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史學史學科發展路徑

2020-12-22 澎湃新聞

探索中國史學史學科發展路徑

2020-01-13 15: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19年11月16—17日,由廊坊師範學院主辦的「史學理論及史學史高端學術研討會」在河北省廊坊市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等單位的40餘位學者參會。

與會學者從多個角度探討了中國史學史的學科建設問題,思考該學科的學術發展和體系建設。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劉家和在視頻發言中指出,要充分認識中國史學史學科對於中國史學和中國歷史的重要意義。從學科結構上看,中國史學史與其他專門史有交集,對其他學科發展也有重要作用。從知識結構上來講,中國史學史學者要自覺掌握多種治史技能,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形成一個系統。史學史工作者要掌握語言文字之功以成其「深」,具備邏輯思考以成其「高」,開展交叉學科研究以成其「廣」。浙江大學教授倉修良認為,中國史學史要研究中國史學發生、發展的過程,並找出其規律,研究難度很大,我們要在前輩學者的基礎上,不斷加以開拓完善。

對於如何深化中國史學史研究,與會學者也提出了新思考。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瞿林東認為,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是歷史學的基本學科,深化中國史學史研究,需要從三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研究重視史學功用的歷史傳統;二是總結70年來史學的三次跨越,自覺擔負起建立中國特色歷史學的重任;三是研究貫通性的專題,對制度史進行深入研究,不斷擴大史學的話語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其泰強調,新時代史學要有擔當精神,當下歷史學研究遇到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史學史是積澱深厚、形成範式的學科,正處在極其有利的發展時機。新中國史學發展波瀾起伏,最為有利的條件是有了唯物史觀的理論指導,中國史學史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胡逢祥梳理了近百年來對史學史研究範圍的兩次理論界定,提出要從史學的學術傳承和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史學專業研究機構的設置與運作、歷史知識的社會傳播途徑和方式及其功能、歷史研究成果的評鑑體制等方面來重新審視,並從中開拓出新的成長點。

在開拓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具體路徑上,參會學者發表了新見解。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越指出,在理論上要理解新的思想動態,在材料上要格外關注資料庫,在方法上要向歷史研究的具體領域靠攏和介入。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汪高鑫認為,開展史學史研究要把握好史學與社會、經學、哲學、文學、文獻學之間的關係,要具有貫通、致用、跨學科、繼承發展、理論構建等意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豔秋指出,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的成立,反映出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科的重要性;作為一門反思性的學科,中國史學史要在批判繼承傳統史學成果方面作出努力。南開大學教授孫衛國認為,要將視野拓展到東亞,在總結中外史學遺產的基礎上,更好地探索中國史學發展規律。山東大學教授陳峰指出,要積極借鑑其他領域的新方法,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與歷史學變化同步。淮北師範大學教授李勇認為,史學史要在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與融合中拓展研究。河南師範大學教授王記錄指出,今後要回到史學史的架構上進行研究,關注中國史學發展動態。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吳德義認為,史學史要拓展研究領域,開展跨學科研究,加強與斷代史研究的互動交流。

在分組討論階段,與會學者提出了許多新的學術觀點。首先,對歷史研究的理論問題有了新的關注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吳英提出,史學界應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合作,在對經典作家的論述進行更深入系統解讀的基礎上,結合歷史與現實,建構唯物史觀的解釋體系。河南大學教授李振宏認為,歷史學工作者要改變文風,多一點文學修養,歷史研究需要想像力,史學研究也需要形象思維,歷史學家也需要飽滿的情感。南開大學講席教授徐泓、王芝芝認為,美國歷史學會制定和修訂「專業行為準則聲明」的機制,值得我們參考。

其次,學者們在中國史學史研究領域提出了許多有見地的新觀點。廊坊師範學院特聘教授喬治忠對中國史學產生的時間、機制、特點以及早期發展的狀態作了進一步考析,認為在今後的歷史考證中,應當提倡運用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推定史實的方法。汪高鑫對《漢紀》的以易解史作出闡發,提出荀悅宣揚天命史觀的哲理基礎是《周易》的天道理論,其重人事思想則是突破漢易好言災異、轉向義理易學講究事理的體現,而綜往鑑來的史學目的論則是以《易》的「通其變」「彰往而察來」和「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等思想為理論依據。廊坊師範學院特聘教授南炳文考證了遼寧省圖書館所藏《大明光宗貞皇帝實錄》,認為從內容上講確實為明光宗之實錄的初修本,正文缺漏較少,錯訛率較低,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北方民族大學副教授胡祥琴認為,大一統思想主導了司馬遷對民族問題的基本看法,主要表現為大一統思想成為司馬遷民族史敘事的靈魂,還表現在故事情節的選擇、細節的描述等方面。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張秋升指出,司馬遷對歷史變化普遍性的追尋和理性探索達到了當時歷史認識的罕有高度。揚州大學教授王嘉川研究了顧廣圻對《史通》的文句校勘成果,認為校勘疏誤既有顧廣圻自己理校判斷失誤之處,更多有沿襲宋本文字訛誤之處。

(作者單位:廊坊師範學院社會發展學院)

原標題:《探索中國史學史學科發展路徑》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論史學理論與史學史之間的關係
    在當今,史學史研究的可靠成果,應是史學理論研究的基礎。揭示史學發展的規律,是史學史學科與史學理論研究共同的任務,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的探索,大有學術開拓、理論創新的廣闊前景。20世紀60年代之前,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未分畛域,學術界也不太重視史學史學科,因此談不上思考史學理論與史學史之間有何種關係。1961年,中國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重新得到重視,教育部委任北京師範大學白壽彝先生與華東師範大學吳澤先生,分別主持編寫中國古代史學史和中國近代史學史教材。各個學術單位和諸多學者也熱烈地討論了史學史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學術宗旨等理念問題。
  • 比較教育學科的開放性及發展路徑
    比較教育學科的開放性及發展路徑 2018年01月04日 07: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奕濤 字號 內容摘要:若以1817年朱利安發表《比較教育的研究計劃與初步意見》作為學科建立的標誌,那麼2017
  • 西城區教育科研月北京小學專場:探索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有效路徑
    新華網北京12月9日電 今日,西城區教育科研月20周年北京小學專場在中國教師研修網展播。面對新時代育人方式改革的時代話題,北京小學以北京市十三五規劃課題「基於學科核心素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實踐研究」為契機,開展了從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共識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實踐創新。
  • 是學科基礎也是學科方法:史學史學科地位解析
    2011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批准並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將「歷史學」分為「考古學」「中國史」和「世界史」三個一級學科,「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學科分列其下並大體上仍然保持首重地位。
  • 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第二屆師範類院校外語學科發展高端論壇
    由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主辦,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和《山東外語教學》編輯部協辦的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第二屆師範類院校外語學科發展高端論壇於2020年9月2日通過騰訊會議線上成功召開。
  • 探索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發展路徑
    日前,由陝西師範大學、榆林市榆陽區人民政府主辦,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承辦的「歷史經驗與現實路徑:黃土高原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暨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在榆林召開。與會學者探討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多元路徑,以期共同推動高校理論研究與地方發展實踐深度融合。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然而在這一時期,中國人類學學科發展面臨著「依附式發展」的困境,具體表現在理論依附和學科依附兩個方面。那麼,如何擺脫「依附式發展」的困境,探索中國特色人類學發展的新方向,使之成為研究中國當代社會的一門顯學,已成為當代中國人類學研究者們的時代使命。
  • 程毅中:《中國小說史學史長編》讀後
    本世紀初我接受了中國俗文學學會給我分配的任務,要寫一篇《簡述「五四」以來中國通俗小說的研究》。雖然力不勝任,也不敢不黽勉從事,在搜集資料時曾從圖書館借到一本胡從經先生的《中國小說史學史長編》,有所參考,頗得教益。因為我的任務只要求「簡述」,不需多加引用,只在文中推薦了一下這本書。
  • 首屆「20世紀中國城市發展」高端論壇在四川大學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曾江 趙徐州)2020年12月5-6日,由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中國城市史研究會共同主辦的首屆「20世紀中國城市發展」高端論壇在四川大學舉行。20世紀是中國城市從農業時代傳統城市走向工業時代現代城市轉型的重要時期,也是城市化從起步到騰飛的關鍵時期。
  • 史學史研究如何全球化
    內容提要:在國際史學史名家伊格爾斯逝世之際,作者對史學史研究的今後走向,就兩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是如何以全球的眼光,平等地對待世界各地文明歷史意識的不同表現,克服將書寫的歷史作為史學史研究唯一對象的偏見。第二是提倡史學史研究的時代感和批判意識,從時代變化的角度探究歷史研究和寫作的變化,並對以往的歷史書寫保持批評的態度,以求促進歷史學的進步。
  • 王克非:新中國翻譯學科發展歷程
    、學術機構創建、翻譯教學系統化;3)在發展期,翻譯學科在國家層面獲得認可,國內的翻譯研究迅速發展,逐漸形成兩大取向,即接軌國際的研究和中國特色的研究。僅從聖經為代表的文化翻譯,就可清晰地看到一條由希伯來文到希臘文(亞歷山大城),後由希臘文到阿拉伯文(巴格達),再經阿拉伯文譯入拉丁文(託萊多)以至歐洲各國語言的文化典籍傳播路徑。這就是翻譯開闢的文化溝通路徑。 在中國,西漢末年的佛教傳入,使佛經翻譯成為中國翻譯史上最初的重要一環。後來又有傳教士的譯介,以及更大規模的近代西學譯入,給古老中國文化帶來生生不息的活力。
  • 第二屆師範類院校外語學科發展高端論壇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杰)9月20日,第二屆師範類院校外語學科發展高端論壇舉行,本次論壇採取線上方式進行。本次論壇由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主辦,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及《山東外語教學》編輯部協辦。
  • IGSHU·會議通知|「拉丁美洲史學史」國際學術工作坊召開通知
    「拉丁美洲史學史」國際學術工作坊召開通知中國的拉丁美洲歷史研究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開始蓬勃發展,並於八十和九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興盛局面。新世紀,中國政府鼓勵企業「走出去」的政策,引發了國內對世界更為深入的關注,拉丁美洲作為中國投資的熱土,也不斷引起學界的重視。
  • 郭莊子村: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
    1月3日下午,北京市豐臺區郭莊子村召開社區治理工作會,梳理近年村域治理新探索、規劃來年新方向。在鄉黨委有力領導下,村級領導班子主動作為,積極探索社區治理的新路徑,村域發展穩中向好,但也面臨著城鄉轉型、村民對美好生活嚮往不斷強化的新情況、新機遇。
  • 擴展文獻視野 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的深廣度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胡逢祥  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中國現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的研究一直受到學界主流的重視,成果頗豐。就此而言,中國現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的研究,完全應當也可以在更寬廣的視野內擴展文獻史料的工作範圍,以此加深該領域原有的研究基礎,進而激發一些新的思路,發現並解決一些新的問題。  此外,在現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一種具有強大學術生命力和歷史穿透力的思想武器,對許多非中共學者同樣產生過廣泛而程度不等的影響。
  • 海澱依託科學城建設 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
    中新網北京新聞12月17日電 (記者 於立霄)「十三五」時期,海澱區依託中關村科學城建設,率先探索出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推動集體產業在科技創新中升級迭代,走出一條農民融入市民
  • 不只是延續與保存,更在於發展——中國民樂界的新探索
    新華社石家莊10月13日電 題:不只是延續與保存,更在於發展——中國民樂界的新探索  新華社記者任沁沁  一張古琴,其強大的生命,在於經歷代琴人的發展與創新而愈發清亮;一首樂曲,其傳世的樣態,在於經無數傳統的流變更迭而厚重綿長。
  • 清華賦能 以高標準探索未來學校先行示範的龍華路徑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制定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戰略任務和實施路徑。對學校來說,如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應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術,面向未來,推動學校形態變革和全方位改革創新,是每個學校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這也正是未來學校研究的真諦。
  • 社科賽斯:關注教育發展新變革 探索融合發展新路徑
    12月8日,2020年度央視網教育盛典在京召開,論壇以「雲生態·話未來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焦教育行業,表彰先進典型,研討教育發展新變革,把脈教育發展方向。社科賽斯CEO李發進發言認為,科技發展是沒有止境的,教育的本質仍然在於「育人」。無論何時,注重身心健康,形成終身學習、全民學習的良性氛圍,都應當是我們教育人為之不懈求索的理想。社科賽斯持續探索OMO融合發展路徑,並始終聚焦考研教育,以名師為抓手,以個性化需求為著力點,注重在線課程以及社群的交互性,重視學生的反饋,保證在線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 第一輪「雙一流」建設接近尾聲,中文學科發展如何?
    西藏大學常務副校長金永兵在致辭中強調,中文學科的發展要有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自覺意識,要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維護中華民族文化安全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奉獻力量。面對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發展與新文科建設的需要,中文學科的研究要打破傳統的方法與路徑,增強交叉研究、比較研究,中文學科內部與不同區域中文學科要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共同推動中文學科建設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