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生:數字貨幣與金融供給側改革

2021-01-11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來源: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彭文生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本人在6月14日舉辦的光大-張江科創金融國際論壇上的發言記錄稿

我們都知道,現代銀行和金融體系實際上是從支付體系中衍生發展而來的。那麼今天的數字貨幣將會對銀行和金融體系有什麼樣的影響呢?我今天講的主要觀點是,很多人關注數字貨幣的技術層面,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數字貨幣的公共政策含義。數字貨幣如果發展起來,必然對金融的結構產生重大影響,而現代銀行體系可以說是公私合營機制,體現為享受政府信用擔保和接受政府監管,由此只有理解了數字貨幣的公共政策含義,才能準確把握未來發展的趨勢。

首先,簡要回顧一下現代貨幣體系出了什麼問題。借用明斯基的貨幣金字塔,在金字塔的頂部是本位幣,由中央銀行或者財政部發行,是政府的負債,是信用度最高的貨幣。在本位幣下面是銀行信用所支持的銀行存款,所謂的廣義貨幣。在銀行信用下面是非銀行、非金融機構之間的債務,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這些債務工具也可以起到支付手段的作用,但其享受的信用一般比銀行信用低。

那麼現代貨幣體系出了什麼問題?全球範圍來看戰後以來有兩個問題。在50-70年代,是本位幣發的太多,和財政擴張聯繫在一起,也就是財政赤字貨幣化,帶來高通脹。過去40年,銀行信用發行貨幣太多,帶來資產泡沫尤其是房地產泡沫和金融危機。而銀行信用之所以過度擴張,除了房地產作為抵押品的角色外,和政府信用擔保尤其是混業經營把政府對銀行體系的擔保延申到整個金融體系有關。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在加強金融監管之外,市場對數字貨幣也給予了期待,一些市場參與者甚至認為數字貨幣是解決傳統貨幣體系問題的出路。

要理解數字貨幣的作用,首要問題是理解什麼是貨幣?談到數字貨幣,大家腦海裡可能有不同的概念,爭議也比較大。貨幣是怎麼來的?經濟學有兩大學派,一個是商品貨幣論,認為貨幣最重要的功能是支付手段,記帳單位和儲值工具都是由支付手段衍生而來。教科書告訴我們貨幣來自於市場競爭。什麼樣的支付工具方便?具有稀缺性?在商品貨幣的競爭中黃金白銀這樣的貴金屬勝出。因為上面提到的本位幣和銀行貨幣帶來的問題,現在有些人相信比特幣或者類似的具有稀缺性的數字資產將成為未來的貨幣。

第二個流派是國家貨幣論,一個典型的代表就是凱恩斯的貨幣觀。凱恩斯認為,貨幣從來都是公權力的結果,貨幣最重要的功能是記帳單位,支付手段和儲值工具都是由此衍生。一塊錢人民幣永遠是一塊錢人民幣,一塊錢美元永遠是一塊錢美元,所有的商品交易和債權債務的清算都是以人民幣或者美元來進行的。誰來規定這個記帳單位呢?是政府。即使在原始社會,記帳單位也是原始部落首領也就是公權力制定的。

你如果相信國家貨幣學說的邏輯,比特幣現在不是未來也不會成為貨幣。我認同國家貨幣學說的邏輯,我在《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的最後一章中講述貨幣的未來時,我的觀點就是比特幣不是貨幣。

比較下大家關注的可能的數字貨幣形式,從貨幣的三大功能——記帳單位、支付手段和儲值工具來看,滿足了什麼樣的要求。我們首先來看比特幣這樣一個私人數字資產,它既不是記帳單位,由此不是支付手段,也不是有效的儲值工具,因為其價格波動太大。有時候有人問我怎麼看比特幣?比特幣值不值得投資?我的回答是投資比特幣類似賭博,願賭服輸當然是個人的事情,但是如果忽悠一般投資者,把它作為一個傳銷來經營,那就有問題了。

另外一個數字貨幣的形式是電子貨幣,依附於法定貨幣,主要發揮支付手段功能,提高支付的效率。全球最發達的電子貨幣體系在中國,例如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美國有Apple Pay等。

最近國際上出現穩定幣(stablecoin)的概念,John所在的公司JP Morgan提出穩定幣,Facebook也提出類似的概念。穩定幣也是要依附於法定貨幣的記帳單位功能,也就是維持和法定貨幣的等值。我們現在還沒看到穩定幣的落實機制,怎麼維護和法定貨幣的持續等值,所以是不是記帳單位需要打個問號。它可以起到記帳單位的作用,但這是依附於法定貨幣的,它主要的作用是支付手段,提高支付的效率。

最後就是央行數字貨幣,還沒有發生,但是討論很多。央行數字貨幣是央行發行的,所以是記帳單位,由此起到支付手段的作用,它是不是儲值工具呢?需要畫一個問號,那要取決於央行對它的數字貨幣是不是支付利息,如果支付利息,對其持有人來講央行數字貨幣就是類似銀行存款的流動性資產。

數字貨幣作為貨幣功能的發展對金融結構有重要含義。比特幣就不講了,因為我認為它不是貨幣。主要探討一下兩類數字貨幣的影響,一類是電子貨幣,一類是央行數字貨幣。電子貨幣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保證支付安全?現在像微信、支付寶有百分之百的準備金,它的備付金存在央行,似乎支付安全這個問題解決了。

但是這樣的支付體系會不會衍生信用創造?我們看到螞蟻金服、騰訊的金融平臺已經在做信貸業務,它有什麼含義呢?一方面,大規模支付數據的應用降低信息不對稱,降低信貸對政府信用、對房地產抵押品的依賴,所以支持普惠金融。另一方面,它的信用活動是否創造貨幣也就是流動性資產呢?在新的支付體系上是否形成吸收存款的傳統銀行呢?這對金融的結構和相應的監管要求有重要含義。

另外,螞蟻金服、騰訊等新型金融機構,不僅僅經營信貸活動,依附其支付大數據也在發展保險、理財等其它金融服務。那要怎麼來區分和隔離不同的金融服務的風險呢?我們要的是混業經營還是分業經營?全球金融危機以後,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成為一個很有爭議性的問題。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後,中央提出規範綜合經營,金融機構要聚焦主業。現實中,新型金融平臺如何規範綜合經營、聚焦主業,對相關行業和企業、對監管機構來講都是挑戰。我認為這是金融供給側改革需要形成共識的一個關鍵問題。

就央行數字貨幣而言,討論很多,關鍵問題是它到底要起什麼作用?如果央行數字貨幣是要取代現金,提高支付的效率,它和微信支付、支付寶比有什麼優勢呢?單純作為支付手段,似乎沒有什麼額外的必要性。

那麼央行數字貨幣能否成為一種儲值工具呢?這要看央行是否對數字貨幣支付利息?如果支付利息,對於企業和個人來講就是多了一種類似於銀行存款的流動性資產。這有幾個含義,一是央行可以通過調整數字貨幣利率來影響人們的消費和投資行為,數字貨幣成為貨幣政策調控的一個工具。二是付息的央行數字貨幣對銀行存款可能產生擠壓,這有利於限制銀行信貸的過度擴張,但在市場信心大幅下降時,會不會加劇銀行存款擠兌,帶來金融不穩定風險?

還有一個根本問題,央行為什麼要對非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持有的數字貨幣支付利息?商業銀行對存款支付利息是因為其貸款利率更高,利差是對其信貸配置資源的補償。央行付息數字貨幣實際上類似吸收公眾(非金融企業與個人)存款,那吸收的存款發揮什麼作用?我能想到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和財政的關係。

首先,作為政府融資工具,央行數字貨幣和財政發的國債有什麼區別?兩者都付息,都是由非政府部門自願持有,通過利息來吸引而不是強迫持有。那麼財政赤字可否通過發行央行數字貨幣來彌補,而不是發行國債,或者不是完全依靠發行國債。和國債相比,付息的央行數字貨幣也是市場化融資,不同於傳統的財政赤字貨幣化,但央行數字貨幣的優勢是更普及,企業和個人參與廣,由此帶來的優勢是融資成本可能比國債低。另一個相關問題是央行數字貨幣如果和財政有關係,這個數字貨幣應該怎麼投放出去?是通過減稅?增加政府支出?還是其它的形式?

就國際上最近提出的穩定幣而言,我覺得類似電子貨幣,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支付的效率。國際層面有一個問題,就是現有的跨境支付效率低,剛才John也提到,我們怎麼樣來推動跨境支付的效率提升?Facebook推動stable coin,估計跨境支付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跨境支付涉及到反洗錢、資本帳戶管制,也是一個公共政策問題。

總之,信息科技進步和網際網路生態對金融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全球金融危機促使人們對現代貨幣體系的反思,和金融科技緊密相連的數字貨幣尤其受到關注。我認為市場過度關注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資產,而沒有重視建立在第三方支付體系之上的電子貨幣,其對信用創造模式,分業和混業經營之爭、金融監管都有重要含義。央行數字貨幣和現有的支付工具包括電子貨幣比較沒有特別的優勢,如果央行對其數字貨幣支付利息,央行數字貨幣則成為類似銀行存款的流動性資產,則對銀行體系、財政和金融的關係有重要含義。總之,對於市場參與者來講,在技術層面之外我們應該重視數字貨幣的公共政策含義,這是判斷未來發展的關鍵。

相關焦點

  • 政策研究 | 高質量「雙循環」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本文通過比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後全球經濟特別是中美兩大經濟體循環格局的變化,分析了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然性和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未來一個時期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相適應、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著力點。
  • 金融供給側改革利好頭部金融機構、銀行、券商
    近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2019年年會暨」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我國的金融的需求正發生變化,此次政策的核心是」弱刺激+強改革」,重點是調結構:增加有效的金融供給,減少套利的金融供給。通過金融供給端的改革,促進未來經濟結構的調整。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回答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何改、改什麼、怎麼改等重大問題,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本質屬性、戰略戰術、主要任務、重大原則、實現途徑,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是系統的理論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和發展,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有本質的區別。
  • 應對疫情衝擊,還需深化供給側改革
    應對疫情,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聚焦包括「緊貨幣、少幹預、順周期、降成本、寬管制、松財政」在內的十八字方略。韓和元疫情不可避免地對全球經濟形成巨大衝擊,那麼,如何應對這種衝擊?我們認為,根本措施在於,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聚焦包括「緊貨幣、少幹預、順周期、降成本、寬管制、松財政」在內的十八字方略。
  • 榕樹平臺:高效連接供需雙方,助力金融供給側改革
    此次集體學習,凸顯了金融業的國家戰略地位,同時也對今後一段時間內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在當前乃至未來一段時期,要深化對國際國內金融形勢的認識,正確把握金融本質,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精準有效處置重點領域風險,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堅決打好防範化解包括金融風險在內的重大風險攻堅戰,推動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
  • 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並重
    會議提出了「整體推進改革開放」,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並重,還特別提到了「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會議認為,今年是新中國歷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學家張連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內需不足導致供需兩端出現溫差。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供給側改革誰提出的?
    提出人:習近平  供給側改革簡單介紹:供給側改革,就是在供給的一端,生產社會發展所需基礎物品的一端,展開改革。  改革背景  在計劃經濟時代,央企的生產力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與現代供給學派理論的差異
    如此基礎設施背景下的供給側改革思路,不可能直接依據成熟經濟中的供給學派理論。  三是城鎮化程度不同。城市化率從人口區域結構變動角度決定經濟規模邊界,其制約作用是綜合性的,包括制約居民住宅建設、房屋裝修、家具裝璜等規模,包括為居民區服務的商用場所、寫字樓、金融CBD、集中性文化娛樂設施等商業地產規模。
  • 應對疫情及鋒而試 銀行業穩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儘管新冠肺炎疫情突髮帶來了挑戰,但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政策導向,是長遠的,不會受到疫情影響。隨著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政策的進一步落地,我國的生產生活秩序正在加速重回正軌。對於銀行業來說,如何在應對疫情中把握機遇,及鋒而試,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需求側改革」的提出令人側目自2015年末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和降成本、補短板成為改革的具體目標,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制度供給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斷推進中。然而,今年以來核心CPI的不斷回落及PPI的持續為負,反映出我國在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兩邊都需要調整,過去側重用供給側改革,如今,對需求側也需要進行改革。這次政治局會議文件上出現「需求」一詞的頻率較高,如「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是否與今年國內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增速低於預期有關?
  • 保建雲:主權數字貨幣、金融科技創新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兼論數字...
    當然,數字人民幣的發行、流通與國際化的過程,是中國在國際貨幣及金融市場的崛起過程,也是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治理變革的關鍵之舉。4 主權數字貨幣合作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國的優勢與貢獻目前國際貨幣體系構建由西方國家主導,主要反映以美國和歐洲為代表的西方發達經濟體的貨幣與金融利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及廣大發展中國家是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利益受損者,如何改革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是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關鍵,主權數字貨幣的創建與體系構建有利於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回答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何改、改什麼、怎麼改等重大問題,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本質屬性、戰略戰術、主要任務、重大原則、實現途徑,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是系統的理論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和發展,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有本質的區別。
  •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這篇文章通俗易懂
    我們經常聽到媒體報導「供給側改革」,但確實又搞不懂是什麼意思,今天我為大家分享一個關於「供給側改革」的通俗易懂的解釋。首先從字面理解,「供給側」就是供給的一側,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需求的一側,有需求就有供給,舉例說明:我為什麼要開一家蘭州牛肉麵館(供給),因為你要吃飯(需求),就是這麼簡單。為什麼要供給側改革?首先說幾個現象,每逢五一或十一黃金周,大批國人前往日本瘋狂購買馬桶蓋;我國每年要從國外進口上百億美金的手機晶片,每年從國外進口幾十億美金的原子筆筆芯。
  •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入理解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經濟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其理論內涵、核心要義、政策舉措、重點任務既是一脈相承的,也是一個漸進深化、不斷拓展的思想體系。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十個問題看懂其前世今生
    供給側改革的前世與今生: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成為近期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 屠光紹:發展直接融資是目前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
    來源:新浪財經12月5日,由瞭望智庫、財經國家周刊主辦的「2020第五屆新金融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非常時期的金融責任與擔當」。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屠光紹出席並發表演講。屠光紹屠光紹表示,金融要服務新發展格局,特別是要在金融和實體經濟當中有效地循環、有效地互動,關鍵是深化金融的改革、擴大金融開放,不斷推進金融的創新。
  • ...服務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目標,堅持「長期穩定」「透明誠信...
    下一步,銀保監會將以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服務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目標,堅持「長期穩定」「透明誠信」「公平合理」三條底線,嚴格股東準入、強化股東約束、優化股權結構,紮實開展銀行保險機構股權和關聯交易專項整治「回頭看」,督促落實問題整改,繼續嚴厲打擊資本造假 文/editor
  • 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
    當時「供給側改革」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在過去五年一直是政策層面最主要的任務,影響深遠,特別是去產能、去槓桿、去庫存等方面,直接主導了過去五年的經濟金融及政策走向(如金融去槓桿、影子銀行大整頓、房地產去庫存、商品領域去產能、金融向實體讓利、打破金融機構信仰等等)。此次年終政治局會議特別提出「需求側改革」,意味著未來五年必會將其作為主要工作方向,市場對其可能帶來的影響比較關注。
  • 構建新發展格局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
    五中全會在回答怎樣構建這一新發展格局時,特別指出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這一原則與黨的十九大強調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方略是一致的。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在於既要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入手,又要以此為主線展開。
  • 需求側管理 應與供給側改革有效結合
    會議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