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2020-12-16 澎湃新聞

芒市有多美,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和居於斯、業於斯的人最想表達;芒市有多好,曾經歲月如歌揮灑青春熱血的芒市知青最想讚美。芒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於20世紀50年代,為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他們帶著一腔熱血和激情,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芒市插隊落戶和屯墾戍邊,與芒市人民同甘共苦、建設「第二故鄉」,為芒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奠定了堅實基礎、結下了深厚友誼,是芒市人民最為寶貴的重要精神財富之一。芒市人民將永遠銘記他(她)們、感激他(她)們、祝願他(她)們。為紀念他(她)們這段珍貴的歷史,表達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發全市各族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和永遠跟黨走的堅強意志,芒市委黨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歲月」欄目。

本周推出第11期,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遮放鎮知青║

(潞西縣知識青年首屆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全體代表合影)

知青故事兩則

肖甦民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我知青生涯中最難忘的一件事,發生在1969年的7月中旬。

一天中午,我在去鄉上供銷社買東西的路上,路過寨子中一戶傣族畢朗家,當時只見院子裡和竹樓曬臺上圍滿了男女老少,有的婦女尖聲叫著、喊著、哭著……我趕緊擠過人群,上到竹樓曬臺一看,只見畢朗抱著她不滿周歲的女兒跪在那裡哭。她懷裡的孩子光著身子,從屁股到腳趾頭很多處都沒了皮,露出鮮紅的肉。會計告訴我說:「小人在火塘邊爬,火塘上燒的開水打翻了,小人被開水燙著了。」我說:「快找醫生嘛!」會計說:「鄉上醫生說她不敢醫,喊送公社衛生院去!」正說著,只聽有人說:「醫生來了!」大家回頭趕緊讓開一條路, 我也往樓下看去,只見一個16歲左右的傣族小姑娘背個藥箱,被小女孩的父親和幾個婦女拉進了院子。小姑娘很不情願地又無奈地向他們解釋著什麼。這時,滿院子的人都停止了哭叫,大家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這位遮冒鄉唯一的赤腳醫生。當畢朗把懷中的幼女抱到赤腳醫生的面前時,這位赤腳醫生說:「我不會醫,我只在公社衛生院學習了3個月。」幼女的父親求她幫醫一醫,赤腳醫生說:「我只帶著紫藥水。我不敢醫,還是送去公社衛生院吧。」我聽到這裡,就問赤腳醫生:「鄉上衛生所有些什麼藥?拿鑰匙來,我去找!」她掏出鑰匙交給我,我拿著鑰匙飛快地朝鄉衛生所跑去。

我打開藥櫃開始找藥。其實,我也不懂醫,只要見藥就看藥瓶(盒)上寫的說明,沒多久就發現「三磺軟膏」上寫著醫治燙傷。我一把抓了5支「三磺軟膏」和一卷紗布就向寨子猛跑。當我跑上竹樓,只見赤腳醫生正在給小女孩的傷口上塗紫藥水,趕緊叫她停下,我說:「紫藥水只能消毒,弄不好傷口還會化膿,就麻煩了!」赤腳醫生連忙站了起來讓我醫。這時,很多傣族群眾都轉過身來看著我,我聽見有人議論:「小肖不會醫病噻。」也有人說:「小肖是知青,他拿藥來了,可能會醫吧?」我見到抱著燙傷女孩的母親期待的眼光,好像在對我說:「小肖,幫幫我吧!」她把小女孩抱到我的面前,我告訴她:「我從鄉衛生所拿藥來了,這種藥才是專門醫燙傷的。」所有人都靜靜地看著我,我開始把「三磺軟膏」擠在小孩的燙傷部位,用手輕輕地把藥膏抹平,邊擠藥膏,邊抹平、抹平……

我一管一管地塗抹著,當抹到腳趾時,發現小孩的腳趾被燙傷的皮和血水粘住了,藥抹不到腳丫裡。我試著輕地將腳趾分開,沒想到這時昏迷的小孩一下疼醒了,開始大聲哭叫……在場的所有人都跟著嚷開了,有人大喊著:「不能這種搞!」有人也勸我:「小肖,這種不得啵(這樣做不行吧)?」小女孩的母親一下子也緊張起來,她的手開始發抖,眼淚也開始不斷地流。我告訴大家: 如果現在不把她的腳趾分開,以後就是傷醫好了,腳也會像鴨子巴掌一樣,走路都走不好了。」我連說帶比畫地解釋,大多數人聽懂了,人們開始靜了下來。我於是分開一個腳趾就趕忙上藥。等一個一個腳趾全都分開上好藥時,正好五管藥全都用完了,我也緊張得滿頭大汗。然後,我開始用紗布包裹傷口。包著包著,紗布不夠了,我連忙問赤腳醫生還有沒有紗布。還好,她的藥箱裡有一卷紗布,我接過來一直包紮完畢。這時,小女孩已睡著了,人們開始用一種信任的眼光看著我。有人點點頭,有人議論著……我告訴赤腳醫生說:「鄉衛生所的『三磺軟膏』全部留著,這個娃娃還要換幾天的藥呢!」她答應了,問我要回鑰匙就走了。

我告訴畢朗不要讓小孩的傷口沾著水,就急忙跟著赤腳醫生去了鄉衛生所,我怕別人把剩下的「三磺軟膏」拿走。到了鄉衛生所後,我把最後的8管「三磺軟膏」都拿走了,並告訴赤腳醫生去公社衛生院再找點「三磺軟膏」來。

我回到知青戶後,就把醫治小女孩的事告訴了其他幾個知青。他們一聽完,有個女知青就叫了起來:「你膽子也太大了!如果你醫好了沒事,小孩如果出什麼問題,你咋個說?你又不是醫生!」也有人說:「這種閒事最好莫管。」一個高三的男知青卻說:「肖甦民這種醫法也沒錯。算了,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30年後,知青大返鄉時,我又回到了當年插隊的寨子。令我沒想到的是,一位老咩叭一眼就認出了我,她叫著:「小肖,小肖……」一邊叫著我,一邊拖著我往她家走。這時,我也認出了她,她就是我當年救治過的那個小姑娘的媽媽。到了她家以後,老咩叭拿出了一些水果來招待我,並叫出兩個小娃娃來,一男一女,年齡大概在8至10歲。咩叭說:「小肖,你以前救過的那個小娃娃就是他們的媽媽,今天他們的媽不有(沒有)回來。」我問咩叭:「他們的媽嫁哪點去了?」咩叭說:「嫁到戶拉那邊去了。」咩叭接著給兩個小娃娃說:「不有小肖麼,就不有你們媽媽啦!不有你們媽媽,就不有你們啦!」邊說邊要兩個小孩跪下來感謝我。我連忙擋住咩叭和兩個小娃娃,說:「不要跑!不要跪!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至今想起來,我心裡都熱乎乎的。

送公糧的路上

1969年9月,是我當知青後第一次參加送公糧。頭天晚上,我們弄養三社召開社員大會,社長張一輪在會上宣布:「明天開始去戶拉鄉糧站送公糧。我們弄養一社、二社、三社的全部人一起去送,每人一天要送三回。你們知識青年都要參加,男知識青年每次挑30公斤,女知識青年挑20公斤。」開完會回到知青點後,大家都很興奮,因為我們3個社的知青平常雖有些走動,但從來沒有一起出過工,很多人都把明天的送公糧當成一次聚會或遊玩。大家邊整理籮筐、扁擔,邊想著明天約著誰一起走。我拿著從我的東家(貧協主席家)借來的扁擔,穿起籮筐上的「耳朵」試了試說:「不重嘛。」李師靖接我的話說:「傣族這種扁擔是圓竹子做的,壓在肩膀上著力點小,走長路還是夠戧! 」又一個男知青說:「從遮冒到戶拉差不多有4公裡多,來回一趟要兩個小時,一天三趟怕肩膀都要磨破掉。」

(送糧歸來)

第二天一大早,社長就來知青點叫我們出工了,我們知青很快就趕到社管會去領穀子。一到社管會,就看見傣族男男女女差不多都挑著穀子開始走了,只剩我們知青是最後到的。我們排著隊從糧倉領出會計稱好的穀子,相互約著開始出發。一開始,知青們又說又笑地跟在傣族群眾的後面。走出寨子不到兩公裡,大多數知青開始掉隊了,我和弄養二社的林傑掉到了最後。當年,我和林傑都才剛滿18歲,從來沒有挑過擔子,雖然只挑著傣族群眾一半的重量,但我們都已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了。

從遮冒到戶拉沒有公路,只有一條不到3米寬的土路。我看見前面弄門寨子山坡下有一棵大青樹,就對林傑說:「我們去那棵樹下休息一下。」林傑說:「好嘛!」我們加快了一點兒步伐,朝著大青樹走去。沒走幾步,我突然聽見林傑在我身後大叫聲:「蛇!」我一回頭,看見林傑驚恐地看著腳下。我一看他的光腳下,一下子全身冒出了雞皮疙瘩——只見一條身上每隔幾釐米就有一圈金黃色圓圈的蛇,正在盤繞林傑的腿,蛇頭正好被林傑的右腳踩在腳下。那蛇吐著一伸一縮的舌頭,蛇身子很快就纏滿了林傑挽著的褲腿以下的小腿。我一下想起了什麼,急忙朝著林傑大喊道:「不要動!是金環蛇,有劇毒!」林傑一聽更是害怕,他也大聲說:「你來幫我打死它!快來打死它!」我忙著放下籮筐,抽出圓竹子扁擔,小心地走到林傑身邊。我拿著扁擔,一時不知該打蛇的什麼部位。打蛇頭吧,蛇頭只露出林傑光腳中間1釐米多,打不準的話,會打著林傑的腳;打蛇身子吧,這條蛇全部纏繞在林傑的小腿上……我急得沒辦法。林傑一看我無法下手,急得想哭,他說:「我跑吧?」我說:「不能動,小心蛇會咬著你!」這時,我看見林傑的腳不自然地挪開,但很快就又回到原處。這一動,蛇被踩得扭動起來,我想趁機把蛇從林傑的腳上扯下來。我用右手剛一摸到蛇,就被蛇冰涼的、緊緊扭動的身體嚇了一跳,趕緊縮回手說:「它纏得太緊了。」林傑一聽就說:「你讓開!我丟掉籮筐跑!」我連忙後退了四五米。林傑說了聲「我跑了嘎」,只見他才一動腳,蛇就全身抖了一下,我連忙喊道:「不要跑!跺它!跺它!」林傑看著我,我連比帶畫地說:「用腳跺它,腳不要起來太高,一起就跺,一起就跺! "林傑用雙手扶好肩上的扁擔,很快地一抬腳就跺下去。這一跺,蛇纏在林傑腿上的身子一下鬆開了一些。我一看,又大聲說:「再跺它!」林傑又一腳跺下去,蛇又鬆開一些。只見林傑一腳一腳地跺著蛇,沒幾下,蛇就全部鬆開癱在地上了,但林傑還在狠狠地跺著蛇頭。差不多跺了有兩分鐘,我一看就說:「蛇怕是死了,你跑過來。」林傑一下丟掉籮筐跑了過來。我觀察了一下後,小心翼翼地用扁擔推推蛇,確認蛇已經死了,就用手提起蛇的尾巴,一下甩出去20米左右。這時,我發現林傑正在擦著滿頭的大汗……

我們兩個坐在大青樹下,大約有半個小時,都沒有說什麼話。喘息稍定,我看見一些傣族群眾已經送完公糧回來了。一位畢朗見我們坐在樹下,就大聲說道:「啊嘎!我們都回來了,你們才走到這點啊?」我對林傑說:「走吧,等一下大隊人馬回來,看見我們坐著就太難瞧了。」我們起身去挑籮筐,這時只聽林傑「哎喲」了一聲就坐到地上,只見他痛苦地用手棒住右腳。我過去一看,他的右腳腫起來了,特別是腳後跟又紅又腫,我趕忙扶他起來坐在樹下。一些傣族群眾見狀也圍了上來,我向他們進述了剛才發生的事情。社長這時也回來了,他看了看林傑的腳傷,就叫一個傣族社員幫林傑挑公糧去送,他扶著林傑朝寨子走去……

原來,林傑的腳已經因為跺蛇而跺腫了。

(作者原系潞西縣遮放鎮遮冒鄉弄養三社昆明知青)

來源:史話芒市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知青雕塑,記錄著我們的青春歲月!
    知青歲月裡,有人覺醒,有人迷茫,有人失落,有人逃離,有人堅強。更多的人在無奈中年復一年地等待,等待花開,等待希望!這就是,當年我們的青春。嘿!朋友,別問我「貴姓?」我和你一樣,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知青」。請記住我們的共同的名字,將「知青」二字,永遠銘刻在你我的心上。
  • 知青在光山縣上山下鄉的歲月
    河南光山縣在那個時代也同樣有許多插隊知識青年,他們歷盡千辛,把血汗留在了那片苦澀的田野上,知青的歲月,讓每個知青都終身難忘,讓我們一起回顧知青在光山的歷史。知識青年(下簡稱「知青」)上山下鄉,從1965年開始,第一批是信陽市的127名知青來光山縣楊墩鄉插隊落戶,至1968年知青上山下鄉進入高潮。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政府抽調國家幹部組建青年隊。
  • 知青下鄉勞動老照片,火紅年代的青春歲月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動員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成為一項國家的基本政策。粗茶淡飯,勝似山珍海味,到處充滿著歡聲笑語,記錄下她們如火的青春歲月。知識青年地頭學習,聽老農民講憶苦思甜的故事。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於是就有了一段悽慘的故事。村裡有位新四軍殘廢軍人, 腦子被打壞了, 我給他理過發, 費了我好大勁。因為整個理髮過程是他躺在床上完成的。組織上動員了一位女青年與他結為夫婦照顧他, 當時應該病情不重, 否則也不會有孩子, 但以後就不一樣了, 就像我理髮時見到的模樣。
  • 《遠方的山楂樹》央八熱播 吳其江感謝這段「知青歲月」
    該劇以下鄉知青為背景,講述了以彭天翼為代表的十二個知識青年在農村廣闊天地中歷練,發展,進步,最終走向成熟的故事。知青題材的藝術作品並不少見,電視劇有《血色浪漫》、《北風那個吹》、《兵團歲月》等。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也濃墨重彩地描繪過自己的一段知青歲月。
  • 甌網丨紀念知青歲月 重溫戰友深情
    晚報訊 11月28日,紀念溫州知青支邊梧桐河農場50周年慶典活動在市區召開。本場活動以紀念知青歲月,重溫戰友深情為目的,邀請了當年北上支邊的200多名溫州知青參與慶典活動。梧桐河農場始建於1950年8月,我市距離該農場約3114公裡。
  • 崢嶸歲月丨難忘的知青歲月
    《蹉跎歲月》插曲《一支難忘的歌》光陰荏苒,歲月如梭,知青生活距今己有50個年頭,半個世紀了!
  • 知青歲月回憶錄:連隊裡的小四川
    如今,滬渝兩地的知青朋友們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裡相逢,在祖國西南邊疆的紅土地上共同戰天鬥地,真是上帝的安排啊!以前經常在影視和文學作品中,見到過「小山東」「小東北」之類的稱呼。我們上海知青將七一年到我們連隊的重慶籍知青統稱為「小四川」,可有一番講究的。
  • 胡喬雲專欄|回憶我的知青歲月
    |回憶我的知青歲月|胡喬雲作者:王國輝1972年3月6日我從湖南省沅陵縣第一中學高中畢業,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去了湖南省國營齊眉界林場。 在沅陵一中,我受到了名師的器重和培養。當時,上大學是我最大的理想!
  • 北大荒知青和北大荒知青文化
    在80年代末,北大荒知青籌備編寫了《北大荒知青名錄》和《北大荒風雲錄》,1990年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行了全國知青第一個大型展覽「回眸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顧展」,吸引了全國各地數十萬觀眾。從此開始,僅北京知青就舉辦了「北大荒知青圖片展」、「北大荒知青老照片展」、「北大荒知青三千叟宴」,以及「北大荒知青之歌」大型歌舞劇在各個城市的熱烈演出。在全國性的知青展覽中,北大荒知青的內容總是佔了最大的比重。
  • 知青故事:萬人審判大會 槍斃姦污知青罪犯
    一九七三年,秋,在趙光發生了一件史無前列的大事,那就是在趙光北崗以東的草甸子上,挖了四個坑,槍斃了四個姦污知青的罪犯,並在趙光舉行萬人審判大會,公布了他們的罪行,宣判了他的罪名,給死去的知青平反昭雪,恢復了她們的名譽,還給她們的清白。
  • 「知青歲月」知青孫玉勤和方立強夫婦的「玉強牌」
    創造這個品牌的是哈爾濱女知青孫玉勤和她的丈夫寧波知青方立強,這個品牌是這兩個返城又下崗的老知青安身立命之本。創造這個品牌的是哈爾濱女知青孫玉勤和她的丈夫寧波知青方立強,這個品牌是這兩個返城又下崗的老知青安身立命之本。其實,我以為他們更珍愛的品牌,是他們一胎所生的三個兒女。因為有了這個品牌,才有了「玉強牌」。這個故事還得從頭道來。話說1968年,一向寂寞的地處七臺河的北興農場(32團)突然生機勃發,只因為來了一大批生龍活虎的男女青年。
  • 知青,已走過50年!謹以此文,獻給天下每一位知青!
    知青,已走過50年!◆ ◆ ◆ 電視音樂散文 《汝河靜靜的流》 歌曲《我們一起走過》 知青
  • 「知青歲月」我在海南藤橋河邊留下的故事
    我與廣大知青聽從時代召喚,投身於海南農墾事業,憑著對祖國的熱愛、對農墾事業的執著,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鑄就了時代的精神豐碑。生活的艱苦、勞動的艱辛、文化的貧乏,讓我們知青在南田農場這個大熔爐裡,經受磨礪,發揮才智,感悟人生。
  • 知青故事——鋁盆記憶
    十七歲的我對此毫無感覺,在震耳的鑼鼓聲中,北上的列車緩緩啟動,車廂裡一片喊叫聲與哭泣聲,隨著送行人群的遠去,這個聲音慢慢的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知青們嘰嘰喳喳的笑談聲,北大荒多麼神奇嚮往的名字,使我們這批知青興奮不已。晚上十時許,車廂裡議論的聲音,漸漸的由大變小,由小變沒。知青們依著、趴著,慢慢的進入夢鄉。而我興奮的不能入睡。
  • 知青往事
    知青往事時值知青上山下鄉50周年之際,回憶那段難忘歲月而以詩詞吟之。坐著汽車去人民公社金秋八月餞行忙,踏出藍中別學堂。 蝶戀花·知青的無奈想把住青春永駐。身不由人,坎坷難言度。惜別昨時莘學苦。今朝寒舍年華暮。歲月留痕誰共路。荏苒光陰,惆悵途何處。春夏秋冬隨歲去,招生錯過無君訴。
  • 「知青歲月」我家出了三個知青
    城裡人和鄉下人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的人也各有各的看法,有下鄉知青的家庭則承受著極大的壓力。1968年底,重慶市開始動員中學生上山下鄉,這關係到我家的四妹和六弟需下鄉當農民,他們的思想產生混亂,很有怨言,甚至和來動員下鄉的老師頂牛,搞得很僵。父親在外語系的學習會上發言表態,一定響應號召,把子女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知青故事│飄逝的記憶
    我喜歡這支歌的旋律,如泣如訴,歌曲的名字也好——《當我們年輕的時候》,常勾起我對青春歲月的感懷。  1969年2月,一輛輛滿載著北京知青的軍用卡車從陝西銅川出發,開往革命聖地一一延安。陝北高原瓦藍的天空映襯著巍巍寶塔,皚皚白雪覆蓋著黃土高坡。我們這些北京娃第一次看見如此壯美的景色,禁不住歡呼起來。
  • 「知青歲月」阿偉不是「孽債」
    憑心而論,從曾經上山下鄉去過版納以及至今還留在那裡的知青們的角度看,尤其是5個「孽債」所處的農場背景的知青角度看,這部作品的成功,主要在於電視劇裡反映的當年知青返城後的境遇而非那些「孽債」的故事。就這部作品裡描寫的5個「孽債」而言,多數返城的和留守在版納的知青們以為並不算成功的。不算成功的原因,看來主要在於,這5個「孽債」都模式化地被返城知青父母狠心地拋棄在了那塊埋沒了他們青春的土地上了。
  • 回眸知青歲月
    回眸知青歲月作者:姚升霞(一) 第二個"行裡行"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毛主席發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有一部電影:《朝陽溝》,曾經唱紅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是一部反映知識青年下鄉的故事,劇中女主角「銀環」初次上陣,有兩句唱詞,我給大家學一學:「上午挑、下午抬,累得我,累得我腰疼脖子歪……」看起來幹農活還要有技巧啊,不能瞎幹,要實幹還要加巧幹。  我也加幾句唱詞:「兩擔箢箕都挑壞,四分工分買不來,幹了一天算白幹,你說合算不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