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流溪文化旅遊研究院執行院長梁鐮芝:用藝術方式體現農耕文化

2020-12-26 大洋網

12月22日,北回歸帶農耕文明溯源與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行。會議提到要加強中華文明考古研究,追溯北回歸帶中華農耕文明的起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廣州流溪文化旅遊研究院執行院長梁鐮芝在會議上發言說:「有關北回歸線文化的研究,我是一名參與者,我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北回歸帶附近的古村落文化以及藝術方面的研究。」

梁鐮芝說:「我是讀藝術的,為何藝術會跨界到生態、農耕領域,就是因為我覺得農耕文化的承載,就是古村落文化,農耕文化很多需要通過古村落來呈現。農耕文化的繁衍也要歸到村落中進行。我主要做村落和藝術文化,一直在思考如何用藝術的方式去體現農耕文化。」

梁鐮芝繼續說:「農耕文化的外在表現主要是農具、農書、農副產品等等,其中,農具常常能與藝術直接產生關聯,比如農具要做得好看,而它的實用性還和力學相關。這也是農耕文化的藝術化體現。」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

相關焦點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傳承與發展是文化遺產最大的利用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出席活動時表示,敦煌與海南,分別位於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要衝,共同見證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他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讓觀眾更加深入地領會「一帶一路」的文化意義,進一步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同時也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作出積極的貢獻。
  • 廣州公布首批6個旅遊文化特色村
    旅行社推出六條旅遊文化特色鄉村線路記者在活動現場了解到,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授予西和村、蓮麻村、西塘村、大埔圍村、紅山村和大嶺村等六個廣州城郊村 「廣州市旅遊文化特色村」稱號,並與旅遊行業協會、骨幹旅遊企業籤訂結對幫扶協議。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10月28~10月29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組委會(WCCF)主辦,成都傳媒集團承辦,每日經濟新聞執行的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在成都拉開帷幕。作為本場沙龍活動的重要嘉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研究館員顏勁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文化遺產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與文脈所在,也是發展城市旅遊經濟和文化創意等產業的先天優勢。
  • 第三屆國際大學生旅遊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終評順利結束
    2020年11月28日上午,第三屆國際大學生旅遊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終評工作在海南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順利結束。大賽終評專家合影留念2020年11月28日下午及29日上午,第三屆國際大學生旅遊文化創意大賽高峰論壇開幕式及論壇於海南大學辦公樓一樓報告廳和國際學術交流中心順利舉行。
  • 廣州六個百年古村獲稱「旅遊文化特色村」
    廣州市旅遊文化特色村鄉村旅遊精品線路首發團開拔。 通訊員 供圖 攝中新網廣州7月7日電 (記者 程景偉)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7日授予西和村、蓮麻村、西塘村、大埔圍村、紅山村和大嶺村等六個廣州城郊村「廣州市旅遊文化特色村」稱號。
  • 以地域文化特色旅遊彰顯嶺南文化
    實際上,廣州千百年來,一直都扮演著「開放門戶」的角色,直到今天,廣州這個角色和地位再次被提升,且承擔起新的使命——對外「深化開放」,對內「區域融合」,內外「市場轉換」。對廣州城市文化標識定位,從廣州的歷史與當今兩個維度來尋找,最能體現、最能表達的無疑是「開放門戶」。從這些方面來深入挖掘、研究,更能切中肯綮。另一方面,廣州山明水秀,風光旖旎,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文化旅遊景點達數十處。
  • 新城鎮化背景下文化和旅遊地產的發展機遇論壇在京召開
    參會嘉賓有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主席、中國房地產專家、原合生創展董事局副主席趙海,知名財經評論員劉豔博士,華創房地產研究院執行副院長、中國豪宅研究院院長朱曉紅,CECU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杜子涵,CECU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牛淏屹,北京京匯祥龍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瑛博士,加拿大凱頓集團北京區總經理喬君慧博士,CECU書畫院副院長劉心蓮,華創房地產研究院秘書長馬燕等。
  • 敦煌研究院院長:悉數「敦煌+科技」的N種打開方式
    新時代下,科技的進步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機,而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深入挖掘石窟群的價值,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加以廣泛地弘揚傳播?數字展覽、數字傳播、旅遊新形式、線上「雲展覽」……敦煌研究院院長例舉了敦煌石窟數位化的一系列成果,向我們展示了科技與文化如何結合、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如何給文物保護工作賦能。「科技+敦煌」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2020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快來看!相約今年崆峒文化旅遊節的藝術...
    【2020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快來看!相約今年崆峒文化旅遊節的藝術大咖,你認識幾位?甘肅省文聯原副主席,蘭州畫院藝術顧問趙建軍 國家博物館書畫藝術研究創作中心畫家,教授 孫成剛 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陳克永 中國山水畫研究院院長 段鐵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山水畫研究院副院長秦嶺 湖北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學會理事
  • 走,到戰旗村逛農耕文化博物館
    上面這幾張圖對許多小夥伴來說可能既熟悉又陌生沒錯~這些啊就是你見過和沒見過的一些農耕工具接下來就跟著郫妹er逛戰旗村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漲漲知識吧什麼是農耕文化?農耕文化,是人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文化之一。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在哪裡?這座博物館在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緊鄰鄉村十八坊。
  • 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在京開幕
    12月19日,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開幕儀式暨《種子:全球挑戰與中國現實》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本次活動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執委會辦公室指導下開展,由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夥伴計劃(UNEP-IEMP)和南寧市綠種扶貧服務中心(農民種子網絡)主辦,得到樂施會(香港)北京辦事處的支持。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江門臺山市舉行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世界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辛瀘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柴曉明,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朱樹喜,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文物局局長曾穎如,陝西省文物局黨組副書記、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騰訊研究院副院長、騰訊文旅產業研究院院長舒展博士,北京國文琰文物保護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敬東,西安城牆管委會副主任、聯盟秘書處原秘書長吳春
  • 傳承弘揚農耕文化雕塑
    播種人物雕塑 農耕勞動雕塑 農耕文化擺件時至今日,農耕文化中的許多理念,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產生仍具有現實意義。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傳統的農耕文化、人文精神與和諧理念,不僅在維繫生物多樣性、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資源持續利用、傳承民族文化、保護獨特景觀、推動鄉村旅遊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保持和傳承民族特色、傳統特色、豐富文化生活與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基礎作用。
  • 農耕文化的「布道者」——甘肅省鄉村旅遊反哺「三農」路徑探析...
    農耕文化的「布道者」——全省鄉村旅遊反哺「三農」路徑探析系列報導之四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在秦安縣五營鎮邵店村,坐落著一處距今8000年的史前遺址——大地灣。在那裡,先民們開始了原始粟作農業,農耕由此發端。自那時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開枝散葉、繁衍生息。
  • 11個項目籤約、廣州文化企業30強發布……2020廣州文交會來了!
    鄭永年發表演講正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所言,在廣州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背景下,廣州文化產業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此外,廣州在超高清視頻、文化裝備、文化會展等方面也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文化創新的本質是開放。」鄭永年認為,廣州文化開放的特質由來已久。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廣州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其凝聚和體現著廣州開放、包容、務實和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
  • 土地、種子的生命故事 | 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暨《種子...
    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Exhibition 即將告別2020之際—— 順天應時、躬耕大地的農人邀請你,聆聽他們與土地、種子的生命故事,守護璀璨的農耕文化,傳遞流動不息的種子智慧……
  • 三晉文化研究會山西民俗文化研究院成立
    本報太原消息 11月29日,三晉文化研究會山西民俗文化研究院在太原智創城舉行成立儀式,邢保鎖受聘院長。山西民俗文化研究院由業內資深的民俗專家組成,首批38名成員及在民俗研究領域卓有成就的特邀研究員均為本科學歷以上,碩士研究生佔到35%,高級職稱的人員佔到半數。研究院內設古村落、農村節慶、地名研究、民歌民樂戲曲等六個研究室。
  • 山西農耕文化:千年文明的守望與傳承
    在山西不僅可以看山看水看廟、看大宅大院,還可以看古色古香散發著濃鬱書香味的小鎮、保留千年農耕文化的鄉村。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留住鄉愁情懷,守望心靈家園,成為社會共識和時代呼聲。因而,我們更應該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的根與魂,深刻闡釋其時代賦予的精神文化價值。
  • 清江苗寨:「傳統農耕文化+研學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丹寨縣清江村以美麗鄉村建設推進鄉村振興,依託苗族風情、精品產業和特色文化的輻射帶動功能,努力打造集觀光、旅遊、研學等於一體的現代鄉村農文旅綜合體,打造「傳統農耕文化+研學旅遊」基地,小小苗寨散發出經濟發展的蓬勃生機。
  • 【2020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文化浸潤,讓鄉村旅遊充滿「藝術範」
    多年來,鄉村旅遊在不斷探索、精心培育中逐步步入發展的快車道,新產品層出不窮,產業類型日漸豐富,多種模式應運而生,而藝術的介入更使每一個普普通通的鄉村變成市民遊客嚮往的「打卡」之地。 農耕文化體驗 趙堡村裡「樂鄉趣」 鄉村藝術化不僅是植入的,它更源於鄉村,從鄉村的山水、田園、文化、社會中自由生長,彰顯出鄉村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