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Da視界-胖達原創,未經作者本人許可,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文/Da視界-胖達
如果胖達問大家,二戰的轉折點是什麼?
胖達相信,大多數人會給胖達這些答案:諾曼第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甚至還有中途島戰役。是的,這些戰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的作用都是決定性的,它們扭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局勢,並在解放歐洲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一點毫無疑問,對吧?
但是,新問題來了,決定亞洲局勢的關鍵戰役是什麼呢?
大多數的朋友,可能會跟胖達列舉我國抗日戰爭的組成部分,比如說長沙會戰之類的。不過呢,這就沒有意義了,畢竟如今的網絡世界裡,充斥著這些資料,讀起來並沒有什麼新意。
01東方史達林格勒
在歐美各國的研究者、歷史愛好者眼中,科希馬戰役才是決定了二戰亞洲局勢的關鍵戰役。
科希馬戰役發生在卡博山谷,無數人因此喪生。
坦克或飛機、大炮這種的重武器在這裡根本無法施展,這種情況,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腦海中,有關戴安瀾將軍率部退進野人山的畫面。
戰士們在充斥著蚊子、水蛭和高溫的沼澤叢林中戰鬥,他們用步槍、刺刀在世界上最艱難的地形裡戰鬥著。沒有糧食,也沒有援軍,要麼在叢林中咬牙堅持著生存下去,要麼就在叢林中腐爛。
在科希馬,一個由不到1500名士兵組成的防線,面對15000名日軍士兵的輪番攻擊。守軍與侵略者進行了一場殘酷的肉搏戰,阻止了日軍前進。
在後世的歐美學者看來,如果這場戰鬥日本人贏了,他們就會非常順利地進軍印度,從事實上證明自己,已經徵服了亞洲。有人會將科希馬戰役稱為亞洲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它的存在。
02科希馬戰役
從1942年2月起,日軍似乎勢不可擋,他們接連徵服了東南亞和太平洋範圍內的廣大地區,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印度,「日不落帝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1944年3月初,日本發動了新一輪的攻勢,第15軍作為先鋒入侵印度。日本人計劃從東北部進入印度,佔領科希馬和英帕爾等城市,然後穿過這些城市向德裡進軍(沒錯,是德裡,不是新德裡)。
1944年3月7日到8日,在這場日軍稱之為「德裡大遊行」的戰鬥中,日軍兩個師團襲擊了英帕爾。3月15日,日軍第31師團,進攻了科希馬。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與日本人在一起的是內塔吉·蘇哈什·錢德拉·博澤領導的10萬印度士兵,他們正在與由斯利姆將軍領導的由錫克教徒、馬拉薩人和廓爾喀人組成的英屬印度軍隊的作戰。
關於內塔吉·蘇哈什·錢德拉·博澤,胖達之前有關印度的文章中有所提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此人,姑且給他一個印度汪精衛的頭銜吧。
對於英國人來說,佔領科希馬,意味著英國對印度統治的結束。
但是斯利姆將軍的部下,在面對龐大的日本軍隊時顯得人手不足。斯利姆將軍很快就選擇了請求增援這條路,在他看來,就憑自己這點人,打退優勢日軍的進攻是不可能的。
從4月3日到16日,日本第31師團和日本海軍陸戰隊多次試圖佔領科希馬山脊,但印度英軍的戰士們頂住了日軍的猛烈進攻。
經過13天的戰鬥,英軍的援軍才抵達了目的地,這之後又發生了67天的血戰,日本人最終被趕出了英屬印度,有效地扼殺了日本徵服亞洲的狂妄之心。
由於大量撤退的日本軍隊要麼剖腹自殺,要麼餓死在無情的叢林中,科希馬戰役對於日軍來說,也是歷史上難以啟齒的一次失敗了。
03戰役的歷史意義
這是印度軍隊第一次在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果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英印陸軍總司令克勞德奧欽萊克承認了這一點,「如果沒有英屬印度軍隊,英國不可能挺過兩次世界大戰。」
而對於印度人來說,這是一場具有諷刺意味的戰鬥。一邊是與日本並肩作戰的所謂「印度國民軍」,另一邊是由賈特人、錫克教徒和廓爾喀人組成的英屬印度軍隊。
內塔吉·蘇哈什·錢德拉·博澤只是想藉助日本人的手,將印度從英國殖民者手中奪過來,他曾希望日本人一路打到德裡,然後日本人會將印度的控制權移交給印度人,從而建立起一個獨立的印度。
不過,這種想法貌似有點幼稚,這註定是不可能發生的。
我是【胖達】,這裡是Da視界,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內容能夠讓您覺得有所收穫,那麼就點個關注支持我們吧。對於我們的內容有什麼意見,又或者說您有什麼想了解的內容,都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