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張藝謀,和他的一封情書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東雲 十點人物誌

作者 | 東雲

十點人物誌原創

張藝謀有一個夢,做了幾十年。

他走進會議室,戴著鴨舌帽,身上罩著蓬鬆的羽絨服,看起來依然精瘦。手裡捧一杯綠茶,助手送上一壺深到發黑的咖啡——都是拿來提神的,將將夠讓他掉進一秒鐘的夢裡。

對他來說,這個夢跟看電影有關。

2018年1月,在寫給編劇鄒靜之的信裡,他講起這個「心心念念好多年」的故事。

故事是關於三個小人物的殘缺命運。

從勞改場逃出來的張九聲(張譯飾)只為了看《新聞簡報》裡有女兒的那一秒鐘鏡頭;為了保護弟弟,拼命想找到12米廢膠片的姐姐劉閨女(劉浩存飾);人前風光,兒子卻因為喝了膠片清洗液變得痴傻的電影放映員範電影(範偉飾)。

在《一秒鐘》幕後紀錄片裡,張藝謀坦言,自己拍電影以來,「從來隨緣,朝思暮想的東西不多」。而這些人的故事,是為數不多的執念。

也許,在他的青春記憶裡,他曾無數跟張九聲、劉閨女、範電影打過照面。以至於有網友說,《一秒鐘》是張藝謀的自傳式電影,他完全贊同,「這是一種懷舊,是對我青春記憶的聯想」。

2012年,中國電影院線中的數字放映機超過九成。

2016年,上海電影技術廠關閉了國內最後一條膠片生產線。

「膠片時代已經終結了」,張藝謀喝了口茶。這句斷言在採訪中不止一次出現。如果再去看電影的幕後紀錄片,這句話甚至如同鬧鐘,總是隔幾分鐘就響起一次,聲聲催促他趕緊開機拍攝。

在2018年初,張藝謀給演員張譯寫了封信,信裡面說,「關於電影的故事,想了幾十年,現在不想等了」。

其實早在2007年,張藝謀就為坎城電影節60周年拍過一個3分鐘的短片《看電影》。鄒靜之在接受「一條」採訪時說,當時大家都把這個題材當做是「壓箱底的寶石」,可幾年過去,膠片時代不再,「寶石變成石頭子了」。

「我就怕出現這種情況,總覺得很多事還有機會,可突然就沒有了」,這是張藝謀第一次露出接近擔憂的表情,「乾脆不等了,趕緊拍就完了」。

《一秒鐘》可以說是張藝謀寫給膠片電影的一封情書。硬氣的西北漢子浪漫起來是什麼樣子?他會把一輩子的熱愛堆滿敦煌無邊際的沙漠,再用兩格膠片道一聲告別。

致我的青春

2018年7月10日,《一秒鐘》在敦煌野沙漠開機。

這並非是個絕佳的時機。這一年,68歲的張藝謀正同時推進9個項目。從一個房間走進另一個房間,就得換個思維,但他始終保持充沛的精力。

鄒靜之曾聽導演何群講過一個段子。在拍《黃土地》時,某天晚上塬上出現一個飛碟,眾人四散,只有張藝謀不見了半個小時。等飛碟消失,他才出現。從那以後,張藝謀就像變了個人,始終精力旺盛,二三十年保持人不變樣。

作為《一秒鐘》的編劇,他在這次合作中愈發相信這個傳說。

在劇本討論會上,鄒靜之和文學策劃周曉楓更多時候是安靜觀看張藝謀的臨場表演。講到動情處,他會「騰」一下站起,隨手拿起手邊的物件當道具,排演臺詞、動作。

有一次,他撕了一個紙條,邊向鄒靜之講如何衝洗弄髒的膠片,邊左右手來回搖擺,幅度輕巧,力道適中,就像手裡拿著的真是易碎的膠片。這個情節後來成了電影中場面最大的一出重頭戲。

膠片在運送途中被拖行幾裡地,嚴重損壞。為了看上電影,放映員範電影發動眾人搶救膠片。各家各戶拿來床單託起捲成一長串的膠片,支起大鍋燒蒸餾水衝洗膠片,小心擦拭,再以扇子輕輕吹乾膠片。

「這些都是我個人的經歷」,張藝謀像是回到了二十多歲時擺弄膠片的時光。那時的他還沒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只是陝西鹹陽市棉紡八廠的一個工人。

他至今記得自己是如何洗膠片、衝膠片、配藥水,膠片有印痕怎麼處理,甚至連膠片盒上用什麼顏色的膠布這種細節都有所講究。

在電影籌備階段,他還翻出了1982年自己為電影《白楊樹下》做的膠片測試報告。

為了復刻那個年代,他還專門叫回了跟自己共同走過膠片時代的老班底,其中就有《紅高粱》的剪輯師杜媛、合作40年的錄音指導陶經、相識20年的趙小丁……

一群人聊起彼此的膠片記憶,聊著聊著就鑽進了電影裡。

電影裡有一段範電影在麵館從張九聲手裡搶過膠片,現場確認是哪部片子的情節。範偉不懂該怎麼拉膠片,就是杜媛手把手教他的。

怎麼開片盒,抖一抖手套,如何抓住片芯,怎麼拉片才能不劃傷膠片,處處有門道。

齒輪轉動的聲音、鏡頭燈的一明一滅、幕布前漂浮在空氣裡的閃光灰塵、抱著板凳搶座位的觀眾、跨在高粱上的年輕小夥,構成了張藝謀心心念念的全部。

他說,「中國導演也許只有我有這樣獨特的跟膠片電影有關的個人經歷,年輕導演已經完全沒有與膠片有密切接觸」。

當電影人決定要拍一部關於「看電影」的電影來獻給自己的青春,誰能喊出那聲「開機」?

在廣袤的敦煌沙漠裡,簡易搭建的帳篷裡,裹著面巾、壓低鴨舌帽簷的張藝謀只露出一雙鋒利的眼睛。他直直盯著鏡頭,「開始」。聲音拖得很長,挾著沙卷著風,傳到很遠。

「我可以說,全世界未必每一個導演都能拍這樣的故事」,他說,帶有某種隱秘的驕傲。正如他後來在直播間說的那樣,「我首先拍出我的愛。是不是你的愛我不知道,但我要把我的愛做足」。

70歲的張藝謀決定寫下這封有青春密語的情書。

真正心動的瞬間

攝影機一旦開啟,片場就會響起膠片轉動的譁啦聲響。

這種聲音,張藝謀很熟悉,也相當享受,「就像汽車車迷聽到好車打火,發動機轟鳴的聲音」。加足馬力,他便能不知疲倦往前衝。

張譯記得,在敦煌看景時,68歲的張藝謀「如履平地,沒有讓任何人攙扶,也沒有喘」。在拍攝期間,他常常兩三點睡覺,一想到電影又睡不著。

不到5點,把助理叫起來,列印修改好的劇本。有導演做示範,那段時間張譯給自己定的目標就是,「在意志力上去和一個68歲的人拼」。

「我其實是中國電影裡面比較忙的一個人」,杯子裡的茶已見底,他壓了一下咖啡濾壓壺,倒出一杯深褐的咖啡。

如今每天只要有時間,張藝謀都會去居所附近的公園裡跑步。裹著面巾,著裝輕巧,與每一個晨起鍛鍊的老人擦肩而過,沒人認出這是導演張藝謀。

拍攝了46天,《一秒鐘》在9月6日殺青。隨後,張藝謀又緊鑼密鼓扎進電影,就像他說的那樣,「不是在拍電影,就是在去拍電影的路上」。

他先後拍了諜戰片《懸崖之上》、犯罪片《堅如磐石》,下個月關於抗美援朝時期狙擊手的《最冷的槍》也將要開拍。就在採訪後的一兩天,他還要去看望已經接受十來天軍訓的演員。

「我這種人就是閒不住」,他說,「人要忙,腦子一直在滾動,要堅持做你喜歡做的事,要逼自己不斷地想」。

2018年,張藝謀的文學策劃周曉楓在接受《人物》採訪時曾開玩笑說,跟著張藝謀幹活,相當於接受某種程度的勞動教養,「或什麼苦都能吃,舉重若輕;或因工致殘,生活不能自理」。

但他一定是撐到最後的那個。

在團隊眼中,張藝謀就是那個「特別能扛事」的人,「只要我在,他們覺得什麼問題最後肯定都能想到辦法」。

《張藝謀的作業》這本書的作者方希說,張藝謀「是一個比較像變色龍的老虎」。他有著老虎一樣的旺盛精力和領導力,同時也像變色龍那樣可以適應不同環境。

作為一個導演,他不光是提出天馬行空的想法。對他而言,空中樓閣是華而不實的,「任何東西都要落地,要講完成度」。

為了最終完成,他時而妥協,往往堅持。在幾十年的打磨裡,西北漢子的硬氣化剛為韌。他坦然結束,要做出一個完美作品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有真正心動的瞬間就彌足珍貴」。

《一秒鐘》裡就有很多讓他感到生動的瞬間。

觀眾在入夜的禮堂看《英雄兒女》,大家會跟著電影一起唱歌;號稱從不出錯的範電影也有翻車現場,放映機打開,亮光一閃,濃煙四起,膠片燒毀;還有劉閨女在沙漠上揮舞著膠片燈罩送別張譯。

比記憶中的共鳴更動人的是人的命運。深諳人性複雜的張藝謀很少會將人、情感一刀切好與壞、積極與消極。

在《一秒鐘》裡,「不刻意去評判那個時代,嚴格意義上沒有所謂的反派」。

勞改犯張九聲可以為了見一面電影中的女兒跋涉沙漠;對跟自己作對的劉閨女保有同情;頑劣的劉閨女為了弟弟可以做任何事;

受人追捧的放映員範電影也有家庭破裂的苦澀;在向保衛科告密張九聲的行蹤後,範電影還是冒險剪下了兩格膠片送給他作為留念。

張藝謀在電影裡平衡著笑點與淚點,「有點《活著》的意思,也有點冷幽默」。有著貧瘠年代看電影的興奮和滿足,也有兩格膠片被掩埋沙漠的遺憾。

「人生總會有一些無法彌補的遺憾」,他說。不過正如他一直表現出來的抖擻那樣,張藝謀補充,在與過往一次次的鄭重告別之後,「永遠要用更大的熱情擁抱明天」。

回歸現實主義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回歸到六七十年代,我們成長的時代」,張藝謀並不否認這是他在創作風格上的回歸。

出走大半生,想回到青春年代,他還是首先選擇了自己熟悉的西北。在方圓幾裡不見人的沙漠上,更能感受到人的渺小和追尋的勇氣。

在電影裡,張藝謀自己寫詞,請來青海的老藝人吟唱,唱綿延的長城、蜿蜒的黃河、歸家的人。人聲淡淡飄散在沙塵裡,有超脫時空的自由。

為了儘可能真實,電影團隊專門找到了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在1975年攝製的第二、第三期《新聞簡報》。而張九聲女兒在糧店出鏡那段則是他們拍攝的。

拍攝完之後,他們發現中國大陸已經沒辦法衝印膠片,特地送到臺灣衝印,再進行做舊鑲嵌。

趙小丁在幕後紀錄片裡說,那時候大家都說「電影是一個白日夢」。真實之上,張藝謀也能在《一秒鐘》裡盡情做夢。

人群散去,範電影為張九聲設立專場,只播放有他女兒的那一秒鏡頭。為了讓張九聲看個過癮,範電影製作了一個橫貫播放室的「大循環」。

這個奇異的操作就來自張藝謀的異想天開。他記得當年膠片「禿嚕」之後,就是這樣盤膠片的。「禿嚕,是個動詞、音響詞,一千尺一本的膠片本來壓得緊緊的,亂了就跟毛線團似的」,他特別解釋。整理膠片時,就要有很多錯綜複雜的「片路」。

原本片路是在地上盤的,為了視覺效果,他想像膠片在屋裡掛得滿天滿地,「跟粉條廠一樣才有意思」。

張譯就像只鴕鳥一樣,把脖子從放映室的小窗探出去,看那不斷循環的一秒鐘鏡頭。這對他來說,大概是絕無僅有的觀影體驗。

說起對膠片電影的記憶,張譯首先想到的是10歲那年,走到幕布後頭看電影,當時放映的正是張藝謀的處女座《紅高粱》。

▲ 電影《紅高粱》劇照

張藝謀也曾跑到熒幕後面看電影。

「那時候連殺人犯都不敢耽誤大家看電影」,在某次劇本討論會上他這樣說,「在物質和精神比較匱乏的年代,看電影就是一個狂歡,就是一個夢」。

有時候,他覺得自己就像《一秒鐘》裡臺下觀眾當中的那一個,「(那時)正是年輕,很像電影院打架那幫小子」,而熒幕上放的或許是那部關於芭蕾舞的《紅菱豔》。

他對那雙紅舞鞋到底去向何處始終念念不忘,又或許是1978年北電開學典禮上那部有著香車美女和海灘的法國版007電影。

聊起《一秒鐘》,張藝謀還提到了經典電影《天堂電影院》。

多年後回到義大利南部故鄉的導演多多有一句經典臺詞:

「我一直害怕回來,如今過去這麼多年,我以為我更堅強了,我已經忘掉了很多事情,結果我發現我只是回到原點,仿佛從沒有離開過,但我看看四周,卻什麼都認不出來。」

在張藝謀工作室的進門處角落裡,放著兩臺老式電影放映機。瘦且高,泛出沉默的青色。

時隔十幾年,張藝謀或許也回到了那個原點。無論四周如何變化,這兩臺放映機恰似路標。

在這裡,他又可以做那個青春年代的「白日夢」,哪怕僅有一秒鐘。

為張藝謀不竭的創造力,點【在看】。

70歲的張藝謀為什麼這麼忙?

點進十點人物誌視頻號了解詳情

看完記得關注+點讚哦~

參考資料:

1.《<一秒鐘>紀錄片》

2.一條《被惡意貶低30年,這一次請放過他》

3.人物《張藝謀:一隻比較像變色龍的老虎》

點擊下圖,閱讀更多推文

原標題:《70歲的張藝謀,和他的一封情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張藝謀70歲了,沒有上綜藝,仍在拍電影
    張藝謀肯定知道這部電影很難賺到錢,但他還是拍了,因為記錄與反思是一個電影人的責任。《一秒鐘》和《歸來》都節選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原著寫的是,舊上海殷實家庭的公子哥兒,通四國語言、會打馬球的留美博士陸焉識,被判無期徒刑,在大西北勞改。
  • 1988年,鞏俐一封「露骨情書」,逼走原配卻沒能上位成功
    隨後他參與陳凱歌的《黃土地》,雖然只是攝像,卻也聲名鵲起。對膠片的興趣越來越濃,張藝謀已經不甘心只做攝像,他轉行當起導演。沒想到首部執導作品《紅高粱》,就拿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還有那部打破世俗的《菊豆》,得到奧斯卡和坎城金棕櫚的雙提名。
  • 單以純,為何流著淚給電影人一封情書
    浙江衛視全面飄紅的欄目《中國好聲音》落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十八歲的浙江女孩單以純奪得本季好聲音冠軍。對於她的奪冠,既是大多數觀眾意料之中的,但同時也聽到對她的一些非議,說她能得冠軍,不是實至名歸,因為她曾有過致命的失誤。
  • 68歲陳凱歌江郎才盡吃了27年老本,和70歲張藝謀差距太大
    68歲的陳凱歌可能真的是江郎才盡了,可直到看了張藝謀的新片《一秒鐘》後,小編才明白年齡從來都不是藉口。 這次張藝謀的新片《一秒鐘》一上映就好評不斷,其實這片子早在兩年前就已經拍好了,算是張藝謀對自己過往青春的一段追憶,就跟馮小剛拍的《芳華》有點像,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
  • 70歲,1.3億票房,張藝謀終於輸給了時代,卻贏回了電影
    不知不覺,曾經國產電影的頂梁柱張藝謀已經70歲了,作為30年來,國產電影的絕對龍頭人物,張藝謀從1987年的《紅高粱》橫空出世,到2002年的《英雄》引領時代。他一直走在了國產電影的最前沿,無論是在他職業生涯的頭10年來在民族電影上的建樹,還是後20年,他在商業電影上的探索。張藝謀都不愧對「電影大師」的稱號。
  • 張藝謀70歲,不想枉人生一場
    《一秒鐘》首映禮後,70歲的張藝謀轉頭扎進冬奧會四個儀式的創作會,電影《懸崖之上》的後期製作也沒有停下,新片《最冷的槍》已籌備多時,半個月後就要在東北開機。他每天拿著一張滿噹噹的時間表,進出一間又一間會議室,從上午到後半夜,大腦在不同的頻道切換。那張時間表通常用不到10天就要換新的。這樣的節奏也不算超常。
  • 42年前,肖華同時被3男追求,第二天收到張藝謀40頁情書3張血書
    當年北影報考的年齡限制是在22歲之前,而張藝謀當時已經28歲了。遠遠超出了報考的年齡限制,但是他不但沒有放棄。最後還破格被錄取了,為了不錯過這個 千載難逢的機遇。張藝謀把當年還未招生之前,沉迷攝影拍攝的作品。
  • 電影《一秒鐘》口碑爆棚,張藝謀真的動情了……
    他的女兒在哪?最後電影成功放映了嗎?他在電影中見到自己的女兒了嗎?……這些問題,或許只待各位自己去電影中尋找答案了。而我,還想說一說的,為什麼說張藝謀在這部《一秒鐘》裡是動了情的?《一秒鐘》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風雨飄搖。
  • 張藝謀將拍抗美援朝新片 70歲的他三年拍四部電影
    12月4日,一組張藝謀東北雪地堪景圖曝光,照片中張藝謀「全副武裝」,身著厚重羽絨服、羽絨褲,戴著皮製棒球帽和皮手套,目光銳利。張藝謀不時與身邊的攝影指導趙小丁、美術指導林木交流,親身示範場景效果,構思影片畫面,精氣神十足。再次集合合作多年的金牌班底,張藝謀70歲高齡頂著零下二十度的極限溫度奔赴東北取景,即將開拍的新作到底會呈現怎樣的故事引發大家期待。
  • 70歲張藝謀的39歲老婆陳婷生活照曝光,陳婷為張藝謀生三個孩子
    要知道他是真的挑演員不堪顏值的,只要你有能力那麼你就可以上,也正因為這樣所以作品才會這樣的經典。其實張藝謀這一生的經歷算是非常多了,他1950年出生在陝西,最早的時候他僅僅只是一個攝影師,能夠成功面向娛樂圈並且獲得這樣的成就,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 情書一封(知心網友)
    我原本是一個很難打開心扉的人,也許是上天給了我這次偶然的機會在這個網絡裡認識你,讓我和你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心人。今天是我們認識的160多天的日子,雖然不是什麼特殊的日子,但是我就是想給你寫一封情書來偷偷的告訴你,我喜歡你!我們在虛擬相遇,將近5個月的時光的陪伴讓我感到特別溫暖。
  • 藏在賀卡裡的一封情書(書信文化)
    熊貓賀卡新時代的人們,對於書信和情書文化的認識,就像去博物館裡看恐龍化石,聽說過,沒見過,只知形式,不見活物。想到信我就記起了那隻藏寶匣,裡面有一張賀卡……這是一張帶有熊貓圖案的賀卡,雖然它渾身泛著衰老的米黃色,但在我看來它就是一位最有魅力的女神,因為它嬌弱的懷抱裡藏著一封情書,也藏著一段刻骨銘心的往事……
  • 張藝謀對陳婷幹了啥,讓她17歲就和張藝謀結婚生娃?
    在國內的導演中,張藝謀導演是真正的國際大導演,他的水平非常高,張藝謀的電影肯定是代表著業內最高水平的,雖然這兩年張藝謀拍攝作品少了,但他隨便拿出一部,那都是獲得過大獎的作品,張藝謀事業上如此成功,而他的家庭生活也是十分幸福的,他和現在的妻子陳婷相差31歲,有三個孩子
  • 張藝謀《一秒鐘》曝推廣曲MV 好聲音冠軍單依純深情獻唱超催淚
    單依純動人翻唱感人淚下 張藝謀執著追求令人欽佩 《給電影人的情書》創作於2005年,作為是紀念中國電影誕生100周年的獻禮之作,首唱時,便有不少感同身受的電影人,被歌中所唱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積澱所打動,在旋律中悄然落淚,不能自已。
  • 張藝謀+張譯,新電影評分已爆,這次,「老謀子」真的動情了
    但在我看來,更多也是他遊刃有餘於世事之間,他會有任務,他需要賺錢,但他也有夢想和真情,這些夢想和真情就藏在這很多的電影作品中,每隔幾部就是一次…… 1988年的《紅高粱》他動了情,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他動了情,看看主演鞏俐就知道,1999年的《我的父親母親》他是動情的,等等。
  • 一封讓人無所適從的情書
    過去留劉海戴眼鏡就覺得彆扭,劉海和眼鏡總是勢不兩立,現在再加上口罩,這三樣東西在我的臉上那就只能用三足鼎立來形容了,不把我的臉瓜分乾淨它們是誓不罷休的。不過我這會可沒心思想這些,我在琢磨捏在手上的這封情書,該這麼處理。今天放學,輪到我和王慶安做值日,我在教室裡剛拖完地,累得要死,出了一身汗感覺後背都被汗水浸透了。
  • 70歲張藝謀被曝每天只睡3小時,只吃一頓飯,從他的身上你看到了什麼?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秒鐘》正在熱映,作為電影圈中的勞模張藝謀被張譯爆料稱,稱70歲的張藝謀一天居然只睡3個小時,吃一頓飯,而且每天還能至少堅持5公裡的運動。張譯還透露張藝謀只要睜開眼睛就投入到工作中,沒有任何娛樂活動,勤奮又自律的精神讓自己深感佩服。
  • 19歲的陳婷打敗鞏俐嫁給50歲的張藝謀!
    50歲的張藝謀!2019年10月1日,擔任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總導演。而肖華就是他灰暗中學生活的一束光,肖華是書香世家的女兒,文文靜靜柔柔弱弱,卻也會在張藝謀被人欺負的時候出來打抱不平,安慰他。張藝謀逐漸喜歡上了這個總是陪著他的女孩,而肖華也知道,這個沉默倔強的這個男孩子富有才氣,一定在未來會有所成就。兩人越走越近,張藝謀甚至給肖華寫過40多頁的情書以表心跡,他也不顧眾人反對,在張藝謀下鄉時執意陪著他前去。
  • 張智霖曾寫了一封情書給袁詠儀,情書的內容連男人都羨慕了
    當很多藝人在拍完戲很長時間都無法出戲而情緒不穩時,而張智霖卻有著自己的一套特有的方法讓自己快速走出來,他說:"每殺青一部戲,我通常都會洗一個很長時間的澡,大概30分鐘,蠻有儀式感的抽離方法。他和袁詠儀的感情成為娛樂圈的榜樣,俊男美女二十幾年仍然如初,讓無數人又相信了愛情。所以每當張智霖唱那些深情的情歌,信任度總是比其他人高了幾分。
  • 「一秒鐘」之後,張藝謀依然有電影人的「良知」
    在1996年之後,張藝謀的創作水準已經明顯走了下坡路,在和鞏俐分開的那段日子裡,張藝謀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的變化,做了許多轟轟烈烈的嘗試。這個過程中他執導了都市荒誕喜劇《有話好好說》,反應農村現實題材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以及後來將國產電影商業化推向最高潮的武俠古裝片《英雄》。雖然張藝謀在37歲高齡才開始從事電影導演職業,但是電影卻給了張藝謀第二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