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建制以來,歷為郡、州、路、府所在地,是古徽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閬中並稱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徽州城的的建設較早,據弘治《徽州府志》載,從宋代起城內就」康莊坦然,市肆輳集「。從宋代到民國,城內已有府前街、大街、小北街、大北街、東門頭街、南街、西街、鬥山街、上路街、玉屏街、十橫街、后街等數十條大街小巷。
徽州古城內這些熟悉到已經記不清走過多少次的街巷,從來不曾感到厭倦過,每到酷暑不想上山下鄉,就喜歡到這些街巷裡走走停停,在你來我往的街市裡茫然四顧,在寂寥清靜的小巷裡默然漫步,偶逢熟人就嘮嘮嗑,邂逅貓狗就逗逗趣。
曾叫府前街、大街、解放街,是古城歷朝歷代最繁華的一條主街,這條街上有很多我們這代人耳熟能詳的地名,街起始處叫「建設橋」,街中段叫「工農食堂」、街坡頂叫「稅務上頂」,還有「八腳牌樓」、「勝利臺(電影院)」、「工會」等等,是年少時最留戀的一條街,下午溜去「工會」看錄像,在勝利臺(電影院門口)打桌球、玩遊戲機、吃餛飩,晚上在「稅務上頂」一個叫許伯的排檔吃豆腐乾、啃雞爪、喝啤酒,晃蕩到深夜,再到建設橋攔輛三輪蹦蹦車回家。那個拉馬車的漢子以前養過騾也養過驢,專門幫人拉建築材料的,後來與時俱進,融入旅遊經濟大潮中,做起拉遊客的生意來了,那天我看到,樂呵了好一會兒。
街名源於街上有一口醒目別致的打箍井,解放後曾改了一個富有時代革命色彩的街名,叫「向陽路」,近年發展旅遊,回復了古名。
較遠的歷史不存在我的印象裡,我印象裡這條街都是政府機構及企事業單位,西街一號就是老縣委會,街上還有被歷史車輪淘汰的外貿公司、茶葉公司、縣委招待所(新安賓館)及搬遷的武裝部,附近還有石頭屋(縣供銷社、商業局),公安局等單位,還有那個我一直納悶突然就火起來的老虎灶小吃店,在我眼裡一直很普通,任何一款早餐在城內都不能算頂好的,或許品種較豐富吧。不過西街一號(老縣委)那個老禮堂,我還是很鍾意的,這兩年我曾經多次到這裡來轉悠。
東往新南街,南往老虎灶小吃店,西往西門甕城,北往中和街。歙縣俗話說:「深山僻塢讀書,不如十字街頭聽說鱉。」(說鱉:歙縣方言意指「聊天」。)這俗語是說十字街頭南來北往人中藏龍臥虎,可以長見識,比死讀書要強。周邊街除了原居民,還有一些古玩書畫店等等。
這是一條古城內主要的居民街,街中段與十字街相邊處有五級階梯,附近居民與人介紹住處,不會說那條街,會直接說,我家住「五梯階級」。早些年,一聽住五梯階級的,就是城內原居民了,也就是歙縣方言中的「城裡佬 」。
入口在新南街與中和街交叉處,是一條依長青山而建的古巷,入巷迎面就是一座「吳氏世科牌坊」,坊上銘刻著幾十名吳氏中舉子弟姓名。沿巷拾級而上,走到山頂就是長青山中學。
位置在中和街上坡中段,巷口這個賣水果的大娘好眼熟,我上初中時就見她經常挑著擔在中和街上賣水果,屬資深級的中和街元老商販了。衛生巷特點:巷不長,特狹窄,牆很高,據說巷名來由是因此巷專門晾馬桶的。少時偶爾誤入此巷,陰森森的,心裡有恐懼感,總是一溜小跑出巷。
從中和街稅務上頂(老稅務所舊樓)入口,七曲八拐的,似迷宮,又四通八達,有很多出口,可以通往中和街、鬥山街、壕城路。極易走岔迷路,夏天與貓去時,兩人硬生生就走岔了,東闖西撞,喉嚨都喊啞,折騰了半小時才會合。那天下午,貓一直怨憤地碎碎念,碎碎念……
此街是徽州古城主要景點之一,在前年有博文專門介紹過,鬥山街最好是雨天去,在淅瀝淅瀝雨中,靜默或漫步,很是釀情緒的。
鬥山街有很多支巷,幽靜且乾淨,走走停停,這裡望望,那裡瞅瞅,累了坐石階上夢回百年番,很愜意。這些支巷裡藏著鬥山精舍、潘婉香老宅、崇文英語補習學校舊遺址,肯定有很多故事。
是不是這名我不能確定,有親戚住這條巷裡,聽他們都是這麼叫,東門頭入口進壕城路中段一支巷,小巷靜謐,石階很多,老巷一段石階到頂有一個絲瓜架,瓜蔓沿巷延伸出一片小清新。階多彎多是小巷特徵,一嬌麗女子在前面,我正想走近些拍背影,一拐彎,芳影了無蹤,惆悵。
連接管巷與上路街的一條巷,巷名估猜與古時茶商有關係,只是估猜。管巷進去有一拱門,門楣上鐫有字,泥漿糊了,也沒人將其洗刷掉,說不定是什麼大家的手跡。茶巷窄到暗無天日的感覺,很隱蔽的一條小巷,估計不是住在東門一帶,很少人知道。
篇幅關係,先整理這些。城內街巷交錯,貓這個土生土長的城裡人,有很多巷她還是跟著我第一次踏足,我計劃今年要帶著不會說歙縣方言的娃好好走走這些老街巷,我感覺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