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蘑菇拉動144億元產值!曾經的貧困戶,如今年入十幾萬元

2020-12-11 海外網

貴州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前不久,貴州省宣布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

小小蘑菇帶來15億元產值,覆蓋全縣7萬貧困戶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的蘑菇小鎮,是安龍縣一個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區。臨近午餐時間,小鎮附近的一家酒店開始張羅起蘑菇宴。

安龍縣位於貴州省西南部、珠江上遊南盤江北岸,屬於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日照充足、雨水充沛,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食用菌產業在這裡落地生根。

韓光武、鄭紹敏夫妻倆兩年前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到了縣城,有了自己的新房子,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韓光武兩口子文化程度不高,本來他們還為生計發愁,但當地政府早已有了考慮,為了解決搬遷戶的就業問題,政府出資建設食用菌大棚,免費提供給搬遷戶種植,並提供菌包、技術、銷售等一條龍服務。韓光武夫妻倆一口氣承包了5個大棚。他們表示,一年收入有十來萬元,打工兩三萬都掙不到。

利用坡耕地、退耕還林地,發展優質速生菌材林,既為製作菌棒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地菌材林長期依靠從周邊省份購進的現狀,實現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雙贏。2020年,安龍縣已完成速生菌材林種植5萬畝。

種植食用菌,品質好壞,菌苗是關鍵,當地通過自主研發食用菌菌種,解決技術瓶頸問題,延長了食用菌產業鏈。

三年前,一家來自遼寧的公司選擇了安龍投資建設生產基地,研發培育了適宜當地種植的玉木耳、凍菇等珍稀菌種,進入冬季,公司廠房內依然一派繁忙。

通過這種企業加基地加合作社加農戶的模式,安龍縣食用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龍頭企業發展22家,合作社發展到48家,種植面積擴大到3.6萬畝,產值突破15億元,覆蓋貧困戶7萬多人。

通過香菇深加工,製作休閒零食,也讓菇農們賣不出去的多達產量的10%的「三級菇」有了出路,價格翻了三番。

而廢菌棒則用於葡萄園施肥,一個冬季能省下二三十萬元的冬肥費用。

目前,安龍縣已形成了從食用菌菌種研發、菌棒生產、種植、精深加工到倉儲物流的完整產業鏈,延長了食用菌栽培環節的前後鏈條,實現了產業效益的最大化。

貴州打造大數據試驗區,智能生產0.2毫米「麻花針」△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在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貴州省,「十三五」期間,實施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確立了蔬菜、食用菌、茶葉等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通過田間地頭的供給側改革,破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產業瓶頸,為百姓種下了「幸福果」和「搖錢樹」。

除此之外,貴州還在打造後發趕超新引擎,作為全國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大數據不僅廣泛應用在農業領域,在貴州省的眾多工業領域之中,大數據智能化的生產車間也比比皆是。

在一家工廠的智能化生產車間裡,70臺高速運轉的自動化設備,正在生產著一種比頭髮絲還要細的「超微」部件,因為製造工藝酷似編麻花辮,所以大家都叫它「麻花針」。

「麻花針」的學名叫「絞線式彈性毫微型插針」,是高端電子元器件主要的連接器配件,製造工藝十分精細。一根「麻花針」由10股銅合金絲絞制而成,六七毫米長、直徑不超過0.2毫米。

這些細如髮絲的「麻花針」,它在剛剛發射升空的長徵五號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是連接傳輸電信號,相當於一個人的網絡神經。

就是在這細如頭髮絲的「麻花針」上,需要進行20多道工序的高精度作業,每一道工序完美銜接,做到精準無誤,這才是生產「麻花針」的難點所在。

「麻花針」多數運用在飛機、宇宙飛船、衛星、火箭等特殊環境裡。因此,小小「麻花針」,質量穩定是關鍵。

作為我國資歷最老的連接器企業之一,這家企業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從事「麻花針」產品的自主研發。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麻花針」產品主要依賴進口。90年代中期後,公司開始小批量生產0.4毫米的「麻花針」產品,當時的生產基本全靠人工手動,工藝難度大,不僅生產效率低,質量也難以保證一致。直到進入2000年之後,公司巧用大數據,才自主研發出了0.2毫米的「麻花針」設備。

數位化的背後是更高的產能、更低的消耗。在未實現智能化生產之前,60人左右的車間每個月產能不足200萬,實現智能化生產之後,28人的車間產能提升到每個月600萬。

如今,每一道工序都實現了雲上傳,每一針的鬆緊度等數據也實時上線,「工匠標準」被固化到每根「麻花針」上。目前,公司已實現42臺機加數控設備和63臺柔性針自動化設備在線監測,生產數據同步上傳航天雲網工業雲平臺,通過數據分析實時監控產品質量。

「麻花針」的智能化生產只是貴州省大力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的一個縮影。如何讓「智造」創造高品質,貴州省這些年也在不斷發力。2017年,貴州運用大數據開展「千企改造」,對4000多家企業進行了以信息化、數位化為重點的技術改造,實現了一批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突圍發展。

半小時觀察:大數據成可持續發展新動能實施「大數據+工業」深度融合,打破了傳統生產模式,讓每一根「麻花針」都實現智能化、信息化生產。「麻花針」的生產變革,就是貴州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實踐。過去五年,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大踏步前進。在貴州的藍圖裡,貴州將堅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遊產業化「四個輪子一起轉」,讓高質量發展的列車跑出「加速度」。到2022年,全省超萬戶實體經濟企業與大數據深度融合,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全省GDP比重將達33%。撕下「貧困」標籤的貴州正以嶄新的姿態站在發展的前沿,綠色趕超、綠色引領將成為「貴州方案」和「貴州智慧」。

來源: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


責編:秦雅楠

31935642,.小小蘑菇拉動144億元產值!曾經的貧困戶,如今年入十幾萬元,.2020-12-10 17:01:49,.204306,.秦雅楠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關注|小小數據線,贛州定南一做做十年:車間百餘家 產值數...
    小小數據線,定南一做做十年車間百餘家 產值數十億(傾聽·算算脫貧帳)本報記者 戴林峰《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1日 第 07 版)數據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製圖:蔡華偉核心閱讀加工一條數據線,平均利潤3分錢。依靠這個產業脫貧致富,能行嗎?
  • 從入不敷出到年入過三萬 曾經的貧困戶生活有了新盼頭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幸福曬出來—看平原老鄉脫貧奔康系列報導編者按:「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然而,母親李紅雲因腦血栓後遺症生活不能自理,範玉秀也因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折磨,逐漸喪失了勞動能力,小兒子還在上小學,丈夫張正齊十幾年前因一場車禍導致腿部殘疾,只能在村子附近打些零工補貼家用,全家一年的收入僅靠9畝耕地的收成。收入微薄,入不敷出讓這個六口之家的家底徹底被掏空,生活舉步維艱,貧困已然成為這個家庭難以脫離的噩夢。
  • 四川會理石榴綜合產值50億元,今年年產將超14億斤
    四川會理作為中國石榴之鄉、中國石榴第一縣、中國優質石榴基地,當地石榴果大質優、種植規模大、產值高。果品產量70萬噸,14億斤,實現綜合產值50億元。現場,會理向與會客商發出邀請,歡迎各地客商共品石榴,共享機遇,共謀發展。會理位於西南橫斷山脈東北部,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區域內氣候屬國內中亞熱帶西部半溼潤氣候區,日照時數多,蒸發旺盛;雨量集中,乾濕季分明。
  • 環江:這個基地今年產美國紅桔150多萬斤,產值450多萬元
    2月11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洛陽鎮紅桔產業示範基地裡,紅澄澄、沉甸甸的紅桔壓彎了枝頭,果農們正忙著採摘今年最後一批紅桔。種植基地裡,一棵紅桔樹上碩果纍纍。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蒙宏譙 覃義堅 攝「我長期在紅桔基地務工,一天有120元到200元的收入,可以維持家庭的正常開支,要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家住洛陽鎮合作村坳桃屯的低保戶陳彩菊說。
  • 涇川縣貧困村果品產值達4億元
    原標題:涇川縣貧困村果品產值達4億元  記者 趙珍珍  今年以來,涇川縣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思路,全力推進果品產業開發
  • 辰谿縣長田村:今年高效農業產業產值將超億元
    扶貧工作隊2015年入村以來,村支兩委協同扶貧工作隊深入調研,找到了致貧原因,釐清了致富的思路:要改變當前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要發展產業,強化自身的造血能力。首當其衝的就是修路,只有「進得來,出得去」才會有機會。
  • 東華能源:融資淨買入144.05萬元,融資餘額8.34億元(12-31)
    摘要 2020年12月31日東華能源融資淨買入144.05萬元,融資餘額8.34億元
  • 產值450萬元!大竹縣獅子村500餘畝西紅柿豐收
    大竹縣周家鎮獅子村大力發展西紅柿產業,通過有序引導、輻射帶動、技術幫扶,推動產業不斷發展,讓小小西紅柿鼓了村民錢袋子,映「紅」村民好日子。眼下,大竹縣周家鎮獅子村的500餘畝高山西紅柿迎來豐收季,長勢旺盛的西紅柿掛滿枝頭,村民們正忙著採摘,將已成熟的西紅柿裝車拉運上市。
  • 浦北:打造生態茶葉示範基地 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廣西新聞網 作者:容小蘋 李夏潔 編輯:徐世傑 廣西新聞網浦北11月9日訊(通訊員 容小蘋 實習生 李夏潔)「我們合作社的運營模式是合作社+基地+農戶,目前入社茶農有
  • 四年前年產值1000萬,如今年產值已超3000萬,河南這個小廠得益於啥?
    商丘公司累計支付購電費2.77億元,轉付電費補貼1641.22萬元,每月平均助推全市920個貧困村村集體增收月880萬元。據了解,在政策落實方面,國網河南電力開闢光伏扶貧項目綠色通道,保障全省2萬餘個光伏扶貧電站及時併網投運,累計全額支付購電費25.8億元,及時轉付新能源補貼7.1億元,惠及貧困戶40.8萬戶,並累計減免低保、五保戶電費9億元。
  • 產值超1750萬!平遠東石花生豐收,貧困戶樂開了花
    ●本報記者 傅思林  將近中午,平遠縣東石鎮茅坪村貧困戶賴秀芳從田間農忙回來,便將新採的700斤東石花生晾在自家門前,待它們徹底曬乾,再榨油自銷,墊補兩個孩子上初中的開支。
  • 「三駕馬車」聯合驅動 溫嶺瑞格機電銷售產值逆勢增長
    新冠肺炎疫情對民營企業的發展衝擊較大,然而,溫嶺市松門鎮一家機電公司卻克服了重重困難,化危為機,苦練內功,工業產值實現逆勢增長。今年前5個月,公司創工業產值1.22億元,同比增長21.34%;銷售額達1.25億元,同比增長31.78%。
  • 三箭集團今年產值有望破百億元
    黃河灘區脫貧遷建項目今年5月有望交付。  3月18日,三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劉家昌介紹,疫情讓他們第一季度受到一定影響,但這正是企業練內功的時刻,他們有信心在第二季度恢復正常經營,爭取今年產值突破100億元。  「疫情期間,黨員衝在前,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前面是黨員幹部,後面是職工群眾,大家團結一心,共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三箭集團黨委副書記王汝春和黃建華不約而同為黨員點讚。
  • 「決勝2020」脫貧攻堅看山東丨小蘑菇帶來大財富 鄒城「虛擬就業...
    該公司是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山東恆信集團向鄉村振興領域進軍的現代農業示範項目,佔地405畝,總投資10億元,是目前全國金針菇單體最大的工廠化食用菌企業。一期可日產金針菇120噸;二期建成達產後,可日產金針菇150噸、白玉菇50噸、蟹味菇50噸,實現年銷售收入5億元。
  • 一棚平菇一期收入近8萬元!蘑菇棚裡「種」出新希望
    「蘑菇又長大了,過兩天又能採一茬。」1月9日下午,看著日光溫室裡一排排菌棒上長出的小蘑菇,像傘一樣「傲然」挺立在菌棒,曹建紅心頭一喜。
  • 全國勞模邯鄲風採|苗銀德: 「蘑菇王」在脫貧路上急行軍
    偶然聽到臨漳縣某退休老工人種蘑菇遠銷海外的消息,他激動不已:「何不在本地發展蘑菇種植,帶村民一起致富?」他購買了種菇技術的相關書籍研究學習。年底,21歲的他準備湊錢買菌種。「小小年紀要種蘑菇,銀德,你有多大的把握?」面對大家的質疑,苗銀德許諾:「放心,我能幹好!賺了錢大家分,賠了錢大不了我一人承擔。」
  • 南康區:給搬遷貧困戶「穩穩」的幸福
    「以前在老家,我們一家六口人守著一畝三分田過著緊巴巴的日子,買個日用品都要到十幾公裡外的鎮上才能買到,生活很不方便。」王小榮回憶說。為了徹底擺脫「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窘境,南康區順應群眾期盼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一方面,通過區裡抓總、鄉村推進的工作模式,不斷加強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宣傳,逐戶動員符合搬遷條件的貧困戶搬遷,做到政策宣傳「不漏一戶」。
  • 韶關翁源林下經濟總產值達11.72億元
    據村幹部介紹,東鵲村2018年成立了林下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去年種植100畝的基礎上,今年又新增種植100畝,5年內計劃發展到500畝,年產量可達3萬斤。此外,該村還發展毛竹加工產業,主要生產竹筷、竹籤、竹炭等製品,每年直接收購村民毛竹逾100萬元,年利潤近50萬元,可為村集體增收20萬元。同樣擁有豐富山林資源的壩仔鎮中洞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 前五月產值468.86億元!我市青拓集團逆勢增長底氣何來?
    「疫情是危機,也蘊含機遇。」該集團人力資源部部長劉永清介紹,2008年以來,青拓集團在灣塢半島冶金新材料產業園建設的系列項目,總投資超200億元,現已形成年產鎳鐵180萬噸、不鏽鋼粗鋼470萬噸、不鏽鋼熱軋鋼卷380萬噸、不鏽鋼冷軋板帶220萬噸、不鏽鋼棒材50萬噸、不鏽鋼無縫管材20萬噸、不鏽鋼高速線材90萬噸、不鏽鋼型材40萬噸的生產能力,成為全球最大、最具競爭力的科技領先全產業鏈不鏽鋼跨國企業集團。
  • LG化學南京工廠動力電池產能大增:今年產值目標60億元
    「一季度產值8億元,二季度有望實現產值18億元,今年公司的產值目標是60億元。」疫情之下,位於南京濱江開發區的LG化學(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LG化學濱江工廠)的產銷按時序推進,總經理崔碩原對企業在非常時期取得的成就無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