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我在海南藤橋河邊留下的故事

2020-12-14 用三隻眼看世界

撫今追昔,回憶我在南田農場十年的知青往事,心潮澎湃,恍如昨日,歷歷在目,永生難忘。在3500多天的時光裡,我經歷了春的希冀、夏的熱忱、秋的失意、冬的沉寂,既有奮鬥成功的喜悅,也有坎坷挫折的煩惱,在無數經驗教訓的累積中,感悟了人生的艱辛。

人生第一站  

1968年10月13日,我和廣州市二十中學的20多位同學上山下鄉來到了海南島崖縣南田農場,被分配到黎場分場黎場隊(兵團時期為二營六連),在這裡開始了我的人生第一站。

作者梁衛國(後右一)在農場

與同學們一起合影

南田農場地處三亞、保亭、陵水一市二縣交界處,創建於1952年1月。農場1969年4月被編為三師八團,1974年10月撤消兵團建制後復稱原名,下轄單位有東風、黎場、紅旗、愛國、長田、響水、海燕等分場。我們黎場隊離藤橋圩鎮有五公裡,改制後仍屬黎場分場。

我是廣州市20中學初二(5)班的副班長,又是班裡僅有的兩個共青團員之一。那時候,「到農村去,到邊疆區,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我與廣大知青聽從時代召喚,投身於海南農墾事業,憑著對祖國的熱愛、對農墾事業的執著,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鑄就了時代的精神豐碑。生活的艱苦、勞動的艱辛、文化的貧乏,讓我們知青在南田農場這個大熔爐裡,經受磨礪,發揮才智,感悟人生。

剛來黎場隊的時候,我們住的是茅草屋,用黃泥裹稻草糊成牆壁、茅草編織成片蓋房頂、木板及樹條做成簡易門窗,不怕下大雨和太陽猛,就怕颱風常來光顧。我們睡的床是簡易床,就在四或六根地樁架上橫木,放上小竹子或小樹條捆綁好,鋪就竹編或麻包、稻草,最後攤上草蓆,成了一張柔軟的單人床。如果木料、竹子、樹條砍得不對季節,不用多久就會招惹蟲蛀,夜靜人深時蟲子啃噬之聲不絕於耳,早上起床但見竹木粉末遍及蚊帳頂之上、睡床底下。

我們吃的很簡單,缺少葷腥是常事,每月僅有幾兩油,一年難得吃幾次豬肉(除了元旦、春節、五一、八一和國慶以外)。記得就飯較多的,不外是茄子、通心菜、蘿蔔乾。要是遇上連續風雨天,拌飯多用豆瓣醬、醬油,甚至還用淡鹽水。

當膠工的知青,夜裡二三點鐘就要起床,頭戴膠燈,拿著膠刀,挑著膠桶,走進各自林段去割膠。在大會戰的日子裡,我們每天頭頂烈日、背負青天,手拿長砍刀、鋤頭、十字鎬,或開荒砍岜,或整出環山行,或深挖橡膠穴。在沉寂山林、荒蕪野外、茂密草叢,隨時都會遇上毒蛇、蜈蚣、蠍子、蚊蟲、螞蟻的侵擾,手臂、脖子、腿腳等露出部位,往往首當其衝。夜生活是單調的,多是坐在飯堂的橫木條上,在低瓦數電燈或昏暗的煤油燈下,進行政治學習或閱讀報紙。有時為觀看別處放映的一場電影或一出革命樣板戲,不惜爬山涉水,來回步行十幾裡山路,臨近深夜才回到連隊,但沒睡幾個鐘頭又要起床割膠……

生活的艱苦,勞作的繁重,氣候的炎熱,的確使我們這些城市長大的知青不堪重負。然而,連隊的老工人就像貼心的兄長,默默地關注知青的成長,給予必要的助力和推力。他們在工作上言傳身教、毫無保留,在生活上關懷備至,如天冷了給我們燒洗浴熱水,有好飯菜時叫上知青去品嘗……,等等。

老工人艱苦創業、只講奉獻、不求回報的高尚精神,教育了知青,也感動了知青。廣大的知青戰友不負眾望,繼承了老農墾人不停創業永向前的精神,與農場老工人一起艱苦奮鬥、風雨同路,結下了終身難忘的深厚感情。

在南田農場的十年知青歲月裡,我認真工作、發奮讀書,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當過割膠工、放牛娃、團部宣傳隊隊員、營部學校教師,得到了鍛鍊和成長,不但思想成熟了,還增強了體質,拓寬了知識面,積累了經驗。當知青時風雨兼程、砥礪前行,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讓我受益非淺。我1978年5月返回廣州城後,當過工人、教師、基層幹部、越秀區委新聞秘書,總是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我常常在想,如果沒有那一段知青經歷,就沒有今天我在事業上的成功。所以,滄桑的是豆蔻年華,不變的是知青情懷,受益的是整個人生。

知青小夥房  

我們黎場隊(六連)的茅草房宿舍依山而建,前面是一片小樹林,後面有藤橋河水利溝流過。水利溝寬約兩米,水深不到一米,是我們知青洗衣、洗澡必去的地方。大會戰收工回來,女知青喜歡跑到水溝邊,坐在河沿上,把腳伸進河水中,讓涼絲絲的流水衝洗著,享受母親河的親吻;男青年則喜歡在上遊沒膝深的河水中走來走去,弄得水流譁譁響,水聲中夾雜著歡樂的笑聲。

隊裡的大夥房(職工食堂)臨近藤橋公社通往保亭縣的公路,大夥房有一口水井,井臺是圓形水泥地,半米多高的井欄用磚石砌成,井口內徑約有一米,大致是井深七八米、水深兩米。井臺外豎立槓桿提水井架,平衡木桿一邊繫著大石頭,一邊繫著綁緊水桶鐵把的竹竿,打水時手抓竹竿一次次向下壓,提水時手抓竹竿一次次往上拽,讓裝滿水的水桶升上井面來。水井的水很旺也很涼,人們在白天到水井洗漱、洗衣服、洗菜,在傍晚時到井邊打水洗浴。

農場工作任務多,日常勞作繁重,亟須補充營養,但物質匱乏,自我供給不足,總是無能為力。由於油水不足,肚子往往餓得快,嘴特別的饞。那時吃肉問題靠連隊自己養豬解決,兩三個月都聞不到豬肉味,吃一頓肉如同過年。所以每到殺豬的日子,大家都會爭先恐後地湧向夥房等開飯,一拿到手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把碗裡的幾塊豬肉一掃而光。既然如此,只好個人動腦筋想辦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知青回家探親返回時,就有人帶來了煮鍋和一些食物,但想開夥也不容易。

1969年農場改兵團建制後,更是嚴格控制個人開夥。知青宿舍是茅草房,前面是一片小樹林,後面就是藤橋河水利溝。平時要想簡單煮東西吃,就在房前屋後挖個坑,找來三塊石頭,壘砌「三星灶」。煮熟之後,見者有份,各人飯盅放在地下,按順序給倒入。若缺進食的碗筷,則就地取材,用膠杯代碗碟,折樹枝作筷子。要是湊錢吃「大餐」,煮好後就盛進洗臉盆,然後七八個一組,或坐或蹲圍成一圈,中間放著兩三盆熱菜,大家一邊享用一邊說笑。以上,這就是我們知青夥房的「初級階段」。

有一次我們居然被「落湯狗」惡追,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那一年的冬季想吃肉嘴饞了,大家湊錢到附近黎村買了條狗,準備宰殺烹煮吃「大餐」,但對殺狗燙毛這些事半通不懂。人家把狗送來後,把狗吊起一會兒就以為「殺死」了,隨便扔在「三星灶」旁邊,想等水煮滾後再燙毛。誰知剛把狗按在盛著熱水的水桶燙毛時,那狗猛地跳將出來,碰翻了水桶,熱水把爐火澆滅,周邊溼漉漉的。狗兒站起猛甩身上熱水,兩眼發紅,吡牙裂齒,樣子猙獰,狂吠不止,眼看就要衝向人群……恰好從部隊復退的老工人老賀挑水路過,只見他神情淡定,放下挑水擔拿起扁擔,對著「落湯狗」就橫掃過去,狗兒「嗡嗡」叫了兩聲就倒地不動了。他怕還有什麼意外,用草繩把狗的四肢捆緊了再交給我們,然後就挑著水桶離開了。大家又重新打灶,然後生火、燙狗、烹狗,不到一二個鐘頭,香噴噴的狗肉就可以開鍋啦!

來到農場五六年了,為了方便生活,我們幾個知青決定也學學老工人,建個知青小夥房。在老工人的指導下,大家七手八腳地備好黃泥土和稻草、大小均勻的樹枝條,以及竹子、木板、茅草夾片等建房材料,接著動手搭建房子。挖坑立樁架橫木,或釘或綁固定架子,攪泥草糊泥牆,蓋屋頂搞門窗……僅僅用兩天時間,一間十幾平方米的知青小夥房就大功告成了。接著,又添置了簡易桌椅、常用餐具。

有了這間小夥房,就有了一方自己的小天地,可以經常改善生活,保持充沛的體力和好心情,還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樂趣。比如,再也不用到水利溝洗冷水澡,可以打撲克、下象棋,可以促膝談心、談天說地。當然,更是不時改善生活、湊錢吃「大餐」、招待往來朋友的好地方。

許多人都喜歡吃田螺,而炒田螺是我的拿手好戲。有時候為了打打牙祭,我便跑到田埂邊、水溝裡摸些田螺回來,用清水養了兩天,剪去田螺尾部,瀝乾水份。開炒之前,先把鐵鍋底燒至高熱,把備好的食油從旁倒入,撒進適量食鹽。待油溫驟升、油煙冒出、油鹽味達到最濃時,便把蒜頭、豆豉、紫蘇葉、辣椒絲、生薑等佐料一齊倒在鍋裡,翻炒少許再把田螺倒入,生炒至熟。這道菜式香氣撲鼻、味道鮮美,讓人直呑口水,吸引不少人駐足。當一碟冒著熱氣、香噴噴的田螺端上飯桌時,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吮吸起來,吃得滿頭大汗,直呼過癮!

打井在荒野  

在我們來到的第二年,黎場隊改稱二營六連。為了拓展橡膠種植面積,團、營部決定在六連(黎場隊)、八連(黎光隊)與九連(黎明隊)交匯處的荒山野嶺,建立一個新的連隊---七連(黎華隊),並把這個光榮任務交給了六連洪學成連長(知青們習慣稱為洪隊長)。他領命後就很快挑選了一批人,要先行開進七連新址當「墾荒牛」。在這些人當中,就有我、錦澤、小李等八個廣州知青,我們當時感到很光榮。

翻開三師八團(南田農場)的地形圖,可知其地勢是南平北高,儘管有藤橋東河、西河流經八團若干地域及藤橋圩鎮後合流進入大海,滋養了沿途兩岸的廣闊地區,藤橋河水利溝也從五連(巨龍隊)、六連、八連等處通過,但離七連尚遠,真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之感覺。

1969年待組建的七連(黎華隊),位於群山腹地,周邊是荒山,雖說沒有「一覽眾山小」之奇峻,但也有「橫看成嶺側成峰」之態勢。這裡仍是一片荒山野嶺,亂石成堆,雜樹錯落,茅草沒頂。要在這樣的山頭「開疆闢土」,尋找水源及打水井必不可少,而鑑於多石山區地下蓄水量有限,打井註定是一場惡仗。

幸好這次帶隊的是洪隊長,他約有四十歲左右年紀,具備了種種有利條件。說起他:身材不高,身板結實,做事幹練,經歷豐富,頭腦靈活,用粵語來說是「計仔多」(即辦法多),用現在的話來說是「點子王」。在我們的眼裡,他似乎總是智計迭出,有使不完的勁,沒有過不去的坎。以往跟著他,心裡很踏實,做事有信心,這次自然也不例外。據說他原在海口農墾局工作,因為喜歡提意見,得罪了某些人,被下放到南田農場黎場隊來。

現在,這裡的生產、生活設施還是一張白紙,什麼東西都沒有,他要帶領我們創建新連隊,幾近「白手起家」了。但我們知道,新連隊的藍圖已在他心裡繪就,只要堅持不懈、艱苦奮鬥,同時假以時日,一切都會好起來。水是生命的源泉,是連隊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人和作物及牲畜都離不開水。現在連吃水的水井都沒有,生活用水要靠拖拉機拉來,困難只是暫時的。所以,為了眼下也為了將來,首要任務就是打一口水井。我們這些廣州知青,在廣州見過許多現成的水井,如越王井、三眼井、吊碑井等,就是沒有挖過水井。這裡是荒山野嶺,該在哪裡打水井呢?能不能打出水來呢?我們感到很困惑,一點頭緒都沒有。不過,我們都很信任洪隊長,對他非常有信心。

打水井要先選址、定位,選定挖井位置,才可以動工。這時只見洪隊長來到山坡一塊平地,從口袋拿出四五個膠杯,分別朝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倒放一個,裡壁粘附些許細鹽。他神秘地告訴我說:「明天早上,看看那個膠杯吸水多,就在那裡開挖。」果然,第二天一早,他逐個翻開膠杯細看,已經心中有數,指著中間的一塊地方對我們說:「從這裡開挖,一定會有水的!」他邊說邊用木棍插在中心位置,又找一條繩子綁住,以木棍為中心、繩子為半徑,畫了個直徑2.5-2.8米的圓圈,表示就在圈內開工。

打井需要的東西還真不少,如十字鎬、鋼釺、鋤頭、鉄鍬等工具,水泥、鋼筋、石子、河沙等材料,橫木、鐵線、繩索、籮筐等物件,這些在連隊都容易得到,很快就備齊了。人工挖井是一項艱辛的工作,首先是怕找不到水源,其次是怕水位太低、石頭過多、水源不旺。正常需要二三周的時間,如遇到麻煩還不止,這要看是否有眼光,也要看運氣好不好。

我們每人的裝束很簡單,頭戴一頂軍帽(沒有安全帽),身穿短褲和背心。直徑2米多的範圍並不大,只能安排每組兩人輪流幹。挖不深時使用十字鎬、鋤頭、鉄鍬,越往深處要倚靠十字鎬、鋼釺。挖到1米多深時,洪隊長叫暫停一下,抓了一把泥土捏一捏、聞一聞,高興地說:「如果泥土水份與前面相差無幾,說明情況很糟糕。現在感覺水份明顯增加,說明我們挖巧了,大有希望啊,放心挖下去吧。」

至此,洪隊長心裡就完全有底了,於是指揮我們協力合作,把一個預先製作好的直徑約2米、高度50釐米水泥井圈放入井坑裡,置放端正且成水平面後,就在井圈外埋土,然後又依此法放入第二個、第三個,這時就與地面持平了,接著放上第四個。以後要做的事,就在底下井圈裡挖夠50釐米左右深度,再沿著井圈底邊掏空泥石,讓底下井圈在重力累積的壓力之下,帶動上面井圈徐徐下沉,然後又在上面放一個井圈。如此作業周而復始,直至挖到預期深度為此。挖到三米多深時,已見到細小水流,但越往下挖難度越大。碰到小塊石頭還好辦,要是碰到硬巖石層,就掄大錘打鋼釺破石塊,只好慢慢地掘進,速度必然會減慢。  

把底下的泥土、石塊運上來,依靠特設裝置。洪隊長指導我們豎立槓桿提土井架,用平衡木桿提土,設置及操作有如老連隊的大食堂水井,但這回大竹竿的一頭綁著大樹頭,另一頭綁了一根很結實的鐵鉤,井下的人把挖出的淤泥石塊裝入土筐裡,掛在鐵鉤上,上邊的人就通過平衡杆和大竹杆把土筐提上來。二組挖井人員只在白天輪班幹,以確保施工絕對安全。

隨著每天土筐多次一起一落,運上來的土越來越多,水井也越挖越深。一般來說,在下面作業的人危險性大,在上面作業的人危險性小,但也有例外時。有一次,知青小李在操作提土時,不小心一時失手,大樹頭把平衡木桿的一頭拉低,而另一頭帶著大竹杆猛地提升,把站在井邊的錦澤颳倒並跌落到井底下。當時眾人無不提心弔膽,幸好下面的人警覺,把他穩穩接住,上面的再把他吊拉上去,真是虛驚一場!

挖到四五米深時,見到了較大水流,讓人心情異常興奮。挖到深度七八米時,清澈的泉水一小股又一小股從井圈交接處湧出來,此時井坯就算挖好了,剩下的事情是砌井欄、造井臺,進入了收尾階段。儘管打井過程困難重重,但我們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耗時三周,終於挖出一口旺泉水井。這是一口好井,泉水取之不盡,水質清冽甘甜,徹底解決了新連隊的生活用水問題,大家皆大歡喜。

雖然我已經離開南田四十多年,七連(黎華隊)那口水井卻不時地在眼前浮現,成為抹不掉的記憶。近日讀了李逢友先生刊登在《知青足跡》中《那挑水的背影》一文,由此聯想到黎華隊老工人的淳樸和無私的本色,心裡湧動著一股暖流,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作者簡介

梁衛國,廣州老知青,在市第二十中學畢業後,於1968年10月上山下鄉到原廣東農墾海南墾區南田農場(兵團建制是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第八團)務農,也曾在農場小學任教,及在團宣傳隊擔任演員。1978年回城後,曾在越秀區總工會、區政府從事新聞宣傳報導工作,並多次被《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等省市新聞媒體評為「最佳通訊員」。2010年12月退休後,註冊了《廣東志願者證》,在「趙廣軍生命熱線協會」志願服務隊做義工,同時為多家報刊撰寫稿件。

來源:一壁殘陽

相關焦點

  • 「知青歲月」回憶從北京下海南的農場生活
    那時的海南島叫海南行政區,隸屬廣東省,要去那裡也不是很容易,進出島必須要有單位證明,否則無法購買船票。小華想出一招,讓我在開學生證明的時候有意讓學校將章子蓋到很低的位置,然後我們將前面部分裁去,留下帶章子的空白紙,由我們自己寫個去海南的證明。這一招很有效,居然成功了。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上山知青我是主動積極上山當知青的。我這句開篇, 想必會遭到許多人的「拍磚」, 但我說的是實話——活到這把年紀, 已經不屑於講假話了。當然, 我得把話儘可能講準確了。這種主動、積極其實是無可奈何、別無選擇的。因為我是資本家的兒子。
  • 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芒市有多美,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和居於斯、業於斯的人最想表達;芒市有多好,曾經歲月如歌揮灑青春熱血的芒市知青最想讚美。為紀念他(她)們這段珍貴的歷史,表達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發全市各族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和永遠跟黨走的堅強意志,芒市委黨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歲月」欄目。本周推出第11期,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遮放鎮知青║
  • 「知青歲月」楊大哥和他生命中的秀秀
    有一段故事已蒼老,蒼老在一朵浮雲下,跟著時光的針腳漸行漸遠,那段往事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幾十年來,一直爛漫在我生命的枝頭。 那是知青上山下鄉的年代,大概上個世紀60年代末,我5歲的時候,聽大人們說我們生產隊來個下放的學生,生產隊長來我家跟我姐姐商量居住在我家,對我們姐弟倆也有個照應。因為我父母都英年早逝。
  • 「知青歲月」我的朋友胡安成
    在我的朋友圈裡,說到胡安成,總會聯想到他返城,離開巴彥高勒車站那幕情景。兵團戰士胡安成那是一九七八年底的一天,正值知青大返城的時期,規模本來不大的巴彥高勒火車站已人滿為患。可能頭次下井的關係,看著狹窄幽深的礦井通道,我心裡有點打怵。礦井風機的轟鳴,加之黑不見底的礦井,我緊張的腿軟無力,頭暈目眩,跌跌撞撞的走了一半路程,我沒有勇氣再走下去了。陪我們下井的連長是一位上海女知青,見我狀況,她說我是第一次下井的緣故,建議我順道回去休息一下。胡安成不同意。他把我拉在一邊,輕聲告訴我,團部科室人員下礦井,半路逃離,知道會造成什麼樣的惡劣影響嗎?
  • 「知青歲月」你好,芍藥溝
    「知青」,早已成為歷史留下的符號,一段扭曲的歷史讓青年人付出代價的代名詞。近幾年,回訪熱潮很高漲,知青們飽經風霜的心在尋找什麼?回去有回去的心情,畢竟人生最美好的年華留在了黑土地,青春祭奠,靈魂重逢,是震撼的,悲壯的。不回去有不回去的理由,十年後回滬的老知青,兩手空空頭腦空空,只有一身蠻勁和磨出繭子的內心,後來的處境大都也不如意。這筆歷史的帳太複雜太沉重,能清算得了嗎?
  • 「知青歲月」阿偉不是「孽債」
    「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麼大,有沒有我的家,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象是多餘的……」這扣人心弦的歌聲,曾響遍上海灘,曾引起上海新一輪知青尋根熱,也曾引發過西雙版納旅遊熱,《孽債》的作者葉辛先生也曾因此而獲得西雙版納榮譽市民的光榮稱號。電視連續劇《孽債》在十多年間重播多次,每次都引起社會較熱烈的反響。
  • 「知青歲月」知青四季
    我認可這也許是上山下鄉最大的意義。就是這上山下鄉的大潮把我推上了山,在廣闊天地裡,做了三年插隊知青。風雨中的大篷車秋天的雨,說來就來了。在火車上還晴著的天,當我們走出車廂時,已經是陰雲密布,大雨將至的樣了。哈達陽車站到了,我們得在這裡下車。「哈達陽的,哈達陽的學生到這邊地來!」有人衝著我們走出車廂的學生們喊著。
  • 「知青歲月」留守知青: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
    在上山下鄉運動中,8176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知青像十幾條小溪相匯於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二師轄八團。知青大返城時,知青流回城市,所剩無幾。我去二九0有四五次,先後接觸過十幾位留守知青,不知為什麼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李乃利。有段時間只要提起二九0,我就會油然想起乃利,說起乃利也會想起二九0,似乎乃利就像靖宇縣、尚志縣、一曼街、兆麟街,人與地融為一體。
  • 「知青歲月」知青孫玉勤和方立強夫婦的「玉強牌」
    創造這個品牌的是哈爾濱女知青孫玉勤和她的丈夫寧波知青方立強,這個品牌是這兩個返城又下崗的老知青安身立命之本。創造這個品牌的是哈爾濱女知青孫玉勤和她的丈夫寧波知青方立強,這個品牌是這兩個返城又下崗的老知青安身立命之本。其實,我以為他們更珍愛的品牌,是他們一胎所生的三個兒女。因為有了這個品牌,才有了「玉強牌」。這個故事還得從頭道來。話說1968年,一向寂寞的地處七臺河的北興農場(32團)突然生機勃發,只因為來了一大批生龍活虎的男女青年。
  • 「知青歲月」我從赤腳醫生崗位走來
    清晨的山村,最早活動的應該算是放羊的老漢,他們和著響徹山谷裡羊群聲,伴著各種生靈的聲音,開始一天的勞作……在這交響曲的感召下,我們知青也開始三三兩兩的、睜著睡意朦朧的雙眼,急急忙忙趕往大隊部。隊部就在一座飼養員的窯洞,每天例行的早會,就好像全隊社員參加多麼重要的儀式,在我們知青眼裡,那也像是一天最早的報到,由隊長看看人是不是都還在。早會內容,一般就是分配一天的活路;還有就是宣布村裡發生什麼事情,公布需要大家解決的方案。在村子裡,好像只有早晨把大家聚到一起,就可以解決許多問題。
  • 「知青歲月」我那插隊的小山村
    我記得插隊時,生產隊有位吳大叔,個子不高,有點瘦小。最有印象的是,他的鼻端微微凹陷,看得出有道傷痕。黝黑的臉龐上,眉宇間透出剛毅和堅強。四鄰鄉親非常敬重他,村裡隊裡大事小事總找他商量,徵求他的意見。房東告訴我,吳大叔就是當年村遊擊中隊的中隊長。夏日的夜晚,月朗星稀,田蛙鳴叫。
  • 知青歲月回憶錄:連隊裡的小四川
    那天在看電影的時候,我故意坐在她們三個小四川的後面,時不時地與其攀談,初步了解了她們的一些情況。銀東力那條李鐵梅式的長辮子,從此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銀東力出身於教師家庭,其父母均是中學老師。母親是教育家陶行知的弟子。受家庭的影響,她從小喜歡閱讀世界名著。來邊疆當知青之前,曾是他們學校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隊員,經常深入到部隊、工廠演出革命樣板戲舞劇《白毛女》。
  • 知青經歷│我把山螞蝗帶回了廣州
    那歲月難忘的故事,除了鋤頭、油燈、茅草屋,更多的是人和人的交往,心與心的碰撞,還有那人為適應環境而努力改變自己的舊事,50多年仍歷歷在目。我不禁為之稱善。  傍晚水井旁,小河邊,腰圍著散開水布的揭陽兄弟,痛快地戲水。而我們廣州仔則老老實實的在浴室憑藉水桶的水沐浴。這多用、神奇的水布,慢慢地引起我們這些廣州知青注意了。  揭陽知青陳琳彬是個善良、誠實的人,他說:「你們廣州青年每天光赤身子,烈日下任憑大汗流漓很不舒服的。我下月回揭陽探親,幫你們買條水布吧,真的很好用的。」
  • 「知青歲月」我家出了三個知青
    城裡人和鄉下人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的人也各有各的看法,有下鄉知青的家庭則承受著極大的壓力。1968年底,重慶市開始動員中學生上山下鄉,這關係到我家的四妹和六弟需下鄉當農民,他們的思想產生混亂,很有怨言,甚至和來動員下鄉的老師頂牛,搞得很僵。父親在外語系的學習會上發言表態,一定響應號召,把子女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知青歲月」誓約
    在全連隆重的歡送大會上,唐平很平靜地說:「我還會回來的!」從北大到北大荒,唐平又從天上降回了人間。 她說:「我不想對年輕時的自己過於苛求,畢竟我和祖國母親一起經歷了苦難。我始終珍惜那股青春衝動的熱情,珍惜那段忘我追求純真和美好的經歷。特別忘不了北大荒那些關愛過我的善良真誠的人們!」「我還會回來的!」
  • 「知青歲月」竹林生香
    我狂吃了幾天竹筍,新鮮了幾天後又沉悶了,竹筍吃了反而餓得更快,有一天下午,我扛著鋤頭上山開荒,走到半坡就餓了心慌,口裡冒水。當時我不知道,新鮮竹筍有開胃健脾功能,又是幫助消化的大師,所以我進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越吃越餓,越餓越吃的失調肌體。我到了山上竹林,看到一個個竹筍搖頭晃腦,我不再發熱了,因為每個男知青和每個女知青吃竹筍吃得無精打採。
  • 「知青往事」牛棚裡的故事
    住牛棚也並非一帆風順,管知青的貧協主任找到我,熊我說:「這樣對生產隊影響不好,就和知青受了多大委屈似的。知青哪有住牛棚的?」我搬出列寧的話來回答他:「不懂得休息的人就不懂得工作。你知道我們知青屋多冷?一晚上睡不著覺,牛棚裡比知青屋享福多了。」貧協主任也沒有能力改變現實生活。
  • 「知青歲月」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許多年後,我回生產隊見到東方,拉話間,提起那次背麥子的事,東方說:「當年,你們那批知青真不容易,把苦吃咂了(陝北話吃遍了),現在退耕還林,再不用上山背麥了。」是啊,知青吃的苦,只有同齡的老鄉最清楚,他們見證了知青一路走來的艱辛,自己回味,也是感慨萬千。
  • 「知青歲月」最早的知青
    「我實在搞不通,為什麼青年下鄉還規定前三個月自備夥食,家具農具都自備呢?」媽媽雙指按著太陽穴,她為家裡為子女的事操心得常常頭腦脹痛。「娘,你放心,三個月後我一定自給。只不過妹妹不滿兩歲,我走後家裡沒人做飯,沒有人帶她了。」「忙時我也會請臨時保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