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3 15: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19年11月16—17日,由廊坊師範學院主辦的「史學理論及史學史高端學術研討會」在河北省廊坊市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等單位的40餘位學者參會。
與會學者從多個角度探討了中國史學史的學科建設問題,思考該學科的學術發展和體系建設。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劉家和在視頻發言中指出,要充分認識中國史學史學科對於中國史學和中國歷史的重要意義。從學科結構上看,中國史學史與其他專門史有交集,對其他學科發展也有重要作用。從知識結構上來講,中國史學史學者要自覺掌握多種治史技能,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形成一個系統。史學史工作者要掌握語言文字之功以成其「深」,具備邏輯思考以成其「高」,開展交叉學科研究以成其「廣」。浙江大學教授倉修良認為,中國史學史要研究中國史學發生、發展的過程,並找出其規律,研究難度很大,我們要在前輩學者的基礎上,不斷加以開拓完善。
對於如何深化中國史學史研究,與會學者也提出了新思考。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瞿林東認為,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是歷史學的基本學科,深化中國史學史研究,需要從三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研究重視史學功用的歷史傳統;二是總結70年來史學的三次跨越,自覺擔負起建立中國特色歷史學的重任;三是研究貫通性的專題,對制度史進行深入研究,不斷擴大史學的話語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其泰強調,新時代史學要有擔當精神,當下歷史學研究遇到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史學史是積澱深厚、形成範式的學科,正處在極其有利的發展時機。新中國史學發展波瀾起伏,最為有利的條件是有了唯物史觀的理論指導,中國史學史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胡逢祥梳理了近百年來對史學史研究範圍的兩次理論界定,提出要從史學的學術傳承和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史學專業研究機構的設置與運作、歷史知識的社會傳播途徑和方式及其功能、歷史研究成果的評鑑體制等方面來重新審視,並從中開拓出新的成長點。
在開拓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具體路徑上,參會學者發表了新見解。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越指出,在理論上要理解新的思想動態,在材料上要格外關注資料庫,在方法上要向歷史研究的具體領域靠攏和介入。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汪高鑫認為,開展史學史研究要把握好史學與社會、經學、哲學、文學、文獻學之間的關係,要具有貫通、致用、跨學科、繼承發展、理論構建等意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豔秋指出,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的成立,反映出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科的重要性;作為一門反思性的學科,中國史學史要在批判繼承傳統史學成果方面作出努力。南開大學教授孫衛國認為,要將視野拓展到東亞,在總結中外史學遺產的基礎上,更好地探索中國史學發展規律。山東大學教授陳峰指出,要積極借鑑其他領域的新方法,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與歷史學變化同步。淮北師範大學教授李勇認為,史學史要在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與融合中拓展研究。河南師範大學教授王記錄指出,今後要回到史學史的架構上進行研究,關注中國史學發展動態。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吳德義認為,史學史要拓展研究領域,開展跨學科研究,加強與斷代史研究的互動交流。
在分組討論階段,與會學者提出了許多新的學術觀點。首先,對歷史研究的理論問題有了新的關注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吳英提出,史學界應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合作,在對經典作家的論述進行更深入系統解讀的基礎上,結合歷史與現實,建構唯物史觀的解釋體系。河南大學教授李振宏認為,歷史學工作者要改變文風,多一點文學修養,歷史研究需要想像力,史學研究也需要形象思維,歷史學家也需要飽滿的情感。南開大學講席教授徐泓、王芝芝認為,美國歷史學會制定和修訂「專業行為準則聲明」的機制,值得我們參考。
其次,學者們在中國史學史研究領域提出了許多有見地的新觀點。廊坊師範學院特聘教授喬治忠對中國史學產生的時間、機制、特點以及早期發展的狀態作了進一步考析,認為在今後的歷史考證中,應當提倡運用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推定史實的方法。汪高鑫對《漢紀》的以易解史作出闡發,提出荀悅宣揚天命史觀的哲理基礎是《周易》的天道理論,其重人事思想則是突破漢易好言災異、轉向義理易學講究事理的體現,而綜往鑑來的史學目的論則是以《易》的「通其變」「彰往而察來」和「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等思想為理論依據。廊坊師範學院特聘教授南炳文考證了遼寧省圖書館所藏《大明光宗貞皇帝實錄》,認為從內容上講確實為明光宗之實錄的初修本,正文缺漏較少,錯訛率較低,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北方民族大學副教授胡祥琴認為,大一統思想主導了司馬遷對民族問題的基本看法,主要表現為大一統思想成為司馬遷民族史敘事的靈魂,還表現在故事情節的選擇、細節的描述等方面。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張秋升指出,司馬遷對歷史變化普遍性的追尋和理性探索達到了當時歷史認識的罕有高度。揚州大學教授王嘉川研究了顧廣圻對《史通》的文句校勘成果,認為校勘疏誤既有顧廣圻自己理校判斷失誤之處,更多有沿襲宋本文字訛誤之處。
(作者單位:廊坊師範學院社會發展學院)
原標題:《探索中國史學史學科發展路徑》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