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故事——鋁盆記憶

2021-02-17 老知青家園

記得我到黑龍江軍墾的前夕,父親給我買了一個直徑四十五公分的黃色小鋁盆,他告訴我,這個鋁盆耐用、輕巧。十七歲的我對此毫無感覺,在震耳的鑼鼓聲中,北上的列車緩緩啟動,車廂裡一片喊叫聲與哭泣聲,隨著送行人群的遠去,這個聲音慢慢的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知青們嘰嘰喳喳的笑談聲,北大荒多麼神奇嚮往的名字,使我們這批知青興奮不已。晚上十時許,車廂裡議論的聲音,漸漸的由大變小,由小變沒。知青們依著、趴著,慢慢的進入夢鄉。而我興奮的不能入睡。抬頭看去,車架上一排排放著知青的行李,所雷同的是每一個行李袋的上面都有一個網線帶,裡面裝著綠色的棉大衣,還有臉盆。這臉盆大多和我的鋁盆一樣,只是大小不一。 想不到就這小小的鋁盆在我們軍墾生活中起到了不可輕視的作用,記得我們下了火車,乘著汽車來到了嫩江邊上,準備等擺渡的輪船過來,把我們接到改去的連隊。我們整整等了五個小時。那時正值初春的五月,曠野的大風捲起了一股沙塵迎面撲來,打在我們稚嫩的臉上,像針扎一樣的疼。許多女知青不知所措,忙亂中紛紛用軍大衣裹在自己的頭上,而我和一些男的拿起嶄新的鋁盆扣在自己頭上,以擋風沙,只聽見啪啪啪的沙粒敲打聲,覺得特別有趣。颳了兩個多小時的風沙終於停了,天也漸黑下來,只見江對岸的輪渡緩緩向我們這邊駛來,困等了5個多小時的知青,像看到了曙光一樣歡叫起來,上船之餘,不少滿臉沙垢的年輕人,端起鋁盆在江邊用攬一盆江水,匆匆洗去臉上的沙粒與塵垢後一窩蜂的上了輪渡……

新的連隊生活開始了,我到得第一個連隊是五十團一營三連。每當我們清晨起來用鋁盆打一盆井水,它第一個效能就是給我們當了鏡子,洗洗臉,捋捋頭髮便上班了。我們到連隊的時候正是春耕時期,戰士們光著腳在稻田裡插秧,一天下來,累得腰都彎不起來了。那時候誰也不言「累」,到開晚飯時,老戰友們還時不時聚在一起吃飯。拿著鋁盆打一大盆沒有幾滴油星的「白菜湯」,就著玉米發糕狼吞虎咽地吃起來,還調侃般的做著充滿革命激情的打油詩:「湯湯湯,革命的湯,兵團戰士愛喝湯,早上喝湯迎朝陽,中午喝湯喜洋洋,晚上喝湯照月亮,湯湯湯•戰鬥的湯……」但天天喝湯使大家把目光盯上了連隊的食堂。「夥食差」成了大家議論的中心。我記得那時三連的司務長姓王,還是個復員軍人,當時為搞好食堂的夥食,姚指導員把我從老方當排長的二排調出來到食堂當上士班長,意在接替姓王的事務長。當時我寧可在老方手下當個班長,去戰天鬥地也不願意當什麼司務長。沒幹幾天就吵著要回二排,結果有一天食堂後院起大火,連隊的戰士們紛紛拿著許多臉盆去救火。火終於撲滅了,王司務長燒帳的行徑大白天下。我們手上小小的鋁盆又多了一個救火的功能。

三連解散了,我和一批三連的戰友分到了二營工副業連。和我一起去的有上海的吳龔寶、徐康妹、施敏敏,還有天津的高鳳來,北京的張偉成等。二營工副業連得生活環境比原三連好得多。江南人有以水為淨的習慣,不少上海男知青,早上拿著鋁盆洗臉,晚上拿著鋁盆洗腳,也引起了一些北方知青的非議,說:「江南人上下不分,臉盆太髒」,但有一件事情使這種非議慢慢的消失了,我記得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我們排的綽號叫「司令」的知青,第一個帶頭拿著小小的鋁盆當起了鍋,在老鄉那裡買了一隻雞,場院裡捧了兩捆黃豆,把黃豆放在鋁盆裡利用炕頭和雞湯一起煮。一股誘人的香味溢滿整個宿舍。不少知青,不管來自上海、天津、北京的知青們一窩蜂的擁著上去,你盛一碗他來一碗,吃的十分開心。我清楚的記得,為此連長指導員還特地開了一個批評會,嚴令禁止這種做法。但是「司令」的舉動像燎原之火,悄悄的在知青中蔓延開來,用鋁盆炒炒黃豆,用燒炕的木頭哄熟土豆,以成為知青填飽肚子補充營養的重要辦法。久而久之,連長指導員,望著可愛又可憐的知青,對此事也慢慢的默認了。

有一件事情使我記憶猶新,在麥收季節連綿不斷的陰雨下個不停,地裡的麥田被雨水浸泡,戰友們心裡非常著急,但又無法出工,男生宿舍的兩排大炕上滿滿的躺著知青,沉悶的沒有一點聲息,突然天津知青高風來拿起一個鋁盆放在炕上底部朝上,拍起了少先隊進行曲的節奏,這一響聲一下子使男宿舍裡頓時活躍起來,梁建拉起了小提琴,男知青們有的坐起來打牌,有的開始說笑,小小的鋁盆又增加了一個更能,那就是樂器。每當連隊編排文藝節目的時候,在戰士們編排的詼諧的「三句半」裡面不時響起鋁盆作為鑼鍤的聲音。

下雨了,開飯的鐘聲響了,一幫小夥子們都自然而然的抓起自己的鋁盆,頂在頭上拿起飯碗一溜煙的往食堂裡跑,鋁盆又成為了我的雨傘……

鋁盆還有一個特殊功能,就是當板凳 。在艱苦的連隊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娛樂活動就是看電影。我們連隊正好在二營營部邊上。每當晚上放電影時,全連的知青們都會到那裡去「報到」,當時的電影無外乎是「地雷戰」「地道戰」「南徵北戰」「紅燈記」「沙家浜」等樣板戲系列,儘管許多臺詞都已背的滾瓜爛熟,但也要去看。我記得許多女知青往往拿起臉盆上面放塊洗衣板,坐在電影屏幕前,而我們男知青大多都在後面站著看。有時連隊開動員大會,鋁盆也就變成了「板凳」,可笑的是有的男知青也效仿女知青,拿個鋁盆當「板凳」,結果由於分量太重,鋁盆都壓扁了,然後再敲打板金一下,鋁盆又可當臉盆了。只是變得「扭曲」「坑窪」了。

我還清楚的記得我在連隊當司務長時,炊事班還在男宿舍的後面,種了一片「辣椒地」,炊事班的全體成員利用空餘時間一起施肥、澆水,使一片荒地變成了一片「青椒地」。小小鋁盆起了不小作用,眼看著青椒一天一天地「長大」我還盤算著什麼時候能讓知青們吃上「青椒炒豬肝」,可是青椒「長大了」卻在一夜之間「消失了」。當天晚上在男宿舍裡面盛著許許多多的青椒,放在鋁盆裡面,倒一碗醬油成了許多男知青的「美餐」,這件事隔了幾十年才在解國君、陳德、「三毛」那裡得到了「證實」。休息期間我還動員大家拿鋁盆去河邊捉魚。記得我和高五一、「地雷」、吳龔寶等還美美地吃了一頓「河鮮」,也是用那鋁盆燉的。

當我結束了七年的兵團生涯,踏上了赴哈爾濱就學之路,那陪伴我七年的鋁盆又開始陪伴我新的學習生活。那時原來嶄新的鋁盆已變得像百歲的老人的臉布滿了皺摺與坑窪,但它還陪伴了我三年的學習生活。到我和我愛人結婚的時候陳舊的鋁盆已成為我們家小小廚房間邊上放煤的盛器了。在從母子室搬向新宿居的時候我都沒有捨棄它,又一次我突然發現那盛煤的鋁盆不見了,便問我妻子,我妻子回答說:被女兒拿走交給學校做好事了。我仿佛寬慰了許多,因為他仍在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盡力,也許他變成了一個小小的螺絲釘,也許他變成了某個機器上的一部分,也許他變成了高樓大廈中的一部分,總之我確信它任然在為我們的社會默默地奉獻著。至今那鋁盆的「身影」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

我突然感到小小鋁盆那耐磨、耐摔、耐折的特性多麼像我們這一代知青身經磨難、百折不撓的精神。小小鋁盆的故事折射出我們這一代知青艱難困苦的歷程,終身回味的記憶……

來源:五十團知青網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

識別加關注、查看歷史消息(往期微信)

歡迎訪問紅色邊疆荒友家園網站

網址 jianzi103.com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進入

相關焦點

  • 知青故事│飄逝的記憶
    家裡沒有壯勞力的,只好鏟些雪放在水缸裡化開用,一盆水不得不反覆用。  冬天沒什麼活幹,主要是熟悉周圍的環境,上老鄉家串門、聊天。轉眼就到了開春,土地化了凍,知青們每天跟著社員上山刨地。天還沒亮,隊長就蹲在腦坂墚上吶喊:「動彈了!」聲似洪鐘,震得山響。隊長四方闊臉,臉膛黑紅,人高馬大,頭上扎條髒兮兮的毛巾,穿件黑棉襖,腰裡紮根繩,典型的陝北農民打扮,往山墚一站像半截黑鐵塔。
  • 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為紀念他(她)們這段珍貴的歷史,表達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發全市各族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和永遠跟黨走的堅強意志,芒市委黨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歲月」欄目。本周推出第11期,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遮放鎮知青║
  • 【老劉故事會(57期)】 綏化「知青」記憶⑥
    那天晚上連知青一共去了23個勞力,60噸車皮一宿裝了3個。天放亮時,能看清每個人的身上,全是一層白霜。幹完活往回走,連累帶困,晃晃悠悠,領工員看見我們這狼狽像,心痛我們了,給每人買了二斤糕點,我們狼吞虎咽幹噎,一頓全造了。冬去春來,各樣農活向我們招手了。刨茬子不但是體力活,也有很多說道和技竅,技術要求很高。
  • 廣東省資訊|佛山三水南丹山,留存著當年知青多少愛情故事
    廣東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佛山三水南丹山,留存著當年知青多少愛情故事每一代人的愛情都不同,有其歷史背景與生活故事。520愛情節就要到了,現代年輕人可曾記得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知青們的愛情故事?
  • 知青的生活
    我沒有令人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精神上,悲哀的思念之情加劇;物質上,儘管那時上海物資緊缺,但遇上春節,憑票供應的雞鴨魚肉等副食品、花生、瓜子等各類休閒食品也算豐富。但小山村沒有任何外來的物資(副食品)供應,靠菜窖儲存的新鮮白菜、土豆早已沒有,剩的是凍白菜、凍土豆、凍蘿蔔,憑著生產隊殺豬分得十幾斤豬肉和十幾斤牛肉,34個知青的「年」就在物質極度匱乏中開始包餃子、炒菜,喝酒、嬉鬧。
  • 知青故事:萬人審判大會 槍斃姦污知青罪犯
    一九七三年,秋,在趙光發生了一件史無前列的大事,那就是在趙光北崗以東的草甸子上,挖了四個坑,槍斃了四個姦污知青的罪犯,並在趙光舉行萬人審判大會,公布了他們的罪行,宣判了他的罪名,給死去的知青平反昭雪,恢復了她們的名譽,還給她們的清白。
  • 芳華,那些屬於碭山果園場老知青們的青春記憶.--許書光 楊劍釗作品
    同期聲:蚌埠知青 張愛華 我們對這感情很深的,對這些老職工,我們見到都非常感動,有深厚的友誼。回憶過去共同度過的青蔥歲月,知青們雖經歷了不一樣的故事,但有著同樣的情懷和一樣的感嘆。40年過去了,園藝場已物異人非。但在知青們的內心深處,這些過去的經歷在歲月的蕩滌與時間的磨蝕後,已成為了他們人生中一筆可貴的財富。
  • 知青記憶:山鄉,那一夜的風雨
    知青記憶:山鄉,那一夜的風雨上山下鄉,每天同山民們一起勞作,累得個要死,怕是沒幾人有心情去欣賞這山中夜景的。其實我也一樣,是不會專門去看這夜色的,填飽肚子後,點上馬燈,胡亂地便翻幾頁書,一陣困意襲來後,很快便會進入夢鄉,年青人,磕睡多。
  • 冬天裡的記憶‖小紀的鄉親你可能認識的老知青【海陽文藝微刊】第...
    打開文章和簡介後得知,作者是一名曾在海陽小紀鎮石馬灘頭村插隊下鄉的青島老知青趙長奇先生。 雖說海陽文藝微刊是鄉土微刊,面向本埠。但趙長奇先生作為老知青,曾為海陽的建設流過汗水、做出過奉獻。我們的平臺不會拒絕為海陽奉獻過的所有人,今選編了一篇趙先生的文章,以饗讀者。
  • 【尋隊友集結號2】:記憶青春歲月、續寫精神人生,大豐知青50年尋隊友集結號,歡迎大豐本土知青轉發關注.
    大豐知青50年,值得記憶!《北上海大豐平臺》舉辦大豐知青上山下鄉50年主題系列活動。    議程: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北上海大豐平臺「大豐知青的意義」主題演講;    新豐(金墩)鎮負責人簡介致辭;知青自由發言(每個知青組推出一名代表,每人10分鐘介紹本知青組人員情況);通報集體倡議書(記憶青春歲月、續寫精神人生
  • 「知青往事」牛棚裡的故事
    再說這地方不乾淨,不是你們知青來的地方。」我知道晚上他不在這裡睡覺,半夜裡只來給牲口添點兒草料。好說歹說,他才勉強同意讓我睡在這裡。我的心裡一陣激動,晚上終於可以睡個暖和覺了。沒想到我悄悄把被褥剛從知青屋裡搬來,好朋友玉偉也扛著被褥追來了。他批評我說:「放著這麼好的地方怎麼不叫著我?哼!」
  • 知青雕塑,記錄著我們的青春歲月!
    >那是屬於我們的故事!▲知青園內景點有:毛主席塑像、毛主席批示手跡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紀念館、廣闊天地博物館、知青之家、知青舊居、知青橋、知青井、知青壩、知青遊樂園、知青林等,融革命化、歷史化、民俗化為一體
  • 孫雙喜:那年那月,管涔山裡的那群知青
    四十多年前那一幕幕,都深深地刻在知青們的心裡一生都難以忘懷。彈指一揮間,四十多年飄然而去。喚起了我對當年知青生活的深深懷念,知青故事歷歷在目。我要將我們的故事講給下一代,願我們的孩子們從中了解些當年的父輩們。       我們在白雪皚皚的山林中伐木,在驕陽似火的烈日下種樹,我們把青春獻給了林區,我們把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耗用在一望無際的茫茫林海中。
  • 知青生活之十八站糧庫—不會忘卻的記憶(八)
    知青生活十八站糧庫---不會忘卻的記憶(八)1978年的春節,我們是在十八站過的。
  • 知青往事:追夢年華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記得初中語文課上曾學過偉大領袖的《沁園春·雪》。做作文時老師要我們把這首詞改寫為白話文。這篇作文和我在高中時改寫杜甫的《羌村三首》一樣,得了全班最高分九十五分。老師在評語中說我有較強的理解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 「知青歲月」我在海南藤橋河邊留下的故事
    我與廣大知青聽從時代召喚,投身於海南農墾事業,憑著對祖國的熱愛、對農墾事業的執著,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鑄就了時代的精神豐碑。生活的艱苦、勞動的艱辛、文化的貧乏,讓我們知青在南田農場這個大熔爐裡,經受磨礪,發揮才智,感悟人生。
  • 知青下鄉勞動老照片,火紅年代的青春歲月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動員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成為一項國家的基本政策。大豐收。返城後有人當了廳長,有人成為了人民代表,還有很多人入黨,他們在不同崗位上都很優秀,得到各級獎勵和讚賞!知識青年地頭學習,聽老農民講憶苦思甜的故事。
  • 北大荒知青和北大荒知青文化
    正因為他們付出了那麼多青春年華與汗水血水,他們才對那片黑土地、那些共同生活的集體和群眾產生了那樣深厚的感情,留下了那樣深刻的記憶。幾十年過去,這些感情和記憶仍然使全國各地的北大荒知青和北大荒人緊緊連在一起,心心相印,不離不棄。今天的北大荒知青已經成為全國知青中最活躍、最有凝聚力的一群,他們表現出來的熱烈、普及、持久的知青情結正是當年北大荒知青文化的延續。
  • 網市鎮:玻鋁世界的前世今生
    ——玻璃鏡子,說到底還是稀罕物兒;至於塑鋼玻鋁做門窗,那該不是在講什麼天方夜譚的故事吧?塑鋼玻鋁門窗興於何時?興於東荊河畔網埠頭的幾代玻鋁人。這種說法毫不誇張。網市鎮,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第一代玻鋁人,一捆鋪蓋卷,一把玻璃刀,走出網市鎮,走向周邊城市,劃出了網市鎮玻鋁之鄉的第一刀!
  • 知青馬群——內蒙古大草原的青春記憶
    故事發生在北京的正北方1000公裡遠的一個叫做「滿都胡寶拉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下鄉插隊的地方……我們放牧的是知青馬群下馬夜我的「杆子馬」從狼嘴中救下小馬駒冬天裡放牧馬群打狍子變天了雪大搬家西夏布拉我們的好牧場二踢腳驅趕狼群晚間學習傳達文件借宿牧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