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根治手術患者營養狀況調查|營養|結直腸癌|腫瘤|營養風險...

2021-01-19 騰訊網

研究表明,腫瘤患者中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高達40%~80%。營養不良狀態本身也會引起機體更易導致疾病、加重某些併發症或者降低生活質量等。因此,本文對某三甲醫院胃腸外科收治的80例結直腸癌患者進行了入院時、出院時及出院後1個月之間的營養狀況進行的觀察,現報導如下。

0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6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胃腸外科收治的腸道腫瘤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年齡≥18歲;病理組織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的患者;已行腹腔鏡腫瘤根治性手術;營養風險評分≥3分。

1.2.2排除標準存在肝肺等重要臟器嚴重轉移的患者;術後出現DIC、肺栓塞等嚴重併發症的患者;傳統的開腹手術。

1.3 方法

成立營養支持小組,患者入院第1天利用營養風險篩查工具(NRS2002)對腸道腫瘤患者進行營養風險篩查,營養評分總分≥3分認為此患者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評分<3分認為患者目前不存在營養風險,應隨訪患者營養情況。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進行足量的圍手術期營養支持,按照快速康復外科的理念對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

術前,對於胃腸道功能完整或者僅存在部分胃腸道功能的患者進行口服營養支持,無法經口進食的患者進行腸外營養支持,患者每天補充的目標能量需要量按照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ESPEN)推薦的25~30kcal/(kg•d),蛋白質的目標需要量為1.5~2g/(kg•d),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營養支持方案,並積極做好術前的其他常規準備;術後第1天能夠進食的患者根據患者耐受程度服用200ml左右的葡糖糖氯化鈉溶液,第2天起口服腸內營養乳劑500ml,第3天起逐漸加量至目標需要量,腸內營養支持不能達到目標需要量60%的患者給予腸外營養補充,不能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給予卡文、脂肪乳、葡糖糖、胺基酸等其它腸外營養液支持,至患者出院。

患者出院後繼續口服整蛋白型腸內營養粉,並對患者進行全面的飲食指導。發放腫瘤患者營養支持手冊,定期對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隨訪,並告知患者出院後1個月入院複查、化療。

1.4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入院時、出院時以及出院後1個月複查時的指標包括:體重、BMI、小腿圍、總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細胞計數、血紅蛋白。

1.5 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出院時患者的指標與入院時進行比較,複查時患者的指標與出院時進行比較,當數據服從正態分布行t檢驗,數據不服從正態分布行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02 結果

2.1 患者基本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80例患者,其中男46例(57.50%),女34例(42.50%),平均年齡(61.08±11.68)歲。患者基線情況和術後情況。

2.2 患者不同時間小腿圍、體重、BMI比較

患者出院時體重、BMI、小腿圍與入院時比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複查時患者體重、BMI、小腿圍與出院時比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仍然未恢復到術前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患者不同時間血液指標比較

患者出院時總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與入院時比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複查時總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與出院時比較有顯著的改善,基本上都恢復到正常值範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03 討論

結直腸癌屬於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由於腫瘤本身消耗機體營養物質和手術創傷進一步損害患者的營養狀況,導致機體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態。再加上化療和放療等治療,由於化療藥物、放療的毒副作用,對機體的胃腸道造成損害引起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和其他毒副作用,使患者感覺精神壓力以及身體不適及等造成飲食攝入不足,最終引起營養缺乏而影響患者的臨床結局和生活質量。所以,每天足量的營養支持可以改善結直腸癌患者營養需求,從而能夠顯著的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

目前,臨床醫生已經將腫瘤患者圍手術期營養支持作為關注重點,但是臨床醫務人員中大多數沒有經過營養相關專業知識方面的培訓,主要根據臨床經驗來制定患者的營養支持計劃,這可能也是患者圍手術期攝入不足的另一個原因。

腫瘤患者出院後膳食攝入情況、患者營養狀況變化情況也較少受到關注,出院後患者飲食以半流質清淡飲食居多,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患者認為黃豆、雞肉等一些高蛋白性食物是促進腫瘤生長的、對身體有嚴重危害的,因此專注患者出院後居家飲食情況至關重要。本研究不僅關注腫瘤患者圍手術期營養狀況的變化,同時也關注患者出院後營養情況,給予患者全程化的營養管理。

本研究中患者雖然存營養風險,但圍手術期都進行了個體化腸內腸外營養支持,術中出血少,腸蠕動恢復時間和排氣時間均正常,總的併發症少。出院時體重與入院時相比,有較大的下降,可能與惡性腫瘤疾病、營養狀況差、術前常規準備、根治性手術的治療、術後胃腸道功能紊亂等因素造成了患者術後體重的急劇下降。患者複查時體重、BMI、小腿圍與出院時比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仍然未恢復到術前,說明結直腸癌術後的康復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持續的營養支持是很有必要的。有研究指出應該成立專門的營養支持小組,對患者進行家庭腸內營養支持,改善營養狀況,否則將影響患者後期對化療藥物的耐受性。肌肉是體重的重要組成部分,臥床時間、營養狀況的惡化等因素會使患者小腿圍發生改變,本研究中患者小腿圍在出院時明顯下降。因此,建議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有利於肌肉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會使患者受益。本研究中,患者患者出院時總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與入院時比較下降,這可能與患者手術創傷、術後消化吸收不良、營養狀況差、製造蛋白的原料缺乏等因素有關,因此患者出院後進食充足的蛋白質飲食是必要的。出院後1個月患者總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等指標與出院時比較出現的上升,並且已經接近正常值範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患者出院後的腸內營養支持是很有效的,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但是患者的體重增長不明顯,雖然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等指標是反應患者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但是在對患者進行營養評估時應綜合考慮體重、年齡、生化指標等因素,而不能將生化營養指標作為評估患者營養狀況的絕對指標,與相關研究一致。說明患者完全康復還需要一定時間持續的營養支持。當患者營養狀況較差時,會影響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患者抵抗力,使患者感染發生率增加,研究顯示,評價患者感染的情況應結合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重視患者的營養風險篩查,從而正確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營養支持方案,對患者進行圍手術期和出院後的營養支持治療,以改善患者營養狀況,使其早日康復。

原作者:陳小玉¹,白鍊²,賀春香³

原作者單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預防保健科1,胃腸外科2,教務科3

相關焦點

  • 七旬老翁同時罹患胃癌和結直腸癌,7小時手術一次治癒
    俞老伯的女兒說,「我爸爸年齡太大了,又要同時做兩次手術。而且家裡正好有個親戚得了胃癌,做完手術1年就『走』了。」由於對手術充滿顧慮,看著俞老伯日漸消瘦,家人卻下不了手術的決心。 恰巧,俞老伯的女婿多年前在瑞金醫院做過甲狀腺手術且恢復得很好,對醫院印象極好,於是聯繫了為他手術的李超飛主治醫師。
  • 結直腸癌卵巢轉移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目前為止,免疫組化、腫瘤標誌物的檢測尚不能完全對卵巢轉移瘤進行鑑別,因此,對於女性結直腸癌患者,術中應認真探查卵巢,術前及術後應進行婦科盆腔CT、MRI等影像學檢查。通過手術、組織穿刺活檢等方式取得病理診斷是結直腸癌卵巢轉移的金標準。
  • 熱點|結直腸癌預後,腫瘤間質將與TNM相輔相成
    腫瘤間質成分在結直腸癌中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J/CD] . 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誌,2020,09 (05): 447-45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0.05.003摘要結直腸癌(CRC)是全球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逐年增高。
  • 遺傳性結直腸癌的篩查與管理
    對於已經患有結直腸癌的患者,我們可以對手術切除的腫瘤進行結直腸癌一站式檢測, 既能全面指導患者用藥,又可以篩查遺傳,同時還能進行預後提示;已有先證者的高危家系人群,我們可以抽取外周血或者留取唾液組織進行胚系突變檢測(遺傳性基因突變檢測), 該檢測針對健康人群,也可以全面篩查遺傳性相關腫瘤;該項檢測採用的技術方法是基於捕獲的高通量測序(又稱為二代測序技術), 在靈敏度、準確度、覆蓋度等方面顯著優於傳統的技術方法
  • 結直腸癌為什麼需要基因檢測?
    根據CSCO指南和NCCN指南: IA、IB期結直腸癌患者給予手術治療即可,無須術後輔助治療; IIA、IIB期結直腸癌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高危患者術後需要輔助治療,推薦進行MSI-H/dMMR的檢測, MSI-H/dMMR型患者預後較好,但不能從術後5-FU輔助治療中獲益;
  • 新型癌症之王結直腸癌大科普|結直腸癌|大腸癌|腹腔鏡|-健康界
    ,隨著腹腔鏡微創手術的普及,結直腸外科的微創手術已經普遍開展,大量的患者湧中獲益,手術變得更加微創化,痛苦小,恢復快,但還是有很多患者及家屬疑問,包括以下非結直腸外科專業的醫生同行也有困惑:      結直腸癌切除手術,到底」微創手術'好 還是'開放手術'好,不開腹的腹腔鏡微創手術 能切乾淨麼,遠期效果如何??
  • 一切為患者!這支「多學科精英軍團」抗擊結直腸癌超20年
    這部分患者的治療仍有許多尚無定論的問題,以結直腸癌患者最常發生的肝轉移為例,是應該首選手術切除呢,還是先做化療觀察療效後二期切除呢?要解決這類問題,僅僅依靠單一學科是遠遠不夠的。 22年前,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以下簡稱「中腫」)的專家們為了提高結直腸癌的治療效果,決定打破學科之間的「門戶之見」,組建一支多學科診療MDT「精英軍團」,盡最大努力一切為了患者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
  • 2020年直結腸癌成為全球第三大最常見癌症|結直腸癌|癌症|數據|...
    8位患者中有1位是結直腸癌。10個患者中8個確診即中晚期據最新數據,我國83%的結直腸癌患者在首次確診時處於中晚期,其中44%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等部位的轉移。該數據來自「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項目於日前發布的中期結果。
  • 北京豐益肛腸醫院科普:便血、腹痛、貧血,都是結直腸癌的前兆?
    全球統計顯示,結直腸癌患者分布廣泛,其中尤以經濟較為發達區域嚴重,比如歐洲、北美、澳洲、日本等。而日本在90年代初遭遇了經濟危機,導致其從1995年至2005年進入長達十年的「經濟迷失期」,與此同時,這期間日本結直腸癌發生率呈顯著下降,不難看出其發生很有可能與經濟程度有關。
  •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得結直腸癌的風險較高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得結直腸癌的風險較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3 14:39:51 潰瘍性結腸炎中結直腸癌的患病率—基於斯堪地那維亞人群的隊列研究,這一成果由瑞典卡羅萊納研究所Ola Olén小組取得。
  • 結直腸癌化療藥物,你不知道的副作用,不要忽視了
    據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資料顯示,目前北京市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約2萬名,發病率為179/10萬,其中結腸癌位居第二位。據上海地區調查顯示,我國腸癌發病率的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所以,腸癌的防治已刻不容緩。
  • 體檢時最容易被放棄的這項檢查,可以篩出直腸癌
    比如,體重下降及消瘦:由於腫瘤進展和長期腹痛腹脹造成消化吸收受影響,引起營養不良;腫瘤浸潤症狀:腫瘤侵犯膀胱、前列腺可導致血尿、尿頻尿急症狀,侵犯骶神經叢可導致肛門失禁、下腹部及腰骶部持續性疼痛等症狀;腫瘤轉移症狀:轉移至肝、肺、骨等部位,導致肝功能受損、黃疸、呼吸困難或骨轉移部位疼痛等。
  • 2019年結直腸癌治療進展盤點
    這對於那些需要通過顯著腫瘤退縮來改變手術方式或者達到cCR後採取W&W策略的低位/極低位直腸癌患者來說無疑是極其重要的。 1.4 液體活檢ctDNA的臨床應用 ctDNA液體活檢是精準醫學應用於早期結直腸癌臨床實踐的典範:即甄別術後高復發風險患者,更早、更有效檢測腫瘤復發與轉移,並能開始治療。術後ctDNA持續陽性的患者,肯定是高復發風險,那麼對此進行個性化強化治療也許是進一步提高療效的方法。
  • 結直腸癌預後早知道,查這幾個分子標誌物就夠了
    根據腫瘤部位,以及分子標誌物的檢測結果,精確合理布局藥物應用,才能最大化使患者獲益。例如 RAS 野生型復發/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能夠從抗 EGFR 治療中獲益[7];BRAF 突變患者的轉移性結直腸癌預後差[8],NCCN 和 CSCO 指南對 BRAF V600E 突變 mCRC 患者的二線治療均推薦西妥昔單抗等三藥聯合治療方案[5.18];dMMR/MSI-H 結直腸癌患者對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了療效較好[5]等。
  • 謹防結直腸癌從口入 紅肉要避免長期攝入量過多
    原標題:謹防結直腸癌從口入 紅肉要避免長期攝入量過多今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傳月」。近期,多位知名人士患結腸疾病的消息引發關注。專家提示,結直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公眾應注重膳食平衡,謹防「病從口入」,同時注重定期進行腸鏡篩查。
  • 中國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83%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
    9月16日,由北京愛譜癌症患者關愛基金會、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河南省腫瘤醫院等共同發起的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中期結果發布:調查顯示,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而83%患者在首次確診時已是中晚期。
  • 結直腸癌——腸癌是第三大惡性腫瘤,該如何進行檢查以便早期發現?
    結直腸癌發病風險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約90%的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上人群。結直腸癌已嚴重威脅居民生命健康,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醫療體系帶來沉重的負擔。 如果結直腸癌能早期發現,其5年相對生存率超過90%,而晚期生存率僅為10%。但結直腸癌往往起病隱匿,號稱沉默的「殺手」。早期通常沒有症狀不易察覺。
  • 讓無切口手術造福更多結直腸癌患者
    中國NOSES聯盟湖北分會成立11月27日-28日,第六屆湖北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年會在漢召開,會上,中國NOSES聯盟湖北分會正式成立,中國NOSES聯盟副主席、湖北省腫瘤醫院胃腸外科主任熊治國教授當選為湖北分會首任理事長。
  • 轉移性結直腸癌:瑞格菲尼加TAS-102具有臨床意義的疾病控制率
    結直腸癌,全世界惡性腫瘤發病率居第四位,歐美國家直腸癌佔大腸癌發病率的三分之一,中國的比例是50%。發病與遺傳、飲食和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40-50歲以上發病率明顯升高。
  • 「K藥」有望一線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
    好醫友醫療網腫瘤專家麥可·卡斯楚(Michael Castro)博士(曾多次獲評「美國頂尖醫生」)指出,早期發現結直腸癌,通過手術+輔助化療,患者五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更早期的息肉甚至可以通過內鏡直接「消滅」,治癒率甚至可達100%;而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則比較不理想。   如今,對於晚期結直腸癌,治療手段也有了較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