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插隊趣事

2020-12-23 親歷者的故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插 隊 趣 事

「偷」梨

我們插隊的地方不僅風景好,山上的果樹更好。圍繞著山上層層梯田種植著梨樹,紅果樹,核桃樹,杏樹。從6月份開始,就有結果子的了。從城市到農村,看到這麼多果樹心裡自然高興,而且上工的路上隨手就可摘到水果吃,那就更加愜意。不用花錢就可隨便吃水果,這在城市裡是根本不可能的,想到這點,大家心裡還挺高興。初來乍到,我們根本就不懂規矩,滿以為只要村裡有就應該隨便吃,誰知道第一次摘梨吃,就讓老農逮了個正著。

那是我們剛到四隊的時候,我和劉允恬,鄒曉群,王豔華下工回來,看到路邊山坡上有一顆秋梨樹,樹上結滿了蘋果似的秋梨,我們幾個人上去就摘,越摘越上癮,摘著摘著就爬樹上去了,全然不顧天已經快黑了,正當幾個人為摘到大而好的梨高興時,只聽一聲斷喝,「住手!」我們一驚。

回頭一看,一個老農站在我們面前,氣勢洶洶的看著我們,他很奇怪的大聲問我們「你們是哪來的,為什麼偷梨,跟我到大隊去」我們不知就裡,跟他解釋半天,他不聽我們解釋,非要我們去大隊不可,我們抱著梨慢騰騰跟他往大隊部走去,這時天已經黑了,我覺得不妙悄悄和鄒曉群把梨扔了,然後告訴劉允恬和王豔華趕緊把梨扔掉,他們似乎還有些不舍,說話間走到了四隊飯場(當地人吃飯都習慣把飯端到一個地方,大家一邊說話聊天,一邊各吃各的飯,這個地方就叫飯場)剛好碰到四隊隊長正端著飯過來,看到我們被這個老農帶著,隊長很熱情的和我們打招呼,這時我們就像見到了救星一樣趕緊向隊長求救。

還不錯,隊長告訴這個老農,我們是新來的大學生,不了解情況,讓他放了我們。原來這個老農是一隊看秋的,專逮偷梨的。偷一個梨,扣一個工,一個工7角錢。由於一隊在山上離大隊較遠,所以大隊來了知青,而且住了這麼些日子了,他還不知道呢。只想帶著我們到大隊領功去呢。礙著隊長的面子,他才放了我們。我們趕緊道謝,緊張的心情這才鬆弛下來。

不過忙活半天,一個梨沒吃著,還差點出大醜,心裡也挺窩火,可又沒辦法。要知道那時候一提「偷」字,可是道德品質問題,會讓人一輩子抬不起頭來的。所以,我們回到知青宿舍誰也沒敢說。但是,我們也很納悶,為什麼種果樹不讓吃。後來還是社員告訴我們怎麼對付這些看秋的,我們才知道要找找竅門。原來每個人都在吃梨,只不過不讓逮著就是了。當我們發現社員的褲子,胯部都很肥時,才知道那是他們用來裝梨,特意做的大褲口袋造成的。一斤重的梨一個口袋可以裝兩個,可以想像那個服裝的樣子。那也可以稱作是地方特色了。

社員有社員的辦法,我們有我們的注意。我們在瓦窯幹活的時候,只能走大道,而在大道上摘梨就等於把自己毫無保留地暴露給看秋的,可我們又嘴饞不能不吃梨。有同學想出一個好辦法,我們大家一起吃一個梨,逮著了我們大家就一個梨核,幾個人扣一個工也還承受得了,逮不著我們接著吃,吃夠為止。

就這樣,我們和看秋的「鬥智鬥勇」,沒少吃梨。不知誰統計的說是有同學一天能吃20多個梨,挺厲害呢。(梨不進庫屬陽,進庫以後屬陰。)說來也怪,那時吃那麼多梨也沒吃夠,到現在還是那麼愛吃梨。

紅果樹下的喧鬧

下鄉第一年,大家對割麥子挺新鮮,一直問隊長什麼時候開鐮。終於有一天,隊長告訴我們明天就可以割麥子了。記得那是6月11日清晨,我們十幾個女生手拿鐮刀,興衝衝地跟著隊長就上山了,我們大隊的土質不好,麥子長得稀稀落落且又是山地,一小塊一小塊的,比不上平原的麥田,所以這個活並不是很累,大家一鼓作氣一會就割完幾塊地。6月天,孩子臉,說變就變。正當大家幹得起勁時,突然,天空陰雲密布。說時遲,那時快,我們還來不及反應,就噼裡啪啦下起了傾盆大雨,同學們一窩蜂就近鑽到一顆紅果樹下避雨。

紅果樹天然的傘狀樹冠成了我們很好的避雨屏障。大家蹲在樹下嘰嘰喳喳說笑不斷,為有這樣好的地方避雨而慶幸。沒想到一個響雷讓大家一下子靜了下來,不知誰說了句:「大樹不能避雷,雷電會把樹劈壞的。」這一句不要緊,嚇得大家向炸了窩的小鳥,「哇」的一聲一溜煙的全跑出來了。為了不被雷擊著,我們冒著傾盆大雨,從泥濘的山上跌跌幢幢的往山下闖。這可是名副其實的連滾帶爬,摔倒一個,絆倒一片,一個個摔得像泥猴。你看我笑,我看你樂,摔倒了笑,爬起來還笑,也就是年輕吧!一路摔著,一路笑著就回家了。

吃 杏

從城市到農村什麼都新鮮,看到水果非吃不可。記得大隊杏剛下來時,大家一人一毛錢的杏。一毛錢給一臉盆,便宜倒是便宜,可那是杏呀,杏是不能多吃的。可那時誰也不懂呀,只知道剛摘下來的杏又甜又面很好吃。大家就不管不顧,守著盆就吃起來了。沒成想半夜就開始鬧肚子,男女生你方鬧罷我方鬧,沒一個倖免。那時我們住在大隊部,男女生不說話,男女廁所是一個大糞坑中間壘起一道牆,圈起來之後一邊一個口,沒門。

要放平時男廁所只要有人,女生就是再想去廁所也憋著,等沒人時才去呢。這下可好誰都顧不上羞澀,顧不上面子了。男生在那邊,女生在這邊排著隊,打著手電,那個鬧哇。那一夜,大家都沒怎麼睡覺。還好,仗著年輕沒撂倒。打那以後大家再也不敢這樣吃杏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才把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抬死人的民謠記得牢牢的。

相關焦點

  • 北京知青插隊生活照
    大同縣倍加皂、蘿蔔莊、上榆澗、獨樹、舊橋等村插隊的北京知青。歡送知青工農兵學員大同縣倍加皂、蘿蔔莊、上榆澗、獨樹、舊橋等村插隊的北京知青。知青民辦教員大同縣倍加皂、蘿蔔莊、上榆澗、獨樹、舊橋等村插隊的北京知青。知青們都參加了民兵
  • 知青往事
    知青往事時值知青上山下鄉50周年之際,回憶那段難忘歲月而以詩詞吟之。坐著汽車去人民公社金秋八月餞行忙,踏出藍中別學堂。休說知青成往事,懸壺濟世有其功。 註:額木琪格為蒙古語醫生;雲生發又名榮生發,為生產隊老知青、赤腳醫生。 備考 金秋藉口取衣裳,同學家中複習忙。當即埋頭燈燭下,似乎忘卻教書堂。
  • 朱維毅:知青的朋友、三次插隊的人生
    我們知青插隊生活的終結,也成了耶婁生命的終結。貧下中農給予我們知青的最後一次教育,是不能浪費一切具有實用價值的生命,哪怕這條生命對知青們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耶婁屍骨無存,只有他的皮毛繼續發揮著作用,被一戶貧農人家墊在炕上禦寒保暖,支撐他們的房事。這,就是耶婁——我們杏林塔知青共同朋友的生命結局。三十多年後。我和牟新艇、張振國和趙恬從北京開車重返杏林塔。
  • 南京知青在鄂託克草原插隊的深情追憶
    伊克布拉格有30多處泉眼,終日玉泉噴綠;有著豐富的礦產,蘊藏在連綿的千裡山中;有著世界稀有樹種四合木和半日花,僅分布在小面積範圍之內;更有那800多人的蒙漢族農牧民鄉親與前來插隊的22名南京知青,他們水乳交融、蒙漢情深的故事撼人心扉,民族團結之花日益盛開在大草原上。52年前。
  • 楊小萍 | 知青生活趣事
    知青生活趣事1969年到1971
  • 「知青歲月」插隊生涯瑣憶之時運命
    本篇要提之人姜瓏音(化名),不是我們大隊,甚至也不是我們公社、我們萬年的知青。她是距我們生產隊約二十裡的餘江一處山塢裡的上海知青,該女六九級初中生,1970年初由上海來到江西插隊的。因與我們村的一位女知青在上海是鄰居,所以下鄉以後多有走動,真正說多也即兩個月內你來我去各有一次互訪。
  • 「知青歲月」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無 家 可 歸  插隊一年,農閒了,想家的情緒像感冒一樣蔓延開來,大家不約而同醞釀著回北京過春節。生產隊不同意知青一起走,要求分期分批,為了防止第一批人超假,必須在假條上簽字按手印,保證按時歸隊。為了不影響下一批同學回家,第一批的同學只好委曲求全按了那個有傷尊嚴的紅手印。當年,回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汽車、火車要倒幾趟。
  • 知青往事:看青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村裡的社員家家戶戶都養著幾口豬,豬長大了平時都捨不得殺,一般在逢年過節時才殺。瘦肉和豬下水用來打牙祭,填補虧空了一年的腸胃。
  • 知青生活往事:時隔多年,說起墜崖的那頭耕牛,他心裡還很難受
    剛聽完潘成軍老師的講述時,我一直在猶豫,潘成軍老師下鄉插隊落戶的那段知青歲月要不要寫出來?因為那段日子有感動也有心酸,讀者朋友都喜歡看充滿陽光和溫暖的文字,不愉快的事情我怕大家看了堵心。隨後又跟潘老師溝通了一下,他說事情真真實實地發生過,寫出來讓大家了解一下當時陝北農村的生活狀態,也沒有什麼不好,記住過去,才能更好地開拓未來。
  • 梁家河:最美鄉村,知青插隊的地方,生態果園1200畝,收入1.5萬
    周邊還有乾坤灣,伏羲碼頭,清水灣,蛇曲國家地質公園,還有文安驛,黃花溝,梁家河知青舊居,梁家河景區,梁家河薰衣草莊園,梁家河村史館,梁家小院,玉皇山等等景點。梁家河,毗鄰包南線,長延高速,交通比較發達。截止2015年11月,梁家河有1187人,它是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 孔捷生:吃肉罵娘——知青往事
    直至一九六八年我到農村插隊落戶,才開始領略真實的人生。孔捷生知青生涯之青澀影像那是西江流域的一個魚米之鄉。但我詫異地發現,當地農民養魚養鴨養豬,但除了逢年過節都沒怎麼見過他們吃肉。誠然,我這插隊知青所掙的工分根本養不活自己,我買肉的錢其實都是父母補貼的。鄉民真正吃肉的大日子是過年,本地過年的傳統是裹蒸粽,那不是一般的粽子,只只碩大無朋,居然重達幾斤至十幾斤。它是用幾層荷葉包的,裡頭是糯米、綠豆、肥多瘦少的豬肉。鄉民把煮豬食的大鍋洗淨,用來燉裹蒸粽,以慢火通宵達旦地熬,出鍋時奇香撲鼻,裡頭米、豆、肉三位溶為一體,關於水鄉裹蒸粽的獨特風味,至今我猶未忘懷。
  • 北京知青知多少?致敬當年的那些北京知青……
    自1967年開始至1970年,北京市有26萬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到外省市上山下鄉:黑龍江14.6萬人(其中插隊約8000人),山西43000人,內蒙古27873人,陝北延安地區23000人,吉林約7000人,雲南約6000人,還有甘肅、寧夏、河南、湖北四個省。北京知青在兵團農場的知青數量略高於在農村插隊知青數量。
  • 1962年,北京19歲女知青放棄高考,主動下鄉插隊,如今過得怎樣
    1962年,在北京有一位19歲的姑娘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她為了響應國家「上山下鄉」以及「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毅然選擇放棄了高考,選擇下鄉插隊。這位年輕的姑娘名叫侯雋,而她當時也因為高尚的思想覺悟和吃苦精神被視為了知青模範和勞動榜樣。
  • 「知青歲月」我那插隊的小山村
    去年深秋,我和幾位知青點老戰友,伴一路清風,踏一徑紅葉,探訪50年前插隊落戶的小村莊。小山村坐落在縣城最西端崇山峻岭之中,與安溪、大田、漳平三縣接壤。四周是莽莽林海,松、杉、毛竹等構築一道道天然的綠色屏障。
  • 京知青生活往事:因為一張合影照,他和陝北女子結為伉儷
    楊雲方老師很隨和也很健談,有濃濃的陝北口音,他跟我講述了當年在陝北插隊落戶的點點滴滴和現在的生活狀況。1969年春節前,那天是1月23日(臘月初六),天氣特別冷,楊雲方的父母和弟弟妹妹把他送上了北京開往陝西方向的知青專列。看著站臺上哭哭泣泣送行的人群,楊雲方心裡一陣酸楚,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
  • 「知青大返城」的率先行動,為什麼偏偏是雲南知青
    1978年12月8日,「雲南各農場知青聯席會議」召開,發布《北上宣言》本文的「雲南知青」,限於雲南生產建設兵團。
  • 鳳凰專訪: 勝負手 聶衛平 聶衛平知青趣事
    鳳凰專訪:我們一起走過 勝負手 聶衛平聶衛平知青趣事
  • 知青在光山縣上山下鄉的歲月
    河南光山縣在那個時代也同樣有許多插隊知識青年,他們歷盡千辛,把血汗留在了那片苦澀的田野上,知青的歲月,讓每個知青都終身難忘,讓我們一起回顧知青在光山的歷史。知識青年(下簡稱「知青」)上山下鄉,從1965年開始,第一批是信陽市的127名知青來光山縣楊墩鄉插隊落戶,至1968年知青上山下鄉進入高潮。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政府抽調國家幹部組建青年隊。
  • 葉辛:中國知青上山下鄉的落幕
    甚至很多當過知青的過來人,談起那段歲月,也自然而然地說:隨著「十年動亂」的結束,千百萬知青的大返城,城市知青中大規模的上山下鄉、插隊落戶便也就跟著結束了。歷史地籠統地講,這句話沒有錯。沒有「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也不會有上山下鄉的結束。但是細究起來,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結束,是「文化大革命」畫上句號好幾年以後的事情。
  • 知青雕塑,記錄著我們的青春歲月!
    ▲1968年6月始,先後有天津、北京、浙江、上海和通遼知青共43000多人在科爾沁農村牧區插隊落戶。▲知青園內景點有:毛主席塑像、毛主席批示手跡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紀念館、廣闊天地博物館、知青之家、知青舊居、知青橋、知青井、知青壩、知青遊樂園、知青林等,融革命化、歷史化、民俗化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