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紀錄片:初心不變,講好每一個故事

2020-12-12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中外專家「雲」聚北京,熱議網際網路時代紀錄片——初心不變,講好每一個故事

《但是,還有書籍》《生活如沸》《一百年很長嗎》等優質網生紀錄片讓人印象深刻。

聚焦網際網路時代紀錄片發展趨勢、發布「嘉果計劃」提案、探討跨文化製作與傳播……為發揮紀錄片在國際文化交流方面的紐帶作用,進一步深化國際行業間的交流合作,在日前舉辦的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上,金樹國際紀錄片節採取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邀請中外嘉賓就全球化背景下網際網路時代紀錄片的發展,以及如何通過紀錄片促進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互鑒等話題進行深入交流。

越來越多年輕人看紀錄片

網際網路發展使紀錄片的傳播更加便捷,可以在更廣闊的範圍內製作與發行,紀錄片的國際合作也較以前更加容易。

在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看來,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看電視的方式,網絡視頻改變了電視的傳播模式和紀錄片的評價模式。「這些改變直接對當下紀錄片的生產和傳播產生了深刻影響。」

「通過網際網路的傳播,使得嗶哩嗶哩的紀錄片瀏覽量呈上升趨勢。」嗶哩嗶哩紀錄片顧問朱賢亮表示,紀錄片具有「更加年輕的受眾」「更接地氣的話題」「更加潮流的表達」「更加獨特的傳播」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紀錄片在年輕人這一群體中呈現出流行趨勢。但是無論怎麼變,都要「繼續『用愛發電』。愛不能變,即對待紀錄片的愛與情懷是不能變的,改變的是製作紀錄片的方式」。

對此,騰訊視頻紀錄片頻道主編朱樂賢也認為,新媒體給紀錄片帶來了更多更年輕的用戶,同時使得紀錄片的時長變短,從而適應移動端的播放。由於網際網路的發展,紀錄片與受眾的互動性也變得更強。「雖然移動端的紀錄片時長被大大縮短,但這也恰恰適應與符合了當代用戶習慣,即在碎片化時間中,使用移動設備觀看紀錄片。」

「網際網路時代,紀錄片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受眾的構成看,今天有更多年輕人在看紀錄片,新媒體對紀錄片來說,也意味著新的機會。」在德國AG DOK紀錄片協會主席託馬斯·弗裡克爾看來,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行業帶來了很多改變,紀錄片出現了新的形式。「在德國,隨著新媒體平臺的出現,使得曾經在德國銷量很差的紀錄片也有了更多的關注。」他表示,新媒體不會創造奇跡,傳統媒體也會繼續存在。現在製作紀錄片不再受電視臺束縛,而是可以自由選擇合作夥伴。同時,市場也需要好的故事、好的製片人。

印度紀錄片專家喬治·庫裡安表示,新媒體為紀錄片帶來了新受眾、新內容、新科技,然而,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很多受眾沒有興趣去觀看更長的內容,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好內容依然是核心競爭力

如何在新環境下讓紀錄片觸及更多人的精神世界?如何讓每個受眾在真實而又普通的故事裡尋找到自己需要的慰藉?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選題與內容至關重要。在未來的紀錄片製作中,會逐步減少由於技術問題所帶來的差異,因為紀錄片的本質是:向世界講好每一個故事。

「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想法與故事去吸引受眾,我相信紀錄片的未來依然會很美好。」託馬斯·弗裡克爾如是說。

「內容作為吸引受眾的最重要因素,其真實性以及質量是不會變的,變化的是講述方式以及形式的創新,還有為了適應傳播方式的改變而作出的改變。」朱樂賢表示,從電影時代到電視時代再到流媒體時代,帶來的只是傳播手段的變化,重要的是通過紀錄片去傳達共同的價值觀,去講好故事。

喬治·庫裡安則認為,新技術使紀錄片的呈現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但製作紀錄片的初心——記錄真實的故事是不變的,世界需要對文明的守望,需要故事,需要紀錄片。「新媒體對紀錄片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在新媒體時代,製作人也要考慮怎麼去拍攝紀錄片,我們要通過紀錄片這個獨特的藝術形式,去講好復雜與獨特的故事。」

英國Meridian Lines Films監制麗茲·麥克勞德以與國家地理合作製作的《做客中國》為例談道,為了吸引受眾,這部片子選了3位主持人,他們融入3個不同的家庭,跟這些家庭同吃同住,一起勞作。「我們注重文化體驗和探險性、娛樂性,在一起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我們所需要的信息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

跨文化需要找準切入點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紀錄片作為一種內容表現形式,在國內外一直受到較多的關注,同時在業內也對更高的紀錄片質量以及更好的國際合作進行追求。但是,由於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文化溝通與文化差異一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紀錄片作為可以很好地承載文化、減少文化間分歧的載體,如何更好地使用紀錄片傳播不同的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副總裁魏克然·錢納表示,對於跨文化溝通和交流,首先雙方的相互信任是根基,其次講故事的過程和方式也非常重要。在跨文化合作中,最難的地方是語言等帶來的挑戰。「語言不通,就不能順暢表達,也不能精準獲取。」

BBC Studios監制馬修·斯比林福德認為,「向世界人民講述本國的故事,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怎麼深挖這些故事,讓一些真正的專家有機會在影片中發聲。」在他看來,在跨文化合作方面,自然科學和人文歷史的相關話題是相對容易合作拍攝的選題。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國際項目負責人田源也認為,「跨文化合作選題方面,自然類的選題特別適合跨文化合拍,因為共性比較多。而國內外不同的版本,實際上只是為了適應平臺和時段的需求,其主要內容都一樣。」他還表示,在紀錄片的選題過程中不僅僅要考慮到主題是否會引起文化共鳴,還要考慮到價值觀的問題,特別是在跨文化的節目製作中,更要考慮文化背景和價值觀,隻有打破文化壁壘才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麗茲·麥克勞德認為,國際跨文化合拍有兩點很重要:一是雙方團隊的及時溝通。二是製作者與國際受眾的溝通。「合拍片是具有挑戰性的,由於文化上的差異,製作人和受眾往往更傾向於接受從本國文化視角出發的紀錄片。因此,除了『國外視角』外,也可以考慮從人文視角出發,拍攝出能夠被本國以及世界範圍廣泛接受的紀錄片。」

旅英紀錄片導演孫書雲認為,在跨文化合作中最大的挑戰首先是信任,其次是溝通、深度。作為跨文化的合拍片,要關注當下不同的熱點,了解受眾甚至是廣告商的興趣。「因此,跨文化的選題,重點在於找到一個好的故事、一個好的切入點,並且堅持下去。」(記者 王坤寧 實習生 蘆佳琪)

(責編:宋心蕊、燕帥)

相關焦點

  • 新時代記者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他們給出了答案
    每一年,對新聞記者來說,機遇與挑戰都發生著新的變化。每一張卷子是嶄新的,每一道題目也是嶄新的。如何出色地答好每一道題,這個會議給出了答案。11月26日,全省新聞戰線優秀新聞作品、優秀新聞工作者表彰會在長沙召開。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宏森出席會議並講話。
  • 「學四史 守初心 擔使命」做四有好老師 觀看紀錄片《為了和平》
    「學四史 守初心 擔使命」做四有好老師 觀看紀錄片《為了和平》為進一步堅定教師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我校以深入學習習總書記關於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精神為指導,按照省教育廳要求,組織全體教師觀看了大型紀錄片《為了和平》,同時也拉開了長安小學
  • 用正能量故事講中國式青春
    我們需要正能量的故事、正能量的榜樣來為當代青年正名,為整個社會注入活力。一個階段以來,有不少優秀紀錄片對焦青年群體、講述青年故事,如《我們的青春》《我們正年輕》《我的青春在絲路》等,用一個個青年奮鬥者的鮮活故事,詮釋了真正的「中國式青春」,為當下的年輕人樹立了新榜樣。  中國青年,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縮影。
  • 大灣區研討會|《海上來客》導演李林:用紀錄片的形式講好廣州故事
    一個城市的國際形象,是在無數個城市故事中交織而成的。有什麼比故事主角的講述,更能展現廣州的國際傳播之道?12月21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國際形象傳播研討會在廣州舉行,研討會在下午特意設置了老城市新活力城市國際傳播交流活動,邀請多個領域代表分享他們與世界的對話、廣州與世界的對話。
  • 講好每一個漢字故事
    漢字研究各個面向大都有相應學科或實際應用領域,如古文字學把不認識的文字變成認識的文字,可以整理出土文獻;漢字學成為漢語言文字學的一個學科分支;漢字應用直接關係到漢字的使用與教學等。相較而言,當今的漢字文化闡釋似乎沒有那麼「專業」,不管什麼知識背景的人都能「闡釋」。為什麼?
  • 國慶專輯:科技日新月異 法院人初心不變 | 我與共和國共奮進
    國慶專輯:科技日新月異 法院人初心不變 | 我與共和國共奮進 2020-10-09 14: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對外講好河南故事?系列歷史文化紀錄片《老家河南》向世界展現...
    1月8日,由香港衛視聯合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打造的系列歷史文化紀錄片《老家河南》在鄭州舉行開播儀式暨研討會。大河網記者在現場獲悉,系列歷史文化紀錄片《老家河南》是以中原文化形成、演變、傳承、發展為主線,從豐富的人文資源中聚焦具有標誌性、代表性、源頭性的文化符號,汲取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的特色和成就,通過解讀中原文化,講述「黃河故事」。
  • 每一部成功紀錄片都是心靈之作
    段欣很早就開始關注這個人物,收集大量素材,挖掘很多故事,並以一個女性細膩的視角,深入探尋這個人物內心世界。 經過多年艱辛努力,段欣將王會悟一生的風雨歷程,拍攝成一部紀錄片,從而為我們留下這位女性非凡的人生軌跡,也為中國的紀錄片畫廊增添一部優秀之作。
  • 實習作品 |《The last dance》火遍全球的背後,體育紀錄片如何講好體育故事?
    當這部紀錄片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功之後,我們的腦海中不僅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喬丹的故事如此讓人興奮,哪怕現在NBA的受眾有多一半的人都沒看過他的直播比賽?為什麼體育人會如此認可喬丹賽場內外的成就?一個好的體育故事到底應該怎麼講?        帶著這樣的疑問,讓我們再次走進喬丹和他的《The last dance》。
  • 怎樣講好中國精神的精彩故事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面向國際國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精神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我們一方面要在傳播內容方面下「繡花」功夫,切實提高傳播內容深度與歷史文化厚度,一方面要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同時充分運用移動網際網路催生的社交媒體新業態、新平臺,藉助強大的民間動員力,講好新時代中國精神的精彩故事。
  • 打造破次元紀錄片,《此畫怎講》新解國風故事
    自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後,觀眾群體對於講述文物背後故事作品的興趣,正日漸濃厚。2016年年底,原班人馬趁熱打鐵推出了同名電影、收穫了諸多好評與關注,央視日後也相繼播出《國家寶藏》系列節目和《如果國寶會說話》系列紀錄片,豆瓣評分均在9分以上……文物紀錄片火爆的背後,是大眾對傳統藝術文化的興趣,已然助推「中國風」成為了一種新的流行。
  •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總編輯王曉輝:創意和共鳴缺...
    8月1日,在2019「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四川分站賽暨「愛上四川的100個理由」原創短視頻大賽啟動儀式上,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總編輯王曉輝表示,悠久的古蜀文明、燦爛的民族文化和巧奪天工的蜀繡技藝,都是響亮的「四川名片」,參賽者可以充分運用短視頻介紹不斷「雄起」的四川。
  • 5G時代,企業如何講好品牌故事?200年依雲生動演繹
    從工業時代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一個道理是通用的,無論產品還是品牌,誰會講故事誰就會贏!講好一次故事容易,但要持久反覆地講出好故事,尤其網際網路碎片化的今天,沒幾個人能做到。今天要說的這家企業,堪稱最會講故事的法國依雲(evian)
  • 他拍了冷門題材紀錄片,把「中國植物」的故事講給世界聽
    受訪者供圖草木緣情李成才早年的紀錄片多是將世界的故事講給中國聽,如《大國崛起》《華爾街》和《貨幣》,展示金融、歷史等領域的世界故事。這次他選擇根植中國,「把我們自己可能都不太清楚的故事給講清楚」。但紀錄片投資成本正好相反,拍攝植物成本最高,然後是動物,成本最低是拍攝人物。李成才導演出生在河北唐山的一個鄉村,童年常與各種農作物相伴,也許是那時埋下了熱愛植物的種子。工作之後,他因為一次演講來到武漢大學,碰上一個講述植物與人類關係的展覽,催生了他拍攝植物類紀錄片的想法。
  • 記錄新時代 講好中國故事——湖南省新聞戰線工作綜述之二
    11月26日,在全省優秀新聞作品和優秀新聞工作者表彰會上,除了表彰第30屆中國新聞獎湖南獲獎作品、2019年度湖南新聞獎獲獎作品外,第十五屆湖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優秀個人等獲獎人員也相繼上臺接受表彰。
  • 融媒體時代如何講好法治故事
    作為法治類紙媒,如何在融媒體的新形勢下,講好中國新時代的法治故事呢?內容為王:講好法治故事的關鍵 講好當代中國的法治故事,是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需要,也是增強國際話語權的需要。但無論事件產生的動力源在哪一方,都有一個官民互動的問題,即官方推動的有公眾與社會的參與,民間推動的有官方的認可與相關制度的調整。渠道為王:傳播好法治故事的重點 如何傳播法治故事?有了好的法治故事,還必須有效地傳播出去。
  • 《大秦賦》沒講明白的故事,紀錄片《中國》一點就破!這就是差距
    作為一部戰國劇,編劇不講軍事計謀,不談權謀之術,而是花費過多的篇幅在「兒女私情」上。對於整部劇的主線,編劇卻視而不見,這也引發了很多觀眾的不滿。之前鬆弛有度的節奏毀於一旦,情節方面也是一拖再拖,《大秦賦》徹底淪為了一部「注水劇」。好在10日晚間,精緻唯美的紀錄片《中國》開播了。
  • 5分鐘也可以拍紀錄片《早餐中國》 開啟紀錄片短視頻時代
    原標題:仲局 | 5分鐘也可以拍紀錄片《早餐中國》 開啟紀錄片短視頻時代半島記者 仲維莉近期,《早餐中國》第二季完結。這部立志要做100集的美食短紀錄片已經吸引了相當多的粉絲,豆瓣分數居高不下,網絡平臺播放量截至目前也達到1.4億。
  • 紀錄片《回望美麗——雨花女英烈的故事》開機
    首次集中展現雨花女英烈群體紀錄片《回望美麗——雨花女英烈的故事》開機南報網訊(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  為迎接建黨100周年,進一步用好用活雨花臺豐富的黨史資源,讓雨花英烈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昨天,文獻紀錄片《回望美麗——雨花女英烈的故事》項目開機儀式暨劇本研討會在南京出版傳媒集團青春書店
  • 向青少年講好文化傳承的故事
    向青少年講好文化傳承的故事,成為中青報加快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傳播重點。首先,為黨育人、服務青年,需要更多的文化自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如何將黨的文化理論創新同古今歷史(包括黨史、團史等)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