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傳承和發揚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悠悠歲月,上古時代軒轅帝著《黃帝內經》其《素問·上古天真》有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這段話裡面提到了真人、至人、聖人和賢人這是道家把修為的理想境界分為四類「真、至、聖、賢」,最高境界的是真人,與日月共振,與天地同步;第二類是至人,行遊天地間,聞聽八達外;第三類是聖人,順應於自然,修行於世俗;第四類是賢人,符合自然規律,順從陰陽變化。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普通俗人能夠達到的最高級別就是聖人和賢人,而真人和至人的境界那是普通人無法仰及,成仙的層次。那兩千五百年後,莊子的認知能否到達他老祖宗級別呢?莊子把修為的理想境界分為:至人、神人和聖人。所謂至人無己,就是忘掉自我的存在,與天地合二為一;所謂神人無功,就是逍遙自在,無求有為無為;所謂聖人無名,就是隨意而安,不問功名利祿。可見,莊子的境界比起老祖宗還是差得很遠。
順便說說,儒家推崇的最高境界「聖人」,在莊子的排名中卻墊底,可見道家是反對推崇儒家聖賢的,莊子曾說:「聖人生,而大盜起」,「聖人」只能做到無名,卻不能做到無己和無功的境界。莊子認為儒家的聖賢以有為的「仁義」之治,違背人性,不能讓百姓順其自然,逍遙自在,讓百姓做到無為。還有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莊子也是反對的,其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可見,莊子對儒家學說大都是批判和抵制的。