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我那插隊的小山村

2020-12-16 用三隻眼看世界

去年深秋,我和幾位知青點老戰友,伴一路清風,踏一徑紅葉,探訪50年前插隊落戶的小村莊。

小山村坐落在縣城最西端崇山峻岭之中,與安溪、大田、漳平三縣接壤。四周是莽莽林海,松、杉、毛竹等構築一道道天然的綠色屏障。

老柿子樹靜靜地佇立於村口。腳下已不是那條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的村間土路。歷盡滄桑的柿子樹,也不像從前那樣,敞開雙手笑擁肩挑背扛大包小包、趕墟歸來的村民,只是在搖曳的陽光裡安閒地遐思。雖然身幹上早已爬滿了皺紋,刻下坑坑窪窪,但枝頭依然掛著一顆顆青裡透黃、光滑圓潤的柿果。

走進苗圃,月桂亭亭玉立,英氣勃勃。綠葉掩映下,枝杆上星星點點綴滿金黃色的花,空氣中飄蕩著淡淡的桂子香。樹莓正忙著抽枝、分叉、長芽,蓄力著來年開花,結出黑裡透紅誘人生津的酸酸甜甜。

山坡草地、田邊路旁,山菊花一簇一簇,隨處可見。葉、莖濃綠,花瓣橙黃,花蕊上露珠閃亮。文靜優雅,笑得燦爛,絲毫不亞於一件玲瓏剔透、小巧精緻的玉雕作品。

小山村是省革命老區村。1942年初,中共閩西北特委書記等人來到這裡,召開秘密會議,開展革命活動。經過調查研究,認為當地有群眾基礎,決定建立基點村。同年10月,秋風送爽、稻穀飄香,村遊擊中隊正式成立,下設分隊,發展隊員40餘人。1943年,村黨員發展到10多人,黨支部隨之誕生。

我記得插隊時,生產隊有位吳大叔,個子不高,有點瘦小。最有印象的是,他的鼻端微微凹陷,看得出有道傷痕。黝黑的臉龐上,眉宇間透出剛毅和堅強。四鄰鄉親非常敬重他,村裡隊裡大事小事總找他商量,徵求他的意見。房東告訴我,吳大叔就是當年村遊擊中隊的中隊長。

夏日的夜晚,月朗星稀,田蛙鳴叫。我和小龍懷著敬仰的心情,來到溪岸邊吳大叔的小土樓。他邊呷著家釀紅粬酒,邊和我們聊了起來。談起當年那段革命鬥爭史,話多了,滔滔不絕。他告訴我們,1944年初,遊擊中隊與永(安)大(田)遊擊隊50餘人集結一道,聯合開展活動,由中隊負責柴米醬油,提供後勤保障。為了有利長期開展革命鬥爭,經過多方考慮,選擇方便與周邊村落和鄰縣聯繫的東湖巖,作為遊擊中隊根據地。隊員們分頭行動,穿山越嶺,走家串戶,宣傳革命道理,播下革命火種。在一次攻打國民黨區公所的戰鬥中,遭遇國民黨軍隊埋伏,遊擊中隊憑藉地形熟悉,掩護遊擊大隊安全轉移。

講著講著,吳大叔話語哽咽,眼圈發紅。也就是在那秋風瑟瑟的十月,地下黨支部和遊擊中隊遭受破壞,先後7人被捕。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革命黨人寧死不屈,始終沒有透露出半點黨的秘密,有2人在獄中光榮犧牲,解放後被追認為烈士。吳大叔被捕後送進監獄,五花大綁、上老虎凳,灌辣椒水,受盡折磨。他的鼻子就是那次被辣椒水強行灌壞的,至今留下難以冶愈的傷痕。聽著聽著,我們潸然淚下,久久不能平靜。吳大叔語重心長,要我們虛心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紮根山區幹一輩子革命,我們連連點頭。當時附近學校、工廠和部隊,不時請他去講革命鬥爭史,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在我們眼裡,像吳大叔這樣的人物是了不起的。雖然吳大叔已經不在了,但他的講述他的教誨,至今難以忘懷,仍縈繞耳畔。

東湖巖上寺廟早已荒廢,革命遺址卻一直保留下來。村黨支部和遊擊中隊革命活動雖然短暫,留下的革命史跡卻永不泯滅。寺廟前有棵樹,人稱「癢樹」。生產隊在那裡耕作時,我把五指輕輕地按在樹身上,抓著抓著,樹梢上樹葉恍若也跟著發抖顫動,沙沙作響。那棵不知名的老樹,見證歷史的變遷,也同樣能感觸到時代的脈搏在跳動。

清澈的溪流從高高的山澗譁譁溢出,順著蜿蜒的溪道大步奔走。溪兩岸山坳裡、高坡上,一棟棟小樓拔地而起。磚石鋼筋水泥,代替了土牆木樑黑瓦,房前屋後見不到一堆堆木柴和一垛垛山芼。放眼四野,空曠寂靜,一派安寧,再也聽不到社員上工收工的哨聲、吆喝聲了。

小山村麗姿秀色,芳菲滿園,美不勝收。山裡人家,勤勞素樸,不屈不撓。改革開放浪潮洶湧而來,年輕人不甘現狀,揚帆遠航,外出闖蕩。他們心存感恩,返鄉創業,惠及村鄰,千方百計為山村脫貧致富。可敬可佩的是,近年來,全村村民400餘人自發捐款60餘萬元,重建老區革命遺址。在市、縣老區辦以及有關掛鈎單位的支持和扶助下,去年7月1日,村老區革命紀念館在東湖巖揭幕並對外開放。館內陳列展示大量圖片、歷史實物。我真沒想到,小小村莊竟蘊含著如此豐厚的紅色基因和革命史跡,今天總算領略到,這塊紅土地真正的內涵和真正的美麗。

如今,一條寬敞的水泥公路已築就,國家森林鄉村建設藍圖已鋪開。以東湖巖為中心,開發紅色旅遊、森林公園,必將給這個小村莊,我的第二故鄉,革命老區村錦上添花,書寫出動人華章。

作者:羅伯利,筆名羅柏勵,1954年出生,福建省泉州市人,上山下鄉知青,中共黨員,退休幹部,現為泉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來源:知青情緣

相關焦點

  • 「知青歲月」插隊生涯瑣憶之時運命
    從1969年3月下鄉插隊落戶到1978年4月作為恢復高考後的首屆大學生到學校報到為止,在贛東北山區的一個小山村度過了連頭帶尾十年的苦難歲月。而今年歲已高,難免多有回憶,記下當年曲折,留與後人,不忘艱辛,珍惜當下。之一:姜瓏音之死知青插隊,有人蜻蜓點水;有人自始至終。有人葬送青春,有人命喪黃泉。
  • 「知青歲月」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一起插隊的同學孫煉,上山勞動時被蠍子蟄了,晚上疼得厲害,坐在炕上抱著腿直哭。我們敲開鄰居的門詢問咋辦?大爺說:「找些菸袋油抹上,不行再去找潮蟲(西瓜蟲)放在蠍子咬的地方吸。」我們先找來菸袋油給她抹上,不見緩解。大半夜的,到哪去找那潮蟲呢?看著孫煉痛苦的樣子,苦思冥想,忽然想起男生宿舍又髒又潮,說不定會有潮蟲。
  • 「知青歲月」插隊記
    我今天還記得,得知要下鄉插隊消息的時候我多麼歡欣鼓舞。那時候,在學校和家裡已經徹底失去革命信心的我,相信自已可以在農村,在廣闊天地裡找回它們。所以當我在20多年後讀到那一篇亳無感情的,只把上山下鄉作為一種政府安置剩餘勞動力的措施的文章時,雖然不得不因為它內容的中庸客觀,而把它摘錄成本章第一個腳註,但我內心深處對它是極端不滿意的,因為它毫不留情地抹去了我們這代人熱血青春的價值。
  • 「知青歲月」我從赤腳醫生崗位走來
    隊部就在一座飼養員的窯洞,每天例行的早會,就好像全隊社員參加多麼重要的儀式,在我們知青眼裡,那也像是一天最早的報到,由隊長看看人是不是都還在。早會內容,一般就是分配一天的活路;還有就是宣布村裡發生什麼事情,公布需要大家解決的方案。在村子裡,好像只有早晨把大家聚到一起,就可以解決許多問題。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我這樣的家庭背景在那階級歧視的年代, 想當兵?做夢!想留城?妄想!唯一去向, 上山下鄉。我很清楚, 當然大家都清楚。可我母親拎不清, 說啥不讓她獨養兒子離家, 更不用說務農。昏暗的路燈下, 我拉著她漫無目的地走著。嘴裡翻來覆去一句話, 「媽, 我要去農村插隊, 我一定要去。我能養活自己。
  • 「知青歲月」知青四季
    我的諾亞方舟遲遲沒有動筆寫這段插隊生活,主要原因是,我至今也還沒有理清楚,當年去插隊時的一些事。為什麼去了那個地方?為什麼是這樣的一伙人一起去的?我當時不在家,他們怎麼就把我的戶口遷出來了?那幾個做主把我的戶口拿出來跟他們一起走的人說,一定是有你的話啊,要不,我們也不能做你的主啊!那,我當初又是怎麼跟他們交代的?家裡人怎麼就相信了他們呢?不清楚。
  • 北京知青插隊生活照
    大同縣倍加皂、蘿蔔莊、上榆澗、獨樹、舊橋等村插隊的北京知青。歡送知青工農兵學員大同縣倍加皂、蘿蔔莊、上榆澗、獨樹、舊橋等村插隊的北京知青。知青民辦教員大同縣倍加皂、蘿蔔莊、上榆澗、獨樹、舊橋等村插隊的北京知青。知青們都參加了民兵
  • 「知青歲月」你好,芍藥溝
    許久,我跌坐在書桌前,三十年的塵封仿佛在頃刻間又被抖開,我的情緒變得複雜起來。報名時很踴躍,待到交款訂票,回芍藥溝的只剩我和小餘兩人。知青們離開芍藥溝三十多年了,至今還沒有一個人回訪,每一次知青聚會,回顧的全是三十多年前那個貧困落後小山村的情景。不過整個回訪黑龍江團隊有195名,抵達黑河後兵分三路:璦琿,呼瑪,兵團和農場。
  • 知青在光山縣上山下鄉的歲月
    河南光山縣在那個時代也同樣有許多插隊知識青年,他們歷盡千辛,把血汗留在了那片苦澀的田野上,知青的歲月,讓每個知青都終身難忘,讓我們一起回顧知青在光山的歷史。知識青年(下簡稱「知青」)上山下鄉,從1965年開始,第一批是信陽市的127名知青來光山縣楊墩鄉插隊落戶,至1968年知青上山下鄉進入高潮。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政府抽調國家幹部組建青年隊。
  • 知青雕塑,記錄著我們的青春歲月!
    知青歲月裡,有人覺醒,有人迷茫,有人失落,有人逃離,有人堅強。更多的人在無奈中年復一年地等待,等待花開,等待希望!這就是,當年我們的青春。嘿!朋友,別問我「貴姓?」我和你一樣,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知青」。請記住我們的共同的名字,將「知青」二字,永遠銘刻在你我的心上。
  • 朱維毅:知青的朋友、三次插隊的人生
    那兩天耶婁完全失去了去女生宿舍「就餐」的興趣,就圍著我們男生的鍋臺轉。看來狗類也喜歡細糧。在艱苦、清貧、寂寞和看不清未來的杏林塔歲月裡,團結終歸是需要的,我們漸漸感到分成兩家過不是個辦法。1970年夏季,兩家人決定重新合併到一起。合併之日,耶婁很是興奮,在男女生宿舍之間串個不停。它無疑感受到了在知青點裡「統一大業」的實現,因為它看見我們這幫人又都為一個水缸挑水,有在一個鍋裡舀飯了。
  • 「知青歲月」我家出了三個知青
    城裡人和鄉下人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的人也各有各的看法,有下鄉知青的家庭則承受著極大的壓力。1968年底,重慶市開始動員中學生上山下鄉,這關係到我家的四妹和六弟需下鄉當農民,他們的思想產生混亂,很有怨言,甚至和來動員下鄉的老師頂牛,搞得很僵。父親在外語系的學習會上發言表態,一定響應號召,把子女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知青歲月」我的朋友胡安成
    在我的朋友圈裡,說到胡安成,總會聯想到他返城,離開巴彥高勒車站那幕情景。兵團戰士胡安成那是一九七八年底的一天,正值知青大返城的時期,規模本來不大的巴彥高勒火車站已人滿為患。因而常為此譏諷我「泛濫交友,阿狗阿貓都是朋友」。我總覺得我和胡安成他們這些知青不一樣。他們出身好,來自全國各大、中城市,他們來兵團是形勢所迫,是被動的。而我是走後門來的,戶口和檔案是地方城鎮知青的名義來兵團的。他們最終的歸宿是回到自己的家鄉。而我的家在西安郊區,出身「黑五類」的標籤早讓我摒棄回家的念頭。「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樣的家訓時刻都在耳邊迴響。
  • 梁家河:最美鄉村,知青插隊的地方,生態果園1200畝,收入1.5萬
    別的不說,就拿我生活的108國道邊,從禮泉縣一路過來,就有殷家,富德府,上程村,還有北田,周南村,董家,東西村,西天堡,扶村,馬連寨,還有漢馬,趙村等等村子。每個村子,都有它的故事和歷史。今天要說的是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一個叫做梁家河的村子。它距離文安驛鎮,也就10裡路。梁家河村,是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 重走勞動山路,踏訪知青足跡——學好梁家河的大學問
    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梁家河,習總書記度過了7年青蔥歲月的這個黃土高原上的小山村走進了全世界人的視野,從此名傳五湖四海,聲揚神州大地。此次延安之行的第二天,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赴梁家河村參觀學習。進入梁家河村,我們首先參觀的是擁有著歷史故事的「知青井」。
  • 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芒市有多美,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和居於斯、業於斯的人最想表達;芒市有多好,曾經歲月如歌揮灑青春熱血的芒市知青最想讚美。為紀念他(她)們這段珍貴的歷史,表達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發全市各族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和永遠跟黨走的堅強意志,芒市委黨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歲月」欄目。本周推出第11期,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遮放鎮知青║
  • 南京知青在鄂託克草原插隊的深情追憶
    伊克布拉格有30多處泉眼,終日玉泉噴綠;有著豐富的礦產,蘊藏在連綿的千裡山中;有著世界稀有樹種四合木和半日花,僅分布在小面積範圍之內;更有那800多人的蒙漢族農牧民鄉親與前來插隊的22名南京知青,他們水乳交融、蒙漢情深的故事撼人心扉,民族團結之花日益盛開在大草原上。52年前。
  • 知青往事
    偶遇某同學於那日圖公社睽離邂逅夜難休,無宴平明挽逗留。分別半年君自信,寒窗數日豈同儔。人生歧路孤帆遠,歲月如歌一筆勾。老道妄談胡吹詡,虛榮傲慢則蜉蝣。終有同窗知我意,不似當初。夢醒化虛無,亂緒清除。別伊還是那人乎?舍卻相思擦去淚,裝作模糊。(二)思緒任風吹,愁鎖雙眉。卅年往事夢千回。衰老髮霜非面體,無昔芳菲。戀意漸成灰,瞬間情微。魂牽前緣難相追。可問菩提三世願,伊與誰隨?
  • 知青往事:插隊趣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插 隊 趣 事「偷」梨我們插隊的地方不僅風景好,山上的果樹更好。那是我們剛到四隊的時候,我和劉允恬,鄒曉群,王豔華下工回來,看到路邊山坡上有一顆秋梨樹,樹上結滿了蘋果似的秋梨,我們幾個人上去就摘,越摘越上癮,摘著摘著就爬樹上去了,全然不顧天已經快黑了,正當幾個人為摘到大而好的梨高興時,只聽一聲斷喝,「住手!」我們一驚。
  • 「知青歲月」最早的知青
    姐姐他們那隊一共18個青年,胸佩大紅花,背上襤褸的鋪蓋卷,頭戴草帽,肩扛鋤頭,是在1958年5月10號,徒步下鄉的。他們落戶到離城十幾華裡的星星人民公社的五顯廟大隊,共有知青28名。這大概算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由政府組織動員安排下鄉的知青了,只是還沒有「上山下鄉」的正式名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