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故事:萬人審判大會 槍斃姦污知青罪犯

2021-02-18 老知青家園

一九七三年,秋,在趙光發生了一件史無前列的大事,那就是在趙光北崗以東的草甸子上,挖了四個坑,槍斃了四個姦污知青的罪犯,並在趙光舉行萬人審判大會,公布了他們的罪行,宣判了他的罪名,給死去的知青平反昭雪,恢復了她們的名譽,還給她們的清白。

秋季,麥收剛剛結束,豆收還沒到來,兵團的萬頃良田正是清紗帳茂盛時期,大豆、玉米、穀子、高粱正是一派生機勃勃,它們吸吮著大地的肥沃,接受著雨露的滋潤,讓人們對豐收有了豐富的憧憬。一天上午,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師部正在召開會議。(順便說一下一師師部的位置,由七團、火車站的北崗,再往北大約要上下三個坡地,經過七團一營七連,一營營部,往北有幾座樓房便是一師師部所在。離北崗大約八裡地。)孫政委,手夾著香菸,啞著喉嚨說:「同志們,根據接到瀋陽軍區的電令和兵團司令部的命令,師黨委決定:於今天下午2點整,在趙光車站北崗以東一公裡處設法場,並在此召開審判大會:審判強姦、姦污女知青的犯罪份子,我師二團的副團長李XX、參謀長王XX、保衛股股長張XX和七團一營四連連長趙XX等人,並現場執行槍決。法場和審判大會會場的設立,由作訓科負責,保衛科協助;具體人員讓七團警通連派人。同志們,此次會議意義重大,馬虎不得!中央軍要派特派員蒞臨,軍區和司令部都要來人,大家馬上行動,確保大會順利成功……」

上午十點許,師部作訓科長、保衛科長帶著幾個幹事,從七團警通連抽了一個排到北崗以東一公裡處作業,設立法場、布置公審會場。現場很快就挖出了四個坑,每個坑長二米,寬八十公分,深一米五十。公審會場就在距坑五米遠的地方,在坡地上平整出一塊地,並排放上五個辦公桌,再放上十把椅子;在周邊的樹上掛上若干紅布橫幅,上書一米見方的大字:嚴懲罪犯、紮根邊疆、保衛祖國、屯墾戍邊,建設邊疆……警通排的戰土用各色彩旗紮下了長約五十米,寬約三十米的場址,他們胸挎衝鋒鎗布下崗哨。會場布好後,七團電影院的工作人員,安好擴音設備,在會場周邊的樹杈上裝上高音喇叭,在大會進行前播放著革命歌曲。會議現場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從上午十點鐘以後,七團、二團,各個連隊的拖拉機,小型車拉著各自連隊的知青、職工紛紛向趙光北崗聚齊;到十二點前後,各種機動車停滿了通往北崗的三條大道,車站旁,郵局旁,七團團部旁,醫院前後院,變電所周邊的空地都是三、五成群的知青。

大家議論紛紛,興高採烈、。俗話說:人過一萬,無邊無沿。在下午一點左右,站在趙光中心地帶———北崗,往南、往下望去,大街上已經是人頭攢動,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大約在下午一點鐘左右,一輛專列:一個內燃機的車頭,帶著兩節車廂;從趙光以南五十公裡的車站——通北,飛馳而過,駛向趙光車站。那兩節車廂上印著醒目的大字:瀋陽軍區後勤部專用車廂。這是由瀋陽車站開往趙光車站的專列,一節車廂裡面乘坐著中央軍委的特派員、瀋陽軍區的領導和兵團司令部的領導;另一節車廂裡押著今日要審判、槍決的四名罪犯。大約一點三十分左右,專列停在趙光車站,十幾名頭戴白色鋼盔、荷槍實彈的士兵,押著四名罪犯走下列車,跟著走在前面的領導們走出車站。此時的大會會場,已經是人山人海,高音喇叭放著歌曲,在會場裡還停著兩輛白色救護車,若干醫務人員身著白色制服等候在車旁。很多人納悶,為什麼還要有醫生來參加會議,經詢問得知,他們並不是準備醫患者,而是要在犯人執行槍決後,第一時間摘取醫用的人體器官。

下午兩點正,高音喇叭傳出,喂,喂,喂,試音的聲音;片刻,傳來一師政治部主任的講話聲:「同志們!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審判大會現在開始!下面由兵團司令部首長講話。」「同志們,廣大的知識青年們!你們遵循偉大領神毛主席的號召,來到祖國邊疆,建設邊疆、保衛邊疆,你們是國家的好兒男……」會上高官滿座,義正詞嚴,會下趙光的萬人大會已經成為知青的大聚會。參加會議的人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全國各地的知青,他們既便同一個地區的、同一個學校的,甚至是同班的同學,也不是經常見面的。趙光的這次大會使大家有機會相見,大家高興啊,握手啊,擁抱啊,真正是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當我正在和同學們說呀!聊呀!的當口,突然有人叫我的名字,回頭一看原來是我二團的表哥和金生他們一伙人。朋友相見自然是噓寒問暖,親熱一番……在談到這次槍決二團的幾個團首長時,金生按耐不住興奮,在大道邊上,拉我們坐下就要侃侃而言……這時聽到會場的喇叭裡高喊:把罪犯帶上來……驗明正身,執行槍決,立即執行。把罪犯押下去……這時,會場周圍的知青們都擁向會場,我拉著金上說:「先進去看看,今天你們別走,回頭到連裡再細講……」我們擠到了會場裡面,目睹了執行槍決。

四名罪犯被押進法場,頭三名原來都是現役軍人,現在他們仍穿著軍裝,只是摘去了領章,他們胸前掛著牌子,寫著姓名,姓名被紅色叉子蓋上,他們都低著頭,默默不言,走向坑口。我突然發現,最後一個人很眼熟,他不是現役軍人,穿著黑色的衣褲,我仔細看看後,斷定他就是我曾經熟悉的趙連長,人送外號「黑大個」。四名罪犯被押到土坑之前,有人在背後一揣腿窩,他們都跪到土坑前,四名執行者站在他們背後,大約二十米遠,一聲拖長音的:預備……放!四支槍同時發出槍響,四個人幾乎同時翻到坑內,結束了他們的一生。

審判會後,金生留在了十二連給我們講敘了他們二團的新聞。金生說道:「哥幾個告訴你們吧,在二團副團長、參謀長他們三個人的事早已不是什麼新聞。要說起來,這三個人裡參謀長最壞,他在原來的部隊就因為作風問題受過處分,還給降過級;到兵團後又舊病復發。二團組建以後,參謀長陪著副團長下連隊視查,他看上了一個上海知青,然後借著團招待所缺服務員的理由,把這個上海知青調到招待所。副團長媳婦沒隨軍,身邊缺少女人,所以沒經得起參謀長的攛掇,被拉下水。他們先後從基層連隊抽調二十多個女知青,有北京的、上海的、天津的,把他們編成班組在招待所裡上班,每天任意什麼時候陪著他們淫亂。保衛股股長是招待所的主管領導,也是個色迷,看到那麼漂亮的江南女子,誰能管得住自己的下半身呀!於是就和副團長、參謀長結成了團夥。開始二團沒有團長,副團長就是一把手,在東北這天高皇帝遠的地方,他不就是土皇帝嗎,很多人都是敢怒不敢言。又一次下連隊,看上了一個北京姑娘,姓林,叫林娟;也給調到招待所,副團長想給她破處人家不同意,結果被他強姦,然後又被參謀長輪姦;這姑娘性格烈,在被副團長強姦時,她咬掉副團長肩膀上一塊肉;於是她被暴打,並遭用木棍狠戳陰道,結果子宮被毀掉,直至把林娟折磨至死。」

聽完金生的侃談,我給他講了七團一營四連趙連長的故事。趙連長人稱「趙大個」我是在七一年初,在山上採伐時曾經與他相識,深知趙大個的脾氣秉性。趙大個身高一米八多,長得大手大腳;看上去是個大大咧咧的傢伙,其實他心很細,很會算計;否則他怎麼會把自己千辛萬苦採到猴頭茹送給營長姜海玲呢?趙大個,個高臉也長,大嘴叉子,滿口的黃板牙,笑起一咧牙,嘿嘿嘿一笑,倒也是一副憨相。但趙連長是個性癮之人,每天在家必行性事,搞的他媳婦都怕了他,經常往娘家跑。七一年上級給四連一個上大學的名額,最後給了一個上海知青,但是趙大個不給人辦手續,以發生性關係為代價來脅迫知青就範。上海知青萬般無奈,只得在晚上去連長的家裡和趙大個上了炕。趙大個當夜獸性大發,百般羞辱這個知青,把女孩子的喉嚨、肛門都捅個遍。這個知青耐辱上了大學,但她沒有屈服,後來寫信把趙大個告到中央,這次讓趙大個給二團的三名現役軍人陪綁,落個人頭落地,命喪北崗的下場。殺人、砍頭、槍斃就是管用,自一師在趙光的萬人大會後,那股以性侵為特徵的殘害女知青的歪風,被殺了下去。自此後,很少再聽到女知青受迫害傳聞,雖然不能滅跡,但是讓那些色膽包天的人會膽戰心驚。後來聽當地老職工說,在知青返城辦病退時,有收酒、收煙的,但很少以發生性行為做代價的,因為他們對趙光的萬人大會刻骨銘心。

來源:微信號「城南囈言」


   長按左邊二維碼關注 紅色邊疆荒友家園公眾號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訪問 紅色邊疆荒友家園網站

相關焦點

  • 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為紀念他(她)們這段珍貴的歷史,表達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發全市各族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和永遠跟黨走的堅強意志,芒市委黨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歲月」欄目。本周推出第11期,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遮放鎮知青║
  • 「知青大返城」的率先行動,為什麼偏偏是雲南知青
    1978年12月8日,「雲南各農場知青聯席會議」召開,發布《北上宣言》本文的「雲南知青」,限於雲南生產建設兵團。
  • 知青故事——鋁盆記憶
    十七歲的我對此毫無感覺,在震耳的鑼鼓聲中,北上的列車緩緩啟動,車廂裡一片喊叫聲與哭泣聲,隨著送行人群的遠去,這個聲音慢慢的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知青們嘰嘰喳喳的笑談聲,北大荒多麼神奇嚮往的名字,使我們這批知青興奮不已。晚上十時許,車廂裡議論的聲音,漸漸的由大變小,由小變沒。知青們依著、趴著,慢慢的進入夢鄉。而我興奮的不能入睡。
  • 北京知青知多少?致敬當年的那些北京知青……
    其中1966文革前約3萬人,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寧夏和山西等四個省。自1967年開始至1970年,北京市有26萬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到外省市上山下鄉:黑龍江14.6萬人(其中插隊約8000人),山西43000人,內蒙古27873人,陝北延安地區23000人,吉林約7000人,雲南約6000人,還有甘肅、寧夏、河南、湖北四個省。
  • 北大荒知青和北大荒知青文化
    到60年代後期他們之中還留在北大荒的約有3.5萬人。根據我們對部分單位老兵的資料統計,他們在開赴北大荒時的平均年齡是29.8歲[1]。到了1960年代末期,他們已是40歲上下的中年人了,而他們的子女當時還很小。因此當時農場十分缺乏青年職工。這種年齡構成的缺陷影響了當時國營農場生產力的持續快速發展。
  • 葉辛:中國知青上山下鄉的落幕
    1976年12月下旬,在北京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有208名知青的代表出席了大會。一來這固然是因為第一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召開時,只有12名知青代表參加,毛澤東主席曾經批示:「下次應多來一些。」( 顧洪章、馬可森:《中國知青上山下鄉大事記》,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頁。)為實現已故領袖的願望,這一次整整來了二百多。
  • 「知青歲月」我家出了三個知青
    城裡人和鄉下人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的人也各有各的看法,有下鄉知青的家庭則承受著極大的壓力。1968年底,重慶市開始動員中學生上山下鄉,這關係到我家的四妹和六弟需下鄉當農民,他們的思想產生混亂,很有怨言,甚至和來動員下鄉的老師頂牛,搞得很僵。父親在外語系的學習會上發言表態,一定響應號召,把子女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知青故事│飄逝的記憶
    天才麻麻亮,知青們掄起钁頭學著老鄉的樣子刨地,剛解凍的土地硬梆梆的,一刨一個白印。有個男知青一不小心把钁頭掄在腳脖子上,立刻冒出血來,旁邊幹活的老鄉麻利地扯開自己的棉襖下擺,揪出一團棉花,用火柴點著,迅速壓在傷口處,過一會兒,血止住了,受傷的知青很英雄地拒絕休息,繼續幹活。  這時,送早飯的挑子到了。
  • 「知青往事」牛棚裡的故事
    再說這地方不乾淨,不是你們知青來的地方。」我知道晚上他不在這裡睡覺,半夜裡只來給牲口添點兒草料。好說歹說,他才勉強同意讓我睡在這裡。我的心裡一陣激動,晚上終於可以睡個暖和覺了。沒想到我悄悄把被褥剛從知青屋裡搬來,好朋友玉偉也扛著被褥追來了。他批評我說:「放著這麼好的地方怎麼不叫著我?哼!」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於是就有了一段悽慘的故事。村裡有位新四軍殘廢軍人, 腦子被打壞了, 我給他理過發, 費了我好大勁。因為整個理髮過程是他躺在床上完成的。組織上動員了一位女青年與他結為夫婦照顧他, 當時應該病情不重, 否則也不會有孩子, 但以後就不一樣了, 就像我理髮時見到的模樣。
  • 河南省知青慈善基金成立!救助幫扶困難知青
    河南省知青慈善基金成立!救助幫扶困難知青 2020-12-24 2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知青故事|連 隊 領 導
    他天天在連隊走動:牛欄、豬舍、菜地、飯堂、幼兒班、衛生室……經常都可以見到他的身影;他走東家、串西家,噓寒問暖,為群眾排憂解難,把黨的溫暖送到了每家每戶;他常常會習慣性地撫摸連隊年紀最小才十四五歲的小知青的頭,嘴裡喃喃地說:「細蚊仔啊」,語氣裡充滿了慈愛,被摸的孩子的心裡也感到了溫暖。
  • 一個親切而又陌生的名字——知青
    那時我們還小,可那種火熱的場面,我們卻很熟悉,因為那個年代時不時的都會有送知青下鄉和迎接知青來插隊的火熱場景。那時我們真恨自己太小,不能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樣,離開學校,離開父母,走向社會。雖然那時我們還是小不點,但只要有知青的表彰大會,或者知青來做先進事跡報告會,我們都會屁顛屁顛的去湊熱鬧,聽他們都講些什麼?
  • 北京知青插隊生活照
    大同縣倍加皂、蘿蔔莊、上榆澗、獨樹、舊橋等村插隊的北京知青。歡送知青工農兵學員大同縣倍加皂、蘿蔔莊、上榆澗、獨樹、舊橋等村插隊的北京知青。知青民辦教員大同縣倍加皂、蘿蔔莊、上榆澗、獨樹、舊橋等村插隊的北京知青。知青們都參加了民兵
  • 記【湖南長沙三線知青風採】 -- 北京知青網
    >三線枝柳鐵路建設四十五周年文藝匯演圖片新聞圖/ 文 晚霞(北京知青網宣)    2018年10月26日應湖南長沙三線知青活動組委會邀請,原人民日報社退休老幹部局局長,北京知青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劉寶元,北京知青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知青網總編姜成武等一行代表北京知青文化研究會,北京知青網乘火車前往湖南長沙參加長沙知青紀念三線枝柳鐵路建設四十五周年慶典系列活動
  • 知青往事
    寄知青暨友人孟克扎格斯臺似夢中,相逢摯友正青驄。曾經同走書山路,爾我居家向晚紅。昔戀寒窗賢淑女,今思國外小孫童。但希瀟灑舒康步,行至髦稀不老翁。註:同隊知青,次年入學衛校,與北京知青成婚後調京。休說知青成往事,懸壺濟世有其功。 註:額木琪格為蒙古語醫生;雲生發又名榮生發,為生產隊老知青、赤腳醫生。 備考 金秋藉口取衣裳,同學家中複習忙。當即埋頭燈燭下,似乎忘卻教書堂。
  • 知青雕塑,記錄著我們的青春歲月!
    知青歲月裡,有人覺醒,有人迷茫,有人失落,有人逃離,有人堅強。更多的人在無奈中年復一年地等待,等待花開,等待希望!這就是,當年我們的青春。嘿!朋友,別問我「貴姓?」我和你一樣,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知青」。請記住我們的共同的名字,將「知青」二字,永遠銘刻在你我的心上。
  • 知青的生活
    回到知青宿舍,用大鐵桶改制的取暖爐內,木柈子熊熊燃燒著,把桶壁燒得通紅,散發的熱氣,足以使人窒息。宿舍內沒有像樣的桌子,沒有糖果、花生瓜子,宿舍內的氣氛有點壓抑。雖然知青們想家、想父母、想兄弟姐妹和親戚朋友,但是,「年」還是要過的。愁緒滿滿中的知青們,看見天上飄起茫茫雪花,無意欣賞晶瑩白色之美,反而增添孤獨之情、思鄉之情。
  • 上海知青們的《老北站》
    因為鐵路、公路、水路等交通網絡有限,車皮船只有限,運能嚴重不足,加上當時政策只允許知青每隔四年或兩年回家探親一次,所以每個知青的探親之路異常艱難,是今天的春運不可同日而語的,知青們在路途中飽嘗的各種各樣的苦,也勝過今天的農民工。春節過去了,元宵節也過去了,知青們一拖再拖,終於到了該回去的時候。父母在他們的行李袋裡塞進了剛剛在上海灘流行開來的衣服和各種吃食,還有日用品和香菸。
  • 不忘初心的知青作家
    前幾年,由他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知青》《反城歸來》也同樣沒有看過。後來,閱讀洪子誠先生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知道他是知青小說的代表作家,「描寫了知青生活的苦難,憑弔流逝的歲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理想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