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3: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點擊「涼山日報」關注我哦
2020年12月5日,鹽源縣的沈某正沉浸在新居即將落成的喜悅中時,意外從天而降,他從房梁上跌落,當即感頸部疼痛明顯且不能活動,家人立即將沈某送往當地縣醫院檢查被告之高位頸椎骨折,需要手術治療,建議轉院。
數日路途勞頓、輾轉奔走,求醫無果之下,患者來到涼山州第一人民醫院骨科。脊柱外科朱宗波副主任醫師及劉科寶主治醫師接診患者後,通過詢問病史、查體及參考影像資料,診斷為:創傷性樞椎脫位(Hangman骨折),需要手術治療,立即為患者實行了顱骨牽引,穩定頸椎和使部分骨折復位。
與此同時,高斌主任醫師帶領朱宗波副主任醫師、劉科寶主治醫師反覆閱讀頸部X片、CT、MRI等影像資料,制定詳細手術方案及術中可能出現問題的處理預案,於2020年12月8日在全麻下為患者實施了經頸後路寰椎側塊螺釘+樞椎椎弓根螺釘+頸3側塊螺釘固定、自體髂骨植骨融合術,手術順利,耗時不到兩小時。術後第三天,患者佩戴頸託下地行走,自體感覺良好。
據朱宗波副主任醫師介紹:寰樞椎是寰椎和樞椎的簡稱,也即第一、第二頸椎,位於顱骨與下頸椎的交界區,又稱上頸椎。其解剖結構複雜且特殊、先天變異情況時有發生,毗鄰最重要的兩個組織:中間椎管內是高位脊髓,是分管人體四肢運動及感覺的主幹道,同時也毗鄰腦幹的呼吸、心跳中樞,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呼吸、心跳驟停;兩側為供大腦血供的椎動脈,且椎動脈走形常有變異,如損傷會導致大出血或術後腦梗塞發生、甚至死亡。因此寰樞椎手術是脊柱外科風險極大、技術要求極高、最頂級的手術之一,過去被視為生命禁區,現在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國內一些醫院陸續在開展,但大多集中在一些大醫院。朱宗波副主任醫師從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進修回來,攻堅克難,積極開展經後路寰樞椎椎弓根螺釘固定、融合術,治療上頸椎骨折、退變等疾病,迄今已成功開展數十例上頸椎手術。
與此同時,從四川省骨科醫院運動醫學專業進修學成歸來的胡文勇主治醫師,在夯實原有手術項目基礎上,新開展髕骨復發性脫位關節鏡下復位、外側支持帶松解重建內側髕股韌帶;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關節鏡下復位關節外固定等系列手術。
上述手術的開展,推動了「大病不出州」的醫療發展格局進一步建立。
在運動系統疾病中,全世界關節疾病患者有3.55億人,在亞洲地區,每六個人中就有一人在一生的某個階段患上關節疾病。據估計我國關節病人有1億以上,而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為順應醫學發展以及滿足患者日愈迫切的剛性醫療需求,在醫院「大綜合強專科」的戰略發展背景目標下,州一醫院骨科還積極開展各類關節鏡手術,適用於關節軟組織損傷、滑膜炎、關節游離體,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半月板撕裂,肩關節盂唇損傷、肩袖撕裂,髖關節撞擊症候群、髖關節滑膜病變等。
科主任李軍主任醫師率先在全州內開展膝關節鏡檢術、關節清理術、游離體摘除術、半月板成形術、前交叉韌帶損傷關節鏡下重建術,同時,攜同高斌、王斌主任醫師不遺餘力指導下級醫師,推進科室多項新技術新業務開展。
多項脊柱骨、關節鏡技術的成功開展,標誌著州一醫院骨科在新技術拓展上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結束了過去這類疾病只能轉省級醫院治療的歷史,極大地減少了患者的往返勞頓和經濟負擔,促進了患者康復,造福一方百姓。
文/圖 田梅 塗華坤
主編:蔣映春
原標題:《州一醫院:提升高精尖,兼顧微創術,「組合拳」打出骨科發展路》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