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研究】略論《今縣釋名》的地名學價值(文末有彩蛋!)

2021-02-07 地名筆談

地名淵源解釋是中國傳統地名學的主要內容,但專門解釋地名淵源的著作非常罕見。最早的地名淵源實例可上溯到先秦時期,然而第一部專門解釋地名淵源的著作則晚至明萬曆年間始告誕生。從明末到清亡,近三百年間仍無這樣專門的著作。第二部專門解釋地名淵源的著作,直到民國年間方才問世。這就是呂式斌所著《今縣釋名》一書。

《今縣釋名》書影(「地名筆談」配圖,圖片由北京大學圖書館提供)

《今縣釋名》系呂式斌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著成,當年由北平恆和商行印行。由於印數不多,此書現已很難覓得,新編《文登市志》(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803頁的民國時期著作書目中,赫然列入:「呂式斌《今縣釋名》(存社科院歷史所)」今檢敝所庋藏之《今縣釋名》,內容分為六卷,鉛印線裝,一函兩冊,每頁18行、每行28字,共計340頁,合有17萬字,書前有張敬顥、柯昌泗二序、自序及凡例四條,書後附有兩頁勘誤表,正文以當時二十八省為綱,具體探討了各縣名稱的由來,詳細情況筆者已統計成下表:

由表中可知,《今縣釋名》著成之時,有「今縣」1927個,作者對其中1643個「今縣」作了釋名,平均釋名率為85.3%。從表中還可以看出,當時大部分省的縣名釋名率在80%以上,陝西省達94.6%,最低的青海省只有60%,而釋名率在80%以下的則有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青海、廣西、西康、雲南、貴州九省,這些省份當時不是新置的,便是位於邊疆地區的。另外,該書對284個「今縣」未釋名,體現了作者在《凡例》中所言「凡命名之義有未能了解者,姑從闕如,應俟詳加考證,再為補綴」的宗旨。可惜,直到作者晚年,我們仍未看到該書的補編或增訂本的問世。

《今縣釋名》書影(「地名筆談」配圖,圖片由北京大學圖書館提供)

《今縣釋名》在詮釋地名淵源時,涉及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兩大部門二十八類方面的內容。由於這些內容異常豐富,在此筆者不可能一一列舉,只能列出釋名數在五例及其以上的類目,將每類釋名數量作一全盤統計(其中前九類屬自然地理部分,後十九類屬人文地理部分),並於每省之中各選一例以說明之:

1、因水為名類,379例。黑龍江漠河縣「光緒三十四年,擬設直隸廳,民國六年置縣,因漠河水為名」。

2、因山為名類,230例。西康寧靜縣:「民國初年置今縣,有寧靜山,因以為名」。

3、方位地名類,182例。貴州省貴陽縣:「明置府,民國二年改縣,……在貴山之陽,故名」。

4、物產地名類,44例。安徽銅陵縣:「南唐因置今縣,有利國山,即銅官山,出銅」。

5、地形地名類,28例。遼寧寬甸縣:「明東寧衛之寬甸六堡,平地曰甸子,有長甸,永甸、大甸、新甸等堡,俱萬曆六年置,光緒三年置縣」。

6、天文氣候地名類,10例。浙江金華縣:「梁置郡,隋改縣,漢烏傷縣地,當天文婺女之分,《玉臺新詠》:金星與婺女爭華,故云金華」。

7、數字地名類,8例。廣西三江縣:「柳江環府城西、南、東三面,折而東南與鵝江、洛清江會曰三江口,明置三江鎮巡檢司,民國三年改今名」。

8、形象地名類,7例。江西石城縣:「唐置,本寧都之石城場,以四山多石,聳峙如城而名」。

9、顏色地名類,5例。寧夏金積縣:「清同治十一年置寧靈廳,民國二年改今縣,金積山在縣南,山多赭土,日照則色如金,故名」。

10、以古國古城為名類,104例。新疆尉犁縣:「光緒二十四年置新平縣,治羅布淖爾,民國三年改今名,本漢尉犁國地也」。

11、詞義地名類,86例。山西平魯縣:「漢中陵縣地,明為平虜衛,清改縣,並改『虜'為『魯'」。

12、以鄉村亭驛為名類,73例。河南新鄉縣:「隋開皇初置縣,……取新中鄉為名」。

13、美願地名類,72例。江蘇江寧縣:「《寰宇記》雲:晉元帝過江,以江外無事皆寧表靜,於南浦置江寧縣」。

14、以堡寨鎮關塞臺為名類,69例。吉林五常縣:「本五常堡,同治八年置協領,光緒六年建城歡喜嶺,八年改廳,宣統元年升府,民國二年改縣」。

15、少數民族語言地名類,64例。綏遠和林格爾縣:「康熙中置站曰二十家子,蒙語和林格爾,乾隆二十五年置理事廳,光緒十年改撫民通判,民國元年改縣」。

16、史跡地名類,54例。熱河圍場縣:「本名木蘭圍場,康熙、乾隆時秋巡塞外,在此舉行狩之典,清置廳,民國二年改縣」。

17、合成地名類,51例。山東清平縣:「本漢清陽縣,屬清河郡,石趙初置平晉縣,為清河郡治,隋移貝丘於此,旋改貝丘為清平,因清陽、平晉為名也。」

18、避諱地名類,43例。四川富順縣:「有富世鹽井,後周因置富世縣,唐諱世改富義;宋諱義,改今名」。

19、姓氏人物地名類,35例。廣東中山縣:「宋為香山縣,民國十七年改今名,因孫中山先生為縣人」。

20、對稱地名類,16例。甘肅文縣:「後魏平蜀,始於此置文州,按州在武州之西,相對為名也,……明改縣」。

21、祥瑞地名類,15例。雲南祥雲縣:「漢武帝時,彩雲見於白,縣在其南,因名雲南,民國十八年改今名」。

22、語訛地名類,14例。察哈爾商都縣:「本元之上都地,有上都河,即古濡水,清為上都牧場,後訛為商都,今置縣」。

23、年號地名類,12例。陝西淳化縣:「宋淳化四年升雲陽黎園鎮為縣,以年號為名」。

24、移民地名類,10例。福建晉江縣:「有晉江,即浯江,晉南渡時,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名,唐因名縣」。

25、交通地名類,6例。湖南通道縣:「宋置縣,為西至貴州、南至廣西之大道」。

26、以古書文義為名類,6例。河北阜城縣:「漢置,宋祁曰:阜城,南本作阜成,蓋取《尚書》『阜成兆民'之義」。

27、美名、嘉名類,5例。湖北鍾祥縣:「漢竟陵縣地,晉立長壽縣,明改今名,北有松林山,興獻王陵寢所在,嘉靖十年取嘉名」。

28、土司地名類,5例。青海玉樹縣:「民國二十年,就玉樹土司地置縣」。

《今縣釋名》書影(「地名筆談」配圖,圖片由北京大學圖書館提供)

呂式斌在《今縣釋名》中有許多考證、辨誤和議論,有些觀點頗有見地。例如,卷2湖南南縣:「光緒十七年置南州直隸廳,並析華容等縣地益之,民國二年改今縣。案水中可居者曰洲,故古有州縣,又有泉州縣,此宜曰南州縣,不當只稱南縣也」。又如,卷2吉林雙城縣:「嘉慶十七年移駐京都八旗墾荒,光緒八年設通判,宣統元年改府,民國二年改縣;遼、金之雙城縣,在今鐵嶺縣西,非此地」。再如,卷5青海門源縣:「民國二十年置,浩門水所出,即大通河,……按縣名應作浩源為是」。又再如,卷5廣東開平縣:「《明史·地理志》雲,本恩平縣之開平屯,明末改為縣城,析新興、新會二縣地益之;《清史稿·地理志》雲,順治六年以新興縣開平屯置,析新會、恩平二縣地益之。案順治六年,廣東猶為明桂王所有,宜從《明志》明末改縣,《史稿》誤。據《一統志》:萬曆初於新興置開平屯,則《明志》以開平屯屬之恩平,亦誤也」。還如,卷6四川閬中縣:「秦置,閬水迂曲,繞縣三面,縣居其中,故名閬中;西有閬中山,山蓋因縣得名,非縣所取名也」。

令人新奇的是,《今縣釋名》河南、青海等省下一些新置縣的縣名帶有濃厚的時代色彩。

(卷三)河南省:自由:民國十六年析洛陽、登封、臨汝、伊陽四縣地置,設治於白河鎮。

平等:民國十六年析嵩縣、洛陽、伊陽、宜陽四縣地置,設治於葦營。

博愛:民國十六年析沁陽縣地置,設治於清化鎮。

民權:民國十六年析睢、杞兩縣地置,設治於李壩集。

民治:新置。

(卷五)陝西省:平民:新置,在朝邑東南。

(卷五)甘肅省:民勤:雍正二年置鎮番縣,民國改今名。

鼎新:清設高臺縣丞駐此地,民國二年置毛目縣,尋改今名。

(卷五)青海省:共和:民國二十年,以青海東南、貴德西北地置縣。

同仁:民國二十年,以循化縣屬之保安堡一帶地方遼闊、種族龐雜,析置縣。

民和:民國二十年,以湟水以南、臨夏以北、永登西南、巴燕東北地置縣。

互助:民國二十年,以湟水以北地置縣。

按:自由縣治今河南伊川縣東南白沙鎮,平街縣治今伊川縣西南平等鄉,此二縣於1932年合併為伊川縣(今同);民治縣設治於今河南禹州市西北花石鄉白沙村,旋廢;平民縣設治於大慶關(今陝西大荔縣朝邑鎮東平民村),1950年廢;鼎新縣設治於今甘肅金塔縣東北鼎新鎮,1956年載入金塔縣;民和、互助二縣解放後分別改為回族土族和土族自治縣;其餘博愛、民權、民勤、共和、同仁諸縣一直沿用至今。

當初,這十二個縣剛設立時,很充分地體現了自由、平等、博愛等以民為本、共和互助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對封建落後的陳腐觀念的確是「革故鼎新」了一番,因而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由於該書全面系統地、有根有據地詮釋了全國各縣縣名的來歷,因而博得了學者們交口稱讚。張敬顥認為,該書「考證詳明,引據賅博,於各縣命名之來歷,搜計靡遺;間出新義,能發前人之所未發;至古名之不可解者,則付闕如,不逞臆說」。柯昌泗則說,他本想詮釋今古地名,約為簡編,見到此書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當然,此書也偶有錯誤之處,如對廣西全州得名望文生義,以為全與泉同音、州因泉陵為名;又新疆的吐魯番當作唐寧時的吐蕃,將西康省省會康定誤作「古康國地」,等等。不過,瑕不掩瑜,此書仍不失其應有的價值。

原載於《中國地名》2000年第03期。筆談小組搜集整理,如文字識別錄入偶有差錯,請見諒。非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





書名:今縣釋名增補

編著:張清華  王璐

出版發行:中國社會出版社

字數:810千字

版次:2015年7月第1版






《今縣釋名》是民國時期出版的一部地名學著作,也是一部歷史地理學著作,成書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該書對當時全國28個省1927個縣的建制沿革進行了梳理,對縣名由來進行了闡釋。作者呂式斌(1883—1962),字允甫,山東省文登縣(現為文登市)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進士,官至工部主事,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館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縣是我國地域文化的基本存儲單元。縣名所承載的地名文化是我國優秀地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縣名也是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種承載了很多人的鄉情、鄉愁和情感歸宿的文化符號。《今縣釋名》在地名學研究和地名文化建設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但當時印數較少,因此流傳不廣,今人了解者不多。為了向更多讀者展現著作原貌,以及挖掘原著多方面的價值,我們歷時三年進行整理,三易其稿,終於完成了這部《今縣釋名增補》。本書在編排時沿用了《今縣釋名》的體例框架,仍以原書成書時的28個省為序,在原著的基礎之上,增補1927個縣自民國元年(1912年)至今(資料截至2013年底)的沿革等現勢性較強的資料,使全書兼具資料性和工具性。本書將原著的每一個條目作為原文引用,用繁體字編排;其後介紹民國時期至今的沿革,用簡體字排印。原文引用尊重原書的標點格式,即原書的標點符號全部為逗號,本書僅將段末的逗號改為句號,其餘仍為逗號。經過百年的變遷,《今縣釋名》中提及的縣名有些仍在沿用,有些則出於政區變動等原因已經消失或者改變(如單字縣名在用作縣級市名稱時,多加「城」、「州」等字);多數仍被用於縣級政區(縣、區或縣級市)名稱,部分則被用於其他級別的政區(以設區的市居多)名稱。為便於讀者檢索,書末設置附錄,以現行政區為單位,以表格形式展示原著中1927個縣名的變化情況。在編撰過程中,我們參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以及各類學術著作、地圖等資料,力圖完整、準確地闡釋《今縣釋名》所載縣名從民國時期至今的沿革情況。我們雖盡全力,但因學識有限,書中難免存在錯誤和疏漏,還請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本期我們將以《今縣釋名增補》這本書作為粉絲福利。關注「地名筆談」公眾號並在本文末留言,截止至本周三(11月18日)中午12:00,我們將對留言點讚數排名前的粉絲贈出此書,並附贈「地名筆談」精美定製書籤(留言點讚數相同按留言時間先後順序)。活動結束後,我們會以回復留言的方式通知獲獎者具體領獎事宜。歡迎大家積極參與,並持續留意獲獎情況。





相關焦點

  • 新疆地名研究史概略——作為再現空間格局的西域史地學研究四階段
    由於劉統勳在隨同上述測量隊伍進行測量時將沿途地名加以考證纂錄,為該書提供了不少重要的資料。《西域同文志》從當地一些民族語言的角度,對當時中亞新疆一些地方的地名進行考證,對中亞地名學的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由於該書作者不懂民族語,該書對於地名的語源解釋多有錯漏,採用需慎重。
  • 絲路山水圖地名研究
    地名研究
  •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年改現名,以「傾慕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學識淵博,夙願人才輩出昌盛地方」得名,取開陽明之學命名;另據《開陽縣誌》:開陽之名源於嘉慶十五年(1810)所建開陽書院,時人解釋為開陽者,益欲開陽明之學也息烽縣:1914年移貴築縣於息烽城並更名息烽;另說因安位(彝族)獻地投降後,當地戰亂已無,烽火平息,故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取「停息烽火,偃武修文
  • 周振鶴、遊汝傑:地名與移民
    如顏師古注《漢書·地理志》龜茲條說:「龜茲國人來降附者,……處之於此縣,故以名雲。」龜茲國在今新疆庫車縣,而龜茲縣在今陝西。又注《漢書,兩域傳》溫宿國條說:「今雍州醴泉縣北,有山名溫宿嶺者,本因漢時得溫宿國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為名。」溫宿國在今新疆阿克蘇縣,溫宿嶺在今陝西醴泉縣。可見因移民而搬遷地名的事,自古就有。
  • 雲南歷代民族語地名速覽
    古人多釋「滇」與滇池有關。關於「滇」的語種,一說為羌人中一個有影響的部落首領的姓氏;一說為彝語,意或為「甸」,即大壩子。朱惠榮認為,漢晉時期雲南的地名多為民族語地名,其中一部分被用作郡縣名稱。這些民族語地名中,最突出的是以族名為地名或政區名,如句町(在今廣南、富寧)、漏臥(在今羅平縣)、進桑(在今屏邊、河口縣境)、哀牢(跨今保山、德宏,直達西雙版納)、勞浸(在今陸良附近)、靡莫(在今尋甸附近)、巂(在瀾滄江和怒江之間)、昆明(在洱海周圍)等。漢晉時期有毋單(在今宜良、路南縣境)、毋棳(在今華寧縣)、毋斂(在今貴州獨山縣)等縣。
  • 慎重處理地名用字,保護地名文化資源
    例如:①陝西的盩厔縣——古時稱山曲為「盩」,水曲為「厔」,西漢置縣時因境內「秦嶺逶迤、渭河迂迴」命名「盩厔」。1964年為簡化用字改作「周至」,音雖同惟原義盡失。而當地人民念念不忘曲山、曲水的命名淵源,在縣名更改20年後的1984年,將縣城所在的城關公社改作「二曲鎮」。 ②陝西的醴泉縣——因有泉水甘甜的醴泉得名,表明該縣擁有豐富的優質礦泉水資源。
  • 地名研究 | 黎立夏:湘鄂贛交界處通城地名形成的規律與特徵
    棑,通城地名通名用指同木(竹)棑略高於水通一樣,處山坡上的聚落地形略高於下方的山腳或山坡。如四莊鄉清水村的24個居民點中有百租棑、孫家棑、油榨棑。坳,通城地名通名指有道路通過的山嶺分水之處。用坳作通名的如國營黃龍林場與湖南省交界的大坳、小坳及相距不遠的都司坳、官墓坳等。又如沙堆鎮瑤泉村23個居民點中用坳作通名的有諶背坳、但家坳、系馬坳。
  • 西藏自治區各區縣地名由來,高原風光無限好,西藏地名密碼之旅
    >南木林縣: 1960年設縣,系用漢字譯寫的藏語地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南木林意為全勝洲,曾譯那木嶺、那木林、朗林、朗嶺、響納木林、尚納木林、那稜、朗裡江孜縣:1960年設縣,藏語意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勝利堡壘之頂,相傳五百年前當地有一望族,在位於今城區的宗山上修一藏式宮堡,命名為江卡爾孜
  • 「星沙」地名考
    《路史》則說:「沙為長沙……少昊氏始於雲陽,胙土長沙,故軫宿中有長沙子。」可見長沙之名在少昊氏時業已存在,至少有4500年的歷史。所以清光緒《善化縣誌》說:「星以沙而得名,非沙以星而得名也。」即先有長沙這個地名,以後天文學發展了,便把地上長沙的地名,又用於長沙天上的星名。 無論是「星以沙而得名」,還是「沙以星而得名」,都把星與沙連在一起,故長沙又稱「星沙」。
  • 「樂山」地名嬗變史(多篇)
    不妨先觀察一下「三臺縣」的來歷:三臺之地,舊名郪縣、五城、新城、昌城、復名郪等縣名。它也是因為潼川州(無首縣)新升潼川府,需一附郭首縣,於是以城西「三臺山」為新縣設的縣名,沿用至今。無獨有偶,該地此前從來沒有「三臺」之地名,也是以「三臺山」得名。
  • 甘肅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釋名·釋水》云:水直波曰涇,言如道徑也,取其涇流為名靈臺縣:據《讀史方輿紀要》載:取文王伐密作靈臺之義命名崇信縣:縣取唐崇信鎮(軍)為名,唐貞德元年(785)設軍,取義尊崇信用莊浪縣:系屬藏語音譯,莊意為野牛,浪意為溝或谷,野牛谷之意靜寧縣
  • 縣市合併中,保留雙方地名的「縣轄區」模式探討
    蘭津渡/文微信公眾號:蘭津渡同步更新縣市合併設市,抑或分縣「鎮改市」,都是新時期我國城市化戰略因地制宜的兩條路徑,重點都是推進以縣級城市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合縣是為了將鄰近的縣城合力做大,分縣則是讓有發展潛力的城鎮擺脫束縛,獨立發展。
  • 明代絲綢之路雙語文獻《委兀兒譯語·地名》考述
    雖然這一文獻存在許多明顯不足和錯誤,正如陶保廉所批評的:「地名多與今異,方向裡數尤不足據,而傳寫脫誤,正文小注攙雜失次,幾難卒讀。」[1]但它提供的地名數量最多,幾近300個,敦煌一帶尤為集中,獨具價值,也有不少學者提及或使用。
  • 連載 永登各地地名的來歷(一)
    以舊時挖一座澇池積蓄雨水而得名。後形成上下兩個村莊, 人稱上下大澇池至今。另如白澇池、幹澇池( 今作甘露池, 在上川鎮) 、長澇池、澇池灘等等。澇池也叫庫沱, 在永登縣城有地名叫窟沱, 或庫沱。代表性地名如五渠, 屬城關鎮, 以舊時河西第五水渠得名, (據《莊浪匯記》載, 明代即有此水渠) 沿用至今。四渠,屬河橋鎮, 原名上鰲塔。以舊時在大通河流域修築第四條水渠流經此地而得名。
  • 邯鄲地名由來之謎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竹書紀年》成書於戰國中期,是魏國的史官所著的編年體史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從《括地誌》所引的《竹書紀年》中記述的這一條資料看,邯鄲在殷紂王時就建有「離宮別館」,這證明邯鄲一名早在商代末期就己存在,距今足有三千多年了。這可能是目前所知「邯鄲」之名出現最早的史料。「邯鄲」之名的由來,現在一般以《漢書》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
  • 【歷史研究】姚大力 | 河西走廊的幾個古地名
    起源於非漢語的河西地名,大致可以歸入三組:第一組是極少數來源及語義尚可略約考見的;第二組明顯屬於用漢字音譯的外來語,唯其源詞與語義都很難再弄清楚;第三組看上去全似源自漢語,實際未必如此,但亦已無從考辨。當然,還有一些自西漢起就出於漢語的地名,可以把它們歸入第四組內。茲分述如下。
  • 寧州地名起始考
    寧州(今甘肅省寧縣)作為地名在中國歷史上存在1466年,近年隨著古籍《慶陽府志》《甘肅通志》點校出版,《甘肅省志·建制志》出版發行,但在史志編纂中寧州起始時間仍有以訛傳訛的現象。史為樂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版,841頁)寧州條下:「西魏廢帝三年(554)改豳州置,治所在定安縣(今甘肅寧縣)。《元和郡縣圖志》卷3:『以撫寧戎狄為名。』隋時轄境相當今甘肅寧縣、正寧縣及陝西彬縣、旬邑、長武、永壽等市縣地。隋大業三年(607)改為北地郡。唐武德元年(618)復為寧州。天寶元年(742)有改名彭原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寧州。
  • 我國含「樂」字的縣市分布及地名的多種讀法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在我國地名中出現在地級市和縣級市、縣、區中含「樂」字的地名。一個「樂」字,在地名中卻有三種讀音。據統計,我國含「樂」字地名的地級行政區有且僅有一個——四川樂山市,而含「樂」字的縣級行政區有20個。
  • 元代工匠與東鄉地名
    在近十處文化遺址及全縣很多地方都發現有大量的素陶罐、彩陶罐及其他陶製品。有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和寺窪文化。東鄉縣林家村林家遺址出土的鑄銅刀,距今約5000年,把中國鑄銅工具史提前千餘年。元代東鄉地區的手工業從東鄉縣地名中略見一斑。
  • 首屆6名成員!巨鹿成立地名專門機構
    11月25日上午,巨鹿縣民政局在縣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召開巨鹿縣地名專家委員會成立會議。王麟本、王炳南、夏廣奪、滑春改、王振剛、姚元霞6名首屆地名專家以及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住建局、城管局、地方志、志願者協會等單位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