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知青孫玉勤和方立強夫婦的「玉強牌」

2020-12-23 用三隻眼看世界

作家 賈宏圖

文中主人公 : 「玉強牌」是一種上海風味年糕的品牌,在哈爾濱各大超市中都可買到。創造這個品牌的是哈爾濱女知青孫玉勤和她的丈夫寧波知青方立強,這個品牌是這兩個返城又下崗的老知青安身立命之本。

2008年4月22日

哈爾濱知青聯誼會副會長、秘書長李素梅等

到工廠看望孫玉勤方立強夫婦

(興耀拍攝)

「玉強牌」是一種上海風味年糕的品牌,在哈爾濱各大超市中都可買到。創造這個品牌的是哈爾濱女知青孫玉勤和她的丈夫寧波知青方立強,這個品牌是這兩個返城又下崗的老知青安身立命之本。其實,我以為他們更珍愛的品牌,是他們一胎所生的三個兒女。因為有了這個品牌,才有了「玉強牌」。這個故事還得從頭道來。

話說1968年,一向寂寞的地處七臺河的北興農場(32團)突然生機勃發,只因為來了一大批生龍活虎的男女青年。在二連農工排有個女班,班長孫玉勤是個哈爾濱知青,心直口快,能說能幹,典型的「鐵姑娘」。排裡還有個男班,班長方立強是個寧波男知青,相貌英俊,性格綿軟,但幹起活來紮實認真。孫班長向方班長叫板,男女兩班幹什麼活都要一爭高下。夏鋤時節,在一眼望不到頭的田野裡擺開戰場,女班在前,鋤下草死,一個個揮汗如雨。男班在後,心急鋤飛,草未淨苗有傷,孫班長笑其「笨蛋」。方班長只笑不急,女班先到地頭,又返回接男班,會師後男班讓女班先喝水。秋收再戰,男班一馬當先,又快又淨,女班窮追不捨,還是落後。男班先到地頭,又接女班,會師地頭後,還開了聯歡會,男唱女舞,不亦樂乎。

「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後來連裡乾脆兩班合一,方為排長,孫為副排長。一陽一陰,一柔一剛,兩人配合默契,排裡工作年年先進。戰士們發現,兩人研究工作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晚。後來他們又發現,孫排長看方排長吃不慣當地的粗糧,就從老鄉那兒淘弄來大米為他做著吃。而孫排長穿的絲綢衣服竟是杭州貸,肯定是方排長探家時給她買回來的。連裡領導看出門道,馬上出頭撮合,旨在鼓勵男女青年安家落戶。這也正合方孫之意,他們名正言順成了對象。

原書圖片 圖片編輯:吳乃華

一晃十年已過,他們沒有花前月下,只有黑土地裡汗水相融。1978年10月,他們登記結婚,住進了連隊為他們蓋的新房,一室半的住屋,外加一個小廚房,他們心滿意足了。從此,身在土屋,安心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點燈說話,熄燈作伴,也其樂融融。

誰料風雲突變,到了1979年秋天,大返城已蔚然成風。看著同車而來的戰友一個個卷席而歸,小方和小孫也心亂如麻。夜深人靜時,輾轉反側的小方對小孫說:「你先走吧!我將來有機會再說,為了咱們的孩子……」說著他竟流下淚來。那時,寧波的政策是結了婚的就不能返城了。小孫和他相擁而泣,只好答應先走。那時她已懷有身孕。把孫玉勤送到七臺河火車站,回到昔日十分溫暖現在一片冷清的小屋,方立強又是悲上心頭。他抹去眼淚,又開著康拜因下地了。那是從東德引進的最先進最貴重的大型收割機,連裡交給了最放心的他開。方立強加大馬力駛向金浪滾滾的大地,煩惱也拋在身後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返城回家的孫玉勤被安排到父親所在的建築公司當工人。只有四五個月的身孕,肚子大得像就要臨產,工長把她趕回家待產。母親領她到道外產院一檢查,B超竟顯示出了三個胎影。醫生說:「可能是三胞胎!」小孫母女又喜又驚,可家境貧寒的孫家怎麼能養得起將要落地的三個孩子?儘管還在農場開康拜因的小方把自己的工資都寄了回來,可肚子滿滿的小孫吃不下任何營養品。

1980年7月9日那天,哈爾濱暴雨如注,家住低矮平房的孫家屋裡也進了水。孫玉勤掙扎著和母親一起淘水,突感腹中劇疼。鄰居們幫忙,冒雨把她用手推車送到道外區產院。可是沒有床位,他們又跑到第四醫院,小孫自己走上三樓,還是沒有床位。但是已不能再等了,生猛的北大荒的孩子已經露頭了。只好在兩個待產患者的床間擠了一個位置躺下,隨著一聲驚天的啼哭,第一孩子奪門而出,護士高呼:「女孩兒!」呻吟中的小孫臉上露出笑容。沒幾分鐘,第二個孩子又出生了,也是個女孩兒,可護士沒敢呼叫。又一會兒,老三也出生了,「男孩兒!」這次護士叫出聲來。小孫掙扎著要看孩子,護士把包好的孩子抱給她看,醫生說:「孩子都很健康,老大2.35公斤,老二2.4公斤,老三2.45公斤!」小孫蒼白的臉上流著汗,看到自己一水水的三個孩子,眼裡又湧出淚水。

第二天,小孫全家總動員抱著三個孩子出院了,一隊人馬十分壯觀。太平北四道街的街坊鄰居,還有附近街道小廠的女工都來看孩子,孫家小屋外面都排起了長隊。

再說小方,正忙在麥收現場。他計算著日子,等待著妻子生產的消息。那時通訊落後,他心急如焚。來到地裡送水的職工跑著給他送來電報:「母子平安,二女一男。」這時,喜訊已傳遍連隊。連長給他下達了「速回探望母子」的命令。從康拜因上跳下來的方立強,跑回連隊,立刻像進村的鬼子一樣挨家挨戶地抓雞。聽說小孫生了「三胞胎」,各家都幫他抓雞,還送他許多雞蛋。連隊派拖拉機把他一直送到七臺河火車站,他身上背著捆綁好的十幾隻雞,一手提著一筐雞蛋。上了火車後,雞飛人叫,好不熱鬧。他只好把活雞掛在車廂外,雞蛋放在腳下。他歸心似箭,一宿未合眼。

走近孫家門,只聽一片哭聲,嚇得小方臉都白了。進門一看,三個小孩兒並排躺在小舅子做的大搖籃裡,嗷嗷待哺,而奶水供不應求的小孫坐在旁邊跟著孩子一起哭。看著姑爺進了門,嶽父大人說:「咱們開個家庭會,看這三個孩子怎麼養活。」他先表了態:「我看把老大送人吧,要不都得餓死!」父言一出,小孫大哭,小方也跟著哭,看著自己的親生骨肉就要送人,他們兩人堅決不同意。小方說:「只要我有一口飯吃,就能把三個孩子養大!一個也不送!」他說,我可以抱一個孩子回農場,我自己把她養大。最後商定,老大由姥姥幫助撫養,老二由方立強撫養,老三由孫玉勤撫養。那天,方立強和孫玉勤商量,給三個孩子都起了名,兩個眉清目秀的姑娘叫方婷和方娓,那個兒子叫方磊,父母希望他更強壯。一個月後,小方抱著方娓登上了回七臺河的火車,這時他的身上披掛的是女兒的衣物、褯子和奶瓶等物。一路上女兒哭聲不斷,他是滿臉大汗。

原書圖片

各位讀者可想而知,小方又當爹又當媽的日子多麼艱難,特別是在遠疆農場撫養一個剛剛滿月的女嬰!為了不耽誤工作,小方把方娓送到了連隊託兒所,天不亮他就起床,把孩子的褯子和衣服洗得乾乾淨淨,沒等吃口飯就把孩子送到託兒所,自己再去上班。晚上下班,再把孩子抱回來,半夜不知起來多少次為孩子換褯子、餵奶。挨點兒累他不怕,就怕孩子吃不飽。孩子一哭,他就餵奶,最後孩子喝牛奶拉牛奶了,他急得只拍大腿。7個月後,實在沒有辦法的方立強抱著方娓回哈爾濱了。

看著在家的老大和老三又白又胖,而方立強侍候的老二骨瘦如柴,孫玉勤抱著老二一陣大哭。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和調養,老二也胖了起來。可她不放心,又抱著老三和抱著老二的小方一起回北興農場了,老大留給了母親。

看著小孫和小方抱著孩子都回來了,全連大悅,家家前來看望、幫忙。方立強可以安心上班了,孫玉勤在家照顧兩個孩子。可小方一人的工資養活不了全家,18個月後,小孫又抱著老三返城,然後到建築工地上班。這之後,他們一家開始了真正的兩地生活,小方和小孫只有每年各享受一次探親假,一般是夏天小孫抱著老三到農場,過年時小方抱著老二往哈爾濱趕。

方娓兩歲那年,聽說要回哈爾濱看媽媽,她高興得又蹦又跳。等爺倆坐著晚點的火車從七臺河趕到哈爾濱時,正是除夕半夜,候車廳外一片鞭炮聲,家家開始吃團圓餃子了。可公交車已停,那時又沒有計程車,他們只好在車站等天亮。小方怕熟睡的孩子凍著,把她包好放在暖器上。怕孩子掉下來,他就在暖器邊上站了一宿。那一夜,冷清清的候車大廳裡,只有他們父女和幾個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第二天,當孫玉勤看著滿身霜雪的小方父女走進家門,她抱著一身屎尿的孩子又是一陣大哭。她邊哭邊說:「再也不能這樣了,一家人就是死也要死到一起!」

孫玉勤方立強夫婦研究生產

春節後剛一上班,孫玉勤抱著兩個孩子開始到勞動局上訪,要求把丈夫方玉強從農場調回。因為小方是外地知青,調到哈爾濱的難度相當大。小孫鍥而不捨,不知跑了多少次,不知流了多少淚,方娓終於在長到五歲時和父親一起回到了哈爾濱。方立強被安置到了市住宅四公司當上了技術工人,幹過電焊、水暖,打過白鐵,可惜只幹了兩年,企業就放長假了,一直到現在。放假後,一分錢的工資都不開,全家擠在嶽父家小院接出的十多平米的小房裡,度日如年。

養家餬口的重擔都壓在了孫玉勤的肩上。她調到了工資比基建高一點的搪瓷二廠工作,先當工人,後來又舍家撇業地去跑銷售,只為能多掙點兒補貼費,能讓孩子們吃飽飯。她一跑就是十年,夜間行車從來沒坐過臥鋪,每天的夥食就是幾個燒餅,再買點大醬和幾棵大蔥。這時老方(歲月的淪桑使他真的老了)成了家庭「婦男」,精打細算地照顧著三個孩子的生活,有時每天只能做一頓飯,經常挨餓的是他自己。孩子們最盼的是出差的媽媽回來,她總會給他們帶回點兒好吃的,哪怕只是幾塊糖。每回媽媽一進屋,三個孩子就像小狼似地撲上去,幾乎能把她撲倒。

後來三個孩子一起上學了,日子就更艱難了。孩子所穿的衣服都是她親手做的,有時到街頭的攤上剪一個樣子,然後回到家照著做三件,好在小時候他們衣服的大小都差不多。在外出的漫漫長夜裡,她都在燈下給孩子織毛衣毛褲,選最鮮豔的顏色,然後從小店買來動物圖案再繡上。無論多困難,她都讓自己孩子的穿戴不比別的孩子差。看到別的孩子上學都帶罐裝的飲料,她也給他們買,可孩子們背在書包裡從來不喝。學校開運動會,孩子帶的吃的都是自己家做的。

最艱難的是為孩子們湊學費。方磊上中學第一年的1000元學費,開學十多天才交上,都是從親戚家借的,三年後才還上,是孫玉勤和老方賣饅頭掙的。那時,每天上班前,他們從饅頭鋪上兩筐饅頭站在道外區黎華街口叫賣,早晨、中午和傍晚賣三次,五冬六夏,一天不落。在大雪紛飛的日子,兩人滿身霜雪、口噴熱氣的老知青,矗立街頭,招呼生意,成了這條街上最感人的雕像。

屋漏又遭風雨。孫玉勤1998年也下崗了,已經流乾眼淚的她和丈夫又殺出了一條生路。有1999年7月3日的《黑龍江日報》的消息為證,那消息說:「49歲的孫玉勤1968年下鄉到北興農場,返城後,先後在兩個單位謀生,在道外區的改造中,她所在的搪瓷廠放長假,愛人的單位效益不好,也放長假,一胞三胎的孩子還在念書。今年初,她決心不依靠特困費維持生計,和丈夫一起到上海、寧波等地考察水磨年糕項目。又以自己的房產作抵押,貸款3萬,辦起雲天食品廠……」消息沒有更多的篇幅敘述他們創業的艱難。

我後來知道,年糕儘管是南方人喜愛的食品,可北方人並不接受。當年老方和妻子一人騎一臺破自行車挨家飯店跑,介紹如何用年糕熘炒煎炸,又如何涮燒上湯,又讓他們免費食用,先試用,不好不要錢。他們風雪無阻,記不清跑了哈爾濱多少大大小小的飯店和超市。隨著業務的擴大,他們又開著摩託車到處送貨,有幾次翻車,人貨都被扣到道邊。他們爬起來,拍掉身上的灰塵,揩掉手上的血跡,不敢有些許的停留,因為用戶還在等著他們。

在道外(原太平)區水源路上,我找到了雲天食品廠。已經當了老闆的孫玉勤和方立強,還是一身工人的打扮,身上還沾著米粉。這家安置了十多個下崗工人、日產千斤年糕的廠子,再不用摩託車送貨了,我看到了停在院裡的哈飛牌貨車。我還看見一臺新買的轎車,孫玉勤說:「那是我給方磊買的,他在東北農大本碩連讀畢業後考上了公務員,在質檢部門工作,已結婚成家。我們先為他置辦了房子,為了他工作和生活的方便,又為他買了這臺車。」

我又問到了兩個女兒,老方拿出照片,給我指點,方婷已經在上海結婚,丈夫是英國留學的香港人,在一家房地產公司當策劃師。方娓也在上海,當瑜伽功的教師,也有男朋友了。我發現,三個孩子繼承了父母的優點,都是一表人才,男孩英俊,女孩特別漂亮。

可蹉跎歲月像把無情的劍,削去了兩位老知青的青春和美麗。孫玉勤目光黯淡,已無昔日的神採,她說,都是當年為這三個孩子哭的。玉勤說:「生活不相信眼淚,但也不能沒有眼淚。但眼淚只能讓生活豐富,不能讓生活幸福。要幸福只能靠自己這雙手,一雙手什麼困難都能克服,什麼奇蹟都能創造。」

我說:「孫廠長成了哲學家了。」

她笑著說:「都是在苦難中琢磨出來的。」

老方不像孫玉勤那樣樂觀,他有些憂心忡忡的樣子。他說:「我們年紀大了,有點兒幹不動了,可孩子們誰也不想接班。其實東北大米特別好,不僅可做年糕,還可加工米線、米粉等等,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我說:「你不必急,我給你們寫篇文章一登,想投資和合股的人就來了。」

看來,「玉強牌」的故事還沒有完。那麼,就且聽下回分解吧!

玉強牌年糕生產車間

(興耀拍攝 拍於2008年下同)

哈爾濱知青聯誼會副會長、秘書長李素梅

和方立強交談

原創賈宏圖

相關焦點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我也有個條件, 我要把家裡的小書櫃和美孚燈帶走。我有用。1969年1月16日, 那是個雨雪天, 大卡車載著我那小書櫃和行李駛向餘杭縣太平公社 (現鸕鳥鄉) 。這是個山區, 據說抗日時期, 國民黨鄉、鎮、區、縣、市五級政府遷至這裡, 日本鬼子難以進山侵犯, 故有「太平」之名。我終於成了一名上山知青。
  • 「知青歲月」我家出了三個知青
    城裡人和鄉下人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的人也各有各的看法,有下鄉知青的家庭則承受著極大的壓力。1968年底,重慶市開始動員中學生上山下鄉,這關係到我家的四妹和六弟需下鄉當農民,他們的思想產生混亂,很有怨言,甚至和來動員下鄉的老師頂牛,搞得很僵。父親在外語系的學習會上發言表態,一定響應號召,把子女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知青歲月」知青四季
    「學生」、「青年」,那是老鄉最初對我們的稱呼,後來,就統一被稱做「知識青年」,再後來,簡稱為「知青」。無論是「青年」、「學生」,還是「知識青年」、「知青」,是否被收入辭典,我不清楚,但是,作為一個詞彙,已被世人熟知,在電腦中,無論用什麼方法輸入,已經是一個固定的、再笨的電腦都有儲存的詞彙了。從哈達陽車站下車的青年,有到哈達陽的,有到哈力圖的,我們十幾個人,到哈布奇。
  • 「知青歲月」你好,芍藥溝
    報名時很踴躍,待到交款訂票,回芍藥溝的只剩我和小餘兩人。知青們離開芍藥溝三十多年了,至今還沒有一個人回訪,每一次知青聚會,回顧的全是三十多年前那個貧困落後小山村的情景。不過整個回訪黑龍江團隊有195名,抵達黑河後兵分三路:璦琿,呼瑪,兵團和農場。「知青」,早已成為歷史留下的符號,一段扭曲的歷史讓青年人付出代價的代名詞。
  • 知青在光山縣上山下鄉的歲月
    河南光山縣在那個時代也同樣有許多插隊知識青年,他們歷盡千辛,把血汗留在了那片苦澀的田野上,知青的歲月,讓每個知青都終身難忘,讓我們一起回顧知青在光山的歷史。知識青年(下簡稱「知青」)上山下鄉,從1965年開始,第一批是信陽市的127名知青來光山縣楊墩鄉插隊落戶,至1968年知青上山下鄉進入高潮。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政府抽調國家幹部組建青年隊。
  • 「知青歲月」留守知青: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
    2015年秋,李乃利夫婦在家中次日清早,乃利戴著白色棒球帽,斜背黑色小包,精神抖擻地來到賓館,陪我去看吳保家和韓振民的墓。吳保家是上海知青,韓振民是北京知青,1970年在試製炸藥包時發生意外,犧牲時年僅22歲。樹蔭下,低矮圍牆,方形紅磚底座,饅頭狀的水泥墳墓,兩墓挨著,上面分別覆蓋著花圈。黑色大理石墓碑前有一束束枯乾的花,看來前不久有人來過。
  • 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芒市有多美,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和居於斯、業於斯的人最想表達;芒市有多好,曾經歲月如歌揮灑青春熱血的芒市知青最想讚美。為紀念他(她)們這段珍貴的歷史,表達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發全市各族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和永遠跟黨走的堅強意志,芒市委黨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歲月」欄目。本周推出第11期,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遮放鎮知青║
  • 「知青歲月」我的朋友胡安成
    車門口還滯留很多上不了車的知青。他們焦急吶喊,在憤怒的咆哮!當年來兵團的時候,那麼多讚美和掌聲;今天離去,如同難民。這般的悽慘和不堪,他們的心緒能平和嗎?延誤超時的蒸汽機火車,此時就像一頭負重的老牛,「呼哧,呼哧」喘著粗氣,冒著白霧,緩慢的離開了巴彥高勒。望著漸行漸遠的列車,一絲與友惜別的感傷,此刻才湧上了我的心頭。
  • 知青雕塑,記錄著我們的青春歲月!
    知青歲月裡,有人覺醒,有人迷茫,有人失落,有人逃離,有人堅強。更多的人在無奈中年復一年地等待,等待花開,等待希望!這就是,當年我們的青春。嘿!朋友,別問我「貴姓?」我和你一樣,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知青」。請記住我們的共同的名字,將「知青」二字,永遠銘刻在你我的心上。
  • 「知青歲月」阿偉不是「孽債」
    憑心而論,從曾經上山下鄉去過版納以及至今還留在那裡的知青們的角度看,尤其是5個「孽債」所處的農場背景的知青角度看,這部作品的成功,主要在於電視劇裡反映的當年知青返城後的境遇而非那些「孽債」的故事。就這部作品裡描寫的5個「孽債」而言,多數返城的和留守在版納的知青們以為並不算成功的。不算成功的原因,看來主要在於,這5個「孽債」都模式化地被返城知青父母狠心地拋棄在了那塊埋沒了他們青春的土地上了。
  • 「知青歲月」竹林生香
    40年前,我置身竹林,一大篷竹林和一簇簇竹林聯袂臨風,那苦吟孤獨的竹葉是幽谷背影,是異常寒冷的一片區域。我西雙版納熱帶叢林裡的一根瘦竹,單薄落寞,經常發生莫名其妙的徹夜不眠,幸好有嫩嫩的竹筍竄出來,安慰我細腰身段和面黃肌瘦的一張臉。
  • 「知青歲月」最早的知青
    他們落戶到離城十幾華裡的星星人民公社的五顯廟大隊,共有知青28名。這大概算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由政府組織動員安排下鄉的知青了,只是還沒有「上山下鄉」的正式名稱罷了。九姐劉傳靜, 1958年首批下鄉的知青,攝於榮縣姐姐她們吃食堂,每月夥食自費三元多,菜還得從家裡帶去。
  • 北大荒知青和北大荒知青文化
    至於各連隊在新浪、網易、鳳凰網上建立的網站則數不勝數,知青集體和個人的博客,以及QQ群、微信群數量之大更是無法統計。網際網路聯繫了不同地區的知青,聯繫了遠隔千裡的城市知青和農場職工。各種聯歡、聚會、出書和返鄉的消息,以及知青幫助老職工看病和解決困難的消息經常見諸於各種媒體。
  • 「知青歲月」我在海南藤橋河邊留下的故事
    有時為觀看別處放映的一場電影或一出革命樣板戲,不惜爬山涉水,來回步行十幾裡山路,臨近深夜才回到連隊,但沒睡幾個鐘頭又要起床割膠……生活的艱苦,勞作的繁重,氣候的炎熱,的確使我們這些城市長大的知青不堪重負。然而,連隊的老工人就像貼心的兄長,默默地關注知青的成長,給予必要的助力和推力。
  • 「知青歲月」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是啊,知青吃的苦,只有同齡的老鄉最清楚,他們見證了知青一路走來的艱辛,自己回味,也是感慨萬千。窯 洞 小 學  陝北山區窮困,知識和文化奇缺,我們這些其實文化並不高的知青,在山裡人眼裡已經是大文化人了。插隊的第二年,我被隊裡派工當了孩子王。我挨門挨戶去動員學生,開學的時候來了十幾個娃娃,怯生生的站在那裡,大多沒有洗臉,像秦腔裡唱三花臉的。
  • 「知青歲月」誓約
    她是1968年10月從哈爾濱師院附中下鄉的(這所學校的兵團知青出了兩個省級幹部劉東輝和申立國)。當時,唐平能到兵團十分不易。因為上海同濟大學畢業的父親被打成省水利設計院的反動學術權威,正在牛棚裡接受審查,作為「黑幫子女」到兵團是過不了政審關的。生性要強的唐平找到了兵團招辦空前絕後地大哭一場,又軟磨硬泡了一天一夜,終於在大部隊啟程的前一天獲得批准,和同學們一起踏上了北去的列車。
  • 「知青歲月」楊大哥和他生命中的秀秀
    那是知青上山下鄉的年代,大概上個世紀60年代末,我5歲的時候,聽大人們說我們生產隊來個下放的學生,生產隊長來我家跟我姐姐商量居住在我家,對我們姐弟倆也有個照應。因為我父母都英年早逝。我跟姐姐倥傯歲月裡相依為命。那時的農村,雖然家家一貧如洗,親戚相鄰也鼎力相助,接濟我們姐弟倆的生活,讓我們感受到了人間的暖陽的照射。
  • 「知青歲月」我從赤腳醫生崗位走來
    清晨的山村,最早活動的應該算是放羊的老漢,他們和著響徹山谷裡羊群聲,伴著各種生靈的聲音,開始一天的勞作……在這交響曲的感召下,我們知青也開始三三兩兩的、睜著睡意朦朧的雙眼,急急忙忙趕往大隊部。就這樣,我日復一日地從寒冬到暑夏,認真做好我的「赤腳醫生」工作,自己也從一個單純的小知青,走向更成熟、更有責任感。農村人很樸實,如果你為他做出了真心的付出,他們會很感謝你。
  • 知青下鄉勞動老照片,火紅年代的青春歲月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動員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成為一項國家的基本政策。大豐收。返城後有人當了廳長,有人成為了人民代表,還有很多人入黨,他們在不同崗位上都很優秀,得到各級獎勵和讚賞!幾位知識青年手扶拖拉機,看著空曠的田野,心潮起伏,無比興奮和激動。
  • 甌網丨紀念知青歲月 重溫戰友深情
    晚報訊 11月28日,紀念溫州知青支邊梧桐河農場50周年慶典活動在市區召開。本場活動以紀念知青歲月,重溫戰友深情為目的,邀請了當年北上支邊的200多名溫州知青參與慶典活動。梧桐河農場始建於1950年8月,我市距離該農場約3114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