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非:新中國翻譯學科發展歷程

2020-12-23 騰訊網

本文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

轉自:語言學通訊

摘要:本文提出,新中國翻譯學科的70年發展是一個從萌芽到逐漸成長,再到充分發展的過程:1)在萌芽期,翻譯作為學科發展的條件尚不充分;2)成長期的標誌是國外譯論湧入、學科意識提升、學術機構創建、翻譯教學系統化;3)在發展期,翻譯學科在國家層面獲得認可,國內的翻譯研究迅速發展,逐漸形成兩大取向,即接軌國際的研究和中國特色的研究。翻譯研究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翻譯學科體系的建構。

關鍵詞:翻譯學科; 發展歷程

作者簡介:王克非,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導,《外語教學與研究》主編。主要研究領域微語言學和翻譯學。

學習文獻:王克非.新中國翻譯學科發展歷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51(06):819-824+959.

新中國翻譯學科發展歷程

1. 緒言

翻譯因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社群的交流之需而產生,也為多元文化的融匯發揮橋梁作用。翻譯既是文化溝通的過程,也是文明交流的產物。

千百年來,無論西方東方,都見證了翻譯對於文化傳播與溝通的重大作用。僅從聖經為代表的文化翻譯,就可清晰地看到一條由希伯來文到希臘文(亞歷山大城),後由希臘文到阿拉伯文(巴格達),再經阿拉伯文譯入拉丁文(託萊多)以至歐洲各國語言的文化典籍傳播路徑。這就是翻譯開闢的文化溝通路徑。

在中國,西漢末年的佛教傳入,使佛經翻譯成為中國翻譯史上最初的重要一環。後來又有傳教士的譯介,以及更大規模的近代西學譯入,給古老中國文化帶來生生不息的活力。誠如季羨林(2007:10)所說:「中華文化這一條長河,有水滿的時候,也有水少的時候,但卻從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數大大小小是頗多的。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從印度來的水,一次是從西方來的水。而這兩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譯。中華文化之所以能長葆青春,萬應靈藥就是翻譯」。

翻譯的史實豐富,作用巨大,但人們對翻譯的認識和論述卻遠遠不夠。如在勒弗維爾所編《翻譯·歷史·文化》(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Lefevere 1992)和羅新璋所編《翻譯論集》(1984)中,中外歷史上關於翻譯的認識和觀點,在現代以前基本處於議多論少的前理論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後,翻譯學科才逐漸從無到有、由小到大,一步步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縱觀這一成長曆程,可清晰地看到三個時期:一是萌芽期(1949-1978),起點是新中國的成立,百廢待興,終點是「文革」的終結,百衰待振,翻譯學科亦然;二是成長期(1978-1999),起點是改革興起,終點是世紀末,標誌是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和重要學刊《翻譯通訊》(後更名《中國翻譯》)等的創立等;三是發展期(2000年至今),起點是學科意識的提升,如二級學科點的設立和翻譯學博士點的開辦。下面逐一評析。

2. 萌芽期

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活動,表現為雙語轉換技能,具有實踐屬性和藝術特性;而翻譯學則是對翻譯這一特殊語言現象的研究,具有學術屬性和複雜特性。新中國早期,翻譯主要被視為一種跨語言技能,服務於培養國家建設所需的翻譯和外事人才,躋身於新中國文學文化建設的行列。這體現在培養了一大批以英語、俄語為主的外事和翻譯幹部,更重要的是大量譯介了國外的經典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並將中國的政治文獻和中國古代、現當代文學作品翻譯成英、俄、日等多種語言,介紹給世界。

但作為學科,此時尚未得到發展。早期有董秋斯、茅盾等對翻譯的討論,甚至呼籲將翻譯視為一門科學,如1951年,董秋斯發表了題為《論翻譯理論的建設》的論文;在1954年全國文學翻譯工作會議上,茅盾做了題為《為發展文學翻譯事業和提高翻譯質量而奮鬥》的長篇報告,但由於時代局限,這些學科建設的聲音並未受到重視。國際上的情況相仿,理論建設基本上也是在這個時期起步,如著名翻譯學者奈達(E.Nida)1964年出版《翻譯科學探索》,霍姆斯(J.Holmes)1972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應用語言學大會上發表《翻譯研究的名與實》,被視為翻譯學科的創建宣言。也就是說,到20世紀中葉,國際上才開始對翻譯研究的性質、範疇和學科目標等進行科學、深入的探討。由於時代的局限,國際上的這些理論探討未能及時引入,國內翻譯界談論最多的還是嚴復的「信達雅」三原則。如王佐良(1987)在《新時期的翻譯觀》中總結說:信達雅是很好的經驗總結,說法精練之至,所以能持久地吸引人。此外,學界討論較多的還有魯迅的「丰姿」說、錢鍾書的「化境說」、傅雷的「神似」說,等等。這些論說都非常有見地,如羅新璋(1984)所言,是「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但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些還不是一個學科的真正構建。

學術期刊往往是學術發展的一面旗幟。從這點來看,此時期幾乎沒有成系列的翻譯學刊。1950年曾創辦了《翻譯通報》,多在翻譯實務層面討論問題,很少從學科層面論述翻譯。而該刊斷斷續續,才辦兩年,就在1952年休刊,第二年又復刊,維持了一年,最終還是在1954年停刊了。這也說明在這個時期,翻譯作為學術或學科發展的條件還很不充分。

3. 成長期

翻譯學科的真正成長是在中國全面改革開放之後,有如下幾個標誌:

1)國外譯論湧入1978年的改革開放,不僅是政治經濟層面的改革開放,也是全方位的包括學術研究的改革開放。與外部十年以上的隔絕之後,中國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學科均如饑似渴地學習國際先進的理論、方法、技術和管理等。翻譯學科也一樣,以開放的心態擁抱世界。

引進、融匯和爭鳴,是這個時期的幾個特徵。1983年,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了《外國翻譯理論評介文集》,成為國內最早的譯介國外翻譯理論的書籍。隨之而來的是更多國外翻譯理論的湧入,如奈達的《奈達論翻譯》(譚載喜譯介)、巴爾胡達羅夫的《語言與翻譯》、卡特福德的《翻譯的語言學理論》、穆南的《翻譯理論問題》、斯坦納的《通天塔:文學翻譯理論研究》、紐馬克的《翻譯教程》等,紛紛譯介到中國。一時間,國內譯界十分活躍,有力地激發了學科建設的理論意識。如許鈞(2018:5)所言:此時的「譯論引介的全面性、多樣性、系統性和批判性,引介方式由翻譯和轉述變為評述和闡釋,引介重點逐漸由語言學翻譯理論轉為文化翻譯理論和解構主義翻譯理論,理論來源地也從英美擴及到德國、法國和低地國家,並開始從宏觀層次關注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整體脈絡」。

除了譯介國外翻譯理論,也有學者開始梳理中國自己的翻譯論述,如1981年香港翻譯學會劉靖之編出《翻譯論集》,1984年羅新璋編出一本流傳更廣的《翻譯論集》,此外還有一系列翻譯研究論集等。這些理論書籍,特別是從國外引進的眾多譯論,令人耳目一新,當時的年輕學子無不爭相選讀。

2)學科意識提升隨著大批國外譯論的引入,關於翻譯學科認識的爭論此起彼伏,間接促進了學科意識的提升。前輩學者也發表了許多新見。例如許國璋(1983/1991)提出「闡譯」說,認為學術著作的翻譯,不僅立言,還要立解,要為自己的文化引進一種概念系統。王佐良(1989)認為翻譯背後是兩大片文化,因此翻譯不只是語言的轉換,更有文化的融入。許淵衝也發表了關於音美、意美、形美的翻譯觀。中青年學者除了前面提到的譚載喜和許鈞,還有王克非(1994)的翻譯文化史論,劉宓慶(1995)的翻譯美學思想,等等。當時,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之爭,以及翻譯學的目標、性質、定位、途徑和方法等,都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爭論的焦點是翻譯學的學科性質、翻譯學的中國特色、如何引進和看待西方翻譯理論等問題。大討論的實際結果是學科意識的提升。

3)學術機構創建翻譯學科進入成長期後,1980年《翻譯通訊》創刊,它不同於早年的《翻譯通報》,是翻譯的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學術期刊。1982年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建立,更加有力地推動了翻譯學科隊伍的建立。1987年5月在南京,許鈞等青年學生在南京開辦了青年翻譯家論壇,繼而在當年7月,全國第一次翻譯理論研討會在青島召開,這是最具規模、最有影響的一次翻譯理論研討會,對翻譯學科建設的貢獻度極高。會上譚載喜等人開始提出建立「翻譯學」。十多年後的2000年,翻譯界學者再次聚首青島,則更是將學科建設作為會議的主題。1996年,中國譯協新增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委員會,顯示出對翻譯學科的高度重視。

4)翻譯教學系統化張培基(1983)編寫的《英漢翻譯教程》和呂瑞昌等(1983)編寫的《漢英翻譯教程》等,對翻譯教學改革有很大促進,使教學更加系統化。後來接連出現包括柯平(1991)《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在內的一批新型翻譯教程,添加了更多理論色彩。

4. 發展期

這是一個百家引進、百花競放的時代,充滿了奮發向上的勃勃生機。翻譯學科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翻譯學者學科意識更強,發展步伐更大。主要的標誌是翻譯學科在國家層面獲得認可,學術活動廣泛開展,翻譯研究走向國際前沿。

1)學科建立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碩士招生同全國其他學科一樣始於改革開放初期的1981年,隨後開始博士招生。第一批外語學科博士生導師為季羨林、陳嘉、許國璋、王佐良等八位。招收翻譯研究博士生是在其後幾年,如1985年許國璋在北外開始在語言學科下招收翻譯理論博士生。2004年初,上海外國語大學獲批「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自主設置「翻譯學」二級學科碩士、博士授權點。但長期以來,翻譯學被歸入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二級學科之下,相當於三級,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在翻譯研究大發展的帶動和外語界專家學者的呼籲下,教育部門在2006年批准設立翻譯專業碩士學位(MTI),翻譯專業研究生大幅度擴招,並在2009年批准將翻譯學列為二級學科。這是對翻譯研究的認可,對翻譯學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翻譯學學科建設跨入一個嶄新階段。

此後,翻譯學在全球化的大氣候下,應國家發展戰略需求,配合「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文化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部署,獲得更大的發展。例如在成長期裡,在標誌性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上,語言學科組裡,外語立項僅佔20%左右,翻譯立項則在外語中僅佔20%。十多年後,外語及翻譯方面立項逐漸增多,如2015年的語言學國家項目,外語佔比達三分之一,其中翻譯立項也增長至外語立項中的三分之一以上,且相當大一部分是中譯外研究。國家級的科研和教學獎勵中,翻譯學也佔了較大比重,這都是先前未有的新局面。

2)研究長進除上述之外,翻譯學的大發展在著述、譯叢、講座、會議等方面也充分體現出來。2001年,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率先開始引進並陸續出版「國外翻譯研究叢書」40種。自2006年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也引進並陸續出版了「外研社翻譯研究文庫」30餘種。同年,朱志瑜、王克非主編了一套「當代西方翻譯研究譯叢」(共10種),由外研社出版。這些引進著作為翻譯研究者提供了一手文獻,開闊了學術視野,為我國翻譯學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推動力。翻譯學術隊伍逐漸擴大,學術產出迅速增長,在數量和質量上與前期相比都有顯著的提高。國內的翻譯研究逐漸形成兩大取向,即接軌國際的研究和中國特色的研究。

接軌國際的研究,就是緊盯國際研究前沿,奮起直追。這方面起步早、進步大的是雙語語料庫的研製與應用研究,翻譯文化史和中外翻譯交流研究,雙向翻譯能力測評研究,利用鍵盤記錄、眼動儀、ERP/EEG/fMRI等現代儀器來觀測翻譯過程的研究,口譯及其教學的研究,等等,都產生了令國際學界為之側目的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以及國際出版機構裡出現更多中國翻譯學者的身影。一些研究的層次和質量與國際水平不相上下,局部甚至有所超越。

特色研究指的是與中國相關的、具有中國獨特視角或特有資源的翻譯研究。進入發展期以來,中國特色的翻譯研究,大多是對中國經典文學英譯、外譯的研究,以及這些翻譯在世界上的傳播、接受和影響。近些年,相關研究又擴展到中國特色話語包括外交話語、政治話語的建構和外譯,以及其中展現的中國國家形象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還特別開設了中華學術外譯項目。

3)譯論出新新中國70年來的大發展,特別是面向國際的拓展,成就了翻譯學科,在發展期裡尤為明顯。除了前述翻譯理論探討,我國學者逐漸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探索。例如大型歷時複合語料庫構建及相關語言、翻譯研究,黃忠廉提出的變譯論,胡庚申提出的生態翻譯觀,周領順的譯者行為批評,以及王克非在多次會議上闡述的翻譯路徑研究。這些新論借鑑國外的相關理論,結合本國國情,探索中國譯學話語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翻譯學科的構建與完善。

5. 結語

新中國翻譯學科的70年發展經歷,是學科從萌芽到逐漸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也將迎來翻譯學科繁榮的新時期。我們預期在新的繁榮發展階段,中國的翻譯新論逐漸為國際所認可和接受,中國的翻譯資源逐漸為國際學者所發掘和進行比較,中國學者在國際會議、國際組織和國際學術期刊裡更加活躍,擔負起更重要的學術職責。同時也可促進中國的翻譯研究進一步受到世界關注,讓世界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國語言、文化與社會。

相關焦點

  • 促進中國翻譯研究深入發展
    近年來國內學術界積極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翻譯學科也在力求尋找理論拓展、深化與創新的新方向、新路徑。文學翻譯作品在語言方面的創造性,能夠引導我們對生命與存在的問題展開深入思考。通過翻譯來激發母語活力,有助於創造新詞、新語、新觀念,同時也開拓了寫作視野,更新了寫作觀念,拓展了語言的創造力。
  • 第六屆西部地區外語學科發展研討會在廣西大學舉行
    11月28日,第六屆西部地區外語學科發展研討會在廣西大學順利舉行。廣西大學黨委副書記查丹明、《外語教學與研究》主編王克非教授分別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查丹明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外語學科發展研討會增進了西部地區高校關於外語學科建設的溝通,促進了學科發展,為廣西大學與全國知名高等院校提供了一個學習與交流的平臺。
  • 第四屆《外國語》翻譯研究高層論壇在線召開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寧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講席教授王克非,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講席教授譚載喜分別作上半場交流發言。
  • 重視翻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
    作者簡介:   文明共同體視野下翻譯理論與實踐創新暨翻譯學科建設高端論壇近日在線上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共同體視野下我國翻譯學科理論創新、翻譯實踐、人才培養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表示,翻譯實踐、翻譯研究、翻譯人才培養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息息相關,與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維護及世界文化的豐富、多樣與燦爛發展息息相關。翻譯活動本身就致力於溝通、理解、相互認識與不斷提升。
  • 70年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歷程、經驗與反思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  摘 要:回顧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歷程,70年民俗學學科建設經驗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科建設始終與國家社會需要密切相關;學科體系與人才隊伍建設是學科發展的基石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與長足進步。在此背景下,總結民俗學學科建設歷程與發展經驗,借鑑國內外及相鄰學科優秀研究成果,反思民俗學研究路徑與學術倫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將更有助於確立民俗學科「安身立命」[1]的合法性,使之成為助益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偉大學科」[2]。
  • 新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的歷程與成就
    新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的經驗與特點主要包括:守正創新,開拓進取;融入大局,順勢而為;統籌兼顧,科學作為。  一、引言  語言文字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旨在促進語言文字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語言文字事業開拓進取,砥礪前行,取得重大成就。
  • 《人民日報》記錄新中國70年光輝歷程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我們國家經歷了滄桑巨變,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趟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70年艱難探索有過成功、也有過曲折,它們共同匯聚成一段令人難忘的歷史,凝聚成為一筆改革、發展、進步的寶貴財富。
  • 西安翻譯學院董事長丁晶參加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中國翻譯...
    西安翻譯學院董事長丁晶參加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中國翻譯協會年會 http://www.huaue.com  2019年11月11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2019年11月9日
  • 翻譯界知名學者線上匯聚,共話「當下翻譯研究的熱點問題與理論探索」
    翻譯學科也不例外,譯界同仁全心探索,力求尋找理論拓展、深化與創新的新方向、新路徑。在當前的現實語境下,譯學理論構建與翻譯實踐相互影響,共同推動我國翻譯研究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浙江大學許鈞教授表示,文學翻譯作品在語言方面的創造性能夠引導我們對生命與存在的問題展開深入思考。他深度解讀了文學翻譯中的語言問題,提出了文學翻譯中幾組不可迴避的矛盾,呼籲我們重視中國文學外譯實踐中的語言問題。
  • 聽王院士講中國光學的發展歷程
    中國光學工業和光學科技的發展自新中國始。我把中國光學發展分為三個時期。 1.1949一1960年的中國光學一一初創期建國初期,百業待興。我國的光學工程由於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自解放後就開始進行研究和建設。
  • 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展望生物醫學工程交叉學科發展前景
    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展望生物醫學工程交叉學科發展前景 2020-11-2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綜合性大學教育學科的發展與作用
    內容提要:中國的綜合性大學與師範大學教育學科,經歷了一個由合到分、由分再合的發展歷程,反映了我國綜合性大學教育學科艱難曲折的發展歷史。綜合性大學對推進中國教育學科的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具體體現為提升教育學科在中國學術界的地位、擴大教育學科的研究領域、增強教育學科論著的規範性、拓寬師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 新中國戲曲發展史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行
    圖說:在研討會上,「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戲曲史重大項目聯盟秘書處」正式揭牌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 (記者 王蔚)新中國戲曲發展史學術研討會昨天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會議由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和上海師大聯合主辦。
  • 與新中國法治建設同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七十年
    一、新中國法學教育的奠基者,薪火相傳1950年,新中國建設之初,法學教育從理論到制度、從組織到人才,百廢待興。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在中國法學教育恢復、重建和發展過程中,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辛勤耕耘,勇於探索,在共和國走向法治的道路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 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 《新中國憲法發展70年》新書出版
    近日,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中國憲法發展70年》,該書是根據近10年來中國憲法發展的新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憲法學研究新成果,對《新中國憲法發展60年》一書進行修訂而成的。
  • 我國學制的發展歷程
    我國現代學制的發展歷程,無論在教師資格還是教師招聘的考試中,出現的頻率都比較高,其中涉及到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帶大家一起梳理一下。1.現代學制的地位區別《壬寅學制》:我國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但只頒布而沒有實行。標誌著我國師範教育的開始。《癸卯學制》:是我國第一個實施的現代學制,標誌著我國國民教育制度的開始。
  • 「黨建治學」徐光春:指引新中國創造發展奇蹟 ——新中國成立70年...
    「黨建治學」徐光春:指引新中國創造發展奇蹟 ——新中國成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光輝歷程 2020-06-08 0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設計學學科發展簡史
    20 世紀以來,推至建造、工程、圖像與信息領域的西方現代設計以廣泛的社會服務全面發展,形成了設計自身的學科——設計學。設計學以設計為對象,研究設計的發生、發展、應用與傳播,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集中多種學問智慧,集創新、研究與教育為一體的交叉學科。
  • 新中國 70 年發展的三大啟示
    新中國70年歷史是篳路藍縷、砥礪奮進、成就輝煌的歷史,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考察新中國70年的發展,我們會得出「時間在社會主義這一邊」的重要結論,從中可以合乎邏輯地獲得三大啟示。比起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歷史,比起世界進入近代以後的資本主義發展歷史,這一百多年歷史無疑是短暫的。  新中國的發展也才70年,但這是極不平凡的70年,是艱辛奮鬥的70年,是彪炳史冊的70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事非經過不知難,回顧新中國70年闢除榛莽的風雨歷程,我們感觸良多,對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這個歷史啟示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 原創:踏著歷史的足跡,追尋我國近現代護理的發展歷程
    從歷史的視角觀察我國近現代護理的發展,可以看到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受到社會政治的影響,從而改變了護理的性質和模式。護理學要超越歷史,就必須首先更充分地與那段歷史接觸,並且以比目前更為複雜的方法進行治療。值此5.12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踏著歷史的足跡,一起追尋中國護理發展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