敵制勝的一個法寶。

《論持久戰》論證了抗戰的發展規律,闡明了爭取抗戰勝利的道路,批判了對抗戰的各種錯誤認識,堅定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是指導全國抗戰的理論綱領。它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燈塔和漫漫長夜中的北鬥星,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指明了勝利的方向。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持久戰思想的集中論述,而不是首次論述。實際上,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半年後,毛澤東就萌發過持久戰的想法,後來又多次地在各種場合對持久戰戰略進行過闡述。《論持久戰》只不過是一次集大成而已。這個戰略實際上也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指導戰略。另外,這部著作中的其他戰爭指導方針,也成為敵後戰場的指導方針。因此,它對中國抗戰起到了指導作用。這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抗戰的一大貢獻,也是中國共產黨作為抗戰中流砥柱的重要表現之一。

相關焦點

  • 毛澤東為什麼能寫出《論持久戰》
    著眼其發展,要依照歷史的發展、戰爭的發展,來研究戰爭的規律。這一章為《論持久戰》全篇的哲學觀奠定了基礎。 第二章關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戰爭,主要論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性。闡明中國革命戰爭的主要敵人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權是使中國革命堅持到底的最主要的條件。這是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所論析的中國不會亡國的進步時代觀的基礎。
  • 《論持久戰》究竟厲害在什麼地方?
    它的大意是這樣的:都說《論持久戰》如何如何料事如神,可是它卻完全沒有提到美國對中國抗日戰爭的作用,沒有預料到美國參戰對日本的決定性打擊,所以它不過是浪得虛名罷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重頭讀一讀這一篇《論持久戰》,看看它為什麼沒提美國的作用,它的魅力究竟在什麼地方? 首先,我們要搞明白一件事,就是毛澤東為什麼要寫《論持久戰》呢?在文章開篇,毛澤東是這樣說的: 「身受戰爭災難、為著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鬥的每一個中國人,無日不在渴望戰爭的勝利。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麼樣?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
  • 我們為什麼要重溫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這種貫通古今的論述雄辯地支撐了「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一《論持久戰》的核心結論。與貫通古今一樣,在把握抗戰軍事發展時,《論持久戰》還立足於洞察全局。《論持久戰》洞察全局的邏輯起點是戰爭與政治關係的性質,「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流血的政治」,「政治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再也不能照舊前進,於是爆發了戰爭,用以掃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礙」。
  • 讓世界了解中國抗戰:是誰冒險翻譯並出版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封面《論持久戰》交給誰翻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講演了自己寫好的著名的《論持久戰》。他是詩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標準的文人;他也是位出版家,曾從德國進口當時最先進的印刷機器,且散盡萬金,出版了諸多報刊和書籍,在中國近代史上這樣的壯舉無人可與之匹敵;但是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說,他最大的貢獻是憑藉《自由譚》向讀者推薦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稱它是一部「人人能了解,人人能欣賞,萬人傳頌,中外稱讚」的作品。邵洵美素有「文壇孟嘗君」之稱(泰戈爾語)。
  • 《論持久戰》出版後,有沒有流傳到日軍手中?看完又作何評價?
    那時候的主席茶飯不思,想著是時候做些什麼來鼓舞國人的士氣。因此他在盧溝橋事變一年後的延安抗戰研究會上,發表了這篇名為《論持久戰》的演講稿,一時之間,群情激憤無不為之動容。(二)、歹人看之,自作聰明早在1936年也就是七七事變以前,主席就看到了抗戰的走向。
  • 日軍看了《論持久戰》是什麼感覺?天皇親弟弟看了想投降
    1943年,日本裕仁天皇的最小的親弟弟三笠宮崇仁親王來到中國戰場視察,期間看了大量關於中國各界人士對抗日戰爭的理論著作,這裡面就包括了毛主席的《論持久戰》。而這還不是三笠宮做的最出格的事情,由於三笠宮認為日本再打下去只能亡國,所以他制定了一個計劃就是刺殺當時的日本首相東條英機,然後讓自己去做「中國派遣軍」的總司令,目的只是為了和中國談判,並讓日本軍隊退出中國大陸,結束和中國的戰爭。雖然這個瘋狂的計劃最後沒有成功,但從天皇弟弟想直接投降的舉措來看,《論持久戰》在思想上對帝國主義的殺傷性是非常巨大的。
  • 抗日戰爭的持久戰理論
    在共產黨內,「亡國論」一般是沒有的,但有些人有一種盲目輕敵的思想。他們過於看重國民黨有200萬正規軍的力量,因而以為抗戰能夠速勝。與持「亡國論」和「速勝論」的人相比較,在全國抗日陣營中,認識到抗戰將持久地進行的人是很多的,並且相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但是,在相信持久戰的人中對於持久戰的理解卻大相逕庭。
  • 80年後,讓我們再次打開他的《論持久戰》
    許多人認為中國可以告別他了。然而,每當中國面臨危難的時候,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發現,他的思想與他所領導的20世紀的偉大社會變革實踐,包含著幫助今人擺脫困境的偉大智慧。2018年,他作於80年前的《論持久戰》,再一次帶來「洛陽紙貴」的盛況。今天,讓我們摘錄《論持久戰》中的名段名句,紀念他的誕辰125周年。抗戰十個月以來,一切經驗都證明下述兩種觀點的不對: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
  • 提出《論持久戰》的毛主席,為什麼卻說:解放戰爭拖不得?
    在抗日戰爭中,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論持久戰》,為抗日戰爭指明了方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主席也說: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為止。可見毛主席非常提倡長期作戰,用時間拖垮敵人的戰略方針,但是在解放戰爭中,毛主席卻說:解放戰爭拖不得。
  • 《論持久戰》通過矛盾的辯證運動關係揭示事物的運動規律
    毫無疑問,《論持久戰》屬於陽謀。 與此同時,各種「亡國論」喧囂塵上,頗有市場。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時年45歲的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 文章採用矛盾分析法,抓住中日雙方的主要矛盾、同時兼顧次要矛盾,一步步論證自己觀點,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
  • 冒死印《論持久戰》的邵洵美,婉拒赴臺機票,晚年入獄後鬱郁離世
    由邵洵美找到結拜的三哥張道藩(時任國民政府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來幫忙營救。然而他們晚了一步,胡也頻已經被時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負責人劉建群秘密槍決了,由於邵洵美不相信,劉建群只得拿出槍決現場的照片給他們看。就這樣,秘密槍殺胡也頻的事件被公之於眾了。
  • 認識當前經濟形勢,為何要有「持久戰」思維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衝擊極大,中國二季度GDP增長剛剛由負轉正。而受美國歇斯底裡的逆全球化操弄影響,中國外部發展環境比往年更加嚴峻複雜。因此,從短期來看,「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從中長期來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當前,如何掙脫這個乾坤套,既考驗內力定力,也考驗思想智慧。
  • 美國抗疫與經濟雙輸,中國持久戰應該怎麼打?
    美國原本想用生命換來經濟增長。德克薩斯州的副州長甚至公然喊出這樣的口號:國家經濟比老年人生命更重要,我作為一個老年人,願意以生命為代價,換取美國未來幾代人的繁榮。結果是,兩手空空。最想保住的經濟失守了,15萬條生命也隨之逝去。
  • 應對經濟持久戰 中國為何屢提「雙循環」?
    (經濟觀察)應對經濟持久戰 中國為何屢提「雙循環」?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記者 王恩博)「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中國高層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首次公開提及的理念,日前又被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視作中國經濟打「持久戰」的應對之策。
  • ...持久戰》,在明確的方向上,實施正確的行動,一定能取得偉大的勝利
    綜述:《論持久戰》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辯證法和唯物史觀有機地結合起來、貫穿始終。《論持久戰》是偉大的哲學著作,把宏觀的政治和具體的戰爭有機的結合起來,為過去在戰場取得的偉大勝利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通過學習,我認為對個人的成長,乃至一個人獲得事業的成功,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社評:抗疫成持久戰,中國需要四大耐力
    防控將成為一場持久戰,這已是越來越確定的事情。中國人需要做好今年全年甚至更長時間與病毒不斷較量的思想準備。我們要清楚,未來一段時間裡比的是耐力、承受力。中國迄今的防控做得很好,接下來我們的幾大能力需要不斷強化。
  • 北京男籃正經歷變革陣痛 論持久戰等待破曉來臨
    北京男籃是休賽期變革最大的豪門球隊,不僅小外援由林書豪變為吉布森,同時還引進李慕豪、範子銘等新援,外加主帥也是聘用的洋帥帕亞加尼,均是讓北京男籃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磨合,去尋找全新的化學反應。毋庸置疑,北京男籃狂輸福建33分,「丟掉昔日的鐵血防守」,會是外界詬病最多的問題。
  • 新一季《中國好聲音》李健來了,哈林卻走了,網友吐槽節目太尷尬
    前不久,新一季的《中國好聲音》播出了第一季,取得了收視率第一的成績,但是卻引來了不少觀眾的吐槽,吐槽的原因也是方方面面,從導師到學員,從節目的舞臺效果到播出平臺等。且不說,論資歷、論年齡,這四位導師究竟能不能挑起導師的擔子,就目前他們所製造的節目效果看,給觀眾的整體感覺就很沉悶、無趣,有時還很尷尬。從第一期節目各位導師的表現不難看出,節目組主要將把控場面和活躍氣氛的任務交給李健,網友不僅要問了為什麼將如此艱巨的任務交給他。
  • 八國聯軍入侵時,我們如果跟他們打遊擊戰,持久戰會是什麼結果?
    滿清分裂,分崩離析 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如果和他們打遊擊戰,打持久戰,那麼會是什麼結果呢?如果真這麼打,會造成的結果就是滿清分裂,整個國家分崩離析。 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八國聯軍入侵的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