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2020-12-15 蔚藍ben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傳承和發揚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悠悠歲月,上古時代軒轅帝著《黃帝內經》其《素問·上古天真》有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這段話裡面提到了真人、至人、聖人和賢人這是道家把修為的理想境界分為四類「真、至、聖、賢」,最高境界的是真人,與日月共振,與天地同步;第二類是至人,行遊天地間,聞聽八達外;第三類是聖人,順應於自然,修行於世俗;第四類是賢人,符合自然規律,順從陰陽變化。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普通俗人能夠達到的最高級別就是聖人和賢人,而真人和至人的境界那是普通人無法仰及,成仙的層次。那兩千五百年後,莊子的認知能否到達他老祖宗級別呢?莊子把修為的理想境界分為:至人、神人和聖人。所謂至人無己,就是忘掉自我的存在,與天地合二為一;所謂神人無功,就是逍遙自在,無求有為無為;所謂聖人無名,就是隨意而安,不問功名利祿。可見,莊子的境界比起老祖宗還是差得很遠。

順便說說,儒家推崇的最高境界「聖人」,在莊子的排名中卻墊底,可見道家是反對推崇儒家聖賢的,莊子曾說:「聖人生,而大盜起」,「聖人」只能做到無名,卻不能做到無己和無功的境界。莊子認為儒家的聖賢以有為的「仁義」之治,違背人性,不能讓百姓順其自然,逍遙自在,讓百姓做到無為。還有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莊子也是反對的,其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可見,莊子對儒家學說大都是批判和抵制的。

相關焦點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說,那些智慧能勝任一官之職的人;那些在品行上能夠服眾團結一鄉之人的人;那些其道德品性能夠投合一國之君的人;那些才能上可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這些人,有的位高權重,有的聲名遠揚,他們又如何呢?恐怕他們也像沼澤中的小麻雀一樣,自視甚高自鳴得意吧?很顯然,莊子認為俗世之中的這四種人,遠未達到最高境界,他們其實就是沼澤中的小鳥而已。對於這四種人,宋榮子又是看不起的。
  • 大師集 |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在空中飛多久呢?飛了十五天,旬就是十天,一旬加五天就是半個月。如果我們寫文章,說飛了半個月就完了嘛!但是這樣說一點意思都沒有。莊子的文章把它變成詩境了,偏不那麼寫,而寫成「旬有五日」,這不是彆扭嗎?十天又加五日,分明是半個月;這就叫文藝,文字加上寫作的技巧,懂了吧!所以你們懂了這個,應該就會寫文章了。列子飛呀飛!「旬有五日而後反」,他飛了半個月又飛回來。這個味道多好!
  • 【覓文記】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上)
    弟子們擔憂薄葬會讓鳥吃了他的身體,而莊子卻說,被天上的鳥吃,還是被地下的螻蟻吃,其實沒什麼區別,為什麼要厚此薄彼地做出選擇呢?即此可知,他的人生觀是何等豁達。關於《莊子》的思想性,相關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在此不作評述,而本文所談,只是該書的文學性。如前所說,早在司馬遷的時代,《莊子》的文學性即受到了關注。
  •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其實《莊子》裡面說得蠻清楚的。理想的「逍遙遊」就是什麼都不需要憑藉的自由——也就是精神層面的完全自由。《莊子·逍遙遊》最後一段,是「至人神人聖人」的出處: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莊子的姑射山神女象徵什麼?與斷髮紋身的越人又有什麼關係
    讀過《莊子》的人,都會對姑射山的神女影像深刻。《莊子》中的姑射山神女,是何等的端莊美麗,是何等的超凡脫俗,是何等的逍遙自在,又是何等的神通廣大。那麼,莊子所描寫的姑射山神女到底象徵了什麼呢?又到底想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這是研究《莊子》的人,都喜歡談論的一個話題。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
  • 《莊子》中的「至人神人聖人」的到底是什麼人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 其實《莊子》裡面說得蠻清楚的。 理想的「逍遙遊」就是什麼都不需要憑藉的自由——也就是精神層面的完全自由。 《莊子·逍遙遊》最後一段,是「至人神人聖人」的出處: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大字的魅力:無己、無功、無名
    文章這樣的描述,容易瞞人,一般的人只看到一個荒誕不羈的故事,猶如《山海經》,但我們看,從開頭一直到下一個結論: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其實,這麼長的描述,都是為了這十二字作的註解。單純看這幾個字,什麼至人、神人、聖人,被繞暈了,也不知道什麼是至人,什麼是神人,什麼是聖人,大概都是高人一等的人物吧。
  • 莊子學說有何哲理之美?
    莊子在出世與入世之間,他選擇了出世、無為。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給了中國文人一片可以休息的土壤和桃花源。相對於儒家的入世、法家的功利,道家的思想是那麼崇尚「無為」。而道的根本又是什麼?莊子名周,字子休。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他繼承了老子的道家學說並加以發揚。
  • 讀了莊子所寫堯讓天下的故事,就不會誤解道家文化的精神
    莊子在逍遙遊中,講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又寫了堯讓天下於許由的寓言故事: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 人生三重境界,王國維、莊子、陶淵明、禪宗、豐子愷各有感悟
    好好的一件事,為什麼搞成這樣呢?莊子說:因為不把鳥當鳥。鳥兒應該吃蟲子、吃魚,活在大海或者森林。達官貴人喜歡的玩意他不喜歡,它喜歡的玩意,達官貴人們也不喜歡。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二隻鳥:鳳凰鳥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 莊子:無情無心無所待,才是通向逍遙的正確道路
    而如何才能真正達到逍遙的境界呢?莊子在最後一段,講了一段話,可以說是我們通向逍遙境界的法寶。其實,莊子也認識到,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身體是永遠得不到自由的,因為人類總要生活,總要依靠物質而生活。這種困境莊子叫做物於物,也就是說,我們被物質世界、被欲望的世界給困住了,我們有所待而得不到自由。但是莊子認為,人的精神是可以達到自由的逍遙的境界的。
  • 莊子:知足就是福氣,多了就是禍害
    所以說,莊子認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其實,這番話點透了幸福的真諦:真幸福並不是建立在外物之上,也不是給人炫耀之後得意、自滿,轉而空虛;真幸福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境界,是一種心靈富足的感受。如何做到無己、無功、無名呢?
  • 彭壯說社群:聖人無己,神人無功,至人無名
    相反,我們這些看似聰明的人,總以為精力無限,智力無限,反而走了很多彎路,成了貨真價實的小傻瓜……聖人無己,神人無功,至人無名。2群裡有個小孩,這三招我送給他了,他循環了半年多,日收入在2000多。我太貪了,什麼都想做,註定什麼都做不好。還好,現在我回過味了,就先循環西方命理,西方命理循環明白了循環東方命理,東方命理循環明白了,OK,循環情感(挽回/撩漢/脫單),一步一步來,千萬別急。
  • 莊子《逍遙遊》的扶搖直上九萬裡,你讀懂了嗎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我們俗話說的老莊之一就是莊子,老莊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道德經》和《莊子》,主張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作為這部傳世之作的逍遙遊,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就會背誦和默寫,那它到底有什麼地位和代表的意義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學問博大精深,純屬個人見解
  • 莊子:人生就是一個去掉心奴的過程!唯無用無為無所待,才真自由
    你追求富貴,但富貴最終不過是一堆黃土而已,人哭著來,哭著走,再赤條條來去中,什麼也無法留下。人生為什麼會有如此悲傷?那是因為心靈的不自由,要實現莊子嚮往的逍遙境界,就必須超越塵世功利,取消一切依賴。這種人莊子叫做神人至人和聖人。
  • 從《逍遙遊》看莊子的人生智慧:真逍遙,順自然,成敗之心莫太重
    讀罷莊子的《逍遙遊》會讓人生出一種:「扶搖而上九萬裡」的豪邁氣勢,從此便想擁有那樣一番灑脫自在的逍遙人生!殊不知,這樣的想法一旦產生就已和「逍遙」二字沾不上邊了。這也正體現了莊子的人生智慧,即真正的逍遙不是我們世俗意義理解的那樣,而是一種內心的逍遙自在,順自然。莊子的逍遙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這種狀態具體如何呢?
  • 莊子的《逍遙遊》繼承了老子哪些思想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中的第一篇,莊子的主要哲學思想都在其中。莊子在《逍遙遊》中,通過幾個故事或例子來說明他的哲學思想。莊子我們先看看其中的三個。《逍遙遊》中講,北方的海中有一隻大魚叫做鯤,它的身體長達幾千裡。它變化成鳥後叫做鵬。當大風吹動海面的時候,大鵬要飛向南方的大海。
  • 莊子:不亂於心,不困於情,無喜無悲,無所待才是逍遙之人
    他講大鵬高飛萬裡與小鳥林間跳躍的故事,是說明境界越遠大,心靈越開闊,越能看到美麗的風景,雖然在莊子看來,大鵬和小鳥都擺脫不了有所待的困境,而無法逍遙;他講不以俗世榮辱是非為念的宋榮子和御風飄然而行的列禦寇無法逍遙,是說明人類只有放棄一切有所待,達到無所待,才能走向逍遙之境;他講隱士許由拒絕接受堯禪讓天下的故事,是講人一旦擺脫人間的名利權勢地位的最大誘惑,實現「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就能走向逍遙之道
  • 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莊子之學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字,大多都是寓言,他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莊子所著的經典《莊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被後世稱作「鉗揵九流,括囊百氏」。這部莊子在中國哲學界的地位,絲毫不亞於《論語》等經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