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供給側改革?這篇文章通俗易懂

2021-01-08 簡易財經

我們經常聽到媒體報導「供給側改革」,但確實又搞不懂是什麼意思,今天我為大家分享一個關於「供給側改革」的通俗易懂的解釋。

首先從字面理解,「供給側」就是供給的一側,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需求的一側,有需求就有供給,舉例說明:我為什麼要開一家蘭州牛肉麵館(供給),因為你要吃飯(需求),就是這麼簡單。

為什麼要供給側改革?首先說幾個現象,每逢五一或十一黃金周,大批國人前往日本瘋狂購買馬桶蓋;我國每年要從國外進口上百億美金的手機晶片,每年從國外進口幾十億美金的原子筆筆芯。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們國內造的東西已經滿足不了民眾的需求,因為製造的東西不好,至少沒有人家的好,作為消費者,我肯定會選擇質量好又便宜的產品。為什麼那麼多人跑日本買馬桶蓋,至少說明我們自己造的沒有人家的好。製造產品的叫什麼?叫供給的一方,哪裡出了問題?是供給的一側出了問題。所以我們才要供給側改革,努力製造出高科技高質量高標準具有技術含量的產品,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

怎麼樣才能製造出具有高科技高質量高標準的產品呢?首先一點,最重要的是要有科技研發投入,就是要有研發資金,需要大量的資金。那麼市場上的資金都去了哪裡?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房地產一直作為我國的經濟支柱,帶動了上下遊水泥、建材、鋼鐵、家居、建築工程等行業的發展,每年都會有大批資金流入樓市,流入房地產行業,資金配置極不合理。這樣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要想辦法重新分配,讓更多的資金流入高科技行業、創新型企業、中小企業。所以我們國家提出來「三去一降一補」的具體實施方案,去產能(減少或關閉高汙染高耗能企業,減少大量資金的流入),去庫存(去除房地產的庫存,為新產能提供空間),去槓桿(降低金融風險,壓縮金融泡沫),降成本(提高效率),補短板(短板就是高科技行業及中小型創新型企業)。

所以說,供給側改革的意思就是這麼簡單,理解起來沒有那麼複雜,喜歡就關注我吧。

百家號獨家內容

相關焦點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供給側改革誰提出的?
    提出人:習近平  供給側改革簡單介紹:供給側改革,就是在供給的一端,生產社會發展所需基礎物品的一端,展開改革。  改革背景  在計劃經濟時代,央企的生產力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國企改革應該從解決過剩產能入手。  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幾大行業,虧損面已經達到80%,產業的利潤下降幅度最大,產能過剩很嚴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幾大行業的生產價格指數(PPI)已連續40多個月呈負增長狀態,這幾大行業對整個工業PPI下降的貢獻佔了70%—80%。
  •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 需求側管理 應與供給側改革有效結合
    會議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需求側改革」的提出令人側目自2015年末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和降成本、補短板成為改革的具體目標,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制度供給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斷推進中。然而,今年以來核心CPI的不斷回落及PPI的持續為負,反映出我國在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兩邊都需要調整,過去側重用供給側改革,如今,對需求側也需要進行改革。這次政治局會議文件上出現「需求」一詞的頻率較高,如「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是否與今年國內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增速低於預期有關?
  • 什麼是新經濟周期?怎麼理解供給側改革下的資源價格上漲?
    通過供給側改革,調節產能結構、消減過剩產能,由於計劃經濟一刀切,難免在調節的過程中,造成局部的、短期的緊缺現象。這種緊缺現象反過來導致供求關係逆轉,價格飆升,讓人誤以為行業又復甦了,又恢復到黃金時代了,但這麼理解就錯了,實際上是一個假現象。我在微博上寫了這樣一段話:產能過剩行業的供給側改革確實可以解決不良資產的問題,讓產品價格上漲,讓企業虧損變盈利。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十個問題看懂其前世今生
    供給側改革的前世與今生: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成為近期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與現代供給學派理論的差異
    同時理論界也開展大量研究和探索,試圖從理論上加以解釋和闡明,其中有人認為我國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思路是借鑑現代經濟學中供給學派的理論;也有人認為這與現代供給學派理論有不同,或者可能有異有同,但是究竟如何異同也沒有說清楚。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經濟數據背後有著怎樣的轉變?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經濟數據背後有著怎樣的轉變?除此之外,11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這是2009年10月以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新的提法將產生哪些新的影響?新聞1+1連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共同關注:經濟數據背後,有著怎樣的轉變?民間投資增速年內首次轉正,意味著什麼?
  • 新聞聯播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啥意思?
    經常看到和聽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什麼意思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市場而言。市場有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就是供給和需求。說白了就是,當我們種出了蔬菜,糧食等農產品要到市場去賣,我們就是供給者,屬於供給側;而購買你的農產品的人就是需求者,屬於需求側。
  • 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原標題: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十四五」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 金融供給側改革利好頭部金融機構、銀行、券商
    近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2019年年會暨」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我國的金融的需求正發生變化,此次政策的核心是」弱刺激+強改革」,重點是調結構:增加有效的金融供給,減少套利的金融供給。通過金融供給端的改革,促進未來經濟結構的調整。
  • 韓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塑造中國農業未來的關鍵之舉
    2020年11月任吉林省委副書記、省政府黨組書記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當前, 我國農業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 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 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全面部署。
  • 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什麼意思?和我們老百姓有關係嗎?
    買方、賣方,買方市場、賣方市場,供給側就是買方、賣方市場這一側。供給側即供給一邊,供給方面,針對需求一方或一側而言。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對市場供給一方的結構進行改革。「供給側」就是「供給那一方」或者說「供給那一塊」的意思,「需求側」就是「需求那一方」或者說「需求那一塊」的意思,那普通老百姓就更容易理解全文了。
  • 王敬堯等:國家治理、農地制度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央政策的相繼出臺和強力實施引來學術研究的集聚,學界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作了豐富的學術討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研究認為,當前我國供給側的資本、勞動和土地等幾大要素存在明顯的供給約束。因此,需要通過全面的制度改革,促使政府、市場更好地發揮各自應有作用,「雙到位」地良性互動,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的關係處理不好就無法實現公平和效益。
  • 清末民初的教育「供給側改革」
    其核心問題其實是「優質教育」供給長期嚴重不足。為緩解這種矛盾,有關方面確實盡心竭力,想出種種辦法,但迄今為止,成效有限。因為種種變革方案多在「需求端」大做文章,相對而言,在「供給側」著力遠為不夠。由於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極為旺盛,如無供給側大幅度調整、改革,需求端的改來改去也無異於杯水車薪。不僅無濟於事,反因利益格局的頻繁調整、變動而可能引起更多的矛盾。
  • ...徵程的一次研學與提升——青海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研討...
    這是一次立足實際的專題研學  「十三五」以來,我省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省各地各單位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對當前形勢的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強化問題導向,加強政策引導,敢於承擔責任,工作有力有序,改革蹄疾步穩。與此同時,創新能力不強、市場主體偏少、供需結構錯配等長期積累的問題和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 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並重
    會議提出了「整體推進改革開放」,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並重,還特別提到了「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會議認為,今年是新中國歷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向心力、凝聚力進一步增強。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
  •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入理解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經濟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其理論內涵、核心要義、政策舉措、重點任務既是一脈相承的,也是一個漸進深化、不斷拓展的思想體系。
  • 供給側改革重塑汽車業,釋放結構性潛能
    細品之下,每一個動作都透著供給側改革的影子。調整經濟結構、改革經濟體制、轉變增長方式,供給側的深刻變化正在重塑汽車業,釋放出結構性潛能。高端市場逆勢走強過去幾年的銷售數據表明,高端品牌在整個乘用車市場中增長最快。在去年疫情衝擊之下,4月高端車市場率先恢復正增長,並引領整體市場逐步復甦,1~11月更是交出了同比增長11%的亮眼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