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為什麼需要基因檢測?

2020-12-16 騰訊網

科普

結直腸癌

為什麼需要基因檢測

PART1

結直腸癌概述

● 定義

●發病機制

● 臨床表現

01.定義

結直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可以發生在結腸或直腸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腸、乙狀結腸最為多見,其餘依次見於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

結腸癌是指回盲部至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的癌。以橫結腸的脾曲為界,將結腸分為左、右半結腸。據統計,2/3的結直腸癌發生於左半結腸,另外1/3則發生於右半結腸。

直腸癌是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至齒狀線之間的癌。

02.發病機制

發病相關的因素主要包括:飲食因素、疾病因素、家族遺傳因素及年齡等。

1. 飲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素的攝入;維生素缺乏;腸道菌群失調;亞硝酸鹽類化合物的攝入

2. 疾病因素: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息肉和腺瘤等疾病均與CRC有關,目前認為腺瘤性息肉、絨毛狀腺瘤、家族性多發息肉病等是CRC的癌前病變

3. 家族遺傳因素:遺傳相關的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約佔CRC的20%,主要包括Lnych綜合症、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病症候群、鋸齒形息肉病症候群、色素沉著息肉症候群、李-弗美尼症候群和Cowden症候群、 MUTYH相關性息肉病

4. 年齡因素:既往認為CRC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高

03.臨床表現

早期結直腸癌可無明顯症狀,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現下列症狀:

排便習慣改變

大便性狀改變(變細、血便、黏液便等) l腹痛或腹部不適

腹部腫塊

腸梗阻相關症狀

貧血及全身症狀:如消瘦、乏力、低熱等

PART2

病理分型

以病理組織學檢查為依據,根據WHO分型系統,結直腸癌可分為:

普通類型腺癌

特殊類型腺癌:篩狀粉刺型腺癌、髓樣癌、微乳頭狀癌、黏液腺癌、鋸齒狀腺癌、印戒細胞癌

少見類型癌:腺鱗癌、梭形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未分化癌

其他類型癌

其中黏液腺癌、印戒細胞癌、未分化癌的惡性程度高

PART3

臨床分期及預後

01.臨床分期

結直腸癌的TNM分期系統

最常用來對結直腸癌進行分期的系統是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的TNM分期系統。在TNM分期系統中,醫生使用體格檢查、活檢和影像檢查等的結果來回答TNM分期中的3個關鍵問題:

腫瘤(T):原發腫瘤在哪裡,擴散到腸壁和臨近器官有多深?

淋巴結(N):腫瘤是否擴散到淋巴結?如果有的話,擴散到了哪裡的淋巴結和影響到了多少淋巴結?

轉移(M):癌症已經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嗎?

原發腫瘤 (T)

描述了癌症在腸壁5層浸潤的程度:

Tis 原位癌,局限於上皮內或侵犯黏膜固有層

T1 腫瘤侵犯黏膜

T2 腫瘤侵犯固有肌層

T3 腫瘤穿透固有肌層到達漿膜下層,或侵犯無腹膜覆蓋的結直腸旁組織

T4a 腫瘤穿透腹膜髒層

T4b 腫瘤直接侵犯或粘連於其他器官或結構

區域淋巴結(N)

描述了淋巴結受累的程度:

N1 有1-3枚區域淋巴結轉移

N1a 有1枚區域淋巴結轉移

N1b 有2-3枚區域淋巴結轉移

N1c 漿膜下、腸繫膜、無腹膜覆蓋結腸/直腸周圍組織內有腫瘤種植, 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N2 有4枚以上區域淋巴結轉移

N2a 4-6枚區域淋巴結轉移

N2b 7枚及更多區域淋巴結轉移

遠處轉移(M)

描述了遠端轉移的情況:

M1 存在一個或多個遠隔部位、器官或腹膜的轉移

M1a 遠處轉移局限於單個轉移部位或器官,無腹膜轉移

M1b 遠處轉移局限於兩個及以上的轉移部位或器官,無腹膜轉移

M1c 腹膜轉移,伴或不伴其他部位或器官轉移

結直腸癌的TNM分期組合

一旦確定了T、N和M,就將這些信息組合併使用數字0和羅馬數字I到IV來表示一個分期,這稱為分期組合。某些分期會有進一步的亞分期,通過字母來表示,如IIA和IIB都是II期。舉例,如果一個患者是T4a、N2a、M0,對應具體的腫瘤分期就是ⅢC期。

Ⅰ期

侵犯黏膜或基層,無淋巴結轉移

Ⅱ期

侵犯外膜或漿膜,無淋巴結轉移

Ⅲ期

已經有局部淋巴結轉移,術後復發風險高

Ⅳ期

出現了遠端轉移

結直腸癌轉移途徑,1.局部擴散(壁內環形,縱行擴散,壁外蔓延);2.淋巴道擴散;3.血道擴散:肝臟最常見;4.種植轉移(黏膜面,漿膜面)

02.預後

結直腸癌預後主要和分期相關,一般Ⅰ期的結直腸癌五年生存率大概是80%-90%,Ⅱ期的結直腸癌五年生存率在70%左右,Ⅲ期的五年生存率一般在30%-50%,Ⅳ期的五年生存率一般在10%左右

PART4

治療與基因檢測

目前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藥物、靶向藥物、免疫治療和聯合治療。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諮文中宣布「精準醫療計劃」,標誌著精準醫療時代的到來,精準醫療就是指根據患者的基因檢測結果給予相匹配的靶向/免疫治療策略。

根據CSCO指南和NCCN指南:

IA、IB期結直腸癌患者給予手術治療即可,無須術後輔助治療;

IIA、IIB期結直腸癌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高危患者術後需要輔助治療,推薦進行MSI-H/dMMR的檢測, MSI-H/dMMR型患者預後較好,但不能從術後5-FU輔助治療中獲益;

IIIA-IIIC期結直腸癌患者主要是術前同步放化療+手術+輔助化療,指南裡並未推薦進行基因檢測;

Ⅳ期結直腸癌患者指南裡推薦進行KRAS、NRAS、BRAF等基因的檢測,並且根據具體的檢測結果給予對應治療。

指導靶向、免疫治療用藥

以KRAS、NRAS和BRAF的檢測結果為例,如果這三個基因均是野生型,可以推薦使用兩藥或三藥化療(5FU/奧沙利鉑、卡培他濱、伊立替康)±西妥昔單抗/帕尼單抗(左半結腸癌),患者PFS( 無進展生存期)和OS(總生存期)均有受益,其他基因對應治療方案詳見下表。

指導化療用藥

伊立替康和氟尿嘧啶是結直腸癌常用的化療藥物,現有研究結果表明UGT1A1*28等位基因的存在可導致伊立替康活性代謝產物SN-38的顯著增加,從而發生腹瀉/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機率顯著增加,因此建議該基因純合型患者每3周最大輸注劑量降低至400mg。接受氟尿嘧啶類藥物治療的患者,需要考慮DPYD的基因狀態,並根據突變狀態給予合適的藥物劑量。

評估遺傳風險

遺傳性腫瘤是指由特定致病基因突變導致並具有家族聚集性的腫瘤類型,約佔癌症的5-10%。遺傳性腫瘤具有如下特徵:發病年齡輕、成對器官的雙側腫瘤,如雙側乳腺癌,雙側腎癌、無外環境風險因素出現、多發原發性腫瘤、有家族史和罕見腫瘤。

與遺傳性結直腸癌相關的症候群有很多,以林奇症候群(LS)為例,該症候群由EPCAM, MLH1,MSH2, MSH6和PMS2的胚系致病性突變相關,患CRC等多種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有這些基因突變導致的結直腸癌佔總患者群體的2-4%。針對於LS個體,結腸癌的風險管理措施:

從20-25歲開始進行結腸鏡檢查(如果是MSH6致病性突變,可以適當延遲結腸鏡檢查時間,比如從30歲開始,如果家族中有親屬罹患結腸癌需早於被確診親屬發病年齡的10年開始結腸鏡檢查;PMS2的數據較少,暫時沒有明確的結腸鏡檢查起始年齡推薦),如果最早的結腸癌患者早於25歲被確診,建議早於確診年齡的2-5年開始,每1-2年進行結腸鏡檢查(包含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性別為男性,攜帶MLH1/MSH2致病性突變,年齡大於40歲,有腺瘤史這些危險因素的個體更容易從每年的篩查中獲益),有數據支持阿司匹林可以降低LS症候群患結腸癌的風險,但是合適的劑量和用藥時間不明確。

總結

基於NGS的結直腸癌基因檢測可以做到ALL IN ONE,一次檢測提供多種提示信息:

1. 指導結直腸癌患者靶向藥物選擇,如靶向藥西妥昔單抗只適用於KRAS、NRAS和BRAF野生型患者

2. 指導結直腸癌患者免疫藥物選擇,如免疫治療藥物適合dMMR/MSI-H型患者

3. 指導結直腸癌患者化療藥物選擇,如UGT1A1*28等位基因的存在使得伊立替康毒副作用增加,因此應降低藥物使用劑量

4. 提示結直腸癌患者家族遺傳風險,如攜帶MLH1基因胚系致病性突變個體,患結直腸癌風險增加,應加強篩查,早發現早治療,爭取最佳預後

文章來源:求臻醫學ChosenMed

——本期完——

我們(醫世象,微信ID:medhealife)

致力於癌症、慢病、婦幼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報導,以及科普知識的傳播;

關注於腫瘤、婦幼、病理、檢驗、內科等科室的最新資訊及政策指導;

為醫生、患者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人員提供最新的實訊;

為醫學惠民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焦點

  • 遺傳性結直腸癌的篩查與管理
    在學習遺傳性結直腸癌前,我們需要了解一個概念——遺傳性腫瘤症候群,指的是由於遺傳性原因導致的染色體和基因異常,特別是常染色體及其上的基因發生異常,進而導致其患某些腫瘤的機會大大增加,病理上稱之為遺傳性腫瘤症候群(也叫腫瘤遺傳症候群),從分子水平上講,遺傳性腫瘤症候群通常是由於癌變通路上的關鍵基因,如癌基因、抑癌基因或者某些修復基因等,發生胚系突變所導致。
  • 結直腸癌預後早知道,查這幾個分子標誌物就夠了
    結直腸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對疾病認識的深入和循證證據的不斷湧現,分子標誌物的檢測和應用開始走入大眾視野,基於分子水平的精準診療正在改變結直腸癌臨床實踐現狀。而在新理念、新技術不斷開拓的同時,相關臨床的病理診斷、檢測也需要更加規範化管理。
  • 譜系依賴性基因表達程序影響結直腸癌的免疫圖譜
    譜系依賴性基因表達程序影響結直腸癌的免疫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7 14:37:38 韓國三星基因組研究所Woong-Yang Park和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
  • 「K藥」有望一線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80%以上發現就是中晚期   結直腸癌是中國及全球第三大癌症,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常見原因,好發於45歲以上人群。   結腸直腸部位的癌變通常需要經過「腸息肉→腺瘤→腸癌」的發展過程,發病機制相對明確。
  • 「K藥」有望一線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 是中國及全球第三大癌症!Castro博士介紹,結直腸癌主要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而MSI和MMR就像駐在身體裡面的「修復師」,專門負責DNA的錯誤修復。這些基因一旦發生突變,DNA複製中的錯誤無法得到及時修復,癌細胞更容易致癌突變。
  • 美國專家建議,降低結直腸癌篩查年齡
    不良生活方式、肥胖、環境、遺傳等風險因素,使得年輕人更容易患結直腸癌。而在65歲以上人群中,結直腸癌發病率持續下降,這可能得益於老年人更重視篩查。最近,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的研究小組建議,將結直腸癌篩查年齡從50歲降至45歲。「我們不僅看到越來越多50歲以下的人確診結腸直腸癌,並且他們的病情可能會更嚴重,預後更差。」
  • 喜獲國內「癌症早篩第一證」的背後 諾輝健康直擊結直腸癌早篩痛點...
    而在國內,今年11月9日,諾輝健康的結直腸癌早篩產品「常衛清」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頒發的創新III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實現了癌症基因檢測早篩領域的「第一證」,標誌著國內癌症基因檢測早篩行業從創新研發階段走向合規化市場化階段。而這一事件也將2020年的國內癌症早篩賽道推至高潮。
  • 「K藥」有望一線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是中國及全球第三大癌症!  結直腸癌,80%以上發現就是中晚期  結直腸癌是中國及全球第三大癌症,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常見原因,好發於45歲以上人群。
  • 結直腸癌卵巢轉移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期顯著延長,發生轉移的患者也逐漸增多。卵巢轉移是結直腸癌患者嚴重的晚期併發症,一旦發生卵巢轉移,患者的生存期明顯縮短,國內外對於結直腸癌卵巢轉移方面的研究數據較少,但對於結直腸癌卵巢轉移的相關問題逐漸被重視,文章對結直腸癌卵巢轉移的流行病學、轉移途徑、臨床特徵及表現、診療現狀以及高危因素的最新進展進行概述。
  • 2019年結直腸癌治療進展盤點
    這對於那些需要通過顯著腫瘤退縮來改變手術方式或者達到cCR後採取W&W策略的低位/極低位直腸癌患者來說無疑是極其重要的。 1.4 液體活檢ctDNA的臨床應用 ctDNA液體活檢是精準醫學應用於早期結直腸癌臨床實踐的典範:即甄別術後高復發風險患者,更早、更有效檢測腫瘤復發與轉移,並能開始治療。術後ctDNA持續陽性的患者,肯定是高復發風險,那麼對此進行個性化強化治療也許是進一步提高療效的方法。
  • 吸菸與結直腸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教你兩招防腸癌
    ,收集了1958年~2018年間發表的188篇原始研究,共計納入383154例結直腸癌病例,提供了關於吸菸與結直腸癌風險之間關係的最全面、最新的證據。■ 吸菸強度越高,患結直腸癌風險越大與從未吸菸者相比,每日吸20支香菸的人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了14%;每日吸40支香菸的人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了31%。
  • 中國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83%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
    「調查發現,得病前,超過一半(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85%的患者不了解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知識;97%未做過腸鏡篩查,其中86.5%的患者未做腸鏡篩查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需要定期做腸鏡篩查。」中國抗癌協會康復會會長史安利指出,我國結直腸癌患者對疾病各方面的認知水平低,很多出現了症狀才去醫院檢查,一檢查就是中晚期。
  • 結直腸檢測新靶標—微衛星不穩定的中國數據總結
    MSI 檢測需要選擇經過驗證的 MSI 位點的重要原因 MSI 發生率存在人種差異 多項研究顯示,MSI 發生率在人種之間存在差異,白種人中 MSI-H 型結直腸癌佔比為 8~20%,埃及結直腸癌患者 MSI-H 型佔比為
  • 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攀升,它或是「元兇」!兩招教你防癌
    該研究對吸菸與結直腸癌的關係進行了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收集了1958年~2018年間發表的188篇原始研究,共計納入383154例結直腸癌病例,提供了關於吸菸與結直腸癌風險之間關係的最全面、最新的證據。
  • 2020年直結腸癌成為全球第三大最常見癌症|結直腸癌|癌症|數據|...
    1位是結直腸癌。8位患者中有1位是結直腸癌。調查顯示,得病前❖ 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85%的患者不了解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知識❖ 97%的患者未做過腸鏡篩查其中,86.5%的患者未做腸鏡篩查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需要定期做腸鏡篩查
  • 年輕小夥腹瀉不止,最終確診結直腸癌!很多人忽視了救命信號
    阿傑好不容易請到假去醫院,腸鏡檢查提示說有息肉,然而再進一步病理檢測,醫生卻說這是結直腸癌!需要立即手術切除。  阿傑懵了:「只是拉肚子而已,怎麼還檢查出癌來了?不會是搞錯了吧?」     結直腸癌逐年高發,並呈年輕化趨勢  事實上,結直腸癌近年來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 結直腸癌早篩關口前移 需將臨床體檢與居家早篩形成「合力」
    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任委員曾強教授表示,癌症早篩關口前移,需要充分發揮臨床與居家兩個場景的優勢。結直腸癌一直被認為是最適合進行早篩的癌症。「在體檢環節重視腸癌篩查,切實做好腸癌篩查,意義重大。因為從腸上皮一個小小的增生到出現息肉,再發展成為癌症,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給了我們相對充足的時間去發現、去治療。」
  • 國內首家三項專利 MSI檢測技術一路領先――燃石醫學MSI檢測發明...
    經過驗證的NGS檢測平臺,MSI檢測與傳統檢測方法一致性高,且相比傳統方法無需額外提供患者正常組織作為對照,更加經濟可行。  組織檢測:燃石自主研發的MSI-ColonCore MSI檢測方法,對91名原發性結直腸癌患者的組織樣本進行MSI檢測,與傳統方法PCR比較,MSI-ColonCore的靈敏度高達97.9%(47/48),特異性高達100%(37/37)[1]。
  • 結直腸癌——腸癌是第三大惡性腫瘤,該如何進行檢查以便早期發現?
    結直腸癌發病風險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約90%的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上人群。結直腸癌已嚴重威脅居民生命健康,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醫療體系帶來沉重的負擔。 如果結直腸癌能早期發現,其5年相對生存率超過90%,而晚期生存率僅為10%。但結直腸癌往往起病隱匿,號稱沉默的「殺手」。早期通常沒有症狀不易察覺。
  • 小學生研究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的功能獲國家級大獎:天才如仲永?
    來自《新京報》的消息,雲南昆明某小學六年級學生,五天時間就學會了基因與腫瘤相關方面的專業知識,並憑藉一個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課題獲得國家級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