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謝正生:體現農耕文明發展的實物還比較缺

2020-12-26 大洋網

12月22日,北回歸帶農耕文明溯源與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行。會議提到要加強中華文明考古研究,追溯北回歸帶中華農耕文明的起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會議上,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謝正生做了發言。謝教授表示,我國在北回歸線一帶的農史領域研究確實值得好好鑽研。

謝正生表示,今年他到廣東省博物館參加了一個關於荔枝文化的展覽,「足見嶺南這一帶,只要拿出一個作物,一個物種,追溯其起源,研究其文化元素,就會有不少發現。我們能感受到我國農耕文明的博大精深,荔枝涉及方方面面的東西,我們原來以為生態學是夠寬泛的,但去看看博物館做的東西,如果沒有多個學科的交叉積累,就很難做成一個荔枝文化展。」

謝正生表示,目前能體現別回歸帶農耕文明發展的實物還比較缺,「農業發展的脈絡,大家都講得頭頭是道,但真正能體現的文物我們還是有所缺少的,需要正兒八經地去充實一些實物,來給參觀的年輕人完整的概念。」

謝正生說:「北回歸線農耕文明溯源很有意義,目前需要做很多細緻的工作。」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

相關焦點

  • 華南農業大學廣州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教授王福昌:收藏3.8萬冊...
    12月22日,北回歸帶農耕文明溯源與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行會議提到要加強中華文明考古研究,追溯北回歸帶中華農耕文明的起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會議上,華南農業大學廣州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教授王福昌做了發言。王福昌介紹:「華南農業大學的農史研究歷史悠久,1920年就開始研究稻作起源。
  • 傳承農耕文明 弘揚漢字文化
    暨漢字在農耕文明中的演變大型科普教育展2020年9月19日鶴壁市全國科普日啟動儀式暨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鶴壁市太宗農耕文化博物館舉行。此次活動由鶴壁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市關工委、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健委、市應急管理局主辦,鶴壁市淇濱區科學技術協會、太宗農耕文化博物館、鶴壁市國學研究會漢字研究專委會聯合承辦。旨在宣傳、普及、傳承農耕文明,弘揚漢字文化。(講述漢字在農耕文化中的演變,提高農耕文明和漢字文化的認知水平,開展漢字學術交流。)
  • 廣州流溪文化旅遊研究院執行院長梁鐮芝:用藝術方式體現農耕文化
    12月22日,北回歸帶農耕文明溯源與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行會議提到要加強中華文明考古研究,追溯北回歸帶中華農耕文明的起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廣州流溪文化旅遊研究院執行院長梁鐮芝在會議上發言說:「有關北回歸線文化的研究,我是一名參與者,我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北回歸帶附近的古村落文化以及藝術方面的研究。」
  • 天湘板業與華南農業大學校企合作共譜新篇,實現產學雙贏
    2020年12月12日天湘板業舉辦了中國木業校企合作系列活動,中國木材與木製品流通協會與華南農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領導的帶領下,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一行30餘人蒞臨天湘板業廣州生產基地參觀交流。
  •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與華南農業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12月10日,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與華南農業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圍繞貴州省「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合作項目等方面籤署了合作協議,就未來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金忠秀 攝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副校長鄧詣群;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楊昌鵬,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徐成高等出席籤約儀式。
  • 【實踐者】生態智慧視野下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以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為例
    面對城市化的迅速推進,劉映升老人深感到一種搶救巴渝農耕文化,傳承耕讀文明,以使其不至湮沒於歷史的責任。80年代初期,老人一家在生產隊自己的承包地上開始了農耕館的建設。 其藏品中既有自家農場的農具,也有從外面收集而來。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有實物近千種,共分為農業生活館、工匠作坊店鋪館、民俗竹器館和生活教育館。
  • ...工程學院|教授|河南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_網易訂閱
    01-03 16:37:56 來源: 信陽訊 舉報   12月4日至6日,第一屆大別山豬業發展大會在信陽大別山會務中心順利召開
  • 從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土壤中發展的耕讀文化
    從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土壤中發展的耕讀文化耕讀文化:是中國古代一些知識分子,以半耕半讀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讀傳家」,耕讀結合,為價值取向,形成了一種"耕讀文化"。在以「士農工商」簡單社會分工為基礎的中國農耕社會裡,技術知識及其進步並非最為重要。社會秩序的維繫和延續,依賴於"倫理知識"。因此,無論社會怎樣動蕩變亂,無論王朝如何起落興廢,維繫封建社會文明的綱常倫理中心卻不曾變更。然而,居於這個社會文明中心位置的卻恰恰是鄉紳階層。這一階層,是唯一享有教育和文化特權的社會集團。
  • 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華南農業大學2019年擬招收全日制普通考生和碩博連讀考生249名(包括非定向就業和定向就業研究生),其中包含10名專業學位博士生。實際招生人數以教育部最終下達的招生計劃數為準。
  • 第六屆「雄鷹杯」小動物醫師技能大賽總決賽在廣州華南農業大學...
    近日,第六屆「雄鷹杯」小動物醫師技能大賽總決賽在廣州華南農業大學順利舉行。本屆大賽由中國獸醫學院院長聯席會和中國獸醫協會主辦,華南農業大學和新瑞鵬寵物醫療集團共同承辦,深圳市瑞鵬公益基金會、各高等農林院校重點支持,全國臨床獸醫師及全國性小動物臨床獸醫師廣泛參與。
  • 【訪談】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程承坪、華南農業大學廣東...
    近日,記者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程承坪、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農業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萬俊毅進行了採訪,受訪學者紛紛表示大力發展「第六產業」,可以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社會科學網:產業融合是第六產業的核心理念,您怎麼看?
  • 農耕主題教育 | 人文與發展學院舉辦農耕文化調研活動
    本網訊 9月21至22日,為慶祝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我校人發學院社會學與人類學系何慧麗教授帶領7位同學組隊赴河南省蘭考縣進行集體化與合作化經濟調研,開展農耕文化調研活動,並舉辦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農耕文化研學基地」揭牌儀式。
  • 華南理工大學進入ESI農業科學領域全球前千分之一
    這一消息一發布就引起世人的高度關注:以理工科優勢著稱的華南理工大學,農業科學的發展緣何如此強勁?  華南理工的農業科學主要以該校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為支撐,該學科的研發更為貼近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產業,對提升國民健康、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具有直接的支撐引領作用。
  • 壯瑤人民農耕文明的結晶:廣西龍勝龍脊梯田農業系統
    原創 農業遺產影像志 中國攝影出版社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是指我國人民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 呂正慧 杉山正明教授的中華文明觀
    中國這個巨型國家,讓杉山教授困惑不已的這個存在,應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非常突出而巨大的現象。遺憾的是,杉山教授對這個文明的存在似乎一直感到不解,甚至有一種厭惡。我很希望,杉山教授能夠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本文收錄於《重新講述蒙元史》,經作者授權推送。特此感謝臺灣淡江大學中文系呂正惠老師對保馬的大力支持!
  • 從《觀刈麥》說開去——向傳統的農耕文明致敬
    在綿延上萬年的農業發展歷史中,炎黃子孫種五穀、養六畜,農桑並舉,耕織結合,逐漸形成了土地精耕細作、生產勤儉節約、經濟富國足民、文化天地人和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取得了豐碩的農耕文明成果,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歷史的長河將我們帶到21世紀的今天,社會飛速發展下,農耕文明依然是社會主導,人永遠離不開土地。
  • 華南農業大學陸永躍教授應邀到省科學院動物所開展學術交流
    12月3日,華南農業大學陸永躍教授應邀到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開展學術交流,動物所5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了學術交流會,會議由該所學術所長楊星科主持。陸永躍教授結合其研究團隊的科技成果,圍繞紅火蟻的入侵危害現狀、總體研究規劃、主要研究進展、主要科技產出、科技示範應用五大方面作了題為「紅火蟻入侵防控基礎及應用技術」的學術報告。動物所與會人員認真聽取了報告,並就紅火蟻的生物特性、生物防控可能以及外來入侵生物的研究思路、防控技術等問題踴躍地與陸永躍教授進行了探討交流。
  • 南方地區全國性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和四川農業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和四川農業大學溯源都可以追到解放前,但是真正實力得到大擴張,其實都是1952年院系調整時期獲得。區別在於華南師範大學當時已經獨立建校;而四川農業大學當時尚屬四川大學,不過兩所學校都是那次大調整的受益者,而且確實獲得了名校資源,打下來了基礎班底實力。
  • 山西農耕文化:千年文明的守望與傳承
    五千年中國文明看山西。在山西不僅可以看山看水看廟、看大宅大院,還可以看古色古香散發著濃鬱書香味的小鎮、保留千年農耕文化的鄉村。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留住鄉愁情懷,守望心靈家園,成為社會共識和時代呼聲。因而,我們更應該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的根與魂,深刻闡釋其時代賦予的精神文化價值。
  • 弘揚優秀農耕文化 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部將按照全會精神要求,從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傳承弘揚優秀農耕文化和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等方面做好鄉村文化建設工作,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司長李偉國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倡導誠信道德規範,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