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有多美,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和居於斯、業於斯的人最想表達;芒市有多好,曾經歲月如歌揮灑青春熱血的芒市知青最想讚美。芒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於20世紀50年代,為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他們帶著一腔熱血和激情,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芒市插隊落戶和屯墾戍邊,與芒市人民同甘共苦、建設「第二故鄉」,為芒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奠定了堅實基礎、結下了深厚友誼,是芒市人民最為寶貴的重要精神財富之一。芒市人民將永遠銘記他(她)們、感激他(她)們、祝願他(她)們。為紀念他(她)們這段珍貴的歷史,表達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發全市各族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和永遠跟黨走的堅強意志,芒市委黨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歲月」欄目。
本周推出第11期,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遮放鎮知青║
(潞西縣知識青年首屆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全體代表合影)
知青故事兩則
肖甦民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我知青生涯中最難忘的一件事,發生在1969年的7月中旬。
一天中午,我在去鄉上供銷社買東西的路上,路過寨子中一戶傣族畢朗家,當時只見院子裡和竹樓曬臺上圍滿了男女老少,有的婦女尖聲叫著、喊著、哭著……我趕緊擠過人群,上到竹樓曬臺一看,只見畢朗抱著她不滿周歲的女兒跪在那裡哭。她懷裡的孩子光著身子,從屁股到腳趾頭很多處都沒了皮,露出鮮紅的肉。會計告訴我說:「小人在火塘邊爬,火塘上燒的開水打翻了,小人被開水燙著了。」我說:「快找醫生嘛!」會計說:「鄉上醫生說她不敢醫,喊送公社衛生院去!」正說著,只聽有人說:「醫生來了!」大家回頭趕緊讓開一條路, 我也往樓下看去,只見一個16歲左右的傣族小姑娘背個藥箱,被小女孩的父親和幾個婦女拉進了院子。小姑娘很不情願地又無奈地向他們解釋著什麼。這時,滿院子的人都停止了哭叫,大家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這位遮冒鄉唯一的赤腳醫生。當畢朗把懷中的幼女抱到赤腳醫生的面前時,這位赤腳醫生說:「我不會醫,我只在公社衛生院學習了3個月。」幼女的父親求她幫醫一醫,赤腳醫生說:「我只帶著紫藥水。我不敢醫,還是送去公社衛生院吧。」我聽到這裡,就問赤腳醫生:「鄉上衛生所有些什麼藥?拿鑰匙來,我去找!」她掏出鑰匙交給我,我拿著鑰匙飛快地朝鄉衛生所跑去。
我打開藥櫃開始找藥。其實,我也不懂醫,只要見藥就看藥瓶(盒)上寫的說明,沒多久就發現「三磺軟膏」上寫著醫治燙傷。我一把抓了5支「三磺軟膏」和一卷紗布就向寨子猛跑。當我跑上竹樓,只見赤腳醫生正在給小女孩的傷口上塗紫藥水,趕緊叫她停下,我說:「紫藥水只能消毒,弄不好傷口還會化膿,就麻煩了!」赤腳醫生連忙站了起來讓我醫。這時,很多傣族群眾都轉過身來看著我,我聽見有人議論:「小肖不會醫病噻。」也有人說:「小肖是知青,他拿藥來了,可能會醫吧?」我見到抱著燙傷女孩的母親期待的眼光,好像在對我說:「小肖,幫幫我吧!」她把小女孩抱到我的面前,我告訴她:「我從鄉衛生所拿藥來了,這種藥才是專門醫燙傷的。」所有人都靜靜地看著我,我開始把「三磺軟膏」擠在小孩的燙傷部位,用手輕輕地把藥膏抹平,邊擠藥膏,邊抹平、抹平……
我一管一管地塗抹著,當抹到腳趾時,發現小孩的腳趾被燙傷的皮和血水粘住了,藥抹不到腳丫裡。我試著輕地將腳趾分開,沒想到這時昏迷的小孩一下疼醒了,開始大聲哭叫……在場的所有人都跟著嚷開了,有人大喊著:「不能這種搞!」有人也勸我:「小肖,這種不得啵(這樣做不行吧)?」小女孩的母親一下子也緊張起來,她的手開始發抖,眼淚也開始不斷地流。我告訴大家: 如果現在不把她的腳趾分開,以後就是傷醫好了,腳也會像鴨子巴掌一樣,走路都走不好了。」我連說帶比畫地解釋,大多數人聽懂了,人們開始靜了下來。我於是分開一個腳趾就趕忙上藥。等一個一個腳趾全都分開上好藥時,正好五管藥全都用完了,我也緊張得滿頭大汗。然後,我開始用紗布包裹傷口。包著包著,紗布不夠了,我連忙問赤腳醫生還有沒有紗布。還好,她的藥箱裡有一卷紗布,我接過來一直包紮完畢。這時,小女孩已睡著了,人們開始用一種信任的眼光看著我。有人點點頭,有人議論著……我告訴赤腳醫生說:「鄉衛生所的『三磺軟膏』全部留著,這個娃娃還要換幾天的藥呢!」她答應了,問我要回鑰匙就走了。
我告訴畢朗不要讓小孩的傷口沾著水,就急忙跟著赤腳醫生去了鄉衛生所,我怕別人把剩下的「三磺軟膏」拿走。到了鄉衛生所後,我把最後的8管「三磺軟膏」都拿走了,並告訴赤腳醫生去公社衛生院再找點「三磺軟膏」來。
我回到知青戶後,就把醫治小女孩的事告訴了其他幾個知青。他們一聽完,有個女知青就叫了起來:「你膽子也太大了!如果你醫好了沒事,小孩如果出什麼問題,你咋個說?你又不是醫生!」也有人說:「這種閒事最好莫管。」一個高三的男知青卻說:「肖甦民這種醫法也沒錯。算了,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30年後,知青大返鄉時,我又回到了當年插隊的寨子。令我沒想到的是,一位老咩叭一眼就認出了我,她叫著:「小肖,小肖……」一邊叫著我,一邊拖著我往她家走。這時,我也認出了她,她就是我當年救治過的那個小姑娘的媽媽。到了她家以後,老咩叭拿出了一些水果來招待我,並叫出兩個小娃娃來,一男一女,年齡大概在8至10歲。咩叭說:「小肖,你以前救過的那個小娃娃就是他們的媽媽,今天他們的媽不有(沒有)回來。」我問咩叭:「他們的媽嫁哪點去了?」咩叭說:「嫁到戶拉那邊去了。」咩叭接著給兩個小娃娃說:「不有小肖麼,就不有你們媽媽啦!不有你們媽媽,就不有你們啦!」邊說邊要兩個小孩跪下來感謝我。我連忙擋住咩叭和兩個小娃娃,說:「不要跑!不要跪!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至今想起來,我心裡都熱乎乎的。
送公糧的路上
1969年9月,是我當知青後第一次參加送公糧。頭天晚上,我們弄養三社召開社員大會,社長張一輪在會上宣布:「明天開始去戶拉鄉糧站送公糧。我們弄養一社、二社、三社的全部人一起去送,每人一天要送三回。你們知識青年都要參加,男知識青年每次挑30公斤,女知識青年挑20公斤。」開完會回到知青點後,大家都很興奮,因為我們3個社的知青平常雖有些走動,但從來沒有一起出過工,很多人都把明天的送公糧當成一次聚會或遊玩。大家邊整理籮筐、扁擔,邊想著明天約著誰一起走。我拿著從我的東家(貧協主席家)借來的扁擔,穿起籮筐上的「耳朵」試了試說:「不重嘛。」李師靖接我的話說:「傣族這種扁擔是圓竹子做的,壓在肩膀上著力點小,走長路還是夠戧! 」又一個男知青說:「從遮冒到戶拉差不多有4公裡多,來回一趟要兩個小時,一天三趟怕肩膀都要磨破掉。」
(送糧歸來)
第二天一大早,社長就來知青點叫我們出工了,我們知青很快就趕到社管會去領穀子。一到社管會,就看見傣族男男女女差不多都挑著穀子開始走了,只剩我們知青是最後到的。我們排著隊從糧倉領出會計稱好的穀子,相互約著開始出發。一開始,知青們又說又笑地跟在傣族群眾的後面。走出寨子不到兩公裡,大多數知青開始掉隊了,我和弄養二社的林傑掉到了最後。當年,我和林傑都才剛滿18歲,從來沒有挑過擔子,雖然只挑著傣族群眾一半的重量,但我們都已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了。
從遮冒到戶拉沒有公路,只有一條不到3米寬的土路。我看見前面弄門寨子山坡下有一棵大青樹,就對林傑說:「我們去那棵樹下休息一下。」林傑說:「好嘛!」我們加快了一點兒步伐,朝著大青樹走去。沒走幾步,我突然聽見林傑在我身後大叫聲:「蛇!」我一回頭,看見林傑驚恐地看著腳下。我一看他的光腳下,一下子全身冒出了雞皮疙瘩——只見一條身上每隔幾釐米就有一圈金黃色圓圈的蛇,正在盤繞林傑的腿,蛇頭正好被林傑的右腳踩在腳下。那蛇吐著一伸一縮的舌頭,蛇身子很快就纏滿了林傑挽著的褲腿以下的小腿。我一下想起了什麼,急忙朝著林傑大喊道:「不要動!是金環蛇,有劇毒!」林傑一聽更是害怕,他也大聲說:「你來幫我打死它!快來打死它!」我忙著放下籮筐,抽出圓竹子扁擔,小心地走到林傑身邊。我拿著扁擔,一時不知該打蛇的什麼部位。打蛇頭吧,蛇頭只露出林傑光腳中間1釐米多,打不準的話,會打著林傑的腳;打蛇身子吧,這條蛇全部纏繞在林傑的小腿上……我急得沒辦法。林傑一看我無法下手,急得想哭,他說:「我跑吧?」我說:「不能動,小心蛇會咬著你!」這時,我看見林傑的腳不自然地挪開,但很快就又回到原處。這一動,蛇被踩得扭動起來,我想趁機把蛇從林傑的腳上扯下來。我用右手剛一摸到蛇,就被蛇冰涼的、緊緊扭動的身體嚇了一跳,趕緊縮回手說:「它纏得太緊了。」林傑一聽就說:「你讓開!我丟掉籮筐跑!」我連忙後退了四五米。林傑說了聲「我跑了嘎」,只見他才一動腳,蛇就全身抖了一下,我連忙喊道:「不要跑!跺它!跺它!」林傑看著我,我連比帶畫地說:「用腳跺它,腳不要起來太高,一起就跺,一起就跺! "林傑用雙手扶好肩上的扁擔,很快地一抬腳就跺下去。這一跺,蛇纏在林傑腿上的身子一下鬆開了一些。我一看,又大聲說:「再跺它!」林傑又一腳跺下去,蛇又鬆開一些。只見林傑一腳一腳地跺著蛇,沒幾下,蛇就全部鬆開癱在地上了,但林傑還在狠狠地跺著蛇頭。差不多跺了有兩分鐘,我一看就說:「蛇怕是死了,你跑過來。」林傑一下丟掉籮筐跑了過來。我觀察了一下後,小心翼翼地用扁擔推推蛇,確認蛇已經死了,就用手提起蛇的尾巴,一下甩出去20米左右。這時,我發現林傑正在擦著滿頭的大汗……
我們兩個坐在大青樹下,大約有半個小時,都沒有說什麼話。喘息稍定,我看見一些傣族群眾已經送完公糧回來了。一位畢朗見我們坐在樹下,就大聲說道:「啊嘎!我們都回來了,你們才走到這點啊?」我對林傑說:「走吧,等一下大隊人馬回來,看見我們坐著就太難瞧了。」我們起身去挑籮筐,這時只聽林傑「哎喲」了一聲就坐到地上,只見他痛苦地用手棒住右腳。我過去一看,他的右腳腫起來了,特別是腳後跟又紅又腫,我趕忙扶他起來坐在樹下。一些傣族群眾見狀也圍了上來,我向他們進述了剛才發生的事情。社長這時也回來了,他看了看林傑的腳傷,就叫一個傣族社員幫林傑挑公糧去送,他扶著林傑朝寨子走去……
原來,林傑的腳已經因為跺蛇而跺腫了。
(作者原系潞西縣遮放鎮遮冒鄉弄養三社昆明知青)
來源:史話芒市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