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談論悲痛以度過它

2021-01-21 方所文化


2020年的布克國際獎(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由荷蘭作家Marieke Lucas Rijneveld憑藉著作品The Discomfort of Evening獲得,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普通農民家裡小孩意外去世的悲痛故事。面對親人離世,人們會如何處理自己的傷痛?


獲獎之後Rijneveld表示,「我希望讓大家看到一個家庭可以如何處理傷痛、悲傷,尤其是小朋友會如何做。他們全部都用不同方式去面對......對於一個家庭而言,這是件很巨大的事情,但他們不去談論。然而,我想看看如果他們嘗試去面對它時,會是怎樣一回事。」


△The Discomfort of Evening,圖源布克獎官方網站

英語有一句俗語叫做「The elephant in the room」,可以翻譯成「房間裡的大象」,形容一些觸目驚心地存在著的事實或感受,被避而不談、視而不見。試問房間裡如果有一頭大象,我們真的會看不到嗎?


有一些明顯而巨大的哀痛,我們談論它,是為了渡過它。如果每次都假裝其不存在,終有一天,房間裡的那頭大象會大到把整個房間都摧毀。


這個冬天,我們一起來閱讀新書The Discomfort of Evening


△ Marieke Lucas Rijneveld 朗讀The Discomfort of Evening選段以及談論該書的主題,視頻源自布克獎官方網站



📖



01

The Discomfort of Evening



作者:Marieke Lucas Rijneveld

面對生離死別,孩子們是如何去哀悼?這是個重要議題,但卻缺乏探討。或許那些較激烈的舉動源自於孩子們對於死亡的似懂非懂。這本小說不允許你以旁觀者的角度閱讀,你很快就會被深深捲入了書中的世界。


「我向上帝祈求,能否帶走哥哥而不要帶走我的兔子。阿門。」10歲女孩Jas擔心父親打算將她的寵物兔子給家人加菜,於是說出這樣的禱告。沒想到就在她禱告之後,參加溜冰比賽的哥哥一去不返。一個家庭在瘋狂的悲傷中分崩離析,他們在瘋狂的混亂中跨越了普通的邊界。


28歲荷蘭新秀作家以自身童年遭遇的創傷為故事主題,描述一個信仰虔誠的家庭在遭逢巨變時,因為過度壓抑情緒造成的傷害。失去親人的哀痛若沒有得到撫平,情緒的反撲可能引起更難以挽回的決裂。



作者:Mei-Mei Berssenbrugge

 線上:成都店有售 

 線下:廣州店/成都店有售 


Empathy標誌著Mei-mei Berssenbrugge詩歌的一個轉折點,她的詩像地平線一樣在紙上拉長,自然與人的關係緊密調和,富有哲理,又節奏感十足


正如Berssenbrugge在這一版的新注中寫道,「我相信我們與生俱來就有能力感知到周圍情感的細微差別,不僅僅是身邊心愛的人,還有我們不認識的人,還有動物、植物、雲朵、巖石……我開始摸索著走向一種直覺、下潛意識的整體性創作。」


在這些詩中,「empathy」不僅是人與人的內在空間,同時也是一種元素、一個地點,一場極其精巧的與世界的對話。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Louise Glück的詩歌令人驚訝,她拋開前人的動力變得更加猛烈,她將目光定格在尚未想像的事物上。


Glück發明了一種形式來適應她的這種需要——「the book-length sequence of poems」,就像從高處看的風景,從小說的間隙通向不可言說的地方。


她的詩精準且敏感地描繪孤獨、家庭關係、離婚及死亡。她著迷於生活的偶然性與大自然不斷變化的狀態,珀爾塞福涅(古希臘神話中的冥後)、銅櫸、母親、父親、姐妹、花園、丈夫、兒子、馬、狗、著火的田野、山……這些元素不斷地重新出現,是對自然界變化的傷感、對造物主的詰問,既為萬物悲,也為生命的終將消失感到無奈。





作者:Slavoj Zizek

線上:廣州店/成都店有售

線下:廣州店/成都店有售


2020年,我們迎來Hegel誕辰250周年,今天他的思想仍然對我們有啟示嗎?Slavoj Zizek解讀了這位改變了我們對後人類時代思考方式的哲學巨人。Hegel的思想代表著一種面向未來的激進開放,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來感知當下時代的前景和威脅。


今天做一個Hegel主義者,並不意味著要建構一個新的理想,然後分析我們為什麼還沒有,以及如何達到「未來」。而是將Hegel作為一個起點,不是一個結論,去問從這個起點出發,現在的事物會以何種的狀態出現?


Zizek出人意料地將Hegel與現在聯繫起來,展示了為何21世紀會是Hegel式的,研究他可能對 「有線大腦」(人類大腦和數字機器之間的直接聯繫,俗稱 「神經連結」)的概念有什麼看法,當機器能夠讀懂我們的思想時,作為「自由個體的人類是意味著什麼





作者:Guy Raz

線上:廣州店/成都店有售

線下:廣州店/成都店有售


偉大的創意往往來自於一個簡單的火花。紐西蘭國家隊的一名足球運動員注意到國家生產的所有未使用的羊毛,並想出了將它們變成鞋子的方法(Allbirds)。一個賣三明治的小販找到了重複利用剩餘皮塔麵包的方法,並將其變成了一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生意(Stacy's Pita Chips)。


屢獲殊榮的記者和NPR主持人Guy Raz採訪過200多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在How I Built This他們分享了每個創業者的創業歷程:從早期制定想法,到籌集資金、招募員工,再到抵禦競爭對手,最後為自己支付一份真正的薪水。


這不是那些無聊空洞的泛泛而談,這些經過實際生活檢驗的小竅門,可以幫助創業者解決試圖啟動業務所面臨的障礙。對於任何曾經夢想創業或想知道開拓者如何將自己的夢想變為現實的人來說,這本書將是必讀之作。當然無論你是否打算創業,任何人都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一些東西。



06



限量親筆籤名版本,值得收藏


在他的第一本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本自傳中,克羅埃西亞皇馬球星Luka Modric講述了他從成長於戰火紛飛的南斯拉夫的孩子,到成為世界著名足球運動員的旅程。


2018年,Modric在同一年贏得了久負盛名的四大足球獎項:金球獎、FIFA最佳男足球員、歐足聯年度最佳男足球員以及球王獎,創造了足球史上史無前例的壯舉。


在這本從未公開過的人生故事書中,Modric描述了他作為足球運動員的起點,他在薩格勒布迪納摩、熱刺和皇馬的關鍵時刻,以及是什麼讓他在球場上奮力拼搏。作為享譽全球的中場大師,Modric通過勇氣和堅持,戰勝了所有懷疑他的人,他的人生故事是一個真正的強者的歷程。




暢銷書Purple Cow(《紫牛》)和This is Marketing(《這才是營銷》)的作者的這本小書,絕對能激發你我潛能,將更好的作品展示給世界


創作路上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想要套一個公式就完成一件好作品,是不太可能的。但要有所成就,卻確實有個公式可循:「全心投入」與「持續堅持」,就是不二法門。


Godin堅持認為,「創作瓶頸」是種迷思,持續堅持比突如其來的靈光乍現重要得多。從定義自己為「創造者」開始,對自己的定義和認同,能促使我們去行動,避免分心,並將熱忱投注在所喜愛的事物。行動創造習慣,習慣則是練習的一部份,而練習、持續不懈的努力,就是達成目標的最佳方法。以本書為指導,你將學會與恐懼共舞。勇於承擔必然的風險,以滿滿的熱忱創造出能代表自我、闡述自我的作品。



作者:Susanna Clarke

線上:廣州店/成都店有售

線下:廣州店/成都店有售


限量親筆籤名版本,值得收藏。


魔法的本質是什麼?理性的本質是什麼?是否兩者一定不能共存?哪一個被隱藏在更大的假象當中?


《英倫魔法師》作者,英國作家Susanna Clarke在她時隔十六年的新作中,描述了一種遠比咒語更內在的魔法,這種魔法似乎是宇宙結構的一部分,像宇宙引擎一樣強大,但卻很脆弱。標題人物Piranesi,是一個奇怪的傢伙。他生活在一個「薯片、餅乾和香腸卷」等文字存在,但物品本身卻不存在的世界裡,不過他似乎也不覺得這很奇怪。


書名來自一位18世紀的義大利藝術家,他以一系列精心想像的「迷宮」版畫而聞名。但一個人總是因為迷失而變得更糟嗎?真正的監獄是什麼?我們如何承受極限的痛苦,為了生存我們必須放棄什麼?Piranesi似乎是追求一種更安靜的魔力,探索人類是否都應該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欣賞自己生活的美好,而不是被所監禁的環境決定?



09

The Churchill Complex



作者:Ian Buruma

線上:廣州店/成都店有售

線下:廣州店/成都店有售


Ian Buruma帶來了一次精彩詼諧的旅程,講述了英美之間的「特殊關係」,特別是總統和首相之間的紐帶,像是Reagan在Thatcher身上找到了他意識形態的靈魂伴侶,而George W. Bush在Tony Blair身上找到了他在宗教和戰爭方面的同道中人。而現在,如果不提及Trump和Boris Johnson,就無法理解一個國家的民粹主義起義,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也是理解這個特殊關係消亡的關鍵。


面對國家安全的威脅,人們總是會喚起Churchill來代表勇敢的領導力。本書遠不止是對Churchill遺產濫用的反思,其核心是對一系列精明而又善於收攏人心的總統與首相之間呼應式的人物研究。


對於不甘於失去曾經大帝國實力的英國來說,與世界上超級大國的親密關係是它繼續保持歐洲大陸地位的籌碼。如今在英國脫歐投票與2016年美國大選之間的聯繫越來越清晰的時期,英美聯盟已經在孤立主義的巖石上搖搖欲墜。



Making The Met, 1870-2020


作者:Andrea Bayer, Laura D Corey

線上:廣州店有售

線下:廣州店/成都店有售


為慶祝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成立150周年而出版的紀念性著作,從「藝術可以使任何接觸到它的人得到提升」這一論點出發,審視了博物館的歷史,帶領讀者逐步回顧了大都會博物館是如何發展為世界聞名且備受歡迎的百科全書式博物館。


書中既追溯了博物館幾個重要的轉折階段,深入介紹了那些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帶往新方向、拓寬受眾並擴大其藏品的關鍵人物與裡程碑事件;也探討了二戰期間與戰後博物館在保護文化遺產上發揮的作用,以及它與現當代藝術家的互動。除此以外,Making The Met還收錄了大量的圖像資料,不僅有200餘件改變大眾欣賞藝術方式的知名藏品,還包括罕見的幕後圖片。


2020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相關出版物還有Art = : Discovering Infinite Connections in Art History(點擊了解:十月方所選書有詳細推薦)兩本書一起閱讀,或許大家對藝術、藝術作品會產生新的理解與看法。



作者:Louise Rogers Lalaurie

對熱衷藏書的人而言,藝術家製作的書籍是極珍貴且稀有的一個種類。Matisse是製作書籍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他在1932至1950年間創作了8本書——有為Mallarmé、Baudelaire創作的插圖版書籍,也有其本人的作品集Jazz。這段時期他的生活發生了劇變,個人飽嘗疾病之苦,而法國又爆發戰爭且被佔領。關於這一階段的梳理對理解Matisse整個藝術生涯是至關重要的,然而這8本書中的許多內容此前並未被公開於世。


滑動查看內頁


Matisse: The Books即是對此的補充與挖掘:不僅探討了Matisse在制書過程中是如何平衡文字與圖像的關係,構建出二者間的有趣對話;強調了這8本書對Matisse的深遠意義,因為它們是其後期剪紙作品的催化劑;還展示了藝術家對美和真理問題的深度參與,他的信念,他對衰老、損失和靈感的看法,以及他與批評家、法國藝術機構和生活中女性的關係。除此以外,書中精選了多部詩歌、戲劇作品及Matisse本人的言談,翻閱起來令人慾罷不能。



The Unrealized Concepts,Ideas, and Dreams of Moshe Safdie

作者:Michael J. Crosbie

線上:廣州店/成都店有售

線下:廣州店/成都店有售


Moshe Safdie,加拿大籍的以色列裔建築師,其成名作是蒙特婁地標「棲息地67」,這為他鋪平了國際發展的道路。Safdie聞名於世的作品還包括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和星耀樟宜機場。在其50年職業生涯中,Safdie用獨特的視覺語言探索了社會責任設計的基本原則,先後獲得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加拿大勳章、加拿大皇家建築師學會金獎等榮譽。


滑動查看內頁


Safdie曾說過:「對於為建造而設計的人來說,那些未被付諸現實的作品並不意味著失敗,因為這些設計是建築師工作進化的一部分。」他表示,自己一生中可能有一半以上的設計作品是未建成的,這些項目也是其寶貴且重要的作品。With Intention to Build即是對Safdie這些未實現作品的一次梳理。


這本圖文並茂的書中充滿著Safdie傾心繪製的草圖、認真搭建的模型及深入詳盡的研究,可謂是對Safdie思想和職業生涯的全面剖析。同時,這本書也是對未建成建築中存在寶貴遺產的一種極好肯定。



Celebrating the ExtraordinaryInteriors from Nest Magazine

Nest雜誌由藝術家兼設計師Joe Holtzman創辦,出版於1997年至2004年。該雜誌突破傳統期刊中那些美麗奢華的室內裝飾,以展現非傳統、特殊的和不尋常的環境為特色,徹底改變了人們看待室內空間與裝飾的方式。


滑動查看內頁


The Best of Nest是第一本有關Nest雜誌的集合,由著名出版商Todd Oldham編撰,收錄了26期雜誌中的精選之作,包括眾多知名作家、攝影師、藝術家的作品,如Michael Cunningham、Patti Smith、Nan Goldin和Derry Moore等。Holtzman還特意為本書撰寫文章,講述了每一期雜誌出刊、發行背後的故事。



Five Hundred Years of British Art

自1897年開放至今,泰特美術館現已發展為4個博物館:位於倫敦的泰特英國美術館、泰特現代美術館,泰特利物浦美術館與泰特聖艾弗斯美術館。相較於泰特現代美術館,泰特英國美術館更具古典氣息——館中主要藏有1500年至今英國本土藝術家的作品,這些作品充滿了想像力的創造和再創造。


滑動查看內頁


Five Hundred Years of British Art既展現了泰特英國美術館中的精華,又對英國藝術在近5個世紀中的非凡發展做了重點介紹,亦讚美了英國藝術在美學上的獨創性。作為一個正在進行的故事,這500年的藝術充當著一個窗口,透過它讀者可以加深對自身與社會、過去與現在以及英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了解。



作者:Jessica Hundley, Thunderwing, Johannes Fiebig, MarcellaKroll

線上:廣州店/成都店/青島店有售

線下:廣州店/成都店/青島店有售


Tarot是第一部以「視覺」為基點去解析塔羅牌的著作,從中世紀到現代,探索了這項古老傳統背後的藝術故事。


書中既追溯了500餘張塔羅牌及其原創藝術背後的象徵意義(其中三分之二的藝術創作從未在塔羅牌以外的地方出現過),也強調了塔羅牌作為靈感來源對Salvador Dalí和Niki de Saint Phalle等藝術家的影響。


滑動查看內頁


除此之外,Tarot還囊括了藝術家Penny Slinger撰寫的前言,Johannes Fiebig的讀牌指南,Marcella Kroll關於神諭卡的文章,Éliphas Lévi、Carl Jung、Joseph Campbell等思想家的言談,並收錄100位風格迥異的當代藝術家創作的塔羅牌……內容之豐富,可謂是本小型百科全書




 了解更多選書 




·end·

‍‍‍‍‍‍‍‍‍‍

相關焦點

  • 《3811》| 當我們談論女性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3811》| 當我們談論女性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0-12-21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我們在談論瑞幸咖啡的時候,我們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瑞幸咖啡這個現象級的企業時,我們該談論什麼?是不到一年22億美元的估值,9個月燒錢超8億,還是與星巴克差異化的行業模式設計,高效的新零售實踐以及品牌塑造方法論?
  •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m4a10:25來自混沌研究所POPMART泡泡瑪特,這家以「盲盒」為核心產品玩法的內地潮玩公司,即將於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份裡實現在港股聯交所發行上市。媒體關於泡泡瑪特的分析文章不少,今天我們換個角度,來議議從走紅的盲盒消費背後所看到的一些趨勢。
  • 武俠片一百年:當我們在談論「武俠」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文 | 楊一欣或許,當談論「武俠」時,我們不僅在回憶一種情結,也是在想像一個理想化的世界,一個理想化的自我。所有觀眾都願意相信山高水長,後會有期,他們也願意相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抬眼看去,遠方仍然有那樣一個看不大清的江湖。
  • 當我們談論密息會,我們在談論什麼
    它的觸手伸向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當中。影響著南詔大理地區彝族、白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贊陀倔多是為阿吒力教祖師爺,並從傳說走向了傳奇。▽巍山巍寶山土主廟勸豐佑銅像雖然阿吒力教作為一種宗教流派業已消失,但作為宗教信仰的一種形式,它存留了下來,以另一種形式融入到其它宗教裡被一代代地傳承下來。它的主神大黑天神改頭換面出現在了本主廟裡。 正是阿吒力教和本主崇拜融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帶來大黑天神和阿吒力教的先行者贊陀倔多尊者早已走進本主廟。據說他初到鶴慶的時候,先住在迎邑村背後雞冠山上的山洞裡。
  • 今天,當我們談論江南文化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江南」時,到底在談論什麼?青年作家王佔黑打了個比方,「今天我出門遲了,因為家裡的水管凍住了。鄰居讓我把水龍頭打開,讓它不停滴水。」江南文化是流動的,這是王佔黑的言下之意。談論何謂江南時,語言是作家與編輯們頻頻提到的關鍵詞。「每個寫作者都有自己的母語,影響著思考方式、文字風格,乃至使用比喻的方法,情感表達的方式、心理活動的機制等敘事倫理層面。」《收穫》主編程永新說。「疫情期間,我花了很多時間聽電臺、播客,大部分是北京、東北那些地方的年輕人做的,聽上去他們說的都是普通話,因為大家都聽得懂,其實是有方言的部分。
  • 當我們談論華格納時,還可以談論什麼?
    暫且不論這樣的辯護是否充分,至少有一點是發人深省的:當我們談論華格納時,我們尚有許多重要問題可以、也應該去談論。斯克魯頓的視點,相當必然地首先落在了哲學的脈絡上。>本文原載於三聯《愛樂》雜誌2020年第11期《真理之戒 :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中的智慧》[英] 羅傑·斯克魯頓 著定價:88.00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9原標題:《當我們談論華格納時
  • 當我們說起MVP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放在大洋彼岸,人們也是爭論不停,電視節目中,推特話題榜,甚至修剪草坪時和鄰人的爭論,關於誰才是真正的MVP,似乎官方的決定就像個怯生生的「參考」而已,人們心中都有自己的標準,都很堅定卻也努力要去說服彼此,柚子也報導了消息,卻也陷入了一陣空虛:我們樂此不彼要爭的這個榮譽,我們津津樂道在說的這個MVP,當我們注視著「莫裡斯·波多羅夫杯」的時候,我們究竟想要傳遞怎樣的價值訊息?
  • 當我們談論塔克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原因無他,紅隊確實與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紅隊的球員也格外受我們的關注,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雖說某個xx總經理發表了xx言論,但從純粹的籃球角度講,塔克是值得我們喜愛的那一類球員。我們沒有與生俱來的好條件,我們從小到大都不是人們的焦點,我們面臨的選擇總是那麼殘酷。我們被談論時,往往只是得到一句「哦,那個人啊,還行吧」。我們站在角落,用盡全力,只是想成為小時候理想中的自己,可稍不留神就會被時代拋棄。我們離開家鄉,去遠方追夢,起起落落。生活逼迫我們成長,你的眼角也有了風霜。再次相見時,縱有萬般苦澀,也只有一句「我最近挺好的。」然後繼續面對生活帶給我們的挑戰,不妥協也不放棄。
  • 當我們談論反食品浪費法時,我們在談論什麼?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殷立勤 攝中新社北京12月25日電 題:當我們談論反食品浪費法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新社記者 梁曉輝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正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一系列初步規定,包括明確反對「大胃王吃播」「禁止誘導超量點單」「食品浪費要收費」等,一經公開便成為社會談論的焦點。
  • 羅點點:當我們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論「尊嚴」
    有一次,她與幾個醫生朋友聚會,談論起死亡,大家的想法慢慢改變了羅點點對死亡的看法,死亡不應該「不依不饒」,「我們不希望在ICU病房,赤條條的,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最終『工業化』地死去。」那樣死去,太較勁,也很難堪,自然規律不可違背,死亡真的來臨,插再多的管子,做最倔強的救治,其實都是徒勞的。
  • 帷幕落下終有時:當我們談論「梅羅」的時候,究竟在談論什麼?
    起初,當這兩顆新星冉冉升起的時候,我們滿懷期待;當他們如日中天的時候,我們驚喜萬分。如今,當他們各懷滄桑、即將老去的時候,我們再度談論起「梅羅」,可否想過到底是在談論些什麼?不過梅球王始終是更加「賢良淑德」的那一個,不但調整身心重新投入比賽,為俱樂部繼續攻城拔寨,而且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發話:「在這麼多爭議之後……我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團結一致的激情和雄心是我們達成目標的唯一方式……毫無疑問我做的所有事都是以希望俱樂部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
  • 當我們在談論菖蒲時,我們其實在談論「中國的當代藝術」
    圖說:石墨和作品《如戲》 官方圖 下同 當人們在談論菖蒲時候,關注點肯定不僅在菖蒲的模樣。那麼,他們究竟在關注些什麼? 圖說:劉玥《塵世樂園》 蘇東坡將菖蒲這種不開花的野草重新包裝、設計,歌詠它的生命和精神,在新環境裡完全賦予它一種新價值,而這種價值歷經千年而不衰
  • 僑報社論:當我們談論馬拉度納時,我們在懷念什麼?
    當我們談論馬拉度納時,我們在懷念什麼?我們在懷念一個真正的足球天才,他不是足球流水線上的標準件產品——身高只有1米65,身材矮胖,但是在球場上,他魅力四射,映襯得那些又高又壯的對手蠢笨而呆滯。只要他觸球,球就像黏在他腳上一樣,無論他怎樣推拉盤扣,球始終不離左右。何謂球感?看看鼎盛期的馬拉度納就全明白了。
  • 當我們談論2020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2020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答案。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網球並不是生活的重點,柴米油鹽哪一樣不更重要?這顆黃綠色的小球不過是酒飽飯足後的消遣品。但對另一些人來說,網球卻又是全部,是工作、是熱愛、是心之所向,是避風港、是每天續命的咖啡。
  • 當我們談論2020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2020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答案。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網球並不是生活的重點,柴米油鹽哪一樣不更重要?這顆黃綠色的小球不過是酒飽飯足後的消遣品。但對另一些人來說,網球卻又是全部,是工作、是熱愛、是心之所向,是避風港、是每天續命的咖啡。
  • 我們憑什麼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
    憑什麼陪它度過漫長歲月?甚至還有人操心《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這個片名這麼長,能在票根上印全嗎?(真是操碎了心啊!)◤安東尼現實中的安東尼◤憑什麼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安東尼需要我們陪他度過的這段歲月是他最年輕的那些年,故事從大連到東京再到墨爾本,跨越國度,跨越時區,跨越半球。
  • 當我們談論林書豪的時候,我們究竟在期待什麼?
    當我們談論林書豪的時候,我們在期待什麼?首先,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回到一開始,當我們談論林書豪的時候,我們到底在期待什麼?
  • 球隊打掃休息室、羽生結弦巡遊沒垃圾,我們談論這些,在談論什麼
    不過當我們討論日本足球隊清理更衣室、球迷清理賽場座位區垃圾,當我們討論羽生結弦自身修養良好、帶動粉絲都能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時,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難道僅僅是「要不要隨手撿垃圾」這麼淺顯麼?而日本隊香川真司說的那句:「我們是弱者,但我們會展現最頑強的抵抗!」讓人類淚目的同時,是不是又有些熟悉呢?回想在今年以23歲的小小年紀登頂「人生巔峰」的羽生結弦,他也曾說過,「我超級軟弱的!」但正是因為意識到自己的「軟弱」,他才拼了命的想要翻閱前路上的層層壁壘,翻過那些「困難、絕境,看到更美好的風景。」有注意到一個共同點麼?
  • 當我們談論危機的時候,我們到底談論的是什麼?
    一旦道路選擇錯誤,不是說想轉行就轉行的,畢竟隔行如隔山,如果轉行,還要從零開始,關鍵是我們未必耗得起,因為時間很寶貴,生存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我們不可能一直啃老,父母也有老去的一天,那時我們就是他們的依靠了。所以,危機出現之前,我們其實是可以通過計算,把危機扼殺在搖籃裡的,做到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