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癌症之王結直腸癌大科普|結直腸癌|大腸癌|腹腔鏡|-健康界

2020-12-23 健康界

來源:麻省醫療國際

      隨著城市現代化程度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雞鴨魚肉等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攝入增多,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結直腸腫瘤高發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

      從目前臨床治療上的情況看,城市的大腸癌的發病率第2-3位, 40歲以下的年輕人患結直腸癌的比例約佔結直腸癌總人數的20%,而且又進一步上升的趨勢。

      有的專家曾預言:結直腸癌有望取代肺癌而成為新的癌症之王!

      中國已進入結直腸癌高發地區的行列,大腸癌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疾病日益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

      所以,大腸癌防治形勢很嚴峻,需要引起我們大家的關注。

一、結直腸癌的預防及高危人群

      目前醫學及衛生事業進步,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深入,對結直腸腫瘤疾病的防治有了很大的進步,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預防手段,如:

1.從病因上

      我們改善生活方式、減少高蛋白高脂肪、精細、醃炸、煙燻食物的攝入;

      增加食用蔬菜、水果、粗糧;減少吸菸和過量飲酒;

      加強運動、減少肥胖,從病因尚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2.積極治療癌前病變

      如果我們能早期把這些癌前病變處理,治癒,他們就不會發展稱為大腸癌,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積極防治大腸息肉、潰瘍性大腸炎;對多發性息肉、腺瘤息肉,一旦診斷明確應早期手術切除,以減少癌變機會。

3.高危人群,積極健康檢查

      哪些是結直腸腫瘤疾病的高危人群呢?

      經常進食高蛋白、高脂肪、肥胖者;

      本人患過大腸腺瘤;

      本人患過潰瘍型結腸炎;

      本人患過女性生殖器官腫瘤(婦科、乳腺);

      直系親屬中有2人以上,或一個50歲患腸癌;

      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家系成員;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成員;

二、早發現早治療至關重要

      對於已經發生的大腸癌,我們要爭取儘可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早期惡性腫瘤治療是可以治癒的!

      而相對中晚期大腸癌,其治療成本,治療難度及治療效果都有非常大的差距,這樣的早期癌很容易就可以達到治癒的標準,單純手術就足夠,不需要其他放化療等,中晚期的腸癌即使醫學快速發展,多種手段綜合運用一些病人仍治療效果不滿意。

      但很遺憾,我們臨床上發現的大多數是進展期 或是中晚期患者,治療難度大,一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也不好,主要原因是患者本人對自身的一些異常情況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及早就診,早期診斷還要靠人們自己多了解大腸癌的相關知識,了解大腸癌早期都有什麼症狀。

三、如何及早發現大腸癌,重視大腸癌危險信號

1、首先經常察看糞便是否帶血

      說起便血,很多人都會想到痔瘡,其實便血也可能提示消化道存在其他方面的隱疾,甚至可能是腸道惡性腫瘤的信號。日常生活中遇到大便帶血,一般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痔瘡患者群體,不以為然,認為又是痔瘡在搗亂;另外一種是很在意健康的群體,非常恐慌,懷疑自己得了什麼不治之症。

      其實,便血是非常常見的一個症狀,根據出血的部位不同、出血量不同、出血的速度不同,所便出的血的顏色就會不同。糞便出現了鮮紅色,或者是暗紅色,或者是黑色,都是便血。其實,便血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很多疾病都可能出現的一種臨床症狀。但是,大部分的便血都預示著是肛腸發生了病變所導致的!

      比較常見的要數痔瘡,直腸癌,腸息肉這三種情況。其中屬直腸癌的後果最為嚴重!便血正是直腸癌常見的症狀之一。

      更要命的是,90%以上的直腸癌病例在初期會被誤診為痔瘡,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期!直腸癌誤診為痔瘡後果嚴重,但為啥還有這麼多人會被誤診了呢?這其中有一部分是病人的自我誤診,也有部分是醫務人員的臆測。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直腸癌與痔瘡的臨床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等,導致直腸癌初期容易被誤診為痔瘡。

      那麼,究竟啥樣的便血是直腸癌?它和痔瘡有怎樣的區別呢?

首先是年齡

      痔瘡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而直腸癌的患者多是中年人或老年人。因為直腸癌和其他癌症一樣,它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雖然現在有年輕化的趨勢,但大部分是中年人或者老年人才會發生!

其次是便中的血液特點

      痔瘡患者的大便有血,是因排便時擦傷患處,血液多數是隨著大便排出後滴落下來,因此血液不會與糞便混合,它的血液是鮮紅色的,而且不會有黏液存在。而直腸癌患者的大便則常混有血液、黏液和濃液,而且一般顏色也要比痔瘡的血液的顏色要深一點!帶膿血、黏液的大便」---小心腸道腫瘤。如果排出的是膿(黏)液血便,就要注意了,即排出的糞便中既有膿(黏)液,也有血液。膿(黏)液血便往往見於直腸或結腸內的腫瘤及炎症,你可能患了腸道惡性腫瘤,需要到正規醫院進行詳細檢查。

      對患者進行詳細的專科體檢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專科醫生進行的肛門指檢、結腸鏡檢查和診斷。

2.您的大便習慣是否有所改變

      比如大便次數或者是便意增多,直腸癌患者的大便習慣會明顯改變,大便的次數會增多,而痔瘡並不會有排便習慣的改變。此外,腹瀉的患者,每天都會排便很多次,如果用藥後腹瀉仍不能減輕,也應該特別留意。而且總有排不淨的感覺。

      由於直腸腫塊及其癌腫潰瘍產生的分泌物,可產生腸道刺激症狀,導致患者出現便意頻繁、排便不盡感、裡急後重等症狀,但排出物多是粘液膿血狀物。

3.看大便性狀是否改變

      比如大便條形變細或成扁平狀,可出現大便變稀、經常不成形,大便越來越細,大便帶血和黏液等情況。

4.是否腹部隱隱作痛或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覺

      腹部可能有位置不固定的陣發性脹痛,隱痛 伴有明顯的腸鳴音等等,還有就是是否便秘或交替出現便秘、腹瀉的情況,腹部摸到包塊。

5.不明原因的貧血

      不明原因的貧血消瘦、乏力、食慾減退,有相當一部分可能是胃腸道除了問題患者一定要及時注意及時到專業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病人如果說對自己的觀察比較仔細的話,比如說我們說有一些大便的帶血啊,大便習慣的改變等等,出現以上這些症狀等大腸癌危險信號,都應及早排查原因,如果你能早期抓住這些蛛絲馬跡,你去做一些相關的檢查,找醫生就診看的話,我想你可能發現早期腸道疾病的概率會大大的提高。

      一般除了進行常規的體格檢查之外,醫生會對患者進行詳細的專科體檢,比如做肛門指檢、結腸鏡檢查等,有效避免誤診耽誤病情!

四、結直腸癌篩查

1、肛門指檢

      不少人在體檢時會放棄直腸指檢。認為又難受又沒用,就不願意做了,還有些患者因為怕疼痛也放棄做指檢。還有些年輕人認為直腸癌一般都是中老年人,而自身有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於是也放棄了直腸指檢。

      直腸指檢真的是「又難受又沒用」嗎?哪些情況下要做直腸指檢?直腸指檢怎麼檢?

      結直腸專科體檢,非常強調直腸指檢。因為直腸指檢非常簡單,沒有痛苦,費用低廉,而且對於診斷直腸癌又非常敏感,是發現直腸癌的利器。

      直腸指檢,也叫肛診,是醫生用一個手指伸進患者肛門進行觸摸,不需何輔助設備,是檢查疾病的一種簡便易行卻非常重要的臨床檢查方法。臨床觀察發現,超過70%的中國患者的直腸癌都很低位,距離肛門很近,通過直腸指檢就能摸到。

2、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檢查是醫生用來檢查大腸及結腸內部病變的一種診斷方式。結腸鏡通過肛門進入直腸,直到大腸,可讓醫生觀察到大腸黏膜的微小變化。是目前發現腸道腫瘤及癌前病變最簡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但畢竟內鏡檢查是一種侵入性檢查方式,有一定的不適和併發症,因此,有不少人畏懼這種檢查,致使一些大腸病變甚至腫瘤不能早期確診,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3、無痛腸鏡檢查

      其實質就是在檢查前經靜脈注射一種起效快、作用確切的麻醉藥物,使患者在數秒鐘內入睡,完成全部檢查後即能甦醒,檢查過程中不會有任何的不適和痛苦感覺,因此越來越受到患者的喜愛。

五、結直腸癌治療

      對於確診結直腸腫瘤的病人,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是外科手術切除,目前醫療技術進步,隨著腹腔鏡微創手術的普及,結直腸外科的微創手術已經普遍開展,大量的患者湧中獲益,手術變得更加微創化,痛苦小,恢復快,但還是有很多患者及家屬疑問,包括以下非結直腸外科專業的醫生同行也有困惑:

      結直腸癌切除手術,到底」微創手術'好 還是'開放手術'好,不開腹的腹腔鏡微創手術 能切乾淨麼,遠期效果如何??

      其實大家所關心的「切乾淨」就是我們專業所強調的「根治性」,而遠期效果就是我們所關係的患者預後。胃腸道惡性腫瘤的要「開乾淨」分為兩個部分:病灶切除+區域淋巴結清掃(廓清)。

      胃腸道腫瘤腹腔鏡微創手術和傳統的開腹手術手術切除範圍和根治程度的要求是一致的,二者只是使用工具的不同,而無本質的差異.

      3.現在多項國內外臨床研究及實踐已經證實,腹腔鏡胃腸道腫瘤根治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在在遠期效果:總生存率,無瘤生存率 局部與遠處復發率均無差異,但患者恢復更快,痛苦更小,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併發症少。

      某種程度上講,腹腔鏡微創手術不僅能「開乾淨」,而且許多方面較開放而言能做得更好。

      4.腹腔鏡手術在「根治性方面」有其獨到的優勢:雖然微創手術沒有在病人腹部做很大的切口, 但是醫生是通過腹部一個1釐米的穿刺孔放入腹腔一個高清的攝像頭,通過放大高清的電視屏幕來觀察腹腔,探查全面,減少遺漏(整個肚子可以看一遍,而非靠手摸)。

      視野放大,如放大鏡下顯微外科手術,手術更加精細,傳統開放手術的部分操作是靠手術者觸覺,非直視下操作,部分步驟略顯盲目和粗糙,而腹腔鏡微創手術全部操作均在直視下操作,精細解剖。

      出血量少,零失血,手術中血管根部的離斷,淋巴結的清掃更加清晰徹底,所以從淋巴清掃的角度,腹腔鏡微創手術比傳統開放手術根治度更好,由器械代替手的操作,避免觸碰、擠壓腫瘤,更加符合無瘤操作的腫瘤外科手術的基本原則。

      其實正是由於腹腔鏡技術的出現,胃腸外科進入了精準解剖的時代,胃腸外科進入了微創時代,顯微外科時代。

5.多學科協作治療模式

      傳統上來說,結直腸癌治療有三大手段: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和化療藥物,目前各個治療方法對結直腸癌疾病的治療都發揮重要的作用,但也都有局限性,

      比如臨床上有患者就診,一個複雜結直腸癌患者就診,可能看外科醫生,可能被建議做手術,如果他首先遇到腫瘤內科醫生,可能被建議做化療,要是遇到放療醫生,可能被告知需要做放射治療,這樣可能都存在治療策略不當可能,所以由美國M. D. Anderson腫瘤中心於20世紀90年代最早提出了多學科治療模式。

      多學科綜合治療MDT'概念是這是一種建立在循證醫學基礎上的腫瘤治療新型模式,由來自外科、化療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個相關學科、相對固定的專家組成工作組,針對某一疾病,通過定期、定時、定址的會議形式,提出適合患者病情的最適當治療方案,繼而由相關學科單獨執行或多學科聯合執行治療方案。這種臨床治療模式已經成為目前腫瘤治療的主要趨勢。

      對患者而言,這一模式不僅縮短了患者從診斷到治療的時間,避免了患者因往返於各科室之間而貽誤最佳治療時機。更通過多學科會診,患者可獲得針對個體特徵的治療方案,從而得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六、結直腸癌患者的規範隨訪

       多個大規模的臨床研究薈萃顯示在根治性手術後,80%的復發轉移是在術後3年內發生的,95%的復發轉移是在術後5年內出現。因此,定期規範的術後隨訪有助於及時發現復發轉移病灶,為再次手術根治或長期帶瘤生存提供可能。

      術後1~2年,每三月複查一次;

      術後3~5年,每六月複查一次;

       建議行化驗血液腫瘤標記物,胸腹盆腔CT、術後1年和3年分別複查腸鏡,然後每5年進行腸鏡複查。

      如果例行檢查中發現腺瘤(如絨毛樣息肉,息肉大於1CM或高級別不典型增生時)均應1年後複查。

七、結直腸癌術後飲食過渡

       結直腸術後早期需禁食,待腸道功能恢復,開始先飲水,隨後逐漸過渡至清流食、流食、半流食、軟食。

      第一步:清流食;可進食糖鹽水或稀米湯、稀藕粉、菜水、清淡的肉湯。

      第二步:流食;可進食米湯、藕粉、杏仁霜、米糊、菜果汁、要素型腸內營養素。

      第三步:少渣半流食;大米粥、爛麵條、疙瘩湯、面片、餛飩、土豆泥、雞蛋羹、酸奶、豆腐腦、瘦肉泥丸子及瓜果類蔬菜(西紅柿、冬瓜、南瓜、西葫蘆、茄子去皮),果泥、腸內營養製劑。

      第四步:半流食或軟食。麵條、麵包、軟飯、瘦肉丸子、水煮蛋、少渣蔬菜(菜花、生菜等嫩綠葉菜)水果。150ml起始,逐漸加量至200-300ml。逐漸過渡到普食。

八、結直腸癌患者院外飲食

      1、多吃些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蘿蔔等綠葉蔬菜,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可刺激腸蠕動,增加排便次數,從糞便當中帶走致癌及有毒物質。

      2、給予易消化、細軟的半流食品;如小米粥、濃藕粉湯,大米湯、粥、玉米面粥、蛋羹、豆腐腦等,這些食品能夠減少對腸道的刺激,防止腸梗阻的發生。

      3、合理搭配糖、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食物: 每天都要有穀類、瘦肉、魚、蛋、乳、各類蔬菜及豆製品,每一種的量不要過多。

相關焦點

  • 北京豐益肛腸醫院科普:便血、腹痛、貧血,都是結直腸癌的前兆?
    在人體胃腸道最容易發生癌腫的器官是胃和結直腸小腸相對少見結直腸癌又叫大腸癌顧名思義是發生於結腸和/或直腸的癌腫是大腸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高熱量、高脂肪食物攝入增多
  • 吸菸與結直腸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教你兩招防腸癌
    新聞 | 人文 | 科普 | 服務吸菸是目前已知的多種癌症的危險因素,包括肺、口腔、咽、食道、膀胱、腎、子宮頸和胰腺等器官的癌症。■ 吸菸強度越高,患結直腸癌風險越大與從未吸菸者相比,每日吸20支香菸的人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了14%;每日吸40支香菸的人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了31%。
  • 結直腸癌——腸癌是第三大惡性腫瘤,該如何進行檢查以便早期發現?
    結直腸癌發病風險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約90%的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上人群。結直腸癌已嚴重威脅居民生命健康,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醫療體系帶來沉重的負擔。 如果結直腸癌能早期發現,其5年相對生存率超過90%,而晚期生存率僅為10%。但結直腸癌往往起病隱匿,號稱沉默的「殺手」。早期通常沒有症狀不易察覺。
  • 較真丨大便帶血是癌症前兆嗎?腫瘤科醫生帶你一文讀懂大腸癌
    較真要點: 1大腸分為結腸和直腸,所以大腸癌又被稱為結直腸癌。在我國,結直腸癌是僅次於肺癌、胃癌的第三大高發癌症,但結直腸癌症狀隱匿,較難實現早發現、早治療。所以在日常預防就變得特別重要。
  • 2020年直結腸癌成為全球第三大最常見癌症|結直腸癌|癌症|數據|...
    從性別看,全球有超過106萬男性和86萬的女性新患結直腸癌,男女性的新發病人數佔比分別是10.6%和9.4%,居全球男性癌症發病人數的第3位、女性癌症發病人數的第2位。從性別看,有超過51萬的男性和超過42萬的女性因結直腸癌死亡,男女性的死亡人數佔比分別是9.3%和9.5%,均居男性、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第3位。中國數據:在中國,結直腸癌的新發病人數僅次於肺癌,成為第二大癌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中,結直腸的死亡人數僅次於肺癌,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 遺傳性結直腸癌的篩查與管理
    早期幹預:對遺傳性結直腸癌患者的家屬(一、二、三級親屬)而言,發生腸癌及遺傳性結直腸癌相關腫瘤的風險顯著高於普通人群普通人群(如FAP, 若未予治療,幾乎每一病例都將發生結直腸癌;林奇症候群患者患癌風險約52-58%), 並且發病較年輕(平均44-61歲),進行必要的遺傳篩查及腸癌相關腫瘤的篩查能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早期幹預,從而改善預後。三、哪些人群需要接受遺傳性結直腸癌篩查呢?
  • 循環細菌DNA有望成為結直腸癌早期診斷標誌物
    探索可用於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的新型生物標誌物是目前的研究熱點。近年來,研究者們發現在循環遊離 DNA(cfDNA)中可檢出細菌等微生物 DNA。然而,結直腸癌患者的循環細菌 DNA 是否存在特異性改變,及其能否作為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的新型生物標誌物仍有待探索。
  • 中華結直腸癌MDT聯盟防癌宣傳周公益活動16日啟幕
    中華結直腸癌MDT聯盟防癌宣傳周公益活動16日啟幕金羊網  作者:  2020-04-13 【本報訊】記者近日從中華結直腸癌MDT聯盟獲悉,4月16日,中華結直腸癌MDT聯盟防癌宣傳周公益活動將在線上拉開帷幕
  • 【喜訊】「中國結直腸癌篩查建設基地」落戶淮南朝陽醫院
    9 月 5 日結束的「中國結直腸癌早篩基地建設項目啟動會」上,經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認定,淮南朝陽醫院正式成為中國結直腸癌篩查建設基地。
  • 喝咖啡真的能預防結直腸癌嗎?真相來了……
    研究結果表明,每天至少喝1至2杯咖啡,患大腸癌的機率降低26%。 另一項哈佛大學研究於2017年發表在《Gastroenterology》上,研究表明,每天至少喝4杯咖啡確診結直腸癌的患者,比那些不喝咖啡的患者早死的風險要低得多。
  • 年年體檢都「正常」,卻還發現癌症晚期?醫生:癌胚抗原不準確
    其實結腸癌和直腸癌是臨床中很常見的惡性腫瘤。對於這類癌症人們最常用的腫瘤標記物就是癌胚抗原。 作為臨床中大腸癌最主要的輔助診斷,經常用於大腸癌症的檢查,是主要的參考指標之一。 但是很遺憾,癌培抗原目前還不可以作為大腸癌早期的檢測指標。
  • 喜獲國內「癌症早篩第一證」的背後 諾輝健康直擊結直腸癌早篩痛點...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中國已成為全球結直腸癌年新發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最多的國家,結直腸癌嚴重地影響和威脅著我國居民的身體健康。數據顯示,全球癌症發病數由2015年的1680萬例增加至2019年的1850萬例,估計2030年將達至2410萬例。而中國的年度癌症發病數為全球最高,由2015年的400萬例增加至2019年的440萬例,預計2030年將達至570萬例。
  • 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攀升,它或是「元兇」!兩招教你防癌
    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男性癌症,第二大常見女性癌症。2018年全球有超過180萬新髮結直腸癌病例,881000人因此死亡。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上升,帶來了巨大的健康負擔和經濟負擔。對結直腸癌的預防一直是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
  • 關於結直腸癌的放化療,你知道多少?
    Chin J Cancer Res2018年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居於男性第4位,女性第3位,死亡率居於男性第5位,女性第4位。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率低,大多數患者在發現時已處於中晚期,放、化療成為轉移性或局部晚期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如此高發病率與死亡率的癌症,使之成為了我們隨時可能面對的日常。 說到放療、化療,大家可謂說是談虎色變,避而遠之。
  • 結直腸癌卵巢轉移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期顯著延長,發生轉移的患者也逐漸增多。卵巢轉移是結直腸癌患者嚴重的晚期併發症,一旦發生卵巢轉移,患者的生存期明顯縮短,國內外對於結直腸癌卵巢轉移方面的研究數據較少,但對於結直腸癌卵巢轉移的相關問題逐漸被重視,文章對結直腸癌卵巢轉移的流行病學、轉移途徑、臨床特徵及表現、診療現狀以及高危因素的最新進展進行概述。
  • 美國專家建議,降低結直腸癌篩查年齡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最新數據,2020年中國結直腸癌已超過胃癌,成為第二常見的癌症,僅次於肺癌。一般來說,腸癌好發於老年人,患者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但近年來,腸癌這種「老年病」,卻奪走了越來越多年輕患者的生命。據統計,過去30年,50歲以下結直腸癌發病率增加了近50%。
  • 化療失敗的轉移性大腸癌有救了!中國研發的抗癌新藥即將上市!
    為什麼進口抗癌藥定價這麼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企業自主研發抗癌新藥的能力很弱,進口抗癌藥在國內缺乏競爭,才能定價如此之高。所以國家一直積極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自主研發抗癌新藥。現在,好消息來了,中國自主研發的一種抗癌新藥即將上市!首個獨立由中國人發明、中國醫生研究、中國企業研發的抗癌藥「呋喹替尼」即將上市。「呋喹替尼」適用於接受過至少兩次化療方案,但是仍然沒能控制住病情的轉移性大腸癌患者。
  • 【貼心醫生】可以預防、可以治癒的癌症——大腸癌
    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是目前在臨床上非常常見的一種腫瘤,在國內的發病率處於第三位,而且其發病率仍呈逐漸上升的趨勢,是一種導致人死亡的重要疾病。
  • 南山區為結直腸癌篩查高風險居民提供免費腸鏡檢查福利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曹文麗 實習生 陳思琦 通訊員 馮慧婷 )記者近日從南山區相關部門獲悉,在深圳市「社區居民結直腸癌篩查」民生實事項目基礎上,南山區獨家為結直腸癌篩查高風險的居民提供價值約1000元的免費腸鏡檢查福利。截至目前,免費檢查名額剩餘不到2000份!
  • 結直腸癌為什麼需要基因檢測?
    科普 結直腸癌 為什麼需要基因檢測 01.臨床分期 結直腸癌的TNM分期系統 最常用來對結直腸癌進行分期的系統是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